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快速消费伦理之思

时间:2024-07-29

吴伟佳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研究生部,广东 广州 510053)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公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也步入了世界消费大国的行列。在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裹挟下,快速消费现象在我国大行其道,从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到充斥我们日常生活及工作的电子技术产品,再到我们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追求的休闲、娱乐等精神享受型消费(如旅游),都无不被加上了“更快更高更强”的标签,快速消费俨然成为了我国的主流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它并不是可持续的,隐藏在这种光鲜成就背后的是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以及对人性的扭曲。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下快速消费模式下的消费伦理的深刻反思。

一 概念分析

1.消费伦理之为何。

对于消费伦理的界定,学界的理解众说纷纭。但归结其共同点大致都强调了道德对消费行为的调节,规范和指导作用。它的基本范畴是消费者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1]而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是消费过程中人们对道德与利益关系的处理。从广义上讲,消费包括了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两个方面,它相对应的主体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这里主要是从广义上来对当下的消费伦理问题进行思考的。

2.“快速消费”的概念解析。

快速消费,作为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是一种消费行为模式,这种消费行为的对象,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快速消费品,而是涵盖了所有商品,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消费品,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人的消费欲望不断膨胀的结果,它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浪费性和时效性。所谓浪费性特征是指消耗资源较多,却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使消费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降低。[1]而时效性是指产品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时限,不管产品是否还具有使用价值,只要它达到“过时”的程度(或者说失去了一定的符号意义),那么就会被抛弃,取代之以新的、功能更强的产品,这里面也包括了对高效率的要求。

二 快速消费的伦理反思

1.快速消费背后的资源、环境隐患。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和谐统一。衡量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这就必然涉及到两者的利益问题。而消费行为作为人类的生存活动,不仅是社会劳动产品再生产的需要、动力、目的因,它还再生产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这种关系的和谐与否,是直接受到人类消费的影响的。人的消费既体现着人的主体性,即人按照自己的需要把自然存在物转化为人的消费对象;同时人在消费中与自然进行的物质、能量交换也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2]快速消费,作为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物,其本质特征表现为浪费性和时效性。而正是这两个本质特征,破坏了人与之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这不仅造成了我国不可再生资源被过度开采,而且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远远超过了自然本身能够负载的程度,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恶化加剧。我们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侵蚀沙漠化、垃圾泛滥、生物灭绝加速、粮食能源资源短缺、酸雨污染、地球升温、臭氧层破坏等等。快速消费的理念提倡的是效率至上的真理,为了眼前的便利以及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在生产性消费的层面上,快速消费的模式造成的环境隐患体现在过量消耗和浪费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众所周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这一切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当归结于快速消费模式下的生产性消费,生产商从中获利,却对环境的保护置之不理。首先,大量的生产消耗了过量的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不管是否是再生资源,都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特别是在当下这个高新技术弄潮的时代,产品更新换代快,除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电子产品也是如此,这种快速的生产性消费需求必然导致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这样就造成生产商对地球资源开采过度。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大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例如饮用水供应、捕鱼业及区域性气候调节等,无法进行可持续发展,前景每况愈下。

当然,仅仅从生产性消费的层面而没有结合生活性消费角度来看待现代环境和生态危机是片面的,生产和消费是具有互动的因果关系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没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没有生产,因为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1]正因为这种快速消费模式下的生活消费者的互相模仿,攀比,导致了抽象的需求能力的形成和增长,催生了生产性的快速消费。可见,生活性的快速消费间接地使能源、环境和生态承受巨大的压力。

同样,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也在快速消费的逼迫下不断加剧。众所周知,消费越多,生产也就越多,向外排出的垃圾也就越多。根据美国著名学者艾伦·杜宁的统计“英国人每天抛弃25亿块尿布;日本人每年使用3000万“可随便”处理的一次性相机。[1]而这些情况在科学技术相对并不那么发达的中国,可想而知只会更加严重。且在这种快速生产性消费的背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同时也造成了大气污染、化学污染等环境问题。

2.快速消费下人的异化。

快速消费一方面不仅造成了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失衡,另一方面它也使人作为消费者发生了异化,严重遮蔽和扭曲了人的本质,把人的生命降格为动物的本能,将生活的价值换算为抽象占有量和感官的短暂满足。人不仅要追求物质的富有,同样也要有精神的追求。快速消费作为消费主义思潮的必然产物,崇尚效率至上,物质至上的价值观,这非但没有给我们带来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反而日益影响、瓦解传统道德的有益成分,使消费者沦落为物的奴隶,为物所奴役。这种“逼迫”式的消费,使消费者的快速消费行为成为市场资本增值的一种手段,物质价值凌驾于人的价值之上,正如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所认为的,人在这种消费模式中渐变为单面性的人,异化为非自由的人。

