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奚 雷,金 峰,郝世绵
(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知识共享问题研究
奚 雷,金 峰,郝世绵
(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为提高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共享效果,提升供应链竞争力。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现有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知识共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发现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信任因素、距离因素、激励机制缺乏等,在上述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促进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对策。
供应链; 知识共享; 节点企业; 对策
伴随着全球化以及科技化浪潮的到来,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体系逐步打破并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体系成为主导。[1]知识作用日益凸显,而企业仅凭自身的知识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为弥补知识不足缺陷,供应链成为企业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2]因此,从当今社会来看,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知识供应链之中,内部成员都拥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供应链中每一成员所专注研究的的方向均有所不同的,因此其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包括有其所擅长的重要知识(或根本知识)和对其用处不大的次要知识(或边缘知识)。但是这些所谓的“边缘知识”对于其他成员来说却往往是其所需要的“重要知识”。那些虽然从属于不同企业但又能够对彼此起到重要作用的知识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供应链知识库”,而这个“知识库”的知识容量远远高于其他成员。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一员来说,供应链都是一个可供自己获取知识资源的“知识宝藏”。[3]因此,要想在知识供应链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就必须推动并实施供应链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因此,研究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问题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1.使知识效用最大化
供应链成员企业将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知识力投入到自身“核心业务”上,在这自身擅长领域有着极大的优势。但是它们同样存有对自身来说用处不大的“边缘知识”,而这些所谓的“边缘知识”往往处于“睡眠”状态。正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些自身看来的“垃圾”,可能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是“宝藏”。供应链知识共享使这些知识能够流动到其他企业,并为它们所利用,让知识效应最大化。
2.有效降低知识获取的成本
对于供应链中的个人或者企业,特别是那些处于供应链较为边缘的,它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往往以外部获取为主,自主创新获取知识并不是其主要途径。通过供应链共享知识,能够有效降低获得知识的成本。
3.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市场瞬息万变,如何有效规避所面临的风险,成为企业生存的“必修课”。企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从事新知识的开发,而且面临开发失败及竞争对手率先取得突破所承担的风险。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可以避免企业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复开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并且可以较快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知识,甚至可以通过知识整合对已有知识进行多维开发,丰富知识内涵,从而大大减少成本,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4.提升供应链间的协作度
在整条供应链中,供应链节点企业所有成员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参与供应链共同应对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来提升整条供应链的协作度,共同应对发生的问题,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服务或产品,从而有效提升供应链整体的竞争能力。
1.内部成员间缺乏信任
供应链中节点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以供求双方互相信任为前提的,但在现实社会中的供应链成员之间往往信任度不高,这极大地阻碍了组织间知识共享。[4]但是由于供应链成员间知识共享的行为跨越了组织双方边界,互相之间由于交流问题存在着信息模糊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双方并不能清楚了解彼此真正的合作目的和合作意愿,分享行为非常的不稳定,双方成员难以建立平等的信任关系,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成员间的一方或者双方往往会对共享的知识特别是自身所独有的核心知识有所保留。[5]况且节点企业间的关系并不只是合作,也有着竞争,这就会使它们之间长期存在着功利或者认知上的矛盾与差异,彼此双方难以互相信任,并且成员间的怀疑和投机行为不利于进行知识共享。[6]
2.缺乏激励机制
(1)供应链节点企业缺乏应有的束缚机制
供应链中成员进行知识共享的时候,往往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虽然与它们自身以及知识方面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与制度层面也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的缺失。无论是参与到供应链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中主导企业,还是次要成员,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的情况下,进行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的意图、动力等便会明显不足,进而影响到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效果。
(2)供应链组织间缺乏相应束缚机制
对于供应链组织间进行知识共享的每一个成员来说,它们内部也是缺乏一定的制度来约束和指导自身在供应链中的行为的。正是成员内部之间束缚机制的缺少,导致供应链成员在进行知识共享时,并未完全统一,出现诸如:信任不完全、文化距离差异大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
3.距离因素
(1)知识距离
知识距离指的是供应链中知识“接受者”与供应链“知识传播者”之间的知识势差,即可以认为知识供需双元的知识差距越小,知识就越容易在节点企业间进行共享,而过大的知识距离使得供需双方知识共享常常难以开展。过低的知识距离往往使得供需双方共享意愿或动力不足,而过高的知识势差越大往往使知识受体在知识共享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现象,[2]即适度的知识势差有利于节点企业间知识共享。
(2)能力距离
供应链中成员间在进行知识共享时,由于受到它们自身能力参差不齐的影响,对知识共享也将会有极大的影响。第一,成员之间在进行知识的输出与接受的时候,如果知识接受的一方因为自身能力缺陷,导致并不能完全地将知识输出方所输出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理解和运用。倘若知识输出一方并不能将知识通过一种相对容易的认知载体,使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学习、使用,也会对知识的接受方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第二,供应链成员间在合作经验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供应链成员之间,有些成员因为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或者加入时间比较早,在供应链中多次参与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其所拥有的合作经验就更加地丰富。而那些在供应链处于非核心位置或者刚进入供应链不就的成员,它们所拥有的合作经验相对来说就比较缺乏。对于那些在合作经验能力比较丰富的成员,在进行供应链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时,它们所取得的效果将会更好。
