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与英语教师全球化文化身份研究

时间:2024-07-29

姚海芳,姚冬莲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与英语教师全球化文化身份研究

姚海芳,姚冬莲

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定位对语言教学十分重要,依托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的基本理念,英语教师应具备新的文化身份定位,即全球化文化身份。这种动态的文化身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对英语教学实践发挥积极的作用。

英语教师;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全球化文化身份;教学实践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立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探讨语言学习者和教授者的文化身份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跨文化研究者和实践者,其文化身份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针对中国英语教师的文化归属这一问题,高一虹教授在《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写道:“教师是中国文化的一员,但教的、讲的外语却代表西方文化,文化依附矛盾便由此产生”[1]。这一矛盾至今困扰着许多从事一线教学的英语教师:如何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建立起自身明确的文化定位,如何有效利用自身文化身份指导教学,如何处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关系等问题亟待深入探讨。带着这种困惑,笔者研读了各种有关文化身份的学术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学者往往以后殖民作为时代背景,从宏观角度谈全球化文化身份定位,研究对象多为广义的东西方文化,或是所有从事跨文化活动的人,以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的论述甚少。此外,在英语学科范畴内,从翻译学和文学方向讨论文化身份居多,涉及语言教学方向较少。这两种视角对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其涉及范围太过宽泛,缺乏针对性。因此,我们希望将宏观文化身份研究与微观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探讨英语教师这一特定人群的文化身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文化身份在教学中的实践手段。经过对主流英语教学理论的分析与比较,人文主义语言教学理念进入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切入口。

一、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对英语教师文化身份的定位

(一)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理论思潮,宣扬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强调人的充分自由度和自主性。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向各个学科领域渗透,形成了新型的人文主义流派,传统教学研究也因此进一步拓展,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之风渐盛。早在 16世纪,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了人文主义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就是用文学去铸成人的心智,强调美德与学问并行。而后经过几百年的不断衍生发展,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在二十世纪 60、70年代正式确立下来。国外学者Moskowit,Stevick等先后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不断夯实人文主义语言教学理论,对后续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梳理,笔者认为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文主义语言教学理念明确了语言学习与情感融合的重要性。在心理学和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人文主义语言教学理论提出,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与认知是英语学习中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Stevick进一步阐述说:“英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来对待,对学生的内心想法应进行认真细致的考虑,肯定学生在情感和行为上真诚的态度,以及对周围同伴的积极兴趣”[2]。可以说,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拓展了语言教学的范畴,改变了传统语言教学中以获取语言知识、培养应用技能为唯一目的导向,将学生的思想、情感复杂性都考虑在内,并提到了相应的高度。

2.人文主义语言教学理念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与合作精神。Moskowit曾经提出,让学习者发挥自己的潜能就是要凸显他的独特性,使其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但同时她也强调,在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学习者应学会移情,接受别的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关心和分享的氛围”[3]。这一论点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由个体层面向集体层面的拓展。如果利用得当,将在很大程度上促成学生在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行为技能也会大大增强。

在人文主义视阈下,情感因素举足轻重,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上文的解读是在超文化 (culture -free)的语境下提出的,即:不考虑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事实上,在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表现存在诸多差异。笔者经过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大部分学生对单独上台演讲显得比较羞怯,个别还表现出抵触情绪;小组讨论时一些学生往往默不做声、很少表态,相互之间缺少合作精神和共同分享的意识。撇开学生语言基本技能上的差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念”、“内敛意识”在无形中制约着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发挥。要真正调动中国学生的参与思想、合作精神,还必须从深层次的文化根源着手。

(二)英语教师全球化文化身份的内涵

众所周知,在现实的英语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中国学生并没有机会去目的语国家学习和生活,他们往往只能通过教师及其他媒介来掌握语言技能,习得相应的文化知识。英语教师作为学生眼中较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和模仿对象,他们学习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身份定位,其文化观念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4]。一个知识渊博、开放多元、乐观积极的教师必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充满温暖、尊重和认可的人文气氛中,快乐地实现学习目标。

