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负面情绪对假日综合征的影响机制及对治措施

时间:2024-07-29

张夏琳 赵连香 刘墨青 袁丽

“假日综合征”又名“节后综合征”,是指人们在假期(特别是春节和国庆黄金周)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表现。当人们从日常高度紧张的工作和学习状态中放松下来,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物,从而出现心理失衡,引发各类身心疾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关注假日综合征并予以正确的调节十分必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名目繁多的“综合征”层出不穷。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诸多综合征的出现一是源于患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二是源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所引发的不良反应。假日综合征带来的各种症状频出,迫使医务人员越来越注重其鉴别诊断,但要治疗这类综合征,却绝非单一药物疗法所能奏效,因而引起业界广泛关注。目前关于假日综合征虽多有报道,但鲜有追根溯源者。本文针对假日综合征的本质及对治方法进行综述,便于读者对其加深认识。

1 假日综合征的病因及其本质

当人们身体的动力定型被打破后,就会出现各种平衡失调的表现,如“疲劳综合征”“网络综合征”“美味综合征”“娱乐综合征”“旅游综合征”等名目繁多的症候群,统称为“假日综合征”。所谓动力定型,是指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稳定地从事某项活动时,该活动会按照顺序先后、强弱不同的规律,反复“刺激”并作用于大脑皮层,形成适应环境的条件反射链,简称“动型”[1]。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整合性的机能,因此,动型一旦形成,当有关刺激物再次作用于机体时,条件反射链便会自动出现,而无须刻意思考或安排就能使相关活动顺利进行,大大减少了人们的脑力和体力消耗,减轻精神负担,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动型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在新的条件下被改造或发展,以适应环境变化。当原有的动型遭到破坏时,大脑皮质产生的兴奋经传导与扩散,导致身体各器官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引起的刺激再重新传回大脑,与新的动型相结合,于是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2]。

究其本质,假日综合征并非疾病,而是由负面情绪导致机体功能紊乱的一组症候群。根据心理学上的定义,情绪是指个体对自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代表了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及认知互动,由此而表达出的特定行为方式[3]。情绪可分为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正面情绪代表积极、开心、乐观、自信、欣赏、放松;负面情绪代表消极、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正面情绪的增长可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有益身心健康;负面情绪的增长,却会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继而可能引起身心损伤[2]。

2 假日综合征对人体的影响

长假过后伴随而来的症状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厌倦、乏力、精神不振、头痛、恶心、肠胃不适、抑郁失落、烦躁不安、失眠、神经衰弱、胸闷、胸痛……归根结底,这其实是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出现了问题。

2.1 生理方面

假日综合征对人体生理方面会产生影响,多以胃肠道系统、皮肤、内分泌系统为受累对象。胃肠道系统是人体中表达情绪的器官,在所有身心疾病中,胃肠疾病位列第一(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动物实验及影像学研究给出的解释是,胃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或抑制,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也即与情绪密切相关[3]。有些人紧张后头皮发痒,伴随脱发,反复无常的荨麻疹、湿疹、痤疮等,这些是皮肤受累的反映。而内分泌紊乱容易使女性卵巢、乳腺,男性前列腺等部位发生病变。临床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其发病机制都与情绪密不可分。一个充满心理矛盾、压抑,经常感到不安全和不愉快的人,往往免疫力低下,表现为反复感冒、紧张性头痛、血压升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经常忍气吞声的人患癌症的概率是一般人的3倍[4]。

假日综合征对心脏的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如果在假期中或长假后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且病症多在24 h内消失,应警惕“假日心脏综合征”(又称“假日心脏病”)。“假日心脏综合征”这一名词是在1978年由Ettinger首次确认并命名的,其源于每逢节假日,门诊就会出现许多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且以年轻人居多;发病原因多数与饮酒过量相关,部分患者由过度兴奋、过度疲劳等动型失衡所致,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最近,有学者报道一例乙醇中毒昏迷的49岁患者发生一度房室阻滞,并迅速进展为二度Ⅰ型房室阻滞伴4 ∶3、2 ∶1房室传导[5];笔者曾接诊过一例29岁女性患者因连续通宵娱乐后出现心悸、胸闷,门诊就诊后心电图表现为频发房性早搏、阵发性房颤。乙醇中毒导致的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其次为房颤,室性异位搏动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也经常发生。此外,假期中睡眠规律被打乱,也成为假日心脏病的诱因。多项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在一项随访13年、纳入4万余例受试者的研究中发现,睡眠时间<5 h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为睡眠正常人群的1.24倍,其中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为1.42倍。此外,与单纯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人群相比,短睡眠并伴发上述睡眠问题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生率更高[6]。

