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历史观的内涵与价值

时间:2024-07-29

(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019年1月3日,***总书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1]。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善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不断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一、***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历史观亦可叫做“社会历史观”,它是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的历史观集中体现在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思考、对党和国家发展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对学习研究历史重要性的阐述中,其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点,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根基,又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形成了系统性与逻辑性、方法论与实践性内在统一的全面的历史观。下面从历史发展观、历史评价观和历史教育观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发展观

***历史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历史发展观不仅充分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等基本原理的坚持与运用,同时也体现对这些方面的丰富和发展。

1.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如果绝对的批判因此而谴责某个对象是肤浅的,那么这个对象就是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因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根据我国发展的历史和实际,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认为,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4]。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的观点,十九大报告中203次提到“人民”一词,2019年3月,在访问意大利时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来表达作为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使命与担当。***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民是治国理政的动力源泉。***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本质和核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他治国理政的亮丽主线,也是唯一主线。***认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指出:“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兴衰都在于民心,党和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一切成功归功于人民”[6]。第二,人民是改革创新的实践主体。***强调,要重视和支持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创造力,解放生产力,创新生产方式,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改革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7]。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8]。第三,人民是兴国安邦的权力主体。***强调,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他指出:“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9]。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思考问题,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善于倾听人民的心声,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所思,将一切工作交给人民检阅,自觉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0]。

2.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观。***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观,体现了唯物史观的要旨,是唯物史观的时代升华。他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深刻了解并掌握中国近代史中的屈辱史和惨痛教训,才能真正学好中国近代史,才能激起更强的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11]。因此,***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强调:“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12]。

3.社会矛盾运动的历史观。唯物史观指出,社会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主要包括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人类社会才不断发展。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

首先,社会历史伴随着矛盾运动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和巩固这项事业,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历史任务,社会历史伴随着矛盾运动前进是必然的。***认为新时代正面临着诸多新矛盾和新挑战,从十九大到二十大的历史交汇期,更要重新认识矛盾的存在和变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3]。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目的在于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助力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为此,***特别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付出更为艰巨和艰苦的努力,要时刻准备着迎接意料之中或者意料之外的风险与挑战,应对和化解重大的矛盾”[13],更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其次,社会历史在伟大斗争中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3],因此,他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任务光荣而艰巨,全党上下都要坚持进行不懈的斗争,把握新的历史特点,针对新的发展需求,制定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全党都应该有敏锐且坚定的意识,要具备长期攻坚精神和斗争精神,对老问题坚持攻坚克难,对新问题则要勇于突破创新。

(二)历史评价观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科学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既是摆在人们面前一道复杂而棘手的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辩证、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既不割断历史,也不虚无历史,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

1.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强调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也承认客观规律对于主体的制约,也就是说个人在创造历史的同时必然会受到特定历史阶段的客观因素制约。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特别强调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提到六个不能: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准、认识水准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14]。以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为例,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在对毛泽东同志历史功过的评价方面,***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我们既不能不承认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也不能完全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14]。毛泽东在晚年所犯的错误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任何试图掩盖美化这一事实的言行都是徒劳的,任何试图夸大渲染这一事实的言行都是错误的。他认为要直面失误和错误,认真反思、改正,将其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宝贵教训。二是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分析毛泽东同志晚年的失误时,他认为应全面、历史、辩证地去分析和把握,其失误,既有其主观的个人责任,也与复杂的国内外社会历史原因密切相关。“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14]。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毛泽东同志犯错误的原因,才能全面地认识错误,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三是坚持理性的态度。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他们的认识和实践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不能因其功劳突出就盲目推崇个人崇拜,忽略他的失误,也不能因为他的失误全然否定其历史功绩,形成历史虚无主义,要坚持与历史虚无主义此类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错误思潮做斗争[14]。用理性的眼光和态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会最大限度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2.对英烈人物的评价。历史是前后相续的,也总是向前发展的。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虚无自己”的民族,绝不会有反省历史的能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2]。***认为,英烈人物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实践者、承载者,是一个时代、一个阶段或者某个重要节点的象征,时刻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例如,***认为抗战英雄们充分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等方面的抗战精神,这一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培养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坚强毅力,更是中华民族不断追逐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15]。2018年5月1日实施的《英雄先烈保护法》第二十二条、二十六条都有明确规定,对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精神、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2018年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明确规定有以上行为的,将视情节给予从警告直至开除党籍的处分。这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英烈人物形象在党纪国法上的重视与保护,这是***历史观转化为具体政治法律实践的生动写照。

