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每天锻炼一小时”实施长效机制研究

时间:2024-07-29

姜付高,李兆进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教研部,山东 日照 276826)

“每天锻炼一小时”实施长效机制研究

姜付高,李兆进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教研部,山东 日照 276826)

解决我国青少年健康水平连续下滑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从“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内涵入手,从监督体系、体育体制、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影响因素,认为建立完善的预控体系、完备的应急体系、科学的教育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有效的监督机制等措施可有效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施,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提供有益参考。

健康水平;增强体质;青少年;长效机制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体不够健康,这个国家就不会有前途。2011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健康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但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体能连续下滑仍形式严峻。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中只有18%能做到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而有40%的学生竟然达不到平均每天0.5小时的锻炼时间。[1]与此相吻合的是:1995年到2005年学生的柔韧、爆发、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持续下降趋势,如何破解学校体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一尴尬命题,建立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长效机制,就成为一项亟需解决的重要命题。

一 “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出的历史背景

“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最早始于20 世纪50 年代,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为限制学生过多地参加课外活动和承担过重的体力劳动,避免影响身心健康而提出来的。[2]1978 年4月14 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从保障和加强体育锻炼的角度,提出了与目前“每天锻炼一小时”主旨相一致的最早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78教体字319号),通知中对“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质进行了阐述:(1)组织形式是:学校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2)活动区域是:学校。(3)活动方式: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4)活动时间为:保证每天一小时。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 号,简称7号文)中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规定了体育课时数、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寄宿制早操要求,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等。2009 年10 月1 日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中更简练明确的提出:“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 小时的体育活动”,并通过立法,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权利。 2011年7月8日教育部制定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要求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有效工作机制,将学生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并建立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表彰奖励和问责制度,接受地方教育督导和社会监督。[3]

二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影响因素

1.国家体育价值迷失。

缔造“金牌大国”一直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一种主旋律,是“政绩体育”、“政治体育”、“精英体育”的集中体现。导致了只重视政治效益(金牌)而忽视了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致使竞技体育的异化,以及体育文化效益的贫乏;[4]导致用于大众的体育资金更多倾斜于精英项目,代价则是大众体育不容易普及和提高,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对薄弱;导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水平,致使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成为体育事业的基础性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

2.学校体育教育缺失。

(1)锻炼缺乏。

“应试教育”依然是评价学校优劣的重要指标,没有决定意义的体育课就成了“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鸡肋”。据调查,上海有13%的学校只有1节或没有活动课,安排的体育活动课随意性也较大。中日相比,日本每天锻炼2小时的学生有21.3%,每天锻炼3小时的有21.3%,而中国学生分别仅为6.3%和1.3%。日本青少年研究所2000年对中日美三国初、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5]

(2)投入不足。

我国GDP从1989年至2002年的13年间,年均增长率为9.3%,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然而,在如此高速增长的GDP背后,却是完全不相匹配的公共教育投入 --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欠账超1.6万亿,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中小学的在校生人数占全世界中小学生总数的1/4,而用于他们的教育经费却只占全世界相应经费总额的1/145。其次,由于政策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众多的学校领导选择以“追求升学率,促进名校效应”为出发点,不愿意把资金用在效益不明显的体育设施建设上。导致学校教育经费短缺、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另据中央教科所体卫艺中心等调查显示:全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总体达标率在28%至35%。[6]英国政府的体育预算几乎全部用于全民健身,其中校园体育占去一大部分。[7]而日本学校体育设施数量已占到全国体育设施数量的70%左右。[8]

(3)师资短缺。

教育部最新统计表明,我国现有大中小学体育教师41万多人,按照国家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要求,还需要30万名左右的体育教师。[9]没有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体育就缺乏前进的导向。没有体育教师的系统培训,就会导致工作能力相对滞后。这一切如不切实加以解决,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需要我们用几十年的代价来偿还。[10]

(4)制度缺位。

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变迁和人们的教育需要,最终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变得模糊不清,失去了行为导向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自然只能是抓了“智育”,丢了“德育”,扔了“体育”。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当锻炼和学习发生冲突时,65.5%的家长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让孩子以学习优先。[11]因此,“唯学习成绩论英雄”的教育考核与评价方式就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

(5)理念偏离。

首先,目前的学校体育教学一味重技术、轻理论,使学生不能对体育知识进行全面的学习,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战略相矛盾。其次,从学生的主体看,当代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可选择的面十分宽广,现在的体育教学达标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更有甚者,有些学校专门为了通过达标而设置体育课,严重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如何回归体育的本质,在运动中收获健康、找寻快乐、完善人格、促进社会化,才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3.科学生活缺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得到了大大地改善。但是,“动食平衡、膳食平衡、健食平衡”的概念没有完全建立。错误的饮食观导致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以及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喂养等,直接引发青少年肥胖症的增加;偏食、挑食、不吃早餐、不喝牛奶、盲目减肥等不良饮食习惯,也是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间接原因之一。

