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异议模式及其语用功能探究

时间:2024-07-29

杨佩佩

(浙江工商大学 英语系,浙江 杭州 310018)

异议(disagreement)作为会话冲突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其意识形态的本质就是反对或不赞成的,这就决定了其本质上的不合作、不礼貌的性质。Lewis H. Malamed (2010)指出,[1]异议是为回应先前说话者观点而表达与之冲突的观点的一种言语行为。他[1]还引用了Ree-Miller(2000)提出的异议是说话者认为对方提出的命题P不正确时,用反对命题P的言语作出的一种反馈。 虽然出于维护双方面子,促进和谐交往的原则,应尽量避免分歧,但异议作为引发意见交换,思想碰撞的源泉,是不可避免并且非常重要的。而且如何尽量礼貌地表达异议,不损害他人面子是一门交际的学问。

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作为语用学中的“三把宝剑”,一直推动着语用研究朝着关注如何维系交际双方之间的合作、礼貌和面子的方向发展。[2]然而,只研究合作、礼貌的言语行为而忽视不合作、不礼貌的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是畸形的。国内外关于异议的研究虽然不多,但近几年时间内正在兴起,并逐渐显现出非常大的研究前景。国外的异议研究多为描述性的(descriptive),罗列异议的表达方式;国内则将异议放在会话冲突中分析而未单独研究。

受生活中异议频繁出现的刺激和前人研究的启发,特此收集了日常交往、辩论访谈等活动中的异议实例,主要利用语用学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来解释和分析异议。不同于单纯地列举异议,这里尝试着将异议模式进行更为系统地分类。此外,我们还发现异议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在强弱、显隐和直接间接三对参数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又取决于模糊限制语,会话含义和移情离情等的应用。通过归类和分析,以期完善异议的语用研究,为人们在复杂的交际活动中如何表达异议提供借鉴。

一 相关研究回顾

异议的研究灵感常常被认为来自于Leech(1983)提出的六项礼貌原则中的第五项:[3]

V.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a)Minimize dis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b)Maximize 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后来,异议的研究和Brown、Levinson(1987)提出的面子理论[4]联系在一起。面子理论中提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和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异议在积极礼貌的语境当中表现为说话人强烈的意图被他人认可;在消极礼貌语境中反应为说话人强调和他人的差异从而求得不被他人的想法强加于身。但这些研究都侧重寻求一致,避免异议。

近年来,人们开始正面研究异议。比如在Journal of Pragmatics[5] [6]这本权威语用学期刊上,2000年以后的文章中不难发现关于异议的研究。这些研究多侧重于异议的描述性研究,通过观察自然场景(natural settings)中的异议现象,罗列异议的表达方式和语用意义。且由于其期刊性质,这些研究多为跨文化视角或二语习得视角,描述和分析不同地域、种族和国家的人们表达异议的异同,以及二语习得者[7]如何习得异议这一言语行为。但这些描述性的研究没有就异议本身作系统性地分类,也没有对异议的语用特征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

国内学者多将重点放在会话冲突(verbal conflict)的研究上。冉永平(2010)指出,冲突性话语的产生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在立场、观点等方面“趋异/求异”的一种表现。[8]这充分说明了异议在会话冲突中的重要角色。龚双萍(2011)研究了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并具体针对权势关系语境下的冲突回应进行了动态性研究。[9]李成团,冉永平(2011)对加剧和缓和会话冲突进行了管理探析。[10]姚俊(2007)从反讽话语的视角研究了电视辩论中反讽语的应答方式的中西差异,[11]发现了部分反讽语的应答也是异议的一种表现。但异议必须是一种应答式的言语行为,这是它与其他言语行为的主要区别。因此,国内常常把它和其他话语研究杂糅在一起而没有明确独立地剖析异议的现状有待改善。

二 异议的表达模式及其语用效果

在日常交往、访谈辩论、谈判辩护等活动中有很多异议现象出现,为了避免实例的单一性和局限性,选取了多种语料,如教材中的会话,真实会话录音,电视节目和辩论赛视频。而且这些语料涵盖了真实会话(spontaneous talk)和情境会话(context talk),非正式场合和正式场合的会话,[2]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通过整理、比较和分析各类语料,以及基于冉永平[8]对会话冲突分类的研究和Lewis[1]对异议策略的梳理,发现异议主要可以归纳为六大类模式来表达,并对各种模式进行如下的展示和剖析。