3.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辩证客观的评价。比如,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评价。***认为,正确评价这“两个30年”,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他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断,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反之也不能。***的这一科学评说,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两个阶段的差异性与一致性,对于理清和回答一些错误认识和肆意歪曲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前后两个30年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历史认知与判断,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问题。也就是说,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更不能歪曲历史。正确认识“两个30年”,关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坚决捍卫,关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科学继承,更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的正确坚守。

再如,对抗日战争的评价。***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15]。长达14年的抗战历史凝聚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鲜血和生命,对于任何想要否认、歪曲、美化侵略历史的意图,***强调:“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16]历史问题是重大原则问题,这在中日问题上尤为重要,在不容许任何人改变的历史和事实面前,***告诫:“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17]。他明确提出日方应认真对待亚洲邻国的关切,对外发出正视历史的积极信息并时刻提醒国人要铭记历史,并坚决反对否认、歪曲、篡改历史的图谋和行径。

(三)历史教育观

***对于一系列历史问题的评述根本目的在于统一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建设服务,所以***的历史观有一个基本导向,即以史为鉴、强化记忆、更好前进。

1.强调历史的资政育人。***认为,历史记录着民族发展的盛衰兴亡,是“百科全书”式的存在[9],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社会进步的成功正面经验又有社会动荡的反面教训,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可以教我们“知兴替”“明事理”“辨是非”“懂荣辱”。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多次将历史形象地比喻为“教科书”“营养剂”“最好的老师”“人类智慧的源泉”。他认为,历史可以为今天提供参照和遵循,对历史加以研究,可以少走弯路,多谋发展[18]。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教会一个国家明辨过去,也教会一个国家展望未来[19]。***指出:“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20],创造了从诸子百家到“三民主义”等诸多重要思想,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19]。这是今天中国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支撑中国人民在面对各种挑战时的精、气、神。他认为,中国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好的“营养剂”,应多学习多重温;同时也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时刻警示我们要牢记历史,追求和平。这都充分体现出他对历史育人功能的认可。

“资政”即帮助治理国政。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独树一帜,治国理政经验足够丰富,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身作则,将学习党史国史、加强史学修养作为执政兴国的必备素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有10余次与历史有关的主题。***强调,历史不仅记录了古往今来志士仁人的得与失、成与败的经验教训,也记录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有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

2.历史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强调加强党史学习要着力抓好重点对象,其中一个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指出,无论是哪一层级的领导干部,都要不断学习历史,从历史中掌握规律,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培养自身的领导能力[5]。历史信息的积淀,是国情、地情的基本内容,也是影响领导干部决策部署的基本因素。他认为,领导干部不仅要学历史,还要会用历史,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的思维指导实践[4]。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21]。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特别希望党员干部多读一点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另一方面,学习历史需要注意的问题。***认为,学习、研究、借鉴历史需要用严谨的态度、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用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引领决策方向,以全局性、长期性、辩证性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提升决策效能,希望党员干部坚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的一贯思想,将历史思维贯穿到工作中,肩负起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历史使命。

另一个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同志强调,要在各阶段思想政治课中融入党史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党史知识、光荣传统等教育,在爱党爱社会主义方面从小抓起,极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要积极发挥高等学校作为党史教育、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的作用。课堂教育之外,要组织青少年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的事迹。

二、***历史观的基本特征

***历史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多数是通过语言论述的形式呈现的。总体来说,***历史观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传承性

***历史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一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通过阅读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关军事和国际政治的书籍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著作,丰富了自己的历史观,比如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美国著名学者亨利·基辛格早年的论文都对他的历史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二是坚持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经常运用耳熟能详的中国经典古籍中的词句。比如他引用了“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来表达对金砖国家的友谊。据《***的七年知青岁月》描述,***在梁家河插队时期,关心关爱老百姓,与当地百姓亲如一家。他尤为关心老人,继承我国的“忠孝”思想。三是坚持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农村插队还是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把心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二)创新性

