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徐颖: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导航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学家,曾入选“科普中国形象大使”。
日前,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被纳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体系,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这意味着“北斗”系统的全球服务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北斗”系统的成功,离不开众多科研人员的倾力付出,徐颖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如何参与打造大国重器,又成为“‘北斗’系统宣传大使”的呢?
作为我国光电领域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几年前您曾“火出圈”,当时是因为上了一档节目吧?
是的。那是2016年,中科院举办科普讲坛,邀请我做嘉宾。没想到一场不到20分钟的演讲,让我这个“北斗”系统设计人员变得广为人知。
作为大国重器的“北斗”系统,其建设过程曲折起伏。做节目时,我使用了吸引年轻人的表述,例如“雷电和恐怖片更配,那么雷电和什么不般配呢?没错,是卫星发射。然而,‘北斗’第9颗卫星发射时,就是一个雷雨天……”远离日常的航天建设,在我的讲述中变得有趣味。大家听得进去,也从中学到了新知识。
视频走红后,有网友称您为“北斗女神”,您认可吗?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个叫法。我更倾向于“‘北斗’青年科研工作者”。“北斗”系统构建成功,前后历时20多年,有30多万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大多数不为人知。作为“北斗”一个分系统的设计师,我愿做大国重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您是如何4岁上小学、16岁进大学、20岁读研的?
我只是个平平无奇、成绩较好的学生。我出生在四川省仁寿县,母亲是教师,父亲是工人。两三岁时,母亲开始教我读小人书和古诗词。基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阅读培养,当同龄人还在读幼儿园时,4岁的我就跨级入读小学一年级了。
从小到大,我总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99年,16岁的我考入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之所以选择通信工程专业,是因为我认定“21世纪是通信的世纪”。大学毕业前,同学们纷纷面试大公司。当时国内通信产业蓬勃发展,一些大厂向我发来邀请,承诺丰厚的待遇,但我决定继续深造。经过努力备考,20岁的我被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专业录取,硕博连读。
我专攻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这是当时通信领域的前沿课题。枯燥乏味的科研实验,我可以连续做几个月,一遍遍推倒重来。科研工作就是要“坐得住板凳”,全情投入,持之以恒。
求学时您就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成果,后来进中科院,压力大吗?
读研期间,我攻克了有关导航信号增强的一些技术难题。2009年博士毕业后,我进入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工作。作为科研新秀,我经常会在工作中遇到“卡壳”的情况,绞尽脑汁仍然无解。我会听听音乐,或者抽空去看场电影,让自己放松,换换脑子。
我会推掉不必要的社交活动,从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技研发中。有时为了解决科研难题,我把家搬到研究室,全力投入工作。在那种情况下是有些压力的。
您是如何与“北斗”结缘的?
2011年,我在通信领域提出一个新的定理,为后来增强“北斗”导航系统的稳定性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导师认可我的能力,就带我接触了“北斗”研发项目,我被它的超强能力吸引了: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堪称利国利民的国之重器。
2012年,已被评定为中科院副教授的我担任了“北斗”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我写了十几本数据记录册,经过反复推演和验证,最终参与完成了有关“中国第一颗低轨卫星测试”的研究课题。为增强“北斗”系统的通信能力,我和同事还提出加入平衡阶段的滤波器。
凭借自身的科学功底助力每一个环节,提升整个“北斗”系统的性能,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从“北斗二代”到“北斗三代”再到最新的迭代技术,我们亲历了国产卫星通信技术的快速崛起。在这背后,科研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些重要岗位上的科研专家,经常要加班到半夜才能回家休息——他们是我的榜样。
您是怎么成为“‘北斗’系统宣传大使”的?
2015年,我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博导。当时我提出,“北斗”系统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让更多的国人认识并了解。上级认可我的观点,让我做“北斗”系统的“兼职推广员”。我紧跟潮流,利用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做科普工作。
在学生眼中,您这位博导比较随和。您和他们相处得融洽吗?
我带的博士生,大多数只比我小两三岁,有的甚至比我大。在大家眼里,我是一个“严格但不严肃”的老师。有学生表示,比起博导,我更像一位师姐,能够跟大家打成一片。
“北斗”系统问世时,一度受到一些质疑,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刚问世时,有些人对它不够了解,并不看好。但我们知道“北斗”系统的研发有多么艰难——数十万名科研人员前赴后继,耗费了巨量心血。相比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的先进之处在于其独特的通信功能。它是唯一一个具备短报文通信功能的卫星导航系统。这意味着,“你不仅知道自己在哪里,还能让别人知道你在哪里”,紧急求助的时候能得到回应。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对外发出第一条消息的正是“北斗”系统的终端机。
如今,大家使用手机上的精准导航服务,并了解了大量“北斗”系统的知识,这离不开我们的推广和宣传。有相关领域的国际专家表示: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各方面已经比较完善。
“北斗”系统除了导航,还有哪些功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北斗”系统正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你的智能手环提示明天会有一场雷阵雨,当你用手机App查询附近好吃的餐馆,可能都在使用“北斗”卫星的服务。此外,农民可以在“北斗”的指引下用无人机播种;海洋牧场可以通过“北斗”实时监测水域的资源状况;科考人员可以利用“北斗”实现对濒危动物的跟踪保护……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做的“北斗”系统科普工作,激发了许多青少年的科研兴趣。有家长私信我说,正是因为看了我的演讲视频,他的女儿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并于2019年如愿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那一年,我成为“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同时入选的还有航天英雄杨利伟、“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等。
《人民日报》曾发文表扬过您,您对此有何感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北斗”系统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精准测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为抗疫争取了时间。当年我受到《人民日报》微博的关注和点赞,说“拥有这样的青年科学家是民族幸事”。这个赞誉太高了,令我感到惶恐,唯有继续努力。
采写:冉默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