1.否定他人观点。

说话者(S)在听完对方的言论后,针对对方言论中的错误或不适进行指出。此时,异议模式的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2]即为指出对方言论中的不足。而否定他人观点又可以分为两种,直接否定和退让型间接否定。

(1)直接否定。

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对方言论中的不足,包括对方言论中的错误和不适,亦或是言论的虚假性,造成的后果等。直接否定威胁了对方的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4]即希望被表扬或认可的面子。例如第十二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冠军争夺赛中片段1:

(P:propositional side; O: oppositional side)

P:We are actually releasing the burden and pressure for these students because now they don’t need to compete that fiercely.

O:Actually you are increasing the burden of students coming from places of less population cause they have to fight more fiercely.

此次辩论辩题为“大学入取率是否应该根据不同省份的人口比例而定”。正方认为公立大学入取率应该根据不同省份的人口比例而定,像北京、上海等城市人口少但比率却过高,而山东、河南等省份人口多而比率过少,造成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和城市的不平等发展。反方则持反面观点。O直接否定了P的言论,认为P的言论会造成少数人口地区的学生压力过大,是片面地虚假地减轻学生负担。

(2)退让型间接否定。

虽然异议本身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其不合作、不礼貌的性质,但是我们在交际活动中,往往先部分肯定对方观点,然后在这一前提下提出否定对方观点的后一部分,造成悖论(paradox),从而表达异议。例如著名电视访谈辩论类节目《一虎一席谈》中关于吴英非法集资案的片段1:

主持人:好,照东你说,按照这个死刑原判的文件内容,你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照东(嘉宾):吴英不可能是清白的,比如她有可能涉嫌到行贿犯罪,她还有可能涉嫌到伪造企事业公印章罪。那这样的罪名都是轻罪,不应该至死。

照东首先肯定了吴英有罪,即原判中的部分内容,但是推导下去这些罪都是轻罪,不该至死,从而得出悖论。这种先部分退让,站在对方立场,再提出悖论的异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Leech[3]礼貌原则中的第五条和第六条(Agreement Maxim & Sympathy Maxim),起到了缓和冲突的作用。

2.陈述自己观点。

陈述自己的观点是指澄清自己的观点和对方观点的差异,比如否定共有基础,强调自我偏好,体现所属差异等,但并未指出对方观点的不足。这一异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Leech的礼貌原则第三条中的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指责(Minimize dispraise of other)。[3]例如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走遍法国》1/上教材中的片段:

(B: 法国某旅行社经理; I:日本客户)

B:J'ai réservé une chambre dans cet htel.……(我在这家酒店给您预定了房间……)

I: Oui,oui. Mais je n'aime pas beaucoup les grands htels. Je préfère là, si cela ne vous dérange pas. (我明白。不过我不大喜欢大酒店。我更偏爱这里,如果不会麻烦您的话。)

上例中日本客户并未指责法国经理的言论,只是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自己的理来服人。我们不难发现这里说话人维护了自己的积极面子,而威胁到听话人的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听话人不希望被他人观点强加于身。

3.提问。

提问是比较特殊但又常见的异议模式。提问中的疑问、设问和反问三种形式都可以表达异议。比如疑问的异议模式在第十二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冠军争夺赛中就有所体现,其中的片段2:

P: Ok, I’ll take your point.

O: What’s the definition of population? Is it student population or local people’s population?

再比如反问的异议模式在日常讨论中的表现。笔者对某大学宿舍内3名女生的日常讨论进行了30分钟的录音,由于“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风靡,她们讨论的内容为学校附近的美食。其中的片段1:

(F1:1号女生,F2: 2号女生,F3: 3号女生)

F1:我觉得那家饭馆不好吃。

F2:你难道尝过那家辣的菜吗?

