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词汇空缺在旅游景点标识语中的英译——以岳阳楼名胜为例

时间:2024-07-29

倪兰芳

浅谈词汇空缺在旅游景点标识语中的英译
——以岳阳楼名胜为例

倪兰芳

词汇空缺是汉译英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不同的空缺词汇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以岳阳楼名胜的景点标识语为例,介绍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改编法和省译法在译文中的应用。

词汇空缺;景点标识语;翻译方法

一 引言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直接反映了文化现实。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产物。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中起着桥梁的作用。尤其在英语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这个桥梁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瞩目。译者作为架设桥梁的人,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以期达到最佳的交际目的。

由于汉语和英语所属的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别,在这两种语言的互译中经常会出现词汇空缺。这种差别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如民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伦理观和思维方式等。正是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给汉英翻译带来巨大的挑战。虽说翻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这种遗憾并不是不可弥补的,词汇空缺也并不是不可译的。相反,译者通过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实现这两种语言的对接,排除中英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向全世界宣扬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是一门更高深的艺术。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旅游业跨入了国际化的进程,湖南的各大旅游景点也迎来了八方游客。在湖南的著名风景区当中,岳阳楼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实体,因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岳阳楼是中华名楼,雄踞于岳阳古城的西门之上,气势壮阔,构制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参观岳阳楼时,除了借助导游的现场口译之外,其景点的标识语也成了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在这些标识语中,不乏中华文明所特有的文化特色词汇,这些词汇对于海外游客而言是一种文化的缺失。在西方的文化当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与之匹配,从而也使得他们无法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采用汉英双语标识,能增进海外游客对岳阳楼的理解和认识。本文所采用的素材来自于岳阳楼景区中岳阳楼主楼,三醉亭和仙梅亭的标识语及其英译文。鉴于这些标识语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者将引用这些译文对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进行分析,以探讨在面对词汇空缺现象时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二 词汇空缺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文化因素。由于社会文化、国情、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差异,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交流中,译员们往往会发现一种词汇不对等的现象,即源语和译语之间缺乏相对应或契合的词汇。这种不对等的现象被称之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该术语首先是有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时发现了“偶然的缺口”(random holes in pattern),20世纪80年代末,俄国学者Sorokinand在讨论语言特点和语言所属的文化时,提出了“空缺理论”。[1]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而又给翻译造成较多困难的现象,谭载喜概括分析了词汇空缺产生的五大原因:“(1)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2)由于风俗习惯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3)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4)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5)由于语言以及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2]

汉语中大量的词汇,来源于传统文化观念、历史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如中华有“十大民居”传统建筑,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Beijing Quadruples)、陕北土窑洞(Cave Houses in Northern Shaanxi)、别具魅力的吊脚楼(Exotic Miao's Dwelling or legged houses,village on stilt)、蒙古包(Mongolian Yurt)等等,[3]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融合了各个民族的文化韵味,折射出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民族和宗教信仰的独特内涵与风味。这些在汉语中所常见词在英语中却找不到对应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要有一个正确处理译语中没有对应词的问题。解决了词汇空缺问题,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更能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会到不一样的风情,达到享受旅游、体验异国文化的目的。

在岳阳楼景区的标识语中,有很多词汇是涉及到中国历史人物的名号,例如《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此外也有很多关于岳阳楼的建筑风格的古代建筑术语。要帮助海外游客理解这些特有词汇所表达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就要借助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手段。

三 旅游景点标识语的英译

景点标识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同的景点,标识语的内容也随着变化,有的是人物介绍,有的是诗词翻译,还有的是建筑特色介绍。因此,在翻译景点标识语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翻译对象,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因材而变。谭载喜概括分析了词汇空缺产生的五大原因之后认为:“如果一种语言缺乏与另一种语言偶合的词汇,那它就会有并行的表示法;如果偶合、并行均不存在而出现意义上的空缺现象,那么,人们就会通过借用、引进外来语的方式,使得两种语言偶合或并行。”他还提出,“在翻译中,词汇的借用和引进可有以下四种形式:音译、直译、改编、意译。”[2]除了采用谭载喜总结的这些翻译方法之外,岳阳楼景点标识语的译者还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即省译。

