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驱动下黑龙江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时间:2024-07-29

常 歆,韩 平

(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现代产业体系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战略,强调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黑龙江省提出在五年内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新突破的主要目标,并以创新驱动突破各产业“卡脖子”技术。为稳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对人力、资本、市场及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不断优化创新,以匹配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变革的新要求。黑龙江省是工业大省,但传统重工业占比高,体量大,产能过剩等问题严重制约其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相比之下,农业和服务业发展趋势良好,但仍需巩固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形成完整的品牌产业链条。因此,从创新驱动角度分析黑龙江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问题,提出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是实现黑龙江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挑战性课题。

一、现代产业体系动力因素

1.产业创新

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第一推动力,创新的实质是将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1]。首先,由于市场需求逐渐呈现差异化和个性化趋势,以往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难以提供有效供给,导致各产业发展矛盾激化,产业创新迫在眉睫。具体来看,产业创新包括知识、技术、制度、管理等多个方面,其重点在于知识和技术在各产业中的渗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新技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取得最佳经济效益[2]。其次,从三大产业发展方向出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核心,而现代化必然需要高新技术作为支撑。面对西方知识和技术壁垒的严峻形势,自主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提高已成为不断增强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产业集群

产业创新需要解决技术、信息、人才流动等方面的问题[3],而产业集群能够促进企业、产业、区域之间的新合作,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原有产业的附加功能。企业内部知识和技术创新改进了企业生产和组织结构,同时企业间新合作加速了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强化了产业链紧密联系,形成集群。集群中的企业分工协作可以促进生产力提高,降低研发和创新成本,推动产业结构迭代升级。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角度出发,产业结构演进不断推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变化,三大产业向技术层级和整体功能性方向提升。集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特征,一直以来,产业集群被认为是存在于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各产业供应商聚集、高质量人才流入、专业化市场与信息共享的区域经济。但随着互联网和平台经济与各产业的充分融合,产业集聚不再局限于特定空间范围,而是形成“虚拟集聚空间”,信息在平台上高效流动,更有利于供给精准匹配需求,缓解偏远地区的地缘劣势。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领域,产业融合度高,对于引导企业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困局具有显著作用。从产业链攀升角度,生产性服务业逐渐从三大产业中剥离出来,加快产业链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深化产业分工和合作。同时,技术外溢效应加速知识和先进技术在产业链各主体中应用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从生产率角度,主流观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率提高。三大产业中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必然增加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另外新兴技术、基础设施完善对生产效率有正外部性影响,服务业融入新技术可配合制造业发展,带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为产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4];从产业协同融合以及当今产业发展趋势角度,地区生产效率提高和技术突破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源自于产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将分工明确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紧密关联,有利于优化各类生产要素在产业间流动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和费用,节约交易时间,进一步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5]。

4.政府推动与生态建设

政府统筹协调是以市场导向为前提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补充。目前,新兴技术的应用成为各产业、行业发展的新动能,对于企业数据获取、运营分析决策提供更智能、科学的依据,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要素投入。但由于目前新兴技术尚属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企业逐利行为容易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存在帕累托改进,因此,需要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发挥优化要素配置和维护市场环境公平的作用,以保证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和质量。

从生态伦理角度考虑,现代产业体系以高质量、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为重要标志,具体表现为产业和企业两层面的循环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一直以廉价自然资源输出参与国际分工,导致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锁定的局面。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工厂过度排放污水废气,能耗大的弊端愈发凸显,所产生的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亟须以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从资源低耗可回收、产品供给循环利用等方面,将高科技技术运用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重新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地位。

二、黑龙江省产业体系发展历程及现状

根据2006—2018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状况,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从数量上呈逐年上涨趋势,但从增速上看,自2010年增速达到峰值12.7%后开始下降,到2014年开始稳定在5.5%左右,如图1所示。

图1 2006—2018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经济增速下行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将经济重心转回实体经济,提出再工业化和技术壁垒,对世界贸易格局和全球经济发展秩序带来深远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高质量要求。从2009—2018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构成来看,第一产业占比有所提高,但占比总量在20%以下,增速平缓;第二产业占比最初超过50%,到2018年下降至25%左右;反观第三产业占比逐年增长,到2018年近地区生产总量60%。说明纵向比较,黑龙江省经济整体能力有所提高;但横向比较,黑龙江省经济水平仍处于全国末位,如图2所示。

