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静容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创意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林语堂学贯中西,才华横溢,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大师,凭借《京华烟云》先后四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林语堂也是一个有创意的博士工匠。在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下,林语堂身上具有不少优秀的品质以及通过后天学习掌握的多种技能,是当代青少年尤其是大国工匠学习借鉴的典范。
林语堂是著名的作家、演说家、发明家、经销商,具有非凡的科学天赋和钻研精神。经过长期摸索改进,他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被台湾神通电脑公司采用,成为该公司生产的中文电脑的输入法。[1](P67)他自行设计的明快打字机,是当时最先进的中文打字机。1951年美国空军在研制华英翻译机器时,经过多方咨询研究,指定必须用林语堂发明的中文键盘,交予万国商用机器公司(IBM)制造。[1](P211)从工匠才能视角考量,林语堂的成才之路历经孕育梦想、崇尚科学、勤学好问、苦心钻研、学习技艺、积极发展个性等环节。
林语堂出自“一个绝对的梦想主义的家庭”[2](P48)。其父林至诚是一位雄心勃勃的牧师,善于汲取教会书刊信息,为儿子们描绘外国新奇的事物,勾勒美好的未来。“父亲的梦想,是小和乐儿时经常享用的精神美餐。”[3](P7)在父亲梦想的滋养下,林语堂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自幼就是个出名的野孩子,拥有未来工匠的天然基因。林语堂的梦想很多:梦想成为一名物理教员,因此他认真学习数学和几何;[1](P16)梦想当发明家,常到码头上观看来往于石尾与鼓浪屿的小轮船,对船上的蒸汽引擎产生了浓郁的兴趣;[1](P10)梦想当医生,要发明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此他认真试验,配制了一种治疗外伤的药粉,取名“好四散”[3](P14);梦想发明一架像英文打字机一样,不必受训练便可以轻松操作的中文打字机,相信“我将来最大的贡献还是在机械的发明一方面”[2](P16)。“他们会被称为匠人,就是因为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并且完成得很好。”[4](P55)林语堂志存高远,十年磨一剑,稳健地朝大国工匠的方向发展:1952年,明快打字机获得美国专利局发明专利。[5](P207)
林语堂勤于动手,用心钻研,学习技艺。大国工匠的劳动不是简单机械的劳动,而是高智能艺术性劳动。林语堂的文学才华与动手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而其动手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则尤为突出。林语堂“做事,喜欢自己来”[1](P193),主动学习新的技艺,为日后成为一名大国工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事例一,林语堂学会了用水桶下井打水的技艺。[3](P20)他和哥哥们一起担任从井里汲水注满水缸再浇灌菜园的任务。对于几个小孩而言,要打满厨房那需要12桶水的大水缸并浇灌菜园,绝非一件易事,因为没有掌握一定的技巧,任凭你怎么晃动水桶,水就是进不到水桶里。经过多次失败后,林语堂总结了一个经验:等水桶靠近水面时再缓缓地倾斜,水桶便可顺利进水。事例二,他学会了钓鱼、打网球、踢足球,还从夏威夷留学生根耐斯那里学会了打棒球,精于投上弯球和下坠球。[3](P29)事例三,在上海期间,他发现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中文打字机仍然按照《康熙字典》部首将字粒分类排行,于是,他想改造升级索引方法,先后发明了汉字索引制、汉字号码索引法、国音新韵检字、末笔检字法,并到英国与工程师研究制造打字机模型,努力使发明成果得到了实际运用。[1](P63~64)
林语堂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主动汲取各种知识,积淀了大国工匠必备的知识。他巧于思考,不死读书,喜欢学校开设的地理、算术、地质课程,也渴望学习学校规定的功课以外的知识。他并不是因为对数理化不感兴趣才去当文学家,却因为融汇贯通各门学科知识,无形中实现跨界组合,成为了一名能工巧匠。工匠要有足够的好奇心,要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林语堂求知若渴,希望打开天窗看世界,对发明创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接受新事物。他在小学刚学到虹吸管原理,便立即联系生活实际,想发明一个汲水装置,让井水自动流进菜园,花了几个月时间思考,他改良了水井吸水管设备。[3](P356)他逐渐养成了在实践中练习,在工作中实践的习惯,无师自通,会修理家里的电铃,接保险丝,悬挂镜框,补抽水马桶的浮球等。[1](P116)他手绘孩子的自动牙刷图、自动门锁草图,自行设计台北的阳明山住宅。[1](P253)把科技创造同生产中重大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大国工匠必备的职业素养,也是林语堂努力成才,学以致用的职业基点。