2.2 心理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只有生理、心理同时达到完满状态才符合健康标准[7]。情绪引发的心理疾病种类繁多、表现各异,尤以抑郁症倍受瞩目。研究资料显示,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一大心理疾病。对于假日综合征出现的一过性心理改变,如果不加以重视,有可能会进展为心理疾病,进而诱发心血管病或其他身心疾病,甚至出现“双心”问题,即同时出现心脏、心理方面的严重问题[7]。

按情绪类型分,假日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焦虑型、抑郁型和攻击型。焦虑型的典型症状为厌倦、乏力、担心、迷惑、焦虑、情绪低落、失眠、厌食等;抑郁型则是以抑郁、失落、精神不振、漠然、冷淡、抑郁寡欢、孤独感为主要特征;攻击型的表现则是烦躁、激动、歇斯底里、冲动、暴饮暴食,甚至通宵玩乐、疯狂购物……

3 负面情绪对机体的影响机制

3.1 负面情绪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负面情绪可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激活垂体-下丘脑-肾上腺素轴以及交感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垂体-下丘脑-肾上腺素轴通过分泌皮质醇,作用于部分免疫细胞皮质醇受体而影响免疫功能,但对于它是否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球蛋白的分泌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目前仍存在争议[8-9]。交感神经系统主要作用于体液免疫系统,通过分布于B细胞、T细胞、NK细胞的细胞膜上的β2-肾上腺素受体来抑制免疫功能。国外有学者通过使用交感神经阻滞剂或手术方式减弱交感神经系统功能,观察负面情绪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抑制作用大大降低,由此推断交感神经系统在负面情绪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中起着重要作用[10]。另有研究表明,女性免疫系统对负面情绪的反应更为敏感,其机制为雌激素对单胺类及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受体有调节作用,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功能[11]。

3.2 负面情绪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当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出现时,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功能发生障碍,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或迷走神经活性减弱,从而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研究表明,心律失常的发生源于交感神经激活,使心肌易损,而损伤的心肌导致心肌结构重构及电重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反之,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或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可抑制心肌细胞结构重构及电重构,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在正常心脏中,交感神经的刺激可缩短动作电位时程,降低复极离散度;但在病理情况下,交感神经却是诱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缺血心肌中更为明显,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复极离散度并产生后除极相关。交感刺激对心房、心室的作用相似,迷走神经却不同。对心室而言,迷走神经刺激可以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而对心房而言,迷走神经刺激会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原因可能与局部细胞及组织重构、交感神经分布不均有关[12-13]。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工具。负面情绪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后,必然会对心电图产生影响。交感神经兴奋时的心电图改变[14]包括:① 心率增快; ② P波振幅增大; ③ PR间期缩短; ④ QRS波时限缩短; ⑤ T波低平或倒置; ⑥ ST段轻度下移; ⑦ QT间期延长或缩短。迷走神经兴奋时的心电图表现[14]则包括: ① 心率减慢; ② P波振幅减小; ③ PR间期延长; ④ QRS波时限增宽; ⑤ T波高尖; ⑥ ST段抬高; ⑦ QT间期延长或缩短。了解负面情绪引发的假日心脏病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及时识别相关病症并施以正确的诊治。

3.3 负面情绪对睡眠的影响机制

负面情绪容易导致睡眠障碍,这已被“睡眠剥夺实验研究”[15]所证实。该研究还印证了睡眠障碍者的免疫系统也会遭到极大破坏[15]。睡眠占据了人生1/3的时间,睡眠质量是评价心理、生理健康的敏感性指标。情绪失调导致睡眠差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快波睡眠减少、快波睡眠的潜伏期延长相关;此时,快波睡眠的反应性降低,慢波睡眠增加,睡眠质量降低,睡眠出现障碍。

