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弗洛伊德的绘画及其启示

时间:2024-08-31

李 雪 松

(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弗洛伊德的绘画及其启示

李 雪 松

(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弗洛伊德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绘画艺术家,是现代西方绘画界一位坐标级的大师,其作品具有纯粹的绘画表现性与独特的精神价值。他以直接与坦率的绘画方式,鲜明的绘画语言,无以复加的深入塑造以及特立独行的个性著称于世。弗洛伊德一生都致力于追求表达人的心理现实,追求生命中绝对的孤独体验,曾一度行走在现代艺术的边缘,但弗洛伊德从来都无所畏惧,绘画既是他守护自我生命体验的盾牌,也是他征服和刺向现实世界的长矛。弗洛伊德及其画作为我国高校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一种优质的范本,对中国艺术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弗洛伊德;文化背景;生命的色彩;绘画语言;孤独感;人性的关怀

卢西安·弗洛伊德(以下简称“弗洛伊德”)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艺术家,他与弗朗西丝·培根、弗兰克·奥尔巴赫并称为英国艺术三杰。其绘画作品以鲜明的绘画语言和独特的视觉力量著称于世,对中国艺术家影响深远。

一、弗洛伊德成长环境及其绘画

弗洛伊德1922年出生于德国柏林,1933年因纳粹迫害与家人逃往英国。受反犹太主义影响,童年的成长经历在他的心灵上投射下了浓重的阴影。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的祖父西蒙·弗洛伊德是20世纪影响人类精神领域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弗洛伊德继承了一个未来绘画大师所需要的全部内在基因,孤独、敏感、怀疑、反叛甚至有一点神经质的歇斯底里。弗洛伊德的作品题材主要以人物肖像及人体为主,其作品笔法粗狂有力、造型夸张,绘画感十足。弗洛伊德不希望人们只关注作品中物象的真实色彩,他追求的是一种生命的色彩的呈现[1]90。

弗洛伊德早期的绘画作品笔法细腻,形象生动,画面平整,笔下人物弥漫着敏感孤独和淡淡的伤感。中期作品开始注重物象的结构,笔法也从平滑细腻开始转变为粗糙而直接。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弗洛伊德的作品突破风靡西方艺坛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重围在世界画坛异军突起,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作品独特的绘画表现力,他笔下塑造的人物深刻而有力度;另一方面是他自身的个人魅力和对待艺术的态度,特别是对现实中人物的深刻理解和观察,深入挖掘了当代人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生存和精神状态[2]8。

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艺术家的创造,都会打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思潮的烙印。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动荡也是思维变化最快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思潮更迭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弗洛伊德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及其艺术创作的理念无时无刻不深受时代的影响。作为艺术家,弗洛伊德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对他心灵的刺激非常强烈,他的作品通过对人身体的深入描绘,把这个巨变时代中人所遭遇的精神创伤描绘出来,可以说弗洛伊德的人物肖像是“时代的肖像”。他巧妙地处理造型,准确地利用色彩,把人的肖像用一种近乎心理分析式的图像表达出来。他的作品既具有强烈的绘画感,又具有深刻的精神张力,他的艺术展现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视觉形象,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弗洛伊德重视艺术家个人体验和独立价值,强调对人性的关怀。在技术上弗洛伊德娴熟地掌握了西方绘画的工具材料和绘画语言,同时他特别善于观察,重视观看的真实。弗洛伊德有意识避开公众和媒体的关注,从而将自己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远离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在日复一日的观察和描绘中默默地向着内心世界深处纵深挖掘。弗洛伊德以身边熟悉的人为创作对象,作品中力图避免叙述性和捕捉戏剧性的事件,弗洛伊德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艺术风格,在自己的工作室内从模特身上捕捉和描绘着某种近乎神经质的感受。弗洛伊德喜欢略带畸形而病态的主题,特殊的主题会激发他强烈的绘画欲望,所描绘的巨大肥硕的胴体绷紧而饱满,笔触粗放显露,在无序、粗鄙的绘画状态中展现出摄人魂魄的力量,使观者过目不忘。

