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窫窳与蚩尤为一神说”献疑

时间:2024-07-29

孙 琳

(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窫窳与蚩尤为一神说”献疑

孙 琳

(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山海经》中“窫窳”与蚩尤形象各异,从“帝桎梏者谁”“窫窳者谁”窫窳与蚩尤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加以考辨,与王孝廉先生“窫窳和蚩尤实是同一神的分化”的观点相商榷,以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神多圣、一圣多神”现象,借此阐释中国神话衍变的复杂性。

窫窳;蚩尤;同质异形

《山海经》作为“古之巫书”,记载了众多奇禽异兽的形象,它们无非是古人生活中所遇形象在头脑中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所展现的古人思维、想象的特点,深蕴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衍变的规律,理应成为我们研究的关注点。王孝廉先生的大作《岭云关雪——民族神话学论集》[1]是作者多年从事中国神话研究的优秀论文的集中展示,王先生采用文献、音韵、实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中独辟蹊径,给人颇多启发。然而,其中的某些观点如在该书第四编《乱神蚩尤与枫木信仰》第四小节《窫窳和蚩尤》中,王先生从窫窳与蚩尤形象、事迹的比较出发,得出“窫窳和蚩尤实是同一神的分化”的结论,笔者认为其中的某些例证存在牵强之处,本文拟就此问题与王先生商榷一二,如有机会,也希望能得到王先生或其他学界前辈的批评指正。

一 “帝桎梏者谁”考

在该书第232页,王先生先引了一段《山海经·海内西经》的文字: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并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1]

随后将其解释阐发为“贰负和危杀了窫窳,帝(黄帝)把窫窳之尸桎其右足、反缚两手绑在山上的大树之上,这与应龙杀蚩尤,械而杀之,蚩尤弃其械梏化为枫木是相同的”。[1]王先生将“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系之山上木”中的被桎者理解为是窫窳(尸),也就是说窫窳被贰负和危杀死之后,又被帝桎足反缚系在山上的大树上,窫窳何辜,为何死后还要受这样大的刑罚呢?

王先生这里的理解,笔者认为是有失妥当的。即帝所桎梏者并非窫窳,而应该是杀害窫窳的贰负或危。

《山海经存》卷首《汉刘秀上山海经疏》中有言道:“孝宣皇帝时击磻石于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其文,曰:‘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2]

同书《海内西经第十一》开首“贰负之臣曰危”中亦以此事作为注释,在《海内西经图》中则有一人双足被桎,两手反缚,题之为“贰负臣危”。在此处,认为帝所桎者是危而不是窫窳。

在[清]毕沅校、郭璞注《山海经》[3]引刘秀上表中亦与此相同。

另在[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的《郭璞山海经图赞》中“贰负臣危”:“汉击磐石,其中则危,刘生是识,群臣莫知,可谓博物,山海乃奇。”

还有“窫窳”:“窫窳无罪,见害贰负,帝命群巫,操药夹守,遂沦弱渊,变为龙首。”[4]

在郭璞图赞中征引刘秀上表所提之事,且将窫窳描述为无罪见害,而帝则命群巫操药夹守,试图救活窫窳。在这里,此“帝”应与《海内西经》窫窳篇所提之“帝”同为一人,怎么可能既要救活窫窳,又要桎梏其尸系于山树呢?

今人袁珂先生在其《山海经校译》中将“贰负之臣曰危”一段话解释为“贰负的臣子叫危,危和贰负共同把一个名叫窫窳的天神杀害,天帝便把他——危——枷锁在疏属山上,械了他的右足,拿他自己的头发反绑了他的两只手,拴在山头的大树下,那地方在开题国的西北边”。从中可知,袁珂先生也是将帝所桎梏者理解为危而不是窫窳。[7]

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特点是死者为大,站在先人创作此神话人物的立场上,危和贰负一起将窫窳杀害,即使窫窳生前做过再大的错事作为主宰别人命运的“帝”也不应再将他的尸体锁起来,而最大的可能是“帝”将杀害他的凶手进行惩处,这样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也更加合理。

二 “窫窳者谁”辨

王先生将帝所桎梏者理解为窫窳,主要是把“帝梏窫窳”与“将蚩尤械而杀之”联系起来,以此作为“窫窳和蚩尤实是同一神的分化”的例证之一。在上文中笔者认为帝所桎梏者并非窫窳,那么窫窳究竟是否蚩尤的分化呢?