因此,要有效利用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来满足学生语言学习中的情感要求,英语教师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立足于全球化语境,确立全球化文化身份。文化身份的全球化定位意味着个体在从事跨国界文化学习、文化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价值观、文化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建构新型的动态文化身份[5]。这一过程通常包含两个步骤:一是在接触学习目的语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等要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接受差异的宽容视野;二是对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进行比较与分析,学会选择性地吸纳目的语文化的精髓,使其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

全球化的文化身份定位为英语教师提出了更加明确的递进式要求,对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教师首先要培养自身开放性的文化视野,做一个敏锐的文化观察者和体验者,主动把握各种机会去了解和掌握西方有益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沟通方式等,把西方文化作为语言知识储备之外的另一项专业知识。同时,结合自身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分析这些文化要素对于语言教学在内容、风格、手段等方面的影响。此外,剖析传统文化身份对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制约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明确全球化文化身份,英语教师才能在更开阔的基础上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情感沟通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潜力给予充分重视,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最终实现语言技能的提高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二、英语教师全球化文化身份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西方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独特的全球化文化身份使他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良好的媒介作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出各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把西方文化中的精髓介绍到课堂中,唤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同时还要注重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对比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一)改变教学风格,培养平等协作意识

我国传统文化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树立绝对权威。很多时候,讲台上的教师显得高高在上,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略显刻板、不易亲近。我国英语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沿袭了“四合一”传统定位,承担着学习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果评判者的多重角色[6]。教师过多的角色定位往往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冷漠的距离感,学生很难在压抑沉闷的课堂气氛中全身心投入语言学习。一个具有全球化身份定位的英语教师应是一个胸怀开放、大方自信的语言教育工作者,具体说来就是一名幽默、自信、活跃的学习合作者,这样的教师注重培养师生之间平等互助的协作关系,会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极大的热情,促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有效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

一些西方教育者持有这样一种观点:一名好教师就是一位好演员。虽然这样的表述在学术准确性和适用学科上还有待商榷,但至少有一点毋庸置疑——对英语教学这种互动性较强、需要大量情境模拟和角色代入的语言实践来说,教师如果能将富有生动创造力的“表演”融入课堂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比如,在讲授《大学英语》Business Strategies这一单元时,笔者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对某一种商品进行广告创意,并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在分组的过程中,笔者以普通学生的身份加入到其中一组,共同参与确定情节、简单道具制作等环节。在最后的小组汇报时,笔者刻意模仿学生在讲口语时的惯常局促举动,用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口语表达。学生对教师的“夸张表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听到的错误十分敏感,他们会积极地指出并加以更正。在这样一个师生相互信任、共同参与的课堂里,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创造潜能和参与热情,他们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不仅敢说,而且愿意说,彻底改变以往被动听课的状况,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了选课制度,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某一个时段、某一位教师进行学习,以往按专业划分行政班级的概念在英语课堂中不复存在。大部分学生相互之间并不熟悉,陌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伙伴难免让他们产生羞怯的心理,生怕在陌生同学面前出错丢面子。结果,谁也不愿意主动开口交流,课堂里一片沉默。这样的教学背景更需要英语教师表现出饱满的热情和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充分自信,用开朗大方的个性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学生紧张的心情一旦得到有效缓解,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更容易培养起来。与此同时,一个具有全球化身份定位的英语教师也愿意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在师生交流的方式上拓宽思路。在课堂以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更为丰富的手段加强师生交流和互动,如传统的课后个别英语交谈。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先进迅捷的网络媒介和学生保持沟通,如开设交流论坛,博客、班级交流组群等。总之,课堂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将对课堂内的英语教学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二)调整教学内容,完善学生品格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院校仍然沿袭教师讲、学生听、考试划重点这样的传统应试教学模式,语言知识的积累被生硬地等同于语言教学过程的全部。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让学生同时受到视觉、听觉、思考和手写等多项技能训练”[7]。根据这一要求,英语教学理念也正在经历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能灵活运用语言工具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学生,更是拥有完善人格、全球视野的现代竞争者。肩负如此重任,作为具有全球化文化身份的英语教师首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不放弃语言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积极引入西方文化知识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英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去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让他们在对比中学会分析异同、接纳差异,不盲目否定自身文化,也不盲从西方文化,从而掌握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的世界观。

