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长江流域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

时间:2024-07-29

颜姜慧,朱 舜,高丽娜

(1.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长江流域经济带是横贯我国东、中、西部的流域经济带,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对于促进东、中、西部联动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二五”规划提出以“两横三纵”轴线城市群为依托,构建城市化战略布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长江流域经济带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区域金融发展与之相适应。其中沿长江通道即为两条横轴之一,这更加凸现了长江流域经济带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当前长江流域经济带内区域金融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长江流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需要。

区域金融中心作为区域金融的载体在促进区域金融发展及服务区域经济中均发挥重要作用。长江流域经济带内很多城市均有建设金融中心的构想并已付诸实践,如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武汉、长沙、南昌、重庆、成都等城市也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现代经济的发展的确需要区域金融中心为其服务,但过多的区域金融中心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由于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给各方带来巨大的损失,故笔者希望为长江流域经济带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构建提供总体思路。

一 区域金融中心的选择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特有的条件,设计能够反映这些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完成区域金融中心选择的基础工作。金融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综合指标,因此,对区域金融中心的选择建立在对城市金融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

1.评价体系构建。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区位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金融体系、丰富的金融人力资本以及健全的基础设施。基于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根据实际研究需要,选取长江流域经济带“七省二市”96个城市的14个代表性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经济基础条件,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保险密度反映金融规模条件,金融业从业人员数反映金融人力资本条件,移动电话普及率、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反映基础设施条件,客运总量、货运总量反映区位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统计到各城市的相关数据指标难以获取,因此指标体系中未能突显金融市场因素。考虑到金融市场因素所占份额较小,对计算结果影响有限,不会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和分析造成关键性的影响,因此,实证研究中忽略了金融市场的因素,仅以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金融市场的状况。

2.金融竞争力评价。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长江流域经济带96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金融竞争力排名。通过变量共同度、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碎石图等手段分析变量提取效果,确定变量提取数量为3个。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金融业从业人员数、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货运总量等变量在公因子1上的载荷较大,体现了金融总量指标,可命名为金融规模因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保险密度、移动电话普及率等变量在公因子2上的载荷较大,体现了金融人均指标,可命名为金融边际因子;客运总量在公因子3上的载荷较大,可命名为区位因子。指定提取的3个因子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90.991%,总体上反映了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效果非常理想。

分析软件将根据因子载荷矩阵中的系数自动计算出所有样本的因子得分,利用公式一计算公因子权重W(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λi表示公因子Fi的贡献率。

表1 公因子F的贡献率及其权重

根据因子得分和因子的权重可计算出长江流域经济带96个城市综合金融竞争力Z:

其中,Zi表示第i个样本城市金融竞争力综合得分,Fij为第i个城市的第j个公因子,Wij为第i个城市的第j个公因子的权重。

计算结果显示,上海市的各项指标和综合得分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各城市中占绝对优势,必然承担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由于长江流域经济带固有的带状区域特征,仅由一个区域金融中心为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所有城市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略显牵强,尤其是一些地缘性较强的金融服务。因此应该考虑结合长江流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特征在综合实力较强的其它城市中进一步选取区域金融中心,为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故将96个城市的综合金融竞争力按照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三个区域进行划分,排名结果如表2所示。武汉在长江中游地区排名第一,得分远高于在中游地区排名第二的长沙,在该地区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在长江中游地区选择武汉作为区域金融中心;重庆在长江上游地区排名第一,且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具有优越的政治区位因素,故选择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区域金融中心。综上所述,在整个长江流域选择了上海、①武汉、重庆三个城市作为区域金融中心。

表2 长江流域经济带城市金融竞争力分地区排名(2010)

二 问题分析

1.金融辐射力不强。

区域金融中心作为低交易成本、高交易效率、大交易量的金融资本、金融机构和金融信息的集聚地,对周边地区的金融活动影响巨大。区域金融中心必须具有向外的金融辐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即是其辐射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上海、武汉、重庆三个城市的金融辐射力到底有多大,影响区域到底有多广,必须通过金融辐射范围的测定来说明。