图2 2009—2018年黑龙江省各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

产业体系受到不同地区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人才质量等多方面条件的约束,即使是同样的产业在各自发展空间所形成的体系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基础及产业发展动态进行具体分析。

1.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和农作物生长环境优越,耕地规模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生产提供了资源优势和发展方向。从生产规模上看,农业总产值逐年递增,在2018年总产值达到近6000亿元,比2009年农业总产值增加近3500亿元,但从产业贡献率上看,黑龙江省农业产业贡献率在近20年内呈低速上升状态,基本占三大产业贡献率的10%~20%,这与农业在黑龙江省产业构成中的占比存在正相关关系。而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虽保持产量和产值增长,但贡献度始终不高,说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和发展模式升级仍有较大的潜力,农业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升。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2009—2018年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及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

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较为牢固,沃土工程成效明显,土地质量大幅度提高,食品、药材等高价值农作物及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逐渐扩大,2018年绿色食品产业认证个数达2700个,认证面积8046.7万亩,打造了以“北大荒”“五常大米”“寒地黑土”等为标杆的区域品牌,并由相关龙头企业带动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同时,依托于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优势资源,可进一步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产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增加农业产值和收益,形成高质量产业引领、绿色生态农业模式。

2.黑龙江省工业化进程和主导产业

黑龙江省是资源丰富型省份,拥有煤炭、石油和林业等大量自然资源。在工业化初期,资源开采及相关加工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煤炭开采以及食品、烟草等轻工业,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工业化中期,随着资源逐渐紧张和枯竭,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增速放缓,主导产业向重工业转移,多为石油天然气开采、食品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燃气生产供应、石油焦炼及核燃料等能源型产业。但本质上,黑龙江省工业产业仍主要在能源开采及其加工产业链上移动,产业更替并不明显,没有实现高技术产业对传统工业产业的赋能和融合。因此,根据2017年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认为黑龙江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与中东部大部分省份差距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工业化进程中,石油天然气开采及食品、烟草产业始终处于黑龙江省主导产业的前位,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明显,说明自然资源和农业的生产加工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有力支撑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但主导产业若始终以传统重工业为主,未形成新经济增长动力和战略新兴产业,便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进而影响黑龙江省工业化整体进程和经济发展。

3.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和优势行业

根据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发现,在2013年第三产业贡献率便超过第二产业,并保持高速增长;到2018年,第三产业占比为73.1%,具有绝对优势,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行业角度分析,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以地缘优势打造的冰雪产业链成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周边省份逐渐开发冰雪资源,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给黑龙江省旅游业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除此之外,房地产和信息服务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从黑龙江省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开发完成投资额、商品房销售额等数据来看,房地产业在2011—2013年期间达到了峰值,随后从2014年开始逐渐下降,到2018年左右重新出现回升的态势,这可能与黑龙江省人口外流、人才流失的现状以及房价上涨有关。

与此同时,伴随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服务与各大产业深度融合,对信息共享和市场供需精准匹配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黑龙江省仍以传统产业发展为主,信息服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仍然不高,对于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强。并且,黑龙江省现代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营商环境和配套政策在人才争夺市场上与其他发达省份和城市差距较大,高端人才资源稀缺,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制约了黑龙江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的实现。

目前,黑龙江省现有产业体系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能源、原材料产业以及餐饮、旅游业。近年来,其经济总量虽持续增长,但相比其他地区,增长速度较慢,生产技术落后,产品价值含量低等问题导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全国后位,与发达省份差距有扩大趋势。

三、黑龙江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和保障

黑龙江省自建国初期便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当时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自始至终,黑龙江省并未掌握其核心技术,主要依靠国外提供先进设备,本省利用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参与分工,逐渐造成传统工业体量大、转型升级困难的问题。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消费者需求个性化、产品生产定制化成为产业发展趋势,而黑龙江省处于传统产业的成熟期,产品和技术落后,大规模生产并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盈利能力差。加之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消耗,造成黑龙江省产业体系结构和生态环境失衡。

由此可见,黑龙江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支撑能力较弱。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偏低,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滞后严重影响农产品流通和附加值增长。二是工业粗放式生产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产业结构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6],高端产品核心零部件和设备受制于发达国家,阻断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及高端制造业与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的内在联系。三是服务业产品无法满足市场差异性需求,企业同质化竞争只能是价值在市场上的转移而非价值创造。同时,三大产业在要素投入、技术、产品等方面相对独立,产业关联性不强,产业体系自身缺乏系统性和整合能力,无法达到现代产业体系要求。