(3)文化距离
供应链企业内部的成员长久以来所积累形成的成员文化是不一样的,往往符合时代潮流的成员文化推动着其自身的发展,而落后于时代潮流的成员文化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拥有先进文化的一方往往担心其优秀知识进行分享之后会削弱其自身地位,因此进行过度的知识保护,影响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创新,并且可能会无视落后方所分享的知识。落后的一方会过于追求先进一方的知识共享,使自身缺乏进行知识创新的动力。就算双方的文化距离较小,都处于各自领先领域的彼此也会存在优越感而阻碍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根据上面的研究发现,供应链中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对整个供应链竞争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但实际上,在进行供应链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时候,存在着诸多困难,为了提升供应链的知识共享与和知识创新水平,不仅需要供应链以及其中的成员从自身出发,还需要从制度方面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这个情况。
1.增进互信,促进组织间知识分享
成员间的互相信任和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坦诚相待前提之上。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知识共享的作用, 才能有助于减少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纠纷, 进一步提升知识创新速度与效率。供应链成员间可以通过建立交流、沟通与协调的平台,努力营造出互信互利、互相学习的氛围,促进成员之间的诚信建设,减少因信任问题而造成的知识共享不足,并且制定一定的惩罚措施,对那些违背诚信的成员进行严厉处罚,起到“杀鸡儆猴”效用,这样才能推动供应链的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7]
2.激励机制的建立
虽然目前并没有完善的供应链激励机制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企业中的激励方式来实现。[8]首先,我们可以采用物质激励的方式,对于在供应链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成员给予金钱、福利、薪酬等物质方面的奖赏。比如:科技供应链中的某个企业在芯片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推动了整个科技供应链的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就可以通过利益分配予以倾斜。其次,还可以采取精神激励的方式,比如:成员之间(特指个人)发现了一个能极大提升知识共享的方法,并且将它进行传播进而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效率。对于这样的个人,我们可以用公开表扬及给予荣誉等精神激励方式进行奖励。
3.克服距离障碍
(1)有效的知识管理
供应链节点企业成员知识的独特性使得共享成为必要,但独特性的知识往往不利于其在节点企业间共享。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如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和收集,将供应链成员间用于共享与创新的知识进行区分和特别标注,避免与自身不想分享的知识产生混淆,并且将这部分知识进行再归纳、再整理和再分类,将复杂知识转化为简单知识,放入知识管理平台,便于知识的管理和利用。通过建立专门的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的平台和机制,来促进组织间知识的流动,以达到改善节点企业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目的。
(2)再培训、再学习机制的建立
培训和学习是获取知识最直接,也是最迅速的手段。因此,要想弥补这一方面的差距,就必须通过建立再培训、再学习机制。首先,供应链成员(特别是核心成员)应该为那些在进行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方面处于落后的成员提供完善的可供培训、学习的平台,建立一套完善的再培训、再学习机制,使落后成员得到再培训、再学习的机会,来提升自身能力。比如:技术扶持、专家人员沟通交流、技术研讨会、人才扶持等方式。其次,供应链成员自身也要建立培训、学习平台,比如:定期召开交流会、研讨会等方式,实现自身的再培训、再学习,推动自身内部的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
(3)“求同存异”的文化
供应链成员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成员文化,这也阻碍着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创新。要想使供应链成员间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就必须建立“求同存异”的文化机制。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或者个人)应该经常性地进行互相交流、沟通和讨论等,并且同时处理好彼此的争端和矛盾,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通过成员间文化的沟通,创造出利于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的新文化,并且根据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逐步推动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共享。
[1]彼得.德鲁克.知识管理[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彭灿.供应链中的知识流动与组织间学习[J].科研管理,2004,25(3).
[3]奚雷.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研究[J].北方经贸,2009,(9).
[4]迪尔克斯.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覃艳华,曹细玉.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和合作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4(4).
[6]安小凤,张旭梅.供应链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
[7]杨敏才,凌超,王槐林.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系统[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
[8]徐恒,赵嵩正.供应链环境下基于知识共享的协作模型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7,29(6).
Class No.:F274.3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Node Enterprises of Supply Chain
Xi Lei,Jin Feng,Hao Shimia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3100,Chin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pply chain competitiveness and improve the supply chain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we discussed the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supply chain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the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supply chain; knowledge sharing; node enterprise;countermeasures
奚雷,在读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金峰,学生,安徽科技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 郝世绵,副教授,安徽科技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现代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编号:SK2015A312,SK2015A206);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编号:SRC2016418);“农业经济管理”重点建设学科(编号:AKZDXK2015B05)。
1672-6758(2017)04-0093-4
F274.3
A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