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协同教育机制探究

时间:2024-08-31

吴淑娟 王吉祥

(1.长江大学 图书馆,湖北 荆州 434023;2.长江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自觉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与人格素质,其强弱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个人成长与进步,密切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和中国梦的实现。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8)》(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连续4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较高水平,总体态势保持平稳。《调查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平均得分为81.82分(60分以下为低水平,60~79分为一般水平,80~89分为较高水平,90分以上为高水平,下同)。60分以上的占调查人群的92.08%,80分以上的占调查人群的65.59%。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得分为82.50分,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得分为83.27分,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得分为79.94分。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得分为83.93分,学习责任感得分为82.73分,生命责任感得分为82.60分,学校责任感得分为79.53分,政治责任感得分为78.91分。与2016年相比,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得分提高了0.25分,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学习责任感、学校责任感得分分别提高了0.71分、0.26分、0.12分。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的。[1]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与缺失倾向明显

尽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社会体制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的渗透、冲击,学校责任教育弱化、家庭教育偏差、网络媒体消极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失范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淡化和缺失倾向。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错位蔓延、自我中心主义过强、公民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认同感与归宿感、缺乏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担当、重视物质享受而忽视义务履行、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等。[2]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一)重视个人需要,忽视社会需要

在当今提倡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积极追求自我发展,自我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但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理想与追求方面,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前途,未能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理想结合在一起。在学习目的方面,更多地关注今后能谋求好的发展,提高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忽视了对知识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意识。

(二)重视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

当代大学生多为九五后,零零后也已步入大学,他们拥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个别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班级活动中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去做,没利益的事情则表现得不积极或很冷漠,不注重集体利益。

(三)重视自我责任,忽视社会责任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处于领会阶段高于行动阶段,尝试阶段最弱,36.6%的大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活动是为了丰富人生阅历,出于兴趣的则为27.8%。”[3]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组织募捐,无偿献血,关心弱势群体,能够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并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但社会责任意识仍停留在自我责任担当层次,尚未将奉献自己、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融入个人生活。

(四)重视责任意识,忽视责任行为

魏进平调查全国54所高校5237名大学生发现,大学生的责任认知高于责任行为。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了解,但执行力不够。他们有社会公德意识、国家兴亡意识、奉献意识,也都对那些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的工作者深表敬佩,但在自身面临诸如此类的情形时,却不能付诸行动。由此可见,大学生缺乏践行社会责任行动的能力,知行难合一。[4]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家庭、社会、高校的影响,也有主观内在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偏差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行为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一旦家庭教育缺失,大学生将难以形成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和人格发展,造成孩子认知片面,心理承受能力、克服困难能力较弱,在成长过程中无法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榜样作用缺失。家长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行为影响子女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的形成。有的家长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只关心自己的事情,缺乏责任感,公民意识淡薄,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孩子只追求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重视物质享受,忽视义务履行,缺乏责任担当。

(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随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社会矛盾日趋明显,大学生在面对是非判断时往往不自觉地选择自我价值,对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产生怀疑,追求个人功利,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社会竞争不断升级。大学生过多地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发展,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三)学校教育的弱化

学校重视知识教育,缺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责任感教育主要体现在“两课”的课堂上,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较少。课堂讲授只注重课本内容传授,远离生活常识和社会热点问题,教材空洞乏味;教学多采用“大课堂”“灌输式”的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课堂参与率低,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缺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与探讨,尚未形成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机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仍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未落到实处。

(四)大学生自身认识不足

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主体性不足。首先,部分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弱,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不能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难以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对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的认知能力较弱。其次,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不准确,难以适应学习环境,不能合理分配时间,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导致其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一个原因。最后,部分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出现偏差,重视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这制约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四、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协同教育机制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重视社会责任感培养,不仅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迫切需要、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客观需求,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为此,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协同育人平台,营造协同育人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机制。