大国工匠,指有一技之长的工人。自古以来,中国就盛产能工巧匠。北魏时期铜鎏金木芯马镫的发明,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创新精神,改变了中国骑兵史,也促进了欧洲的骑士时代,催生了欧洲的马术运动。20世纪40年代,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制造的某些产品,与老牌工业国家的产品质量已经不相上下了。同一时期,林语堂发明的明快打字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彰显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技能。审视20世纪林语堂的发明创造与个人成才之路,可以梳理出林语堂个人成才与大国工匠之间内在的逻辑点,印证林语堂的工匠精神。
林语堂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创新发展是国运所系[6](P157),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大国工匠必备的核心能力。林语堂的创造力,表现在他具有独到的眼光,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而且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林语堂一发现《康熙字典》部首检字法的弊端后,就积极想办法改良。在清华大学研究语言学时,他对汉字之多、字体之繁感到烦恼,更对《康熙字典》部首检字法感到不满。例如《康熙字典》部首检字法中,知字属矢部,和字属口部,蜜字属虫部,密字属宀部,粤字属米部,奥字属大部,凤字属鸟部,凰字属几部。部首相同的字检索时却分属不同的部,搞得如此繁杂,徒增使用者学习的难度。这种检索法使用不顺手的情况,引发了他革新字典索引的兴趣。他于1917年作《汉字索引制说明》,建立了完整的汉字索引制,以首笔点画种类定部。这种索引方法,得到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钱玄同的支持。他们为《汉字索引制说明》作序。该文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引起了国人的注意。此外,林语堂发明的键盘具有多种优点,曾得到何应钦的首肯。[5](P209)这也见证了林语堂如同大国工匠那样非凡的创造力。
林语堂有抱守元一,专注敬业的痴性。“抱守元一,潜心钻研,专注和敬业是工匠们的一致追求。”[6](P21)“真正的工匠,对工作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7(]P1)这种痴性可视为培养才艺,成就某种事业的原动力。有了这种痴情,才有勇气有决心去实现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梦想。林语堂在发明创造方面特别有痴性,带有工匠特有的专注和敬业。他认为“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5](P203)。林语堂痴于发明一部便捷式中文打字机时,几乎全身心投入其中,“好像着了魔似的”[5](P203),一迷就是30年。民国以来,学术界对《康熙字典》部首检字法不满的人很多,研究改良检字法的人,有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高梦旦、王云五和中华书局的梁启超、陆费逵、舒新城等人,[5](P66)至1933年,国内已有七八十种新检字法出现,但能够发明与之配套的中文打字机且效果比较突出的,却只有林语堂一人。
林语堂有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毅力。林语堂在发明中文打字机时所经历的磨难,折射出他孜孜不倦,不怕失败,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在研发过程中,他主要遇到了两个问题:技术与经费问题。支撑林语堂非凡创造力的,是其超人的精神,使其能沿着既定目标,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1931年他到瑞士出席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年会时,顺便到英国与工程师研究制造打字机的模型。当他从英国回到厦门时,口袋里只剩下三毛钱,钱都被他花在英国试造打字机了。[1](P651)打字机的研发因经费问题和其他缘故搁浅数年,但他始终珍藏着1931年在英国设计的打字机图纸,痴心不改。1947年在后续研究中,问题层出不穷,开销越来越大,尤其是请唐人街的机器工厂排字铸模时,每个零件的人工制造费都极其昂贵,给林语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雪上加霜的是,他想找老朋友出版商华尔希预支数万元稿费却遭拒绝。他四处碰壁却没有半途而废,找到古董商卢芹斋借了一大笔钱,并向银行贷款。功夫不负有心人,1947年5月22日,林语堂历经磨难,花费12万美元,背负巨额债务,[1](P197)终于发明第一台“人人可用,不学而能”的中文打字机,实现了其多年的夙愿。