1.音译法。

人名、地名以及一个表示新概念而本族语中又找不到适当词汇来表示的词,均可采用音译法介绍到译文语言中去。[1]如范仲淹、滕子京的翻译,译者采用音译法Fan Zhongyan,Teng Zijing;再例如历史朝代的译法。

例1:岳阳楼保持着清光绪六年大修后的建筑形制。

译文:The present Yueyang Tower was built in the 6th year(1880)of Guangxu of Qing Dynasty.

译者在译文中除了音译“光绪”六年之外,还补充加入了公元年份,这种方式比单一的音译要更好,也更有助于西方读者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2.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保留原文所蕴含的感情和表达风格,逐字逐句译出原文的内容。对于历史悠久的景点名称而言,直译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例2:三醉亭始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

译文:The Three Drunkards Pavilion,it was first build in the 40th year(1775)of Qianlong of Qing Dynasty.

例3:仙梅亭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始称“仙梅堂”;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巴陵知县熊懋奖重建仙梅亭

译文:Originally constructed in the 12th year(1639)of Chongzhen of Ming Dynasty,it was rebuilt in the 40th year(1775)of Qianlong of Qing Dynasty by Xiong Maojiang the governor of Yueyang.

在上述两例中三醉亭和仙梅亭的名称就是采用了直译法。此外,年代的翻译,译文采用了直译法,既向国外游客展示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不同朝代,又表明了具体的公元年份,使游客领略到中国悠久的文明。

3.改编法。

“改编”是指音译或直译加意义补充的翻译。在“改编”译法中,译者常常在原文和译文中做出妥协。他一方面想在译文中保持原文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则希望译文含义明确,使读者一目了然。[2]也有人将这种方法称为音译或直译加注法。如“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一般译成“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在人名鲁班的音译后面加上了对他的介绍“the master carpenter(手艺高超的木匠)”。这样也就避免了外国读者对“鲁班”的疑惑。当遇到这种词汇空缺时,如果音译或直译而不加注解的话,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因此,在采用直译法的同时加上注解是很有必要的。注解既可以加在文内,也可以加在页尾,一般视注解的长短而定。对于篇幅短小的景点标识语,文内加注法显得更加实用些。岳阳楼景区的标识语中采用这一方法的只有在年份的翻译中。如例1中“清光绪六年”,译者在译文中加上了公元年份1880年。此外还有:

例4:三醉亭始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系根据民间流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而建。

译文:The Three Drunkards Pavilion,it was first build in the 40th year(1775)of Qianlong of Qing Dynasty.It's named after a widespread fairy tale"Lv Dongbin one of the eight famous immortals,got drunk three times in Yueyang Tower".

吕洞宾是广为流传的中国民间传说人物“八仙”之一,而国外游客对此并不了解,因此译者将“one of the eight famous immortals”作为后置定语,再加上前置定语"a widespread fairy tale",很好的传达了原文中需要表达的意思。

例5:盔顶屋面,这种大型盔顶式建筑在国内独一无二,三层飞檐翘首凌空、如意斗拱叠合精美、脊饰构件栩栩如生、二楼明廊环绕精巧别致。

译文:The roof is exactly like the ancient soldiers helmet,the helmet roof of such a large dimension is rarity among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s in China.Ther e is a winding corridor in the second floor.Double bow shaped dougong is fitted in the eaves of the third floor.

