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语》君子人格对当代青年人格修养的启示

时间:2024-08-31

罗小玉 朱业宏

(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君子”一词由“君”和“子”组合而成。《说文解字》:“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古文象君坐形。”因此,“君”的本义应该是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子”,本义为“初生”,后泛指后代。从词源上讲,君子指的是统治者的后代。[1]发展到春秋时期,孔子在保留其原意的基础上又赋予其道德含义,至此,“君子”一词逐渐实现了从“有位者”向“有德者”的转变。同时,孔子在《论语》中构建的君子人格体系,为后世学者挖掘其现实价值提供了可能性。当代著名学者傅佩荣在研读《论语》的过程中,将君子赋予时代特征,并定义为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2](P2)这有利于新时代人们对君子人格内涵的解读。

目前,学界对《论语》君子人格的研讨主要集中于内涵特征、道德蕴含、行为标准、审美情趣、养成途径等方面,与当代青年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这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了借鉴。《论语》君子人格提倡的仁义、孝悌、忠信等道德品质,恭敬、谦逊、坦荡等处世风格,好学、躬行、内省等养成途径,与我国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标准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结合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特征、规律,挖掘《论语》君子人格的丰富内涵及其对青年人格修养的启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品质是当代青年人格修养的本质内核

“德不孤,必有邻”(《里仁》)、“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论语》对道德品质的推崇和论证,与当今社会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及“德才兼备”青年培养目标根本一致。“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3](P52)新时代提升青年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推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迫在眉睫。道德品质作为青年人格修养的本质内核,其地位自然也不容小觑。

(一)培养仁爱精神

关于君子道德品质的探析,学界向来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具体内容涉及仁爱、孝悌、忠恕、信义等诸多范畴。即使在君子人格所内含的道德品质问题上众说纷纭,但不少学者仍倾向于将“仁”作为君子道德品质的基本元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仁是人其人,拿人当人。爱人,是推己及人,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这是“仁”的本义。[4](P47)另外,“恭,宽,信,敏,惠”(《阳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等,都是“仁”的延伸和推广。当代青年要以“仁”为出发点,将仁爱之心推己及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品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同时仍面临群体事件频发、市场诚信缺乏、人际关系冷漠等道德问题,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青年道德水准,以领社会风气之先。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当代青年应关爱他人、诚信交往,自觉培养仁爱精神。尤其是对待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时,要胸怀“四海之内,皆兄弟”(《颜渊》)般的大爱精神。

(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这里的“义”指道义,是君子日常行为活动的取舍标准。《论语》常将“义”“利”二者置于同一情境来论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虽将为人处世是否符合道义作为“君子”与“小人”的辨别标准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强调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做到见利思义、先义后利。

正确处理道义与利益的辩证关系,既有利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塑造,也为当代青年正确义利观的树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榜样。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社会歪风邪气的侵蚀,萌发出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不良心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面对新时代市场经济带来的系列价值冲击,当代青年应始终坚守道义,待人处世合乎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自觉抵制恶性竞争、投机取巧等错误行为,追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般的道德境界。

二、远大志向是当代青年人格修养的行动纲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是否志存高远,是先秦儒家衡量君子人格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民”的条件之一。《论语》曾用“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守死善道”(《泰伯》)等一系列论述来表明君子追求远大志向的毅力。除此之外,孔子还以自身的人生境遇为蓝本,深刻阐述了远大志向对君子人格塑造的引领作用。远大志向作为塑造君子人格的行动纲领,在青年人格修养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网络一体化、思想意识多元化、社会矛盾多样化的时代,部分青年尚缺乏科学理性的价值判断,极易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甚至可能混淆虚拟与现实世界,沦为敌对势力的“马前卒”。伴随信息时代的发展,部分西方势力试图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出,这一行为无疑会间接加剧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个人主义在我国的滋生。同时,我国尚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造谣生事、发布歪曲事实和诋毁历史英雄的虚假言论等现象,因此,当代青年需立足社会现实,理性、科学地辨别各类社会思潮,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古代君子必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想信念,当代青年更应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自觉把社会需求、国家要求与自我追求结合起来,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将人生梦想、社会理想高度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二)提升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P60)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性决定其存在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集体,因此,当代青年应积极融入集体,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论语》曾用“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来定义君子的社会责任,同时还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做法奉为圣人之举,由此可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历来是塑造君子人格不可或缺的内容。

