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改革的动力研究

时间:2024-07-29

赵慧慧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关于教育改革的问题是近些年来教育界最热的话题之一,目前出现或潜藏着的教育问题促使人们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随之,也掀起了一股研究教育改革的热潮。对为什么改革,改哪些方面或者部分,怎么进行改革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但是对教育改革本身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对教育改革本身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把握教育改革的性质、特点、本质等,对实践中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在这些研究中,教育改革动力研究更是教育改革研究的基础性研究。找到教育改革的动力来源及所在,便使推动教育改革的行动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

一 教育改革动力的含义

通常来讲,动力有两层含义:第一,使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第二,比喻推动工作、事业等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显然,教育改革的动力中“动力”的含义应为第二层意思,因此,本文将教育改革的动力定义为推动教育改革事业前进和发展的力量。

教育改革的动力可以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主要是在于学生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教师,校长等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成就动机与利益等,属于教育领域之内的利益或内生利益。教育改革的外部动力来源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来源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来源于儿童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而各级政府关于教育改革的决策、政策和立法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之源,换句话说,教育改革的外部动力就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反映。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将改革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需要二者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二 教育改革的具体动力因素

目前关于教育改革动力的研究并不是全面系统地对教育改革的动力进行阐述的,而是就其中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具体论述,比如,校长是教育改革的动力、家长是学校变革的动力等。因此,对教育改革动力的研究需要整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以求达到更全面更清晰地对展现教育改革的动力因素。

1.作为现状的动力。

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国民的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发展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教育思想陈旧落后,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等等。当前的不容乐观的教育现状一方面表示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育改革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会成为阻碍教育改革的力量,即教育改革的阻力。但也可能会转换为教育改革的动力。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促进事物发展的力量。当然,动力和阻力之间也有一个度,而且这个度应该是一个区间,在这个度之内,不理想的现状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动力,反之就会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

2.政治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法规,来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工作。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贯彻实施《纲要》,国务院于1994年7月发布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为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教育部于1998年12月制定并发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特点,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

从国家教育财政支出的逐年增加也可窥探出党和国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

3.作为要求或需求的动力。

(1)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漫长而深厚的教育历史既奠定了中国现在教育的基石,同时也约束了中国当前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我们现在幼儿园至小学、小学至中学、中学至大学的教育基本上仍然是被动的封闭式的教育。然而,这种被动的封闭式的教育早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形态的快速变换及其需求,更无法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未来世界。因此,教育需要发展,需要前进。因此,中国教育自身改革的需求呼之欲出。

(2)受教育者与其家人的诉求。我国的教育目的其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受教育者与其家人诉求的集中体现。教育改革可以使受教育者形成更丰富更科学的能力结构和更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受教育者适应变化迅速的社会,顺利发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改革可以更好的满足受教育者和其家长的这一诉求,自然而然他们也就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力量。

(3)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社会的发展不应该是过分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而应该是一个均衡状态的发展,是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则落后于经济发展。教育改革可以促进教育发展,不仅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保障。因此,社会发展及其内部各方面的发展都对教育提出了一些要求,因此,它们也就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力量。

(4)教师、校长等教育实际工作者的利益。教师和校长等教育实际工作者不仅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实践者,还是受益者,教育改革的成效可以使他们能更好的投入工作。

4.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科研动力。

当前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大胆实践和探索也在推动着教育改革的进程。如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收优秀学生,招生制度改革获初步成功。学校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模式,院士亲自授课、小班制教学、书院制管理,努力培养创新人才。这些措施势必推动有利于教育公平、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高考录取机制和先进的全面教育体系的建立。许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做过办学的尝试,如聂圣哲创办了“鲁班木工学校”,自行授予“匠士”学位。李英强创办的由立人乡村图书馆创立者李英强创办的“立人大学”,是一所基于互联网的民间“大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组织办学、社会办学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这在促进办学多样化的同时,也在催促当前教育进行多样化的改革。

此外,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科研创新教育内容推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推动教育形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三 教育改革动力的维持或增强

教育改革的动力对引出、引起、推动以及促进教育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改革动力的维持和增强也非常重要,而对教育改革动力的维持和增强进行研究的基础就应该建立在教育改革具体动力的研究上。通过对教育改革具体动力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教育改革的动力基本可以从法律制度、物质、科学技术和人这四个方面进行维持和增强。

法律制度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法规,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上保证教育改革动力的增强。物质方面,主要是指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包括:国家、地方政府和外来的教育投入。在稳步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求外部的教育投入。科学技术方面,最主要的还是指能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起到作用的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人的因素包括与教育改革最密切相关的学生、家长和教育者。首先,学生和家长是教育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如果在改革中他们感到获得了利益,那他们就会成为教育改革有利的推动者,会成为维持的动力之一。其次,在教育改革中处理好教师利益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满足教师利益的情况下使他们成为改革的支持者和改革动力的最强有力的维持者。

教育改革对国家、教育事业、普通民众等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保证教育改革顺利进行,需要多方的通力合作。因此,应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所有的动力因素发挥最大合力来推动教育改革的进行,并重视教育改革动力的维持和增强的因素,来巩固教育改革的成果并推进其顺利进行。

[1]余清臣.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2]马健生.论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J].教育科学,2002(8).

[3]杨东平.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J].青年教师,2010(12).

[4]李尚俭.教育创新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J].陕西教育,2003(4).

[5]武杰.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J].江西教育科研,2000(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