跟不上历史发展的人,终将落后于紧跟历史发展的人,终将为落伍付出代价。一个人、一个民族,只有成为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才能被历史所眷顾。***尊重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善于借鉴历史,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用历史视野,观察世界发展规律,紧握时代脉搏,明辨是非,在理论、实践、制度、文化等方面不断创新,绘制中华民族的崭新蓝图。以史为鉴,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赋予历史观以新时代的内涵。经济方面,他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是新的历史时期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与时俱进的正确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面深化改革、党建方面,***认为要在敢闯敢试的同时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等等。***在各方面的政策主张都体现了他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观特性。

(三)实践性

***历史观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亲身实践,使***历史观有了实践基础。首先,发挥精神动力作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任重道远,在这个过程中,***历史观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并激励人民不懈奋斗。其次,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3]。“五大发展理念”也表现了***历史观在价值导向层面的提升。最后,发挥战略指导作用。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的形势问题多,解决难。***及时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个伟大”工程建设等等一系列论断,指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朝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

(四)通俗性

***历史观包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但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其通俗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易理解、易接受。***历史观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阐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观,他善用比喻、打比方等修辞方式,降低理解和接受的难度,无不展现了其智慧的一面。比如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喻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称其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为世界上所有华人提供了“精神家园”,呼吁中华儿女找到自己的“基因”所在,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二是易学习、易运用。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贴切地学习研究***关于历史观的重要论述,告别套话官话,多讲实话、真话。比如从古人向往“小康”到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继承前人,又不断创新,他提出“精准扶贫”,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在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上,***深入研究中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古代廉政文化,考察其成败得失,提出了要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老虎”“苍蝇”一起打。

三、***历史观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形成了系统性与逻辑性、方法论与实践性内在统一的历史观。

(一)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使***历史观具有了真正的科学性,其在历史理论领域仍有无法动摇的重要地位。著名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评价马克思主义为“今天仍保留着生命力和内在潜力的唯一的‘历史哲学’”[22]。马克思主义的意义,除了在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更在于其具有的鲜明的实践性,是以物质生产生活的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形态。在中国,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世纪初至今,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将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起来的新时代,促进了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应用和创新发展。***在继承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溯源中国的历史,着眼中国的现实,放眼中国的未来,系统梳理,研究发展规律,创新了唯物史观,深刻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中产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时代特色明显,形成了***历史观。这一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对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抵制唯心主义历史观,深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理论依据

***历史观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确立的历史现实和依据,更为“四个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认为,我们的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自成体系的文明史、一百多年开天辟地的斗争史、近百年艰苦奋斗的党史和70年的新中国史。改革开放41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飞跃式发展,获得了国际各界的认可与好评。正如***所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23]。***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未来发展,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创新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提出了民族复兴的大方略、时间表、路线图,对更好地坚定和增强“四个自信”,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了解和运用,在党内和全社会形成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理论支撑

“历史虚无主义”将“反思历史”“还原真相”作为隐藏自己的“外衣”,误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达到其否定中华民族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的目的,完全违背了唯物史观的本意。***指出,我们要看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其本质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借丑化历史人物、扭曲历史事件等方式,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的国家制度[24]。进一步衍生为公开否定中国革命史、发展史和现有的指导思想[25]。***历史观善于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分析其实质,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理论支撑。他认为我们应坚定立场,扎实史实,充实理论来与其斗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和政治合法性维护好、阐释好。

(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提供理论遵循

当今世界形势复杂,民族国家林立的政治生态仍然存在,同时,各国均处于不断加强合作交流的状态,比如经济合作、环境治理、反恐活动等等。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这一理念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与和平外交政策,是对中国及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积极应对并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其中,“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措施被写入了党章。***历史观认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正确树立对民族史的客观认识,使各国人民形成共识,即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在各民族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无论各国的差异有多大,都能共商、共建、共享。***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到“五个坚持”,第一个即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强调,我们要完善机制和手段,更好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国际社会也渐渐普遍地认识到,尽管完全靠协商解决问题并不现实,但优先协商、充分协商已是国家间交往以及国际事务治理的大势,这都基于***历史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所提供的理论遵循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