当代社会的消费者自认为是在自由地支配自己的产出和享受,实际上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沦为物质价值和欲望的奴仆,丧失了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问能力,亦或者说被灌注了片面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的追求不是我们自身自由发展的结果,而是快速消费模式下的“被植入”。而且这种“被植入”的价值观念也成为了当前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即单纯地表现为“生活物质上的富足,事业上的有所作为”。这种价值观恰恰体现了快速消费时代的价值理念。而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是正确的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也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但当下消费者在精神方面的消费表现得如此急功近利。譬如,许多旅游消费者疲于奔命地赶往旅游胜地,只为了证明自己到过那一个地方,却丢掉了对旅途过程的享受;音乐消费者坚持每周去听一场音乐会,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却是为了能够在旁人面前有一种胜人一筹的优越感;健身消费者报名参加了瑜伽班,却也要求它在短时间内产生效果……。这种一味追求效率的畸形消费行为,已经不是一种对精神享受的追求,而是对欲望的追求。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说,欲望并不渴望满足,相反,欲望渴望的依然是欲望。[3]企业主生产商们利用广告、传媒、商品设计等手段来吸引消费者消费,这种“诱惑性”的消费手段,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吸引着消费者不断为自己的“欲望”买单,消费者俨然在对基本需求的消费过程中陷入了“欲望消费”的陷阱当中。

三 反思“快速消费”伦理问题

快速消费的就是对自己欲望的不断追逐,不管是生产商还是消费者,在这场追逐赛里,都将永远无法胜出。人们获得了所谓的文明的高度发展,也获得了欲望的暂时满足,但是却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境地。人类文明的起点也是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开始,因而文明的积累程度越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就越大。对于当前社会因快速消费出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以及因传统消费伦理缺失而导致的人的异化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中国传统消费伦理思想中寻找问题消解的路径。

从消费思想发展的整体脉络来看,“崇俭黜奢”的思想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消费伦理主流观念。早在夏朝之前,就已有“菲饮食”“悉衣服”“卑宫室”的主张。[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大多数思想家都主张节俭,而儒家、墨家、道家尤甚。这种崇尚节俭的消费伦理,虽然在现代社会已不为人所乐道,但却是我们这个快速消费时代所缺少的东西。国家通过宏观调控不断刺激经济发展,企业商家不择手段诱导消费加速,都是对节俭消费思想的扼杀。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道”育化万物的过程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以“自然”为存在和运行的法则。马克思也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有机体,人类在改造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快速消费,这种推崇效率、浪费的消费模式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而“崇俭黜奢”的思想或许也是一剂可行的良药。老子认为“无欲”和“自然”是道德本性。这也恰好能够遏制现行消费模式中对欲望的追求和有所作为的功利思想的泛滥。孔子有云,“节用以礼,安贫乐道”。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墨子也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他们崇尚的都是精神高于物质,而现代社会精神层面的缺失正是消费伦理诸多问题的发端。这种传统的崇检思想其实也是古人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精髓,朱熹曾经说过,“知天理,灭人性。”这些对于我们解决快速消费伦理之问题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从人的伦理生活实际来看,人的内心世界经常交织着道德欲望和感性欲望的冲突,仁与非仁,义与非义,善与非善,时刻萦绕于心。所以要“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弊,以复其性,以尽其伦。”[1]也就是说,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本来面貌,体悟不到人与自然,万事万物之间的共同之理,从而导致自身的异化,所以只有让人在消费中去除一些欲望,学会“慢”下来,才能使人在快速消费中免于异化,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消费,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当然,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对于中国传统的消费伦理精神并不能全盘照搬,而是有的放矢,汲取其精髓,结合时代的需要而用之。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消费伦理精神的回归应该是遏制我国快速消费模式下产生的种种问题的一剂良药。

四 结语

快速消费现象的横行,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确实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性的扭曲等等诸多伦理问题。而这些也都是文明社会高度发展下所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对中国传统消费伦理思想的回归,或许能消解我国当前面临的消费伦理困境。这对于把我国建设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面对当前的快速消费所产生的伦理问题,我们可以试图跟随古人这“天人合一”“ 崇俭黜奢”思想的引导,来构建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伦理。而这一工作的完成将是任重而道远的。

[1]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6,126,130,133,43.

[3]任玉军.低碳消费伦理的哲学之维[J].江苏广播大学学报,2012(01).

[6]《新周刊》杂志社.大时代的边上[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2:80.

[7]杨伯俊.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M].1980:8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