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新常态”条件下传统煤炭企业的转型与发展
张彦红1,韩云良2
(1.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南,232001;2.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淮南,232001)
摘要:根据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内传统煤炭企业所经历的“过山车”式的经济形势变化和“冰火两重天”的生存发展体验,分析研究业态特征,剖析发掘深层问题,总结行业应对危机的规律,提出宏观经济“新常态”条件下,国内传统煤炭企业“向哪里去”,以及改革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炭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发展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6-0079-3
中图分类号:F416.21
作者简介:李全利,在读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
企业发展道路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当前,煤炭企业大多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2008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及时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在2010和2011年出现强劲反弹, 2012年受发达国家经济疲软,以及中央宏观经济政策回归常态的综合作用,增长速度回落,行业传导显现。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煤炭行业出现严重困难,突出表现为煤炭量价双降,销售完全倒向买方侧,市场竞争力度加巨。到2013年底,国内产煤省份50%以上小煤矿和部分中型煤矿陷入停产和半停产状态;2014年上半年,42家煤炭上市公司中32家营业总收入增长为负,34家利润总额增长为负。
在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和效益下滑的行业背景下,国内各大煤企纷纷采取减产、裁员、降薪等被动措施,降低经营成本,挽救企业危局。但值得深思的是,这次煤炭行业面临的境况与1998年大不一样,行业经营下滑只是前奏,紧随其后的是我国能源格局史无前例的大变化、大调整、大提升。仅靠减产、裁员、降薪等浅层次、易实现的应对手段,是无法真正化解当前面临的危机的。这迫使国内传统煤企,必须以自我革新,自我革命的勇气、决心、力度,从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向视角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外向考量两个维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祛疴强身之道,谋求生存发展出路。
一煤炭行业困难形势的成因
“严寒”来袭,追根溯源,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新常态”,全球工业发展应声放缓,能源需求萎缩,作为一次能源的煤炭首当其冲。在内外夹杂作用下,煤炭行业的“浩劫”在所难免。
1.内控紊乱。
煤炭“黄金十年”,一方面让各大煤企鼎盛十足、日进斗金、扬眉吐气,另一方面,各路资本争相进入,行业内外规模投资、扩张发展成为一景。特别是陕西、山西、内蒙煤炭“金三角”地区,资源分割、新井建设、矿际整合等突飞猛进。随着无数新增规模矿井的建成投产,产能扎堆释放,导致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平衡打破。2013年我国原煤产量37亿吨,产能为42.2亿吨,产能利用率仅87.7%。
2.外来冲击。
经济“新常态”,国际煤炭市场同样不能独善其身,供过于求的状况俞发严重,寻求外向出口成为了国际煤企脱困的重要渠道。由于国外煤炭税赋轻、赋存条件好、开采成本低等因素,国外煤与国内煤存有一定价差,这给煤炭进口提供了契机。2012年国内净进口2.79亿吨,2013年全国煤炭进口3.3亿吨,同比上涨13.4%。受进口煤冲击最大的是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安徽省煤炭企业所受的冲击在全行业最严重。
3.结构调整。
生态环境承载影响,清洁能源对煤炭冲击严重。根据我国能源工作目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将加快,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新能源,限制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产能,着力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关停小火电机组,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对煤炭行业的抑制作用影响深远,煤炭消费需求量有可能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二煤炭企业未来面临的发展环境
步入后危机时代,展望煤炭行业未来发展,总的趋势是利好利空交杂,多方压力依然存在,各种制约有增无减,从下游需求和政策导向看, 煤炭行业短期不会出现大的好转,未来前景谨慎乐观。
1.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煤炭行业发展的风险增大。
一是随着经济增速“换挡”,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将逐步发展壮大。二是经济增长逐步摆脱投资依赖,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三是我国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局面短期难以扭转,在我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水泥等重工业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很多煤炭企业集团涉足的房地产、金融等行业风险增大。
2.煤炭消费缓慢增长,产能过剩持续严重。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严控煤炭消费,目标是到2020年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按照2013年煤炭消费总量36.8亿吨测算,期间年均增长约800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2%。全国目前现有煤矿产能40亿吨左右,在建产能15亿吨左右,总产能55亿吨。进口煤维持在3亿吨左右。按照到2020年消费总量控制42亿吨计算,国内产能最高过剩量16亿吨,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扭转。