如何培养和践行青年的社会责任,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时代内涵。现今我国正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广大青年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当代青年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心系人民群众,将个人的求学路、就业路、圆梦路与新时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本问题有机统一起来,从个人层面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觉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三)培养参政意识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读书求学与从政做官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古代学有所成者总是寄希望于仕途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如今,随着学、商、政三界日益精细化,当代青年的政治意识也越来越淡薄,对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也不尽知晓,更谈不上参与政治生活。基于此,培养参政意识既是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对青年人格修养的重要启示,也是当今社会的现实所需。古代读书人谈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现在我们谈个人梦与中国梦。“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6](P70)广大青年在学习之余应及时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社会热点话题,提升政治敏感度,积极融入基层政治生活,主动为国家大政方针建言献策。在追求自我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提高政治参与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力前行。

三、君子风度是当代青年人格修养的外化形式

君子风度是指君子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展现出的独特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具体表现在待人谦逊、心胸豁达、处事乐观、尊重差异等方面。就本质而言,君子风度是将儒家宣扬的道德教化、礼仪规范外化于行的具体产物,其形成与春秋末期孔子极力提倡“恢复周礼”密切相关。《论语》君子人格所蕴含的君子风度在个体成长、人际交往、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日渐显现,因此,加强当代青年君子风度的培养,对个体、社会、国家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塑造豁达的人生格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不忧不惧”(《颜渊》),坦荡豁达的人生格局作为君子的修养目标,业已成为当代青年健全人格的必备特质之一。培养君子风度,加强人格修养,当代青年必须摒弃斤斤计较、睚眦必报、自私自利等狭隘思想,尽早勾画人生的理想蓝图,为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做充足的准备。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马克思曾谈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7](P7)。正是如此豁达的人生格局,使得他早在中学毕业时就有了“选择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高尚觉悟。

现今,伴随求学、就业、婚恋等人生压力,当代青年常在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突破之间徘徊犹豫,对其乐观生活态度的保持及豁达人生格局的形成带来了阻碍。基于此,当代青年须时刻保持眼界开阔,心胸坦荡,在实践过程中练就宠辱不惊的处世本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即便面临人生低谷和艰难处境,也要不忧不惧,迎难而上,展现出积极的人生姿态和豁达的人生格局。

(二)坚持和而不同的处世风格

“君子和而不同”(《子路》),这里的“和”,指差异中有原则,可以互相包容与欣赏。[2](P211)人际交往过程中,“和而不同”强调谦逊恭敬、尊重差异、包容个性的待人态度及不偏不倚、立场坚定的处世风格。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与不同性格、年龄、职业的人进行交流沟通,当面临不同意见时,当代青年要秉承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尊重不同意见,保持谦逊恭敬的待人态度,避免因争论不休造成言语攻击甚至肢体碰撞。

和而不同的处世风格还表现为不偏不倚、立场坚定的君子风度。“君子周而不比”(《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在群体生活中,无论面临何种考验,君子总能坚定立场、开诚布公地对待他人,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浪潮下,有些青年因受社会非主流价值观影响,人际交往过程中表露出极端利己、一味求异倾向,严重阻碍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要缓解这一现状,就本质而言,需从提升当代青年的自我素养入手。君子般的处世风格作为个体内在素养的外化形式,其实质是以谦逊、恭敬的态度对待他人,这在一定情境下能增进交流对象之间的理解和尊重,缓解矛盾冲突,是青年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前提。当然,这一处世风格同样也适于个体的身心交流,坚持和而不同、接纳自我的相处之道,有利于当代青年身心和谐、人格健全,为其人格修养的实现提供根本保障。

就《论语》君子人格对当代青年人格修养的启示而言,道德品质是本质内核,远大志向是行动纲领,君子风度是外化形式,勤学笃行是现实路径,高雅志趣是重要方法。道德品质、远大志向与君子风度侧重于从认知层面阐发《论语》君子人格对当代青年人格修养的理论启示,勤学笃行、高雅志趣则侧重于从实践层面分析其行动启示。认知层面的理论启示是行动启示的前提和基础,行动启示是理论启示的归宿和落脚点,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构成《论语》君子人格对当代青年人格修养启示的完整体系。

四、勤学笃行是当代青年人格修养的现实路径

勤学笃行作为当代青年人格修养的重要路径,在《论语》中可以找到直接的理论来源。“君子博学于文”(《雍也》)、“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以及“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分别从勤学与笃行两个层面来谈论君子人格修养的现实路径。勤学与笃行是将君子人格理论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的直接体现,也是当代青年提升人格修养的必经之路。

