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后喻文化视阈下的高校学风建设

时间:2024-08-31

朱 星 辉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后喻文化视阈下的高校学风建设

朱 星 辉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学风建设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层面学风建设调研数据分析为基础,可以探析出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症结,并从任课教师、学生自身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三个维度,分析路径依赖、价值多元、文化堕距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激发内驱力,让学生自觉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升胜任力,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缩小文化堕距,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实效等加强学风建设的具体对策。

后喻文化;高等学校;学风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学风。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文化递延模式更加多元,“后喻文化”现象对普通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为深入了解学风建设现状和学生的切身体验,进一步分析学风建设的诸多影响因素,我们通过问卷围绕学风建设进行了调研分析,为改善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高校学风的现状

笔者以山东理工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学习习惯、课堂教学、考风考纪等与学风建设紧密相关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增大样本数量,尽量降低问卷调查的误差,保证数据分析结论客观有效。2016年共发放问卷7300份,实际收回7221份,涵盖了学校20个学院,47个理工类专业、9个经管类专业、8个音体美专业和8个文科类专业,样本分布如表1、表2所示。

表1 2016年样本年级分布情况

表2 2016年样本专业分布情况

二、后喻文化视阈下高校学风的主要问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从文化学的角度,根据文化传递方向的差别将人类文化的发展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形式。“前喻文化”是指晚辈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进行文化吸收、学习的一种反向传递方式[1]27。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在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速度上摆脱了传统文化递延模式的束缚,对传统的、以既有经验为主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后喻文化凸显社会的开放性和价值的多元化,更加强调主体意识和平等观念,促使大学生群体形成了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对高校的学风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和严峻挑战。

(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在驱动力不足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急速发展,大学生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广阔平台上尽情释放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和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传统的授课模式和既有的经验知识已经满足不了学生愈加开放的信息需求。根据调查,有超过60%的学生更愿意把学习精力放在兴趣爱好、实践技能和交际能力等方面;从学生业余时间安排来看,参加学生组织、社团活动锻炼的占44%,其他娱乐休闲的占22.8%,自主学习的时间仅占33.2%。可见部分学生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功利化倾向明显,更加侧重于工具性、技能性的速成知识,而对于通识性、理论性知识兴趣不大;在课堂听课的精力投入方面,调研数据显示,31.3%的学生能够将三分之二的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效率并不理想;对于学生上自习的频率调研结果显示,1.1%的学生能保证每晚去上自习,32.5%的学生可以保证偶尔去,很少去的占57.3%,还有9.1%的学生从不自习,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欠佳,动力不足。

(二)教师和教学过程面临巨大挑战

对于课堂教学效果,7.9%的学生认为效果不错,36.4%的学生认为多数老师照本宣科,还有44.9%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低迷,更有10.8%的学生从不听课,对课堂教学漠不关心。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作为课堂主导的任课教师在授课水平、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课堂缺勤原因,4.9%的学生在忙自己的事情,有15.5%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动力不足,还有4.7%的学生觉得考勤不严,去不去都一样,但有74.9%的学生认为多数老师照本宣科,课堂气氛一般,不感兴趣,而且各年级学生对于“老师照本宣科”“考勤不严”的选择普遍较高;对于考试作弊现象,从学生的直观感受来讲,认为责任在自己的占25%,但是认为监考老师和任课老师也有责任的占65.7%,这说明需要任课老师不断提高授课质量、改革考试方法让学生不想作弊,同时也需要严格监考,让学生不能作弊。由此可见,不少教师仍采取“满堂灌”“独角戏”的课堂授课方式,同网络世界生动、新鲜的学习环境相比,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自说自话。这虽然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传统在延续,但却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逐渐造成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疏离,各自为政,平行运转,教与学的互动相长效果堪忧。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两难境地

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基本上可以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但学风建设的主导是谁,主体是谁,如何系统有效地开展学风建设却在实践中有一定分歧。调研数据显示,无论从掌控课堂教学,还是革新考试办法,教师始终是学风建设的主导和牵引点,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将自身主导作用弱化带来的副作用正在逐渐转移给学生工作系统,大大降低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度和效度,甚至因为双方没有形成学风建设的咬合力,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实的表象问题上难以对学生进行有说服力的回应和引导[2]109。同时,在后喻文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也面临观念和工作方式固化、话语体系差异等现实问题,尽管开展了大量与学风建设有关的工作和活动,但是因为主要以自上而下的单向设计为主,并未深入考虑供需对接,所以大多呈现出冷热两张皮的现象,实效性大打折扣。例如,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要有效减少考试作弊行为,24%的学生认为要严格考试制度,28%的学生认为要加大惩罚力度,46.5%的学生认为要继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发挥认可度并不高。

三、后喻文化视阈下高校学风问题分析

后喻文化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审视学风建设的新视角,文化传递方式的改变不仅对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也在实践中制约着学风建设的深入推进。

(一)路径依赖*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严重消解了任课教师传统权威地位

传统教育过程以单向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教师处于中心位置,忽视学生的认知体验。后喻文化背景下,信息传递渠道和方向更加多元,个人拥有的知识量不再取决于年龄、阅历和岗位。任课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渠道掌控者,甚至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在数量和更新程度上远不及学生,传统知识权威者的地位被严重削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绝对话语权也时常面临挑战,学生对老师的传统权威地位不再延续认同。如果任课教师因循守旧,依然在路径依赖的观念中把学生当作被教育者来看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沿袭陈旧的知识结构,两耳不闻窗外事,年年“炒现饭”,在课堂教学中必然呈现出“自我独白”的尴尬角色,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出现学生质疑授课内容、相互产生争执等不和谐的音符,导致师生感情日渐淡化、疏离甚至对立,教学相长和以教风促动学风的目标更无从谈起。