《山海经》中记载窫窳面貌的有:

窫窳者,蛇身人面。(《海内西经》)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北山经》)

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海内南经》)

有窫窳,龙首,是食人。(《海内经》)

可见在同一《山海经》内,窫窳即有多种形象,主要一为蛇身人面,二为龙首,三为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状貌的不一,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山海经》本身的编写出于不同人之手,或经由后世不断衍化,成书时已历经多年,从而造成了这种一神多面现象。而后人也在试图解释此一现象,如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说窫窳“遂沦弱渊,变为龙首”,即将窫窳多种状貌解释为其本为“人面蛇身”,因无罪见杀,被救活后,成为“龙首”,这无疑是让故事更容易为他人接受的一种再解释。神话本身的不确定性,从一定程度上也为对其进行的多样阐释提供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郭璞《山海经图赞》中“窫窳无罪,见害贰负,帝命群巫,操药夹守”的描述,在《山海经》记载群巫救治窫窳这一场景的见于《海内西经》: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郭璞认为群巫之救窫窳是出于帝之命,即因“窫窳无罪见杀”,而救治的结果是窫窳“遂沦弱渊,变为龙首”,一方面与贰负、危杀之相对应,另一方面也巧妙地解释了窫窳多种状貌的成因。

在王先生所著书的第247页,一方面依然将“贰负及危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系之山上木”视为“蚩尤为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枫林”神话的“同质异型”,另一方面又认为“夹窫窳之尸以不死药距之,可能是怕死后的窫窳,灵魂失散远去,招不回来”,进而认为“巫阳招窫窳之魂或许也即是楚巫招其祖神蚩尤回归祖林(枫林)神话和巫术礼仪的同质异型”。笔者在一定程度上是赞同王先生对蚩尤神话与招魂礼仪的推测的,只是谈到窫窳神话是蚩尤神话的“同质异型”,则切切不敢苟同。

在现今所存的文献中,可知窫窳更多展现的是一种怪兽形象,与山海经中所提及的其他怪兽类似,他外貌奇特、生性喜食人,但在他身上没有造反的特点和事迹。

三 “窫窳与蚩尤为同一神”辨析

正如王先生所详细论证的,蚩尤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主要是作为一个率众抗帝命而惟始作乱的悖逆怪异之神,他虽然最终失败,但作为先民心目的反叛者,蚩尤本身的形象在神话中有一个不断衍变的过程。

而窫窳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又主要是一个什么形象呢?窫窳,在古书中有的作猰貐,读音相同,这两个字的写法虽有时还略有差异,主要反映在偏旁部首上(豸或犭),但将其视为同一物,这也是众多学者的共识。

在前文所引《山海经》中,窫窳除了状貌不一外,主要事迹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条:(1)被贰负与危所杀;(2)曾为群巫夹而距之,似要救之;(3)音如婴儿,食人。

另在其他典籍中记载窫窳事迹、特点的还有:

猰貐,类貙,虎爪、食人、迅走。(《尔雅·释兽》)

猰貐,兽中最大者,龙头马尾,虎爪长四尺,善走,以人为食,遇有道君隐藏,无道君出食人矣。(《物类相感志》)

猰貐,兽名也。状若龙首,或曰似狸,善走,而食人,在西方也。(《淮南子·本经篇》)

另外在《淮南子》“俶真篇”“汜论篇”等,高诱注云窫窳为羿所杀,原因是“为民害”。[6]从以上各条,又可概括出窫窳的其他特征:(1)迅走;(2)食人,或为民害;(3)被羿所射杀。