此对话的语境是她们讨论的那家饭馆以偏辣的菜色著称,而F1是不吃辣的。这一处反问就起到了很好的反驳作用。

4.反讽。

反讽(irony)[11]是指通过讥讽的形式表达异议,通常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例如《一虎一席谈》中关于吴英非法集资案的片段2:

主持人:但是现在法院判她是死刑啊,你不怕。

刘女士:我们这一带现在做企业的哪个不在借钱呀,个个都是吴英呐。

刘女士为吴英的债权人,同时和吴英一样也是从事集资行业。刘女士的回答之所以让观众哄堂大笑并且鼓掌,是因为她运用了“我们”和“个个”两个指称反讽地表达了异议。

5.转移话题。

转移话题违背了Grice的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但是通过转移话题可以表达异议。例如某大学宿舍内的日常讨论录音中的片段2:

F3:我经常看到你和他一起去吃饭啊,你们俩走得很近嘛!

F2:哪有,那个……我上次去吃的烤鸭饭还不错。

鉴于F3试图探寻F2的隐私,威胁到F2的消极面子,F2即采用转移话题来表示对F1这一言语行为的异议。

6.伴言语、非言语模式及沉默。

伴言语是指声调、语速、重音等伴随着话语的言语现象;非言语是指手势、表情、姿态等补充言语模态的非言语现象;沉默是指不作任何回应以表示异议。这些异议模式都在笔者收集的语料,特别是视频语料中多次出现。

三 影响异议模式选择的因素

通过以上异议模式的实证研究, 我们发现不同类别的异议具有各自的特点。表达的强弱、显隐和直接间接作为三对参数,能有效区分不同模式,有助于应用时的模式选择。

1.异议模式的强弱。

一般来说,辩论等环境比日常会话等环境下的异议模式要强烈。Lewis就认为尽管异议是构成辩论的一部分,但辩论是正式而持久的意见交换。异议模式的强弱主要可以由模糊限制语来体现。比如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中的“我觉得”、“我偏向”等和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中的“一般来说”、“事实上”等。[1]

2.异议模式的显隐。

否定他人观点和陈述自己观点两种异议模式相对于提问、反讽和转移话题来说,趋异/求异的性质会更加明显。隐性的异议模式需要用Grice的会话含义[2]去解读。比如上文中刘女士的回答,表面上是在讲浙江一带的有很多像吴英一样的集资人,对其异议的解读还在于解读集资是一种合法行为,不同意吴英判死刑这一层隐含意义。

3.异议模式的直接间接性。

异议模式的直接间接性虽然和显隐性有一定的重合,比如直接的异议模式更倾向于显性异议,但并不能等同。上文中的退让型间接否定属于显性异议,但却是间接的表达方式。它先通过退让,站在对方的立场部分肯定了对方,属于移情(sympathy),[1]再进一步推导得出悖论,属于离情(antipathy)。

四 结语

基于以上多种异议语料的实证研究,分类归纳了6种主要的异议模式,并且运用切适的语用理据对模式的构建和功能进行了分析,还从三对参数角度说明了异议模式的选择。这在异议的语用研究方面是一个较新的探索,虽然涉及的研究范围还有待扩展,但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随着异议研究的起步和日趋重要,相关研究成果对其他不合作、不礼貌的语用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Lewis H.Malamed.Disagreement: How to disagree agreeably[A].In Alicia Martínez-Flor & Esther Usó-Juan(eds.).Speech Act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0:199-215.

[2]陈新仁.新编语用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Leech,Geoffrey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

[4]Brown,Penelope.& Stephen, C.Levinson.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Habib,Rania .Humor and disagreement: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cross-cultural enrichment [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8( 40): 1117-1145.

[6]Culpeper,Jonathan & Derek Bousfield.Impoliteness revisit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ynamic and prosodic aspect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 (35): 1545-1579.

[7]Guarda,Marta.Writer visibility and agreement / disagreement strategies in online asynchronous interaction: A learner corpus study[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34): 84-87.

[8]冉永平.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10,33(2) :150-157.

[9]龚双萍.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与权势关系的语用分析[J].外语学刊,2011(5) :76-81.

[10]李成团,冉永平.会话冲突中的语用管理探析[J].中国外语,2011,8(2) :43-49.

[11]姚俊.英汉反讽话语的应答方式——基于电视辩论语料的语用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11-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