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4-04-24

马平

热 点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综述

马平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迟,发展缓慢,收效甚微。目前在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存在一些与国际创业教育理念不统一,与个体的价值实现不同步,与社会其它环节不和谐等现状问题,需要做出重新的设计与规划,从教育理念、高校环境支持、社会服务管理、社会企业实践等角度出发,寻求高校创业教育的新局面。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一、创业教育的起源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基本内涵是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即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创新精神,以及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能力。1989年11-12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议报告中阐述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了学生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问题,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教育同等的地位,这是创业教育最初的思想,但它还仅局限于“事业心与开拓教育上”。比较完整的创业教育思想阐述最早出现于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该文件对“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进行了全面阐述。1998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第七条重申:“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下,创业与创业活动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创业教育最先是在美国出现,发展至今,已具备相对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与教育课程,而且在全社会内引起共识,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更能促进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也非常重视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开展与推进,高校、社会管理服务机构、企业单位三方共同推进创业教育;作为20世纪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代表的日本,创业教育起步也较早,向西方学习先进经验,结合本国特点开展创业教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为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我国,一直把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持续发展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力量源泉,但在目前国际创业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正受到强大冲击,为了顺应国际创业教育新形势,使国家人才培养能在国际上有立足之地,我国的高等学府顺应这一国际潮流,开始注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试图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业精神,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以达到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不仅是一个求职者,更是一个提供工作岗位的具有独立思考与独立生存的创业者。但现实中的高校创业教育却与预想的创业教育存在一定差距。

二、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教育”的文献资料有很多,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创业教育”仅仅从文章数量上看,各大高校及社会调查研究机构对“创业教育”研究不仅是学术成果数量上剧增,研究内容上也不断扩展。从2001年开始各大学者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从最初的“概念”性研究逐步扩展到“方法”“现状”“存在问题”“操作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如图1):

图1 关键词“创业教育”的文章数量

统计分析以上研究文献主要研究内容是:刚开始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多注重“创业教育”的“定义”与“概念”问题剖析;接着又对文章进行探讨“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可取之处;近些年来,主要关于“创业教育的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方

面的研究。可以说,对于“创业教育”的系列研究,也是由刚开

始的探索到现在的分析比较,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过程

中总结经验,形成观点。从研究文章的数据与内容上可见我国

学者对“创业研究”的重视,现实中创业教育也是受各大高校

及各部门重视。

自从1998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高校的就业问题就是全

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每年毕业季来临,各大媒体都会长篇大

论今年的就业难问题,引起社会极大恐慌,“就业问题”也成为

各大高校最重要的基本工作之一,有了提倡与鼓励大学生“创

业教育”的口号,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并实践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活动,最开始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该活动效仿清华大学的竞赛活动,扩展至全国各大高校并延续至今,但是该活动在整个高校的运行越来越注重活动开展形式与赛后获奖情况,不能达到真正的创业教育的目的。各大高校也纷纷开设创新与创业方面的课程,开设的对象一般是高校高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而这些课程相比于国外大学设置的课程,大多不成系统化,仅仅是限于学生获取学分的课程,缺乏针对性,再加上授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不能达到创业教育的真正教育效果。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讲,创业教育仍存在认识误区,并不能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导致对创业教育缺乏主动性,故不能很好地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更不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业与创新技能。

分析以上三方面的现实问题,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现状是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国际创业教育理念的不一致造成的,高等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知识灌输”“社会需求”“科研发展”等方面,更应该侧重在人才的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技能,更为高级的是培养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创新型人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理解与践行创业教育,才可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栋梁人才,才能与国际人才培养步伐一致,与世界的需求与发展接轨。

三、创业教育的再思考

针对以上研究现状以及存在原因,立足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如何全方位认识创业教育,从而促进创业教育在高校的良性运转,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业教育是人的教育

创业教育本质上应该还是人的教育,是与高等教育的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是一致的。抛开创业教育的“技术手段”与“宣传口号”的因素,揭开创业教育的真实面目,应该归结为“人”的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就特别强调个体所具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需要通过社会环境提供的资源来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创业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个体的自我实现过程。创业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与提升”为理念引导各项创业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与举办的创业活动都只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技术手段与过程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过程实践来开发高校大学生的无限潜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个体思维发展、潜能开发,形成自信、独立、坚韧等良好个性品质,从而完善个体的综合素质,增强个体的应变能力,帮助个体自我成长。所以,创业教育不以“获得创业荣誉”为目的,更不是以“培养多少企业家”为目的,而是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为最终目的。明确创业教育的这一本质目的,才能更加和谐地开展高校创业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二)创业教育是全程化教育

创业教育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对人的全程化教育。从以上对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来看,创业教育大多集中在高校,面对的对象也是在校的高年级大学生,在时间上也仅仅是在高校的短短的一至两年的时间。从创业教育的本质上看,创业教育是人的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与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教育在过程上要更加注重培养的起点阶段,创业教育与人的培养与潜能开发同步,不能仅仅是在高校的高等教育开始,这显得仓促与现实。如果能把创业教育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让大学生从上大学就能接受到专业的创业教育,与大学专业教育同步,很可能在整个大学生阶段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方向与引导。同时,把创业教育落实在大学生一年级也能避免创业教育成为“创业大赛”或“创业企业家”的形式教育,真正为创业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创业教育的全程化教育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重新设计:一方面,时间上打破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专利,向前可以提前到大学前的时间,往后可以一直延伸至大学毕业后的职业生涯阶段,以终身学习的模式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空间上的全程化创业教育不仅包括创业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拓展到人格修养、冒险精神、职业规划、风险意识等个人生存技能与创新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塑造。

(三)创业教育是系统工程

创业教育是系统工程,是国家政策、高校环境与服务管理等方面共同营造的系统工程。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早已贯穿甚至渗透整个国民的教育体系中,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有所体现,在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意识、受教育者人格与能力等个体综合品质方面都着重培养,其目的不仅仅是达到高校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更是让整个国民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操作中不断突破现有条件的限制与束缚,对现有工作进行创造性的操作及突破,从而能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与岗位特点。借鉴国外的创新教育理念,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国家对高校等进行的创业教育更应该从教育理念、社会环境、人格品质塑造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教育与培训;社会服务方面,可以借鉴比利时政府对没有接受过创业创新教育的创业人员免费提供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具有教育性、多样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从而在社会整体环境中,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为创业人员提供社会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人文关怀与优质服务,甚至有需要的时候,帮助创业创新人员提供创新创业模拟基地,以此来不断优化自己的理念;从高校环境方面来讲,受教育对象不能仅仅面向在校大学生,可以与企业合作,形成一个“学校-企业-个人”三方都能参与并进行交流的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团队支持与实践场所,形成创新创业的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平台,以形成良好的创业创新运营机制。 创业教育的开展与良性发展,困难重重,且存在问题多多,迫切要求各界做出积极应对。从教育理念、教育课程设计、社会服务支持、社会企业的结合教育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与规划,以形成创业教育与个体自我实现的目的一致性;以期在个体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步接受创业教育并实现创业教育的过程;做好多种因素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新局面。

[1]程江平,庄曼丽.中职创新创业教育应回归育人本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9):87-90.

[2]经卫国,朱爱胜.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2).

[3]李荣胜.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之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547).

[4]张俊,颜吾芟.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5]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G521

A

1008-4428(2017)08-122-03

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222’课外活动机制研究”(2016SJB710030)。

马平,女,山东东营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