借助威尔逊模型对长江流域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辐射范围进行测算,金融辐射半径r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图1 长江流域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金融辐射范围修正示意图

其中,Pk为城市k的金融资源总量,可用各城市金融竞争力综合得分来代替(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γ为阀值,表示当中心城市金融辐射强度衰减到这个值时近似没有辐射能力了,可设定阀值为金融竞争力综合得分最小正值城市得分的数量级,即设定泰州得分的数量级10-2为阀值;β是衰减因子,它决定了区域影响力衰减速度的快慢,β值越大,衰减越快,β的值可用区域内各城市与中心城市的金融联系相对强度(即各城市与中心城市的金融联系强度②占中心城市金融联系总强度的比例)来近似代替。

利用上述方法计算上海、武汉、重庆三市的金融辐射半径,结果是上海市的金融辐射半径为588公里,武汉市的金融辐射半径为303公里,重庆市的金融辐射半径为333公里。对此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通过计算表现出来的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是一个圆形区域,需要结合区域具体情况和行政边界予以修正。上海市的金融辐射范围包括长三角“一省两市”大部分和安徽省的东南部地区;武汉市的金融辐射范围包括湖北省的东部地区、江西省西北部、湖南省东南部的小部分地区以及安徽省西南部的小部分地区;重庆市的辐射范围包括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的一部分地区。第二,由于获取数据的问题,计算所得的金融辐射半径与实际金融辐射范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其一,为保持数据使用口径的一致性,计算中选取的是市域数据,而重庆市下辖40个区县,规模与省相当,故计算结果与实际辐射范围相比偏大。其二,计算中未选择反映证券交易方面的指标数据,对于上海而言,计算所得的金融辐射半径与实际辐射范围相比偏小。

对计算所得金融辐射半径进行了修正,由于修正过程缺乏量化基础,故图1反映的区域金融中心辐射范围仅是一种示意,但并不影响对于问题的整体把握和分析。三个区域金融中心均拥有自己的直接金融腹地,其中上海的腹地范围最广,重庆和武汉的腹地范围大致相当。按照当前的状况,三个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辐射范围还没有覆盖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尤其是武汉和重庆之间还存在明显的空白地带,金融辐射力明显有待加强。

2.武汉、重庆两市自身发展水平不高。

总体来说,长江流域经济带三个选定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比较优势,但其自身发展水平尚需探讨。一般认为区域金融中心的标准是:地区生产总值必须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按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6.8275折算约合人民币54619元),金融总量达到1.5 万亿元。③

表3 长江流域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指标标准对照表(2010)

如表3所示,除了上海市的各项金融指标均达到了区域金融中心的标准以外,其他两市均未达到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要求。重庆市人均GDP仅为27596元,距离54619元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武汉市的金融总量为1.45万亿元,距离1.5万亿元的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指标标准虽然不能全面地反应一个城市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整体实力,但武汉和重庆两市存在的“不达标”情况,说明其自身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3.区域金融中心定位缺乏整体规划。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构建区域金融中心为很多城市所追捧。如表4所示,长江流域经济带内除了上海、武汉和重庆三市,还有很多城市也有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想,这些构想的提出缺乏整体规划,将导致无谓的重复建设甚至恶性的竞争。此外,从区域金融中心的标准来看,只有长江下游的南京、苏州、杭州符合条件,其他城市均存在差距。因此,有必要从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整体出发,明确目标定位,构建长江流域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整体发展框架。

表4 长江流域经济带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各市简况表(2010)

三 对策与建议

1.立足城市群建设打造区域金融增长极。

纵观世界,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分别是世界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英国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之所以能够成为富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所在城市群的整体实力。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构建金融中心的进程中,得到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有力支持。武汉是武汉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重庆是长江上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因此可以考虑从城市集群化发展入手,在城市群发展中打造区域金融增长极。区域金融增长极一旦形成,将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集聚和扩散效应对区域内的经济金融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几种效应共同作用的力量对武汉、重庆两市形成区域金融中心有着重要意义。