(一)构建合理知识结构

《论语》君子人格路径中的勤学思想与传统观念中的书本学习实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君子不器”(《为政》),立志成为君子的人不能仅成为具有特定用途的器具,而应广泛学习、全面发展。这一思想对目前我国逐渐精细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有较大的警醒作用。春秋时期孔子宣扬教化,其内容除了文献知识、专业技能,还关涉德行修养、人生理想等内容,这启示当代青年在学习活动中,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还需加强道德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学习,并通过大量实践活动来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除了广泛涉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道德修养三个层面的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也不容忽视。首先,当代青年应对自身主观条件(性格、能力、兴趣等)与外部客观条件(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等)有准确的理解与分析;其次,构建“T”型知识结构。即在知识储量丰富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理念,构建合理知识结构,才能有效避免广而不精、泛泛而谈的学习误区,进一步夯实当代青年人格修养路径的理论支撑。

(二)践行知行合一理念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首先,广大青年应主动投身于社会活动。立足基层和本职,磨砺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实践精神,通过基层实践来提升自我道德品质和认知能力,将人格修养目标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6](P69)当代青年须自觉抵制眼高手低、不思进取的消极行为,以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姿态不断追寻人格修养的提高,重塑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其次,广大青年应善于自省。自省作为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独特路径,自然也是当代青年理性认识自我、加强人格修养的一剂良药。“吾日三省吾身。”(《学而》)“见贤思齐焉。”(《里仁》)实践活动中,当代青年只有公正客观地评价自我,真实面对自身缺点、不足,不断学习他人的优点、长处,才能持续推动个体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的提升。

五、高雅志趣是当代青年人格修养的重要方法

君子人格之所以能在《论语》塑造的众多形象中脱颖而出,除蕴含道德品质、远大志向、君子风度及勤学笃行的价值诉求外,还在于其对高雅志趣的重视。伴随人类历史的推进,君子人格所蕴含的高雅志趣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内涵,但依旧与个体身心发展紧密相连。当今时代,培育个体的高雅志趣,有益于身心和谐、人格健全,因而也是青年人格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重视艺术鉴赏力

《论语》中多次谈到孔子对诗歌、乐曲、舞蹈的赞美与沉醉,字里行间流露出其对艺术的鉴赏与喜爱。“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诗歌、乐曲、舞蹈之所以能带给人愉悦的视听效果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在于能将道德精神、文化理念、人生价值等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受众。

目前,微信、微博、QQ等网络社交平台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人格健康。在缺乏内在道德约束的社会情境下,部分青年长期深陷鱼龙混杂的网络虚拟环境,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视而不见,从而严重阻碍个体的身心健康。而艺术活动所传递出的文化理念、道德精神等,对青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及人格修养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通过培育当代青年的艺术鉴赏力来加强其人格修养,十分关键。当代青年必须加强内在道德约束,自觉抵制“丧文化”等外部负能量,有意识地培育艺术鉴赏力,追求真善美,在高雅的艺术熏陶中促进人格修养提升。

(二)善于结交益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季氏》)孔子生活的时代虽早已远去,但他在《论语》中阐发的交友观至今仍焕发出独特魅力,值得当代青年学习和借鉴。

首先,坦然交流,真诚以待。朋友区别于同事、利益伙伴的根本之处是情感本身,因此,当代青年结交朋友时要坦诚、无所隐瞒。尤其是处在利益纷杂的时代背景下,要正确处理利益与情感的关系,结交志同道合的“心灵伴侣”,远离目的不纯的“酒肉”朋友。其次,诚实守信,互相信任。诚信是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当代青年在交友过程中要做到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与朋友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用真诚、信任、温暖融化彼此的疑虑、猜忌和冷漠,使朋友真正成为心灵相伴的人生知己。最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交友过程中,只有不断相互学习、交流切磋,才能及时发现自身缺陷和不足,进而正确审视自我、定位自我,最终通过扬长避短、共同进步的方式提升人格修养。

六、结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6] (P70)针对当代青年人格修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必须客观认识到《论语》语境下君子人格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立足道德品质、远大志向、君子风度、勤学笃行及高雅志趣五个重要维度,深入挖掘《论语》君子人格与当代青年人格修养的契合部分。同时,把握五者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具体实践推动其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