综合起来,窫窳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还没有衍化为人格神,即兽性在其身上较为突出。而且窫窳本身并不带有反抗帝命的人格特点,除了“食人”“为民害”“遇有道君隐藏、无道君出食人”外,与蚩尤神没有太大联系。

当然,像王先生在其文章中对窫窳和蚩尤资料的比较,它们的某些外部特征还是有些相似之处的。如王先生在其书中所总结的:

“(1)窫窳其状如牛而赤身。蚩尤是牛蹄牛角、名曰育蛇的赤蛇。

(2)窫窳‘迅走’、‘善走’。蚩尤是‘飞空走险’。

(3)窫窳之处有木名曰建木。蚩尤是‘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

(4)窫窳遇有道君则隐,无道君则出而食人。也就是当天下大乱之时出而食人。蚩尤则是率众抗帝命而惟始作乱。

(5)窫窳是堕嬾、不仁之义。蚩尤是悖逆怪异的不仁乱神。

(6)窫窳是兽身而其音如婴儿。蚩尤和他的兄弟是‘兽身人语’。”[1]

这些相似之处在《山海经》中可谓比比皆是,如驺吾(禹)日行千里(《海内西经》),帝江“六足四翼”,想来也应“善走”吧。此外,像人面牛身、人面蛇身,以及若木等奇木,还有食人、作乱之神,等等,总不能都是和蚩尤神是“同质异型”吧?

四 结论

王先生的推测从一定程度上是启人深思的,也从一定角度为中国古代神话的解读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但仅因为窫窳与蚩尤有某些相似性的存在就认为他们为一神的结论值得商榷。由于现存中国古代神话大部分已非其原始面貌,在从流传于原始先民口耳之间,经由文字固定,再经后世文人润饰加工的漫长过程中,神话中不同故事相互渗透、嫁接,由同一神话分化为不同神话,由同一形象衍化为不同形象,或者将类似事迹加于某一形象身上。神话的形成,本身便是众人思维的结晶,神话作为一个开放结构,在发展变迁中,不断更新,也在不停地添加入后世的思想印迹。

一神多圣、一圣多神现象很早便有人提出,像与(黄)帝战于中原的既有蚩尤,又有炎帝、夸父、刑天等,如果以事迹的相似与结果的类同而论,可以将这一事件理解为同一战争的不同变本;另外,同一个人物形象,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截然不同的故事中,如夸父,既可以“不量力”地“与日竞走”,又可以去协助蚩尤攻打(黄)帝。还有像本文中所提到的窫窳的多种状貌,不同名字等。

这类现象除了可以从神话原型的角度,找出某些基本构造成份,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人的思维的一种趋同、变异来分析把握。在神话传播过程中,接受者以自己的思维特点、原有知识经验来将神话归结为某一类,并尽量使之与自己时代的思维趋同,从而导致了神话本身的衍化和变化。这样的传播、接受发生在不同时代的人群与人群之间,并且还将继续地延续下去,神话本身也随之发展、变化,导致其精神文化内蕴的日渐丰富、复杂。

[1]王孝廉.岭云关雪——民族神话学论集[M].学苑出版社.2002.:231-232.(“[]”内所加文字为笔者参照下述各版本《山海经》补正)

[2]汪绂.山海经存[M].杭州古籍书店据清光绪二十一年立雪斋印本影印,1984.

[3]毕沅校、郭璞注.山海经[M].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9.

[4]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巴蜀书社,1985.

[5]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转引自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ClassNo.:I207.73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DiscussionoftheViewpointofTakingYayuandChiyouastheSameGod

Sun Lin

(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15,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images of Yayu and ChiYou from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 It discussed Mr. WanXxiaolian’s viewpoint of taking Yayu and Chiyou as the same Go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one God but more Saints ” and “one Saint more Gods” in ancient Chinese mythology. The paper also explains the complexity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ythology.

Yayu; Chiyou; dysmorphism

孙琳,硕士,讲师,菏泽学院。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1672-6758(2013)07-0100-2

I207.73

A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