(三)改进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新时代的学生对新信息和新知识的接受速度之快、能力之强远远超乎教师的想象,教师应充分信任和鼓励学生在这方面的高昂热情和无限创造力,让学生有机会去发挥自己的专长,不断提高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曾经在讲授大学英语课本中有关美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美国梦”这一概念时,组织过一次有效的课堂活动。根据课本列出的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关键词,如个人主义、个体平等、时间观念强、直接沟通方式等,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选择一到两个关键词为主题进行书面和口头陈述,其中口头陈述方式由各小组自主决定。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该价值观在美国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同时还要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学生们积极开拓思路,从图书馆借阅书籍,从互联网下载影视材料,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例如,有的小组从网上找到了 2004年美国选秀节目《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中一夜成名的孔威廉的例子,结合《英国达人》(Britain’s Got Talent)节目中“苏珊大妈”一炮走红的成功模式,与时下中国的“选秀热”现象相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西方文化强调打破传统、追求梦想、获得成功;而中国的年轻一代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他们颠覆了传统文化中保守、内敛的个性特征。东西方的年轻人在展现个性、表达自我意识方面正在出现一种全球同化的趋势。还有的小组以个人主义为关键词,比较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英雄形象,认为美国的蜘蛛侠、超人、钢铁侠等体现出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是对个体的极大尊重与崇拜;而中国的传统英雄形象则重视忠孝节义,体现出对权力的服从。还有一个小组,利用邮件、MSN等网络工具,联系到在英美国家求学的同学搜集资料,进行“中美大学生金钱观”的问卷调查。

学生们的讨论取材广泛,运用电影剪辑、配音、情景模拟、小组辩论等不同方式,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齐心协力、相互支持,教师经常和各小组的负责人保持沟通,关心活动进展,提出中肯的建议,并给予充分的鼓励。笔者欣喜地发现,这次以比较中西文化价值观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将口语表达和文化学习自然衔接,学生们在今后的课堂里慢慢学会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去思考问题,虽然他们的分析和结论还不够完善,但这是他们进一步努力走向理性人文思考的重要尝试。

人文主义语言教学理论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关注为我国英语教师提供了新型的教学视角,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新的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师自身的全球化身份定位。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全球化文化身份,提高学生个人竞争力,这是每一位英语教学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也是广大英语教师不懈努力的目标。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28.

[2]Stevick W.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s:Cambridge[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109.

[3]Moskowitz G.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Language Class: a Sourcebook on Humanistic Techniques[M].Boston:Heinle& Heinle,1978.62.

[4]范琳.试论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2000,(1):58-60.

[5]沈映梅,杨文伟.全球化语境中外语教师文化身份的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8,(3):86-87.

[6]范琳.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2.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

Chinese English Teachers’Global Cultural Identity from Human istic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YAO Hai-fang,YAO Dong-li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English teachers is ofmuch significance to students. Based on the humanistic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which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the emotional factors,we hold that a global cultural identity is expected of the English teachers and this dynamic cultural identity will inevitably have a great i mpact on th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teachers;humanistic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global cultural identity;language teaching

book=1,ebook=20

G43

A

1006-4303(2010)01-0103-05

(责任编辑:徐吉洪)

2009-12-01

姚海芳(1978-),女,浙江杭州人,讲师,硕士,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姚冬莲(1965-),女,浙江温岭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