二、弗洛伊德绘画特点

艺术家作为艺术创造的主体,其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社会交往甚至作为生命个体所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嗜好,都会对其艺术创造产生深刻的影响。艺术创作中的个性表达是艺术家对他所感知世界一种内化后的主观表达,艺术作品是其抽象思维和生命体验的物质化呈现。因此,欣赏和体味艺术作品时不能为艺术而艺术。弗洛伊德的人生本身就是一段传奇,他的人生经历始终都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早在孩童时期他的涂鸦之作,就鲜见小孩子的天真烂漫,晦暗阴冷的色调透露出冷漠、孤独、抑郁而又异常的敏感。他的作品很早就进入对精神层面的描绘,极端而细腻,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天赋。我们很容易从他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嗜好中窥见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弗洛伊德一生都致力于追求表达人性心理现实,追求生命中绝对的孤独体验,曾一度行走在现代艺术的边缘,弗洛伊德从来都无所畏惧,绘画既是他守护自我生命体验的盾牌,也是他征服和刺向现实世界的长矛。

弗洛伊德“关于绘画的思考”是极为个性化的。他的绘画创作在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现代艺术大潮中,既不合时宜,又弥足珍贵。弗洛伊德不为潮流所动,长期坚守具象写实的阵地,他借鉴传统绘画的精华但始终坚信自己的观察,这使他突破了前人色彩体系的窠臼而画出了最符合白种人肤色特征的肉体色彩,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绘画的全新的人体视觉体验,具有前所未有的视觉强度。这种视觉强度是他在狭窄的题材中依靠一生的专注积累堆积而成,这既与弗洛伊德的执着和倔强有关,也与现代社会结构分工越来越细而造成的心理局促有关,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只能在窄小的空间和专业中施展才华,追求极致,达到顶峰。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产物,作品呈现的面貌与艺术家的思考、认识、行为习惯息息相关。弗洛伊德的作品来自于他对所画对象深刻而细致的观察,他锐利的目光剥离一切物的表象,从而获取了更深的真相。弗洛伊德对人的审视以及他对任何细微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所产生的情绪变化,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和渗透力,模特的存在对于他的创作非常重要。弗洛伊德谈到:“我的画作力图强化现实的紧张感,以碰触观者的感官。这个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画家是否懂得并能感觉到他所选择的模特和物体。所画物体必须被紧紧地观察着,这种观察白天黑夜每时每刻都不停歇,所画物体——他、她或它——终将显现无遗,而且无处逃避隐藏。一个画家必须利用他看到的一切,它们是为自己的快乐而存在的。只想着如何服务于自然的艺术家只能算是一个执行艺术家。”[3]156-157

为了更好地观察和感受物体,弗洛伊德的观察都是近距离的,逼迫式的,任何细节尽呈眼底,因此,弗洛伊德的绘画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大角度的透视,这种大角度透视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观众的目光被强制性地凝结在绘画主体上。这种观察方法也决定了弗洛伊德绘画的描绘方式。弗洛伊德的作品往往从其最感兴趣的地方开始描绘,并在一开始便力图准确和完整,然后画笔随着形体的转变和目光的游走而扩展开来。这种局部和片断式的描绘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使绘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笔笔相扣,气息相连。这种推移似的手法需要极强的画面控制能力和整体意识,而这正是弗洛伊德所擅长的[4]41。