这是介绍岳阳楼主楼结构的一段话,其中“飞檐”“如意斗拱”“明廊”都属于中国古代楼宇建筑的特有词汇,是英语文化中所缺乏的。译者采用了音译和直译加注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如意斗拱”译成"Double bow shaped dougong",既译出了斗拱的发音,也译出了斗拱的形状,让游客充分领略了岳阳楼主楼的建筑特色。“明廊”被译成了"winding corridor"。笔者认为此译文似有不妥。winding corridor是指的“曲廊”,而岳阳楼主楼的明廊是指暴露在外的走廊,汉语中一个“明”字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4.意译法。

又称“并行法”,如果某一语言现象在译文中只能用意义相同的不同语言形式即“并行”的词汇来翻译,那么就等于说译文语言中存在着一个“词汇/语义空缺”。[2]举例说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一般译成“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这种译法的好处是最容易被读者所接受。但通常情况下“并行”的词汇也会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因此这种方法不能滥用在译文当中。

例6:(滕子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与范仲淹同举进士。

译文:At the same year,in 1015AD,Teng Zijing and Fan Zhongyan were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s i 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进士”一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该词若采用音译的方法,只会破坏译文,让读者更加不知所云,而意译法则能很好的传达该词的意思,达到交际的目的。

例7:楼宇主体与构架均为纯木结构,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构成楼宇主体构架。

译文:It was made of wood with the interlocking brackets that required no nails.

“抬梁式”“穿斗式”是我国古代木质结构房屋的样式称呼,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两种结构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6年公布的《建筑史名词中英文对照》中将抬梁式和穿斗式分别译为:post-andlintel construction、column and tie construction。[4]但在介绍岳阳楼的标识语中并没有出现这两个译法,译者将两种结构用“the interlocking brackets”(联锁支架)再加上一个定语从句“that required no nails”替代了。这种处理方法将晦涩难解的建筑术语用简单明了的词汇表达清楚了,还补充说明了木制建筑的特色之一:不需要铁钉。这种处理方法不仅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更使译文增色不少,让海外游客对中国古代的建筑工艺惊叹不已。

5.省译。

省译是将原文中需要而译文中不需要的词汇省略不译。一般是出于译文语法和习惯表达法的需要。[5]省译的前提是无损于原意,如果译文忽略了原文中表达实义的部分,只是原义残缺,则构成了漏译。漏译是翻译作风不严谨的表现,应当尽量避免。恰当的使用省译法,可以避免译文拖泥带水,甚至带来画蛇添足的后果。

例8:三醉亭,初名“望仙阁”,与君山的“郎吟亭”隔湖相呼应,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改成“三醉亭”。

译文:The pavilion we see today was rebuilt in 1867.

在此处原文中出现了三醉亭最初的名称“望仙阁”,以及与之呼应的“郎吟亭”,但译文中并没有译出。笔者猜测译者的用意有二:其一,原名与现在的名称对游客观赏三醉亭没有影响,因此省去不译;其二,受限于介绍碑文的篇幅,译者将不影响原文理解的词句省去不译。

四 结语

综述全文,我们可以看到,景点标识语虽小,却包含了广博的文化内涵,是传递文化的窗口。作为译者,首先要熟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具备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对汉语的理解能力,以及广博的学识。其次,要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丰富的词汇和扎实的语法基础。再次,要有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方法的能力,即双语转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词汇空缺等翻译难题时灵活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来应对。

[1]衡清芝.词汇空缺及翻译方法[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10(9):76-84.

[2]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76-77.

[3]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95.

[4]http://old.biovip.com/content/20060507/44704.htm(Accessed by 16 June,2011).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1.

[6]汪春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谢军,周健.词汇空缺现象与翻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Lexical Gap Phenomena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ourist Attraction Logo

Ni Lanfang

Lexical gap is inevitable in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For different lexical gaps,a translator should adopt different approaches,in order to make translations acceptable by the English readers.This paper,based on the attraction logos of Yueyang Tower,suggests translation approach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attraction logos,such as transliteration,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omission etc.

lexical gap;attraction logo;translation approaches

H315.9

A

1672-6758( 2011) 10-0069-3

倪兰芳,在读硕士,中南大学;助教,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邮政编码:427000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