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动态心电图监测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4-07-29

李玲玲

随着近年来心血管发病率的升高,人工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律异常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引用。心脏起搏技术的不断发展,让起搏器的功能和种类也愈加复杂化,如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ventricle pace-making ventricle sensation inhibitory,VVI)、心房心室双起搏双感知双反应型(duplicate pace-making duplica,DDD)、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等[1],但心电图的分析难度也明显提高,且植入起搏器后会导致感知功能异常和间歇性起搏等状况出现[2]。本研究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患者,并分析其在术后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60例起搏器术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作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② 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排除标准: ① 患者有严重的肝肾功能疾病或其他致命性疾病; ② 患者48 h内服用过β受体阻滞剂或洋地黄等药物; ③ 患者2个月内出现过心肌肥厚、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等病症; ④ 患者心肺功能不全。其中DDD型起搏器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45~72(62.33±3.21)岁,病程1~25(15.21±3.33)个月;ICD型起搏器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51~70(63.10±3.02)岁,病程3~20(14.99±3.25)个月;VVI型起搏器患者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44~73岁,平均(61.95±3.87)岁,病程,2~24(15.72±3.01)个月;不同类型起搏器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取PI 12通道全息心电图分析系统,连续监测患者24 h,记录VVI、ICD、DDD三种类型起搏器术后患者心肌缺血检出、心律失常检出情况以及起搏器起搏功能障碍检出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起搏器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异常及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情况,包括感知不良、起搏不良、室房分离、室房转移等情况。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心律、心率、临床症状等进行诊断,观察记录患者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短阵房速、短阵房颤、短阵室速等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记录24 h总心搏数、起搏心搏数,起搏比例=(起搏心搏数/总心搏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4 h起搏比例

24h内DDD型起搏器起搏18例(81.82%)ICD型起搏8例(42.11%),VVI型起搏10例(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9,P=0.026)。

2.2 不同类型起搏器功能异常、感知异常及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情况比较

VVI型、ICD型、DDD型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分别为57.89%、21.05%、27.27%。VVI型检出率明显高于ICD型、DDD型的检出率,各型数据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起搏器功能异常、感知异常及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 n(%)Tab.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s of dysfunction and perception abnormality of pacemaker,an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rrhythmias among the three types of pacemakers

2.3 不同起搏方式患者心律失常比较

VVI型、ICD型、DDD型起搏器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73.68%、36.84%、40.91%。VVI型检出率明显高于ICD型、DDD型的检出率,各型数据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起搏方式患者心律失常比较 n(%)Tab.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rrhythmias among the patients in the three pacing modes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在临床上有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也存在弊端,术后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包括节律异常和频率的异常,其对人体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是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死亡率均较高[3]。因此需要有快速的检测手段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常常用来诊断诊断患者疾病,但是这种检查方法由于记录时间相对较短,且近年来起搏器的功能和种类愈加复杂化,使心电图的分析难度也明显提高,难以判断心律失常类型,经常会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4]。动态心电图近年来在临床检查应用上越来越普遍,其检测方法为连续24 h监测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并能提供起搏器功能异常、心律失常的详细情况,尤其在检出起搏器功能异常和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提高检测准确性[5-6]。

本研究对VVI型、ICD型、DDD型起搏器术后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有36例起搏比例≥60%,为60%,24例起搏比例<60%,为40%。研究发现VVI型起搏器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以及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检出率显著高于ICD型、DDD型起搏器,因此,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出现的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异常及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情况也不相同。这可能与起搏模式有关,由于VVI起搏方式改变了正常房室收缩顺序,心房辅助泵功能丧失,房室活动的不同步性影响血流动力学,严重者出现VVI起搏综合征。DDD为生理性起搏,起搏器主导心律,与房室顺序同步收缩,能有效保证心输出量,控制心律,保障血供应量,并预防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作用。ICD起搏具有除颤、复律、抗心动过速起搏及抗心动过缓起搏等功能[7-8]。

另外,不同类型起搏方式患者自身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短阵房速、短阵房颤、短阵室速。研究结果显示VVI、DDD类型室性、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均较高,ICD型以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为主,可能与患者原有的缺血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等有关,对这类患者需积极监测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同时防止诱发与起搏器有关的心律失常[6]。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是无创性检查,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很高,可以连续监测不同类型的起搏器术后情况,较完整地记录患者心电图状况,了解心电图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之间的关联,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并及时治疗,降低误诊漏诊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