(1)立足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增强上海金融服务功能。

金融中心的演化过程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国内区域金融中心——全国金融中心——国际区域金融中心——全球金融中心。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近期目标是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即国际区域金融中心。2005年,一个半官方机构伦敦金融城公布的一份调查称,按照400名业内人士进行的评估,上海可能在数年内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世界上第三大全球金融中心。④之所以有这种预测,主要基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跨国投资和跨国贸易的迅速发展,且上海作为三十年代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品牌效应为国外机构所认可。

就当前状况理性分析,上海为长三角地区提供金融服务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现阶段上海是不是已经确立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学术界看法不一,来自北京、香港的竞争,甚至来自深圳的威胁都是存在的。上海要想确立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必须以长三角地区为基石,循序渐进地发展。因此,立足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长江下游区域服务的功能既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需要,也是构建长江流域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的需要。

(2)立足武汉城市圈建设打造长江中游区域金融中心。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个城市组成。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试验区),从而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武汉城市圈的面积580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000万,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约占湖北全省的61%和55%,实现人均生产总值31995元,约为湖北省人均值的1.15倍。一定的经济基础加上政策体制的支持为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创造了有利条件。武汉需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契机,立足武汉城市圈建设,促进政府层面的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将武汉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地区区域金融中心。

(3)加快重庆经济圈建设打造长江上游区域金融中心。

重庆经济圈是中国重要的重型机械制造、电站设备制造、军用飞机设计制造、电子信息科研和设备制造、汽车制造、水能资源开发、天然气资源开发、天然气化工、核工业和其他军事工业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重庆经济圈当前的发展水平还不高,重庆市的人均GDP指标也与区域中心的标准相差甚远,因此,要以重庆经济圈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步伐,提升重庆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

2.发挥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作用。

为了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1985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进而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战略决策,沪、宁、汉、渝4个城市率先发起成立了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主要对区域内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经济合作、生产要素调配进行磋商,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协会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为区域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较好的协调机制,为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着力发挥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的作用,必将为区域中心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支持。

3.实施区域金融中心整体发展战略。

如上文所述,长江流域经济带提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构想的城市很多(如表5所示),缺乏整体规划的建设不仅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因为重复建设甚至于恶性竞争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拟定长江流域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整体发展战略:经过五至十年左右的时间,提升三个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实力,实现金融辐射范围的“无缝对接”,即上海、武汉、重庆三市金融辐射范围覆盖整个长江流域。为此,武汉、重庆两市应加快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并注重于上海的联动发展。具体来说,上海应立足长三角城市群、依托长江流域经济带,巩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武汉应立足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提高自身金融发展水平,实现与上海的错位发展,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重庆应加强自身建设,扩大辐射范围,确立长江上游地区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服务西部发展。

对表4所列长江流域经济带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设想的其他城市做如下规划:杭州、南京两市分别发展成为上海南翼和北翼的次级区域金融中心,其他城市暂不做考虑。做此安排的理由如下:首先,上海肩负国家发展战略,有更高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势必影响其提供地缘性金融服务,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需要“无微不至”的金融服务,需要次级金融中心为本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在长江下游地区,综合考虑地理区位条件、政治区位优势以及自身发展条件,南京和杭州是最佳选择。其次,无论从区域金融竞争力排名还是自身发展水平来看,长江中游地区除武汉以外,其他城市暂不具备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最后,成都的综合得分和排名在长江上游地区虽仅次于重庆,且其人均GDP也高于重庆,但尚未达到区域金融中心的标准,故不做单独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路,可协助重庆更好地服务长江上游地区。

注释

①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是国际金融中心,但因其位于长江流域经济带内,自然应当承担长江流域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笔者侧重讨论的正是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问题,而非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问题。

②城市之间的金融联系强度利用引力模型进行计算。

③资料来源:http://glj.nj.gov.cn/www/njwb/cgfw3-mb_a3906021340627.htm。

④资料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1]支大林.区域金融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48-249.

[2]唐吉平,陈浩,姚星垣.长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 (6):62-7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