(一)增强协同育人意识,明确协同教育主体责任

1.明确协同教育责任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教育主体树立协同理念,合力联动,而且要求各教育主体明确教育任务,在工作中同心同德、合作育人。学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健全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辅导员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应在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转变工作观念,树立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理念。专业课教师应将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术道德与合作精神。社会教育应积极弘扬正能量,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增进对社会的认同感,进而培养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勇气,切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家长应加强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教育,以身作则,注重孩子的道德与人格全面发展,关注追梦与责任教育,鼓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学生应该主动学习,通过自我管理、独立思考、自我激励来提升社会责任感。

2.打造协同教育共同体

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协同教育共同体,以促进教育工作顺利展开。首先,构建家校共同体,家长要主动与高校联系,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家校沟通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成绩与安全问题,还应包括学生培养目标、育人计划等。辅导员通过家长会、电话、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学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关内容,汇报学生在校情况等。家长及时反馈大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通过直接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提出意见与建议。其次,构建学校与社会共同体。一方面,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例如,组织大学生实习,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社会责任感。再如,组织大学生到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区参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又如,学校与当地社区合作,带领大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做义工,献爱心,培养奉献精神。另一方面,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走进校园,如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做关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讲座,以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来感染大学生;邀请社会公益机构到校宣传,激发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促进主体之间的交流

构建教育工作团队,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是保障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路径。首先,组建一支以德育学科带头人为核心,辅导员、两课教师、企业相关人员、家长代表等参与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团队,制定教育目标,合理配置人员结构,坚持协同育人模式,汇聚教育合力,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交流合作,发挥团队优势,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质量。建立大学生小组学习团队,通过小组交流、社会实践、结对互助、社团活动等途径,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教育功能。其次,搭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信息交流合作平台,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整体效果。线上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实现学校、家长、社会教育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线下定期召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工作交流会、专题教育研讨会,邀请高校学生工作处负责人、德育科研人员、辅导员以及企业、家长、学生代表等,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创新发展工作进行经验分享和深入交流。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保障协同教育有效进行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增强育人合力,提高育人实效。第一,完善协同育人物质保障机制。根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发展要求,争取学校专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保障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理论研究和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第二,完善协同育人队伍保障。推进队伍结构优化,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课教师、社会相关人员代表、家长代表相结合的教育队伍。加强教育队伍考核,形成“以评促建”的协同育人激励制度,举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共同体育人成果展,开展协同育人经验交流会;举行“良师益友”“文明家长”“最佳企业教育团队”等评选活动;给予共同体中的优秀成员相应奖励,将教师、辅导员的育人成果记入年度考核,并在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奖励和宣传优秀企业教育团队,提升社会育人的认可度。

(四)营造协同育人环境,促进社会责任感形成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挥育人功能

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建设,花草树木宜人,建筑布局合理,教室、宿舍装修风格及物品陈设要营造轻松、温馨的氛围。设立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谈心教室,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学习活动。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发挥育人功能导向,加强校史馆、展览馆建设,举办校史展览,发挥文化熏陶功能,以学校的光辉历史和优秀校友成才报国、爱岗敬业的事迹来感染大学生。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体教育活动,通过师生座谈会、班会、党团活动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举办校园艺术节,开展读书会、体育项目比赛、艺术汇演等,把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开展迎新晚会、毕业典礼、美术展、校友会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交流、沟通的平台。

2.加强网络环境建设,把握学生思想动向

网络媒体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学生日常生活呈现出碎片化特征,高校应针对此特点,根据交流方式的变化开展育人活动。在网络建设方面,建设大学生发展数据库,建立大学生社会责任线上工作室,拓宽宣传平台,利用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弘扬校园文化精神,建设社会责任感主题教育网站,宣传优秀人物与事迹,多形式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生乐于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加强多媒体客户端如微博、微信、QQ等平台建设,将时事热点、社会责任、伦理道德融入其中,并设立网络监管部门,规范网络言行,有效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协同育人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举措,应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理论研究,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局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