4 对治措施

人体内有一套智慧、精密的“安保系统”——免疫体系,既包含了西医所指的免疫力(狭义),也包含机体的自我修复及再生能力。它的健康状态决定了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7-8]。人体忠实地帮我们贮存所有的情绪,当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将以一定的方式宣泄出来。负面情绪最先攻击的正是免疫系统,这是导致病症的最大原因之一。很多人不惜重金养生,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其根源就在于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即人的身心健康是由生理、心理、自然和社会四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妥善处理病症,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走向。因此,对疾病的治疗不仅要注重生理、心理调节,还要注重自然、社会因素[16]。由于后两者涉及认知文化、人文素养等问题,受篇幅所限,本文不做详细论述。针对负面情绪所致的假日综合征的治疗,笔者建议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进行调节。

4.1 五官调节法

五官调节法又称注意力转移法,其原理是在大脑皮层产生一个新的兴奋中心,通过相互诱导、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中心(即原来的不良情绪中心),有意识地转移和分散注意力,使情绪得到缓解。该方法强调了眼、耳、鼻、口的作用。

4.1.1 以“眼”调节的阅读疗法 读书看报、欣赏书画作品、饱览自然风光在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每个人更愿意接纳自己喜欢的色彩,利用色彩带给人的不同的情绪感受,也能调节心境。用眼观察美好的事物,用心感受美的境界,有助于获得幸福感[17]。

4.1.2 以“耳”调节的音乐疗法 舒缓、优雅的音乐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能减轻焦虑、抑制患者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能对交感神经产生作用,引发共鸣,从而达到干预情绪的目的[18-19]。

4.1.3 以“鼻”调节的芳香疗法 部分植物中的芳香物质对人体心理状态的调节有积极作用。例如,柑橘香气有镇静作用,缬草吸入剂可延长睡眠时间,薰衣草有镇静、舒缓之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情绪引发的疾病日益增多,芳香疗法则可改善抑郁和焦虑。研究表明,接受芳香疗法的抑郁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焦虑程度明显改善,症状减轻[20-21]。

4.1.4 以“口”调节的饮食疗法 现代科学证明,心理压力的程度与饮食关系密切:当我们处于较大压力下,倍感疲劳、情绪不佳时,体内的维生素会被大量消耗;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造成体内营养素缺乏,从而导致多种情绪问题。有研究者指出,美食可以调节大脑情绪[22-23]。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当前,我们的大脑会开始兴奋,释放大量多巴胺,不仅使人产生饥饿感,还会使人心情愉悦,开怀享用美食;餐毕,大脑开始释放5-羟色胺,使人产生饱足感而停止进食。一旦上述环节链中任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就会造成营养失衡,久而久之,诱发相应的疾病。需要注意的是,饮食疗法重在均衡饮食,要做到食之有“度”。

4.2 宣泄释放法

倾诉是一味良药,当人们向信任的人倾诉心中的委屈、愤怒、不平和困扰时,“心灵结石”也随之排出,能有效为心灵减负,使心情得以平复。其次是哭,适度流泪也是一种释放,不仅能排泄体内的代谢产物,还能够排出抑郁、焦虑等“精神毒素”,缓解心理、生理上的疲劳,调节肌体平衡。其三是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身体发汗,同样也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它可以调动整个机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升幸福感,增强自我知觉、社会支持知觉以及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人格的完善,还能改善睡眠质量[24]。

4.3 理智消解法

负面情绪的产生与不良认知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改变认知模式是心理调节的治本之道。通过心理调节可提高人体的内在动力,重塑动型,增强免疫力。系统学习中医的养生观,正是改变认知模式、提升理性思维、消解负面情绪的有效途径[16, 25]。中医养生观强调养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概括起来就是“16字方针”,即“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动静适度,恬淡虚无”。

太极图是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规律的缩影,也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如果将健康视为“阳”、疾病视为“阴”,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太极图中的阴阳线(环抱曲线)可视为疾病和健康的分界线,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6]。了解太极图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完善对情绪的认知,寻找心理调节的平衡点;也有助于我们感知事物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原理,加深对健康和疾病概念的理解,达到追求健康的最高层次。

4.4 正念减压疗法

正念水平被认为是身体健康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较高的正念水平与较低的抑郁及焦虑症状呈正相关关系。大量研究表明,正念训练能显著改善健康人群的身心症状、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发生,其原理在于正念思维和善行善念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显著提升,从而使人情绪愉悦,并能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27]。

5 结语

面对假日综合征,只要采取多样化的、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预防,及时调整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避免一过性的身体失衡发展成持久性的伤害,那么,在一时短暂性不适过后,大多数人群的症状都会得到恢复或改善。如果出现并发症或症状逐渐加重的情况,应积极寻求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以确保获得正确有效的治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