黑龙江省经济增速已经放缓,传统产业的突出结构性问题亟需解决。借鉴发达国家及省份的成功经验,新兴技术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源头。首先,新兴技术产业化包含着大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具有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优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支撑作用明显。其次,新兴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带动力较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充分调动优势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移动通信、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为现代金融、流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提供动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产业间精细化分工进而加强产业间关联,以科学化技术和管理实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实现绿色生态经济。而新兴技术则来源于不断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理念创新等多个层面。同时,以人才、政策和金融支持为保障,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进行更迭交替,形成动态新兴产业体系。因此,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是黑龙江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具体实现路径如图4所示。

图4 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构成路径

1.以新兴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兴技术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劳动和资本效率的提升和积累,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生产成本和价格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减弱,对产业升级的重点逐渐聚焦于生产技术的提高,新兴技术则是直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从根本上提高生产质量的重要引擎。

新兴技术的应用变革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影响黑龙江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传统产业生产技术落后且体量庞大,涉及机器设备、劳动力、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大规模直接进行“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因此,新兴技术融入传统产业可由“点”及“面”,在三大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优先推动科技革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尤其是制造业核心零部件等“卡脖子”问题;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以科技带动产品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升级;依托优势行业的基础上带动上下游行业及相关企业的紧密合作,以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新兴技术的成熟加速了平台经济的实现。以往的市场大多为单边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存在帕累托改进,而互联网平台为供给与需求突破了时空约束,将大量厂商和消费者连结形成双边、甚至多边市场,实现了大量数据的共享,加速了信息在供需双方的流动,保障所生产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和生产活动有效性。

2.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加强产业关联

现代产业体系以网络化、融合化为特征,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和扶持,实现生产方式变革、生产过程节能、生产效率提升,以产品高附加值和高收益参与市场竞争。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三大产业的发展均需要制造业的支撑。无论是农业还是服务业,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要依靠制造业,例如,黑龙江省一直致力于农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专业化加工设备需求随之上升,而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则依赖于制造业智能化,实现以需求创造高质量供给。

现代产业体系是产业之间跨界融合的体系,表现为服务业制造化、制造业服务化,是智能制造与新兴技术的深度互补。智能制造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环节,制造业发展是各产业现代化、高级化的基础,其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基础材料等制造能力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产业基础能力弱对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度、产业链现代化及各产业协调发展具有直接影响。黑龙江省在智能制造领域与东、中部地区差距明显,加快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通过人、机、物全面连接,构建新型工业制造和服务体系也是制造业智能化、缩小区域差距的必经之路。

3.减少低端高耗能实体产业供给

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和落脚点是实体经济。黑龙江省实体经济的突出问题是技术、产品和服务主要依靠原材料开采以及粗加工,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不高,能源消耗量大,并对环境造成高污染,处于规模庞大但现代化手段稀缺的价值链低端;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少,对产业链完整性和上下游之间紧密合作的推动力量有限;加之黑龙江省没有地缘优势,市场营销和流通配送成本高,产品的高投入和低产出必然导致利润率和附加值降低,社会层面上也不利于稳定就业和改善民生。目前,随着国家对高污染产业的严格把控,黑龙江省石油、原煤开采等企业污染排放大幅度好转。因此,优化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重点便落在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产业结构从粗加工制造不断向研发和产品营销两端延伸,以新能源、新工艺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形成现代化核心产业竞争力。

4.提供现代金融和高技术人才保障

现代金融为产业体系构建提供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发挥媒介作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新兴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重点围绕新兴技术融入传统产业、实体经济产业链和上下游产业进行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黑龙江省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技术深度均不高,需要从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到经济环境改善、从微观到宏观,以保障现代产业体系的完整构建。根据内生增长理论,人力资源是知识和技术进步的源泉,是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几年东、中部地区对人才引进的力度和政策也深刻凸显了各地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新兴技术以及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黑龙江省作为教育大省,高校众多,但培养的人才大部分被发达地区所吸纳,造成人口外流严重、自身缺少高技术人才的局面。新兴技术与相关人才相辅相成、互为一体,仅是引进技术而没有人才支持不利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动态调整及持续升级;同样,缺少新兴技术、配套设施也不利于高技术人才发挥作用,导致人才流失。因此,人才与产业发展具有协同性,无论是政府或是企业,均需要提高基础设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人才。另外,对于企业内部员工要加强培训,适应新设备和新工艺,带动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