3.国内国际“两个煤炭市场”深入融合,国内煤企与跨国能源巨头直接竞争格局将成常态。
目前,我国煤炭市场的原煤消费能力约37亿吨/年,占全世界消费量的50%,国外煤炭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必然不会放弃这个大的市场。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我国2012年净进口煤炭2.79亿吨,2013年3.3亿吨,2014年1-9月份2.23亿吨。这表明,国内煤炭市场已不再是独立的封闭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化特征日渐明显,价格关联波动性增强。目前,东南沿海、长江下游和东北市场已逐步国际化,华中市场、西南市场,由晋陕蒙和新疆跨区域供应。
4.煤炭行业危机仍将持续。
从发展趋势分析,2012-2013年,我国煤炭行业危机集中爆发,2014-2016年为产业下行整合期,此间,一大批小煤矿、资源枯竭和经济效益差的煤矿将逐步退出市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特别是跨区域兼并重组或将启动,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预计2017-2018年,在落后生产力退出、政府严控煤矿产能、过剩生产能力逐步消化等综合因素作用下,行业逐步进入理性发展,缓慢复苏有望。
5.煤电仍然是能源主力军。
从电力需求来看,目前我国人均电力消费3911度,大约相当于美国60年代中期、日本70年代初的水平。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程,虽然发展的速度会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但是发展的潜力仍然十分巨大,能源需求还有较大增长空间。预测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1-8.3万亿度,人均电力消费5500-5700度,电力总装机规模19-20亿千瓦,其中煤电规模11.5-12亿千瓦,占比60%。“十三五”期间燃煤发电仍有约3亿千瓦的提升空间。
三煤炭企业改革创新与转型发展的路径
如果说前一个十年,大部分煤炭企业充分享受经济形势带来的红利,无认是经济实力还是产业规模,都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那么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面对宏观经济“新常态”的压力、通道和区域市场竞争的压力、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压力,企业若要实现持续接力升级,就必须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个根本判断,突出效益中心,发挥体制机制改革牵引作用,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管理创新。
1.行业改革发展规律。
从管理学角度看,作为煤炭企业,不管经济体量、资源禀赋、内外环境有多大差异,只要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改革发展路径,同样可以在各自领域实现崭新发展。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各家的眼界视角各有不同、推进方式和实现方法各有不同,但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下,有一些本质性规律是相通的,探寻并遵循这些规律,从更大范围上统划企业改革发展,对企业实现稳中求进、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律之一:解放思想和凝聚共识是深化企业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前提,越是形势严峻越要重视思想上的聚力指导。战略认同差异和创新价值思维束缚,是企业改革的两大制约,推进艰难之际,往往也是上下认识不一,干部职工思想模糊混乱之时。在缺乏深度了解的情况下,任何对企业改革创新的“评头论足”,都可能导致分歧甚至争议。
规律之二:市场竞争和效益效率是企业发展的大势规律和微观基础。从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开始,煤炭经济形势在持续了几年的深度调整后,煤炭行业改革触及的问题由浅层次逐渐转入深层次,目前应对危机,改革创新的深度和难度不断加大。相比过去“黄金十年”的好日子,改革必然触动方方面面,难免会有纠葛羁绊,但无论这条路多么难,用改革换发展、向改革要红利的努力和决心必须坚持。
规律之三:体制机制综合配套改革是企业改革攻坚的核心内容。体制机制改革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既需要边探索边实践稳步推进,也需要大方向大规划顶层引领,既要抓住起步阶段的关键几年,解决当前问题,又要以历史和长远眼光,从战略高度进行改革创新,单兵突进、局部手术、零打补丁,很难实现整体目标。
规律之四:对产业结构、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实施战略性调整是企业激活突困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多元化大型集团,改革的重点应由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转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施,构架设计更加尊重规律,着力处理母子公司管控与活力的关系,突出强调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
规律之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企业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无数范例实践都证明,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配套的法规政策,采取灵活的措施,是企业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妥善处理人的问题,既坚持减员提效,又妥当安置,即解决当前的急迫问题,又不给未来留下改革后遗症。
2.转型升级的外向型发展路径。
本轮煤炭价格下滑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各大煤企经营状况堪忧,暴露出传统煤炭业抗风险的脆弱性。当前要改变现状,未来抵御更大冲击,必须加快转型调整,争取在这场转折战中赢得主动。
(1)产业有机多元。以煤为基,沿产业链进军煤基上下游产业,建立煤与非煤联动发展的总体格局,重点加大煤炭转化以及相关联产业投资力度,如煤电一体化、煤制甲醇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实现一煤独大向煤基循环、深度开发模式转型。
(2)参与资源整合。抓住这一轮行业下行机遇,关注西部能源“金三角”,积极到蒙西、陇东拿资源,做到项目规划在省及国家层面生根,建设方案在区域政府落地,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合理控制投资开发时机以及节奏。