在构图样式上,弗洛伊德善于在作品中运用大块的疏密对比和长短不一的斜线,这种疏密关系所带来的视觉落差和力量失衡以及斜线本身所具有的不稳定性,画面中被分割出各种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形状,当这些形状和大角度的透视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表现出弗洛伊德作品中人物内心所具有的不安和焦虑,进而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诊断式的精神分析。例如作品《躺在碎布旁》,画面中一个饱满但已经疲惫不堪的模特被一堆密不透风、排山倒海般的白色脏布包围着,近距离的俯视使一切细节清晰可见,大的疏密对比使所有的画面元素和细节都在画面中呈现出一种牢不可破的密度,反复叠压的颜料展现出一种对塑造表达的苛求,整个画面在厚厚的颜料对峙和交错中浑然一体,纹丝不动,层层叠叠,周而复始。绘画中的形象不但是物象的呈现,颜料所具有的物性也令人感动,颜料在再现物象的同时也按照画家的认识重塑了物象,两种形象重叠在一起,产生出摄人魂魄的视觉效果[1]109。

在光线的运用上,弗洛伊德习惯运用平光来塑造物象。模特在平光的照射下,所有的形体和色彩均得以呈现, 避免了西方传统绘画中运用明暗塑造物象时色彩和形体的隐退,使轮廓变得更富有弹性和表现力,也使作品变得更加真实和具有重量感。

从色彩运用上来看,弗洛伊德所使用的色彩相对比较固定,善于运用冷暖的交错和对比来塑造形象。弗洛伊德使用的颜料数量惊人,尤其喜爱使用一种毒性很大的克里姆尼兹白这种颜料,这种白会在画布表面凝结成粗糙的、微小的团块,它使弗洛伊德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画面品质——沉甸甸,同时闪闪发光[1]111。例如弗洛伊德后期的绘画作品《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这张画是一场关于色彩的视觉盛宴:作品中沉稳绿灰色调的旧沙发和衬布与丰富的暖色皮肤色彩形成了和谐的对比,色彩饱满厚重,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犹如织毯的质感,肌理微微起伏,形与色完美交融,这是经验技艺和感知高度融合的杰作,那堆突兀斑驳的颜色里显露着画者的思索和宇宙的秘密。弗洛伊德运用纯粹而娴熟的绘画技巧,真实准确的色彩塑造了一个肥硕的女人体,色彩不再是对人体自然简单的模仿,而是从充满血液和肌肉的生命体中渗出,以不容置疑的方式征服观者的目光。

在创作方式上,弗洛伊德始终保持一种写生的状态,模特在他长久的观察与研究中,身心疲惫、个性消退,呈现在画家面前的,是褪去诸多附加因素之后的人的最真实状态。弗洛伊德选择以极写实,又极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将这种真实以未经美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他来说,一次次反复描绘同一个人,也许就是更深入地“再认识”对方的过程。弗洛伊德只喜欢画他熟悉的人物[5]46。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所散发出的气息与他们的肉体本身同样重要。这种气息就像他们的颜色和味道一样,在空间里与主体相结合。两个不同的人在一个空间里的效果会似一支蜡烛和一个灯泡那样不同[3]198。弗洛伊德的模特们就这样不仅走进了他的生活,也随着他的作品走进了美术史。

在弗洛伊德的作品中写生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具体的画面呈现。弗洛伊德的绘画作品在具体的形象中保持着强烈的书写性,所绘形象在笔触的反复交错中逐渐浮现,笔笔成形,沉着老辣,流畅处如锥划沙,堆积处若高山坠石,在色层重叠处如古屋漏痕,即便除却形象,单看这些画面中的笔触痕迹,也具有极强的审美感染力。弗洛伊德在写生的过程中重视对模特的观察,摒除概念化的描绘,形象在经过视觉的仔细筛选后,弗洛伊德总是试图去寻找最恰如其分的表达方法,这种始终如手术刀般的深入观察与描绘,使弗洛伊德的绘画在非常窄的题材中呈现出惊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正如陈丹青所说:“弗洛伊德是最后一位唐吉坷德式的艺术大师。”“他勤勤恳恳地写生,没完没了地写生,写生就是他的骄傲!”[1]封三。的确,纵观西方绘画史,确实很少有艺术家能向弗洛伊德这样只依靠写生便达到了绘画的巅峰!