(二)价值多元分化了大学生学习价值观

后喻文化带来的多元化现象虽然可以丰富大学生视野,但由于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多维渗透,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大学生信仰迷茫和对主流价值观的丢弃。网络碎片化的知识在让学生充分感受新鲜事物和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同时,也会让学生仅仅满足于获得事实和认知,从而逐渐切割、丧失系统思考能力。碎片信息在新鲜刺激的背后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通过显著降低认知成本,在潜移默化中催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热衷于快速成型,不屑于厚积薄发,“学习无用论”“学习功利化”使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产生了变向和扭曲,导致的结果就是做事有想法、有创意,却浮躁、不踏实、不深入,接受新鲜事物和新观点能力强,却不完全具备判断优劣好坏的能力。同时,后喻文化现象促使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迸发,极大地调动了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他们不再拘泥于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抵触传统的说教传授模式,在获取知识的渠道、方式、内容和精力投入的选择上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巨大的选择空间,从而造成了自身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动态随机分化和学习方式的弥散。

(三)文化堕距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William Fielding Ogburn)指出,文化堕距(Culture Lag)是指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物质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变迁速度往往很快,而制度与观念等部分的变化则较慢,这就产生了一种迟延现象[3]278。后喻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制度权威和知识权威地位也逐渐弱化,同样面临着文化堕距现象的困扰。多元价值观的共存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判断困惑,使学生接受到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常常难以解释现实生活的种种表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困于文化堕距,常常难以进行有说服力的回应,从而造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学生内心质疑甚至面临被遗弃的危险。加强学风建设已经在众多高校形成共识,但是长期以来偏重观念灌输和强制性管理,希望通过制度规定和行为规范倒逼学生自觉增强学习动力,反而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自觉性,造成学生表面服从,内心抵制的相关派生问题,例如:对规章制度和日常教育管理等要求消极抵抗,对选树的榜样典型及正面宣传持消极漠视态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风建设过程中事倍功半,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

四、后喻文化视阈下高校学风建设新路径

后喻文化不仅构筑了新时期特殊的文化环境,也催生了高校学风建设维度思考的现实基础。增强教育合力和整体效应,是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激发内驱力,让学生自觉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当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根本原因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信息碎片化,使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对学习的价值认同出现了问题[4]32。因此,学习价值观引导对于学风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成才教育,让大学生认清时代特征,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明确个人面临的生存发展压力,在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理性选择正确的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动机水平,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从而实现自我发展[5]94-95。要以目标激励为导向,分解目标,分类引导,全过程、分阶段持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让学生自觉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大学一年级要侧重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专业信念,设定奋斗目标,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二三年级侧重强化专业教育意识,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观,加强学生能力锻炼和素质提升;四年级侧重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提升社会意识和职业发展能力。

(二)提升胜任力,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导,以良好教风塑造良好学风,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后喻文化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摆脱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与服从关系,呈现出基于多维知识传递方式而形成的主客体交叉互换关系。面对占有和使用知识资源的垄断性地位不复存在以及话语权消解的现状,任课教师首先要尽快完成观念和角色转变,克服墨守成规和路径依赖,强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心理认知,由传统的知识赋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建立“相互信赖、平等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增加亲和力,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6]20。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重新占据教育教学的制高点,重塑教师的知识权威,掌握学风引导的主动权;要做师德楷模,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精神感召和情感触动,引领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重塑教师的感召权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缩小文化堕距,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实效

从学风建设角度来讲,尽管学生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但是各类繁杂信息混合交织,良莠不齐,往往使学生在选择及价值判断上失去正确的方向。虽然后喻文化现象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受到了严重挑战,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把信息占有量的多少作为教育主导地位动摇的评判依据,去被动适应和被迫迎合学生的需要。后喻文化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的大学,正是要教会青年学生学会分辨信息的能力,正如美国学者T·R·莫里森所言:“大学的力量并不在它传播信息的方式上,而是体现在有助于挑选、阐释已获得的信息的方法上。”[7]62-66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继续发挥方向保证作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亲和的表达方式,克服话语体系的差异,缩小文化堕距,大胆借助流行文化元素,在平等交流互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进而激发和提升学习动机水平。同时,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挖掘自身潜力,这是推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机遇,为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内外因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强烈,但也容易带来片面追求个人价值而牺牲社会价值的倾向,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为对个人利益的过分强调,单方面彰显个性,不择手段地获取个人利益等,从而导致社会利益受损[8]145-146。这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标进行有效引导,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有机结合。

五、结语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师生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在后喻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的今天,高校学风建设必须以全新的视角,不断吸收新思想,分析新问题,准确把握后喻文化现象的时代脉搏,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才能真正实现学风建设的预期目标。

[1]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胡宝国.高校学风建设的维度思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1).

[3]彭克宏,马国泉.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4]刘圆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5]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

[6]王文杰.文化反哺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7]T·R·莫里森.远距离教育的未来[J].海燕,译.国外社会科学,1989,(11).

[8]廖颖.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12,(2).

(责任编辑 杨 爽)

2016-08-23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普通高校创业教育师资胜任力实证研究”(15CQSJ23)。

朱星辉,男,山东昌邑人,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法学硕士,教育部2016年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山东大学)访问学者。

G641

A

1672-0040(2016)06-0032-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