(3)企业混合重组。积极接洽手中握有资源的非煤企业,采取混合所有制、经营承包、技术托管等方式,转移人力资源,获取新的经济增长点。
3.改革创新的内向型提升路径。
长期以来,受企业属性、历史积淀、主业构成、管理习惯等综合影响,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还相对粗放,大多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工厂式管理模式,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现代化的企业治理手段运用较少。当下,煤炭企业改革创新,方式方法应由自下而上转为以上带下的顶层设计,以及上下结合、战略协同;改革的重点应由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转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施。重点围绕安全高产高效主线,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品结构,挖掘内部潜力,实现扭亏增盈的基本定位。
(1)煤炭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母子公司架构和战略操作型管控模式为基础,合理划分事权,优化资源配置,以生产方式转型、经营方式转型、管理方式转型为重点,创新运行体制机制,提高经营效益和效率。
(2)转方式调结构,突出主业、瘦身强体、治亏止血。清理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强化内部资源的调配盘活,构建“轻资产、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模式。
(3)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煤炭生产由传统的“增头增面增系统”向“减头减面减系统、提速提质提效”三减三提转变。按照确定的产量规模,配套安排系统简化优化,实施系统自动化、信息化,实现合理集中高效生产。
(4)推进内部市场化建设,围绕建立六级市场主体和内部价格、指标计量、仲裁考核体系,开展内部市场化管理工作,打破现有经营管理体制框架和行政化机制约束,挖掘释放产业资源、资本、员工等要素活力。
(5)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人事方面:一是取消行政级别,领导人员由任命制转为任期制,建立企业领导人员进退机制,推动经理人队伍职业化和市场化。二是建立覆盖全员的岗位管理体系,分管理、专业技术、操作三类设置岗位序列,根据不同产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岗位名称,并细分岗级。
劳动方面:完善人力资源改革的配套措施,着力从制度层面强化对减人提效的引导约束,在拓宽出口方面设定条件、步骤、数量、安置措施等,既大力推进,又稳妥有序不失控。
分配方面:进一步优化调整内部分配比例关系,重点是产业板块之间、一线与辅助、井下与地面、干部与工人等;调整年薪构成,加强业绩考核兑现。
四结语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煤炭企业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大考验、大决择,需要的是创新发展的大谋略、大转型。必须着力转变单一煤炭的发展方式,向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煤与生态一体化、煤与路港等通道一体化的复合型产业集团转变,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要强化内功,抓好内部经营管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进管理体制、实行内部市场化运作、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等,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宋雷磊.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新常态”与中国宏观经济[J]. 开放导报, 2012(5): 9-14.
[2]王广德. 2010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与市场展望[J]. 煤矿支护, 2011(02): 1-4.
[3]臧文栓,陈甲斌,郭宝峰. 煤炭行业形势分析及政策研究[J]. 中国矿业, 2007(09): 6-9.
[4]龚海燕.分析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管理学家,2011,12(08):251-252.
[5]赵京. 煤炭产业科学发展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2(2):187-188.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oal Enterprises in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
Zhang Yanhong1, Han Yunliang2
(1.Huain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uai’nan, Anhui 232001,China;2.Huainan Mining (Group) Co., Ltd.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he domestic traditional coal enterprises experienced the “roller coaster”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Rainbow Night” situation ..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 industry and summed up the law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 It discussed the problems,such as “where to go” for the traditional domestic coal enterprises and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new economic circumstance;coal enterprises;reform and innovation;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lass No.:F416.2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代志明,特聘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在站博士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方向:卫生经济与医院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