三、弗洛伊德绘画的启示

(一)弗洛伊德在中国的影响

弗洛伊德绘画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其绘画性和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刻描绘立刻与中国艺术家产生某种精神层面的暗合,影响了一大批在那个时代寻求精神支撑和价值认同的中国艺术家。这种影响之所以如此迅速而强烈,分析起来有其必然性和特殊性:一方面从技术上看,弗洛伊德的绘画语言比较接近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写实手法。从审美上来说,中国人的审美观与西方迥异,不太注重光影、色彩和空间,而是更多地关注形体的变化和形体变化所带来的主观审美感受。在表现语言上,中国人不太注重向西方古典绘画那样对材料精益求精和制作上的精雕细刻,更习惯接受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弗洛伊德绘画作品的写实表现手法从西方传统艺术中继承了其理性分析和造型严谨的特点,但他的绘画作品中也呈现了平面化和符号化等符合中国人审美特质的因素。另一方面,弗洛伊德的绘画作品中内在精神和个性化表达也非常强烈,真实反映人的存在状态,是一种精神和内心对于当下生活的直接反映,这些都符合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艺术家极力想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表现自我的一种状态,寻求表达一种人对现实的“异样”感觉。“弗洛伊德式切入”为中国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强悍的精神坐标和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高度的契合既有绘画语言上的吻合,也有那个时期中国艺术家追求个人精神世界自由释放的吻合。可见,优秀的艺术作品从来都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可以与他的欣赏者产生对话与共鸣。

(二)弗洛伊德艺术理念与中国学院教学的“契合”

弗洛伊德的绘画和创作理念,在中国学院教学体系中的影响力可谓长盛不衰,流传至今。中国的学院绘画教学体系主要借鉴西欧和苏联的培养模式,是以明暗虚实来塑造形象和形体。在与古典大师经典绘画作品的学习和对话中,中西文化背景的迥异和具体材料及表现手法的差异,使中国艺术家在学习借鉴时似乎总有不尽人意之处,而弗洛伊德非常直接和坦率的绘画方式,对物象近距离的凝神观看、冷静的层层剖析以及无以复加的深入塑造,都为中国的学院教学提供了一种优质的范本。可见,弗洛伊德的艺术实践能在中国当代绘画领域引领风气,也是一种必然。

(三)弗洛伊德艺术创作的意义

弗洛伊德不论在绘画中还是生活中,都追求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孤独和自由,他的人体肖像画就明确展示出这种孤独感和不确定性,作品中呈现出的力量与破坏性,使观赏者对他的作品过目不忘,无论是赞赏还是非议。他继承的并不是启蒙主义、现代主义的绘画传统,他其实创造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他坚持描绘人体,并赋予人体一种神秘性的美感和力量。观看弗洛伊德的绘画,使人感觉到一种无法言状的震撼,因为他的文化基因里流淌着犹太文化的怀疑性和批判性。弗洛伊德的绘画在下意识中会流露出一种病态与欲望、孤独与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奇怪的和谐。这种独特的审美特质,不仅使弗洛伊德的作品深深影响到其他的艺术家,也使他们获得绘画上的灵感和精神上的支撑,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冲击了英国上流社会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弗洛伊德的艺术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讲,称得上是一座突显绘画奢侈与骄傲的丰碑。

[1]马丁·盖福特.蓝围巾男人[M].赵琦,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孙周萍.浅析不同时期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演变[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乔迪·格雷格.去你的,生活[M].屠珀,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

[4]胡沙金.卢西安·弗洛伊德:穿越灵魂的肉体[J].世界美术,2011,(2).

[5]李静.镜像下的世界——卢西安·弗洛伊德[J].中国油画,2009,(2).

(责任编辑 杨 爽)

2016-08-11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静物画中国语境研究”(20153153)。

李雪松,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J205

A

1672-0040(2016)06-0091-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