4.法律规范不完善。

首先,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监督和保障体系尚不建全,实践性、可操作性差。有些体育法律法规的条文比较粗疏,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内容含糊不清。对于体育责任的缺失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惩罚。其次,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赔偿责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导致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受到极大制约。造成体育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热情和锻炼积极性,体育运动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三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保障机制

1.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建立具有有效的监督机构和评价机制,全面落实中央的7号文件。建立“一把手追责制”,对落实不到位的学校进行有效监管,树立厅—局—校三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2.建立系统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风险体系、科学的营养膳食体系、科学的运动处方体系、标准的场地设施规范等青少年运动保障体系。例如建立科学的运动处方,推荐合适的运动项目,让青少年对运动的风险和降低风险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预防悲剧重演。

3.建立完备的应急体系。

建立完备的学生伤害的应急体系,一旦意外事故发生,有切实、有效可行的处理流程。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以减少意外事故的伤害程度,涉及严重伤害,应建立社会救助机制。

4.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学校体育应该全面落实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改革教材、教法,创新教育和评价模式,建立有效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例如:改变“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从学生的体质、学业成绩、社会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评价。[12]建立系统合理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5.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落实“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完备体育法律、法规体系,细分体育法律法规条文,细化体育责任,增强法律、法规惩罚的实践性、可操作性,落实学校体育的各个环节。尤其要细化《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详解学校体育伤害的责任、赔偿和社会保障制度,让学校和老师轻装上阵。

6.建立完备的联动机制。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施是社会、学校、家庭联动的结果,既要加强国家政策和政府管理的影响,也要强化学校的体育教育的执行意识,更要强化家庭和学生的主体锻炼意识。

四 结论

1.提高青少年体质,已经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调动社会综合力量,建立国家、社会、学校的联动机制,解决我国青少年健康水平连续下滑趋势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2.“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质是指在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时间不低于一小时的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和校内的自发体育活动都不属于这个范畴。

3.“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缺位是影响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受监督体系、体育体制、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等多种因素影响。

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的预控体系、完备的应急体系、科学的教育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等措施可有效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施,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1]杨扬,马凌,毛振明,郑轶.“每天锻炼一小时”咋就这么难[N].人民日报,2011-03-18(015).

[2]刘海元.“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沿革和落实思考[J].体育学刊,2010(4):40-44.

[3]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Z].教体艺[2011]2号http://www.jyb.cn/info/jyzck/201108/t20110802_445931.html.

[4]周丽萍,田雨普.“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研究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03-105.

[5]中国青少年体质低于日本 体育活动不足成为主因 [EB/OL].http://sports.sohu.com/20100331/n271236570.shtml.

[6]“每天锻炼一小时”:农村学校缺器材怎么锻炼?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4/15/c_121308844.htm.

[7]马邦杰.从首相被示黄牌看英国人的体育观[N].新华每日电讯,2010-12-8(03).

[8]唐迅,冉建.国外学校体育设施及开放现状述评[J].山东体育科技,2008,3:85-87.

[9]“每天锻炼一小时”缺教师体育课开不足怎么办[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4/07/c_121277420_2.htm.

[10]部国华.从体育教师身上寻突破[N].中国体育报, 2009-09-23(005).

[11]“玻璃少年”难当未来重任. [EB/OL].http://www.edu.cn/yiwujiaoyu_1074/20111122/t20111122_709932.shtml.

[12]张新萍, 杨茜. 中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制度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17-20.

ClassNo.:G806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theLong-termMechanismtoImplement‘AnHourofExerciseEveryDayProgram

Jiang Fugao, Li Zhaoj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China)

To solve the continuous health decline of teenagers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y. This article has conducted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 hour of exercise every day’ from various angles, including the monitoring system, sports system, school sport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It believ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pre-control system, a complete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scientific education system, a sound legal system can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hour of exercise every day’ program , which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eenagers to enhance their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level; enhance physical fitness; teenager; long-term mechanism

姜付高,硕士,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部分成果(课题号:2009326)。

2012年曲阜师范大学教改基金立项部分成果(课题号:JG-ZZ12024)。

大会专题:2011年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热点“青少年体育与健康”专题报告。

1672-6758(2013)07-0136-2

G806

A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