林语堂具有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皮匠精神。林语堂认为:“凡是艺术品,都是心手俱闲时慢慢生产出来的。”[5](P115)精益求精,才能让企业成为行业第一。企业追求一流的产品,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制造一流的产品,保证一流的质量,提供一流的服务。不论创作活动,还是设计新的检索法,或是发明中文打字机,林语堂均像皮匠做皮鞋一样,严谨对待每一件事,讲究细节,追求完美。《吾国吾民》中有一部分是林语堂在庐山避暑时创作的,他“比喻自己像皮匠做皮鞋,一针一针钉下去。他写作,是在青山白云芒鞵竹杖影中,一段一段一章一章地写出来的”[5](P115)。林语堂在发明上下形检字法、中文键盘、明快打字机时所秉持的皮匠的工作态度,折射出他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当下中国虽然有航天、高铁、核电等高端产业,但制造业在国际社会尚处于低端。“低端制造业,我们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现在竞争不过东南亚等国家;高端制造业,尽管发展很快,可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8](P139)在2015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指明了以“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为主题的制造业发展方向。建设制造大国,发展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又紧迫。很多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要造就一流的品牌,必须先造就一流的人才。缘此,借鉴林语堂个人成才经历培养大国工匠,是使我国制造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举措。
培育大国工匠的匠心。“制造产品如同做人,心正是根本。”[6](P24)鬼斧神工的技艺,源自灵魂和手艺的有机融合。匠心包含工匠对待手艺的精心、耐心、专心、细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工匠制造器物必备的心灵手巧,熟练程度,包含着心性、人格等品德修养。工匠必须尊敬所学的技艺,才有可能精于技艺。匠心要求工匠不浮躁,不随波逐流,不轻易放弃自己热爱的行业,能够秉承自己的意志,让这一行业一直传承下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忽视人文素养,忽视传统文化对大国工匠的滋养,那么我们培养的大国工匠就有可能缺乏匠心,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林语堂的诸多才能,来自于其后天的学习和必备的人文素养。林语堂身上携带的人文素养,尤其是中西文化对工匠精神的滋养,蕴涵民族心性道德。林语堂认为:“文化复兴是一种解放的力量,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过去所作的一种全面的分裂。”[2](P66)林语堂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他成为一名大国工匠。
崇尚大国工匠技能。林语堂从小极为重视技能教育。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他学会了打网球、打棒球、踢足球,当划船队队长,刷新了学校一英里比赛记录。在学期间所培养的兴趣和掌握的技能,为林语堂今后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发明创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林语堂不太主张孩子非得上大学不可,其次女在美国有条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上大学却没上过大学。林太乙中学毕业后直接被耶鲁大学中文系聘为教师,富有文采,写作能力超群,17岁因出版英文小说《战潮》而崭露头角,后来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继承了林语堂的文化事业。林语堂看重的是实际操作技能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宁愿学校中教授儿童做些塑泥手工,宁愿一切银行总理和经济专家能自制圣诞贺卡”[9](P339)。目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中,我们应大力营造“职业不分贵贱,人不分尊卑”的社会风气,以培养大国工匠技能为务。
把握大国工匠的起点。林语堂从小就对外界事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幼年时在家乡平和坂仔最早接触到传教士范礼文留下的一个光亮的纽扣,这引发了他的各种猜测;后来他目睹厦门港汽船上蒸汽机的动作,但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他在学校看见活塞引擎图后才明白其原理。林语堂虽然没有接受过机械工程训练,但他“自小一见机器便非常开心,似被迷惑”[5](P203)。由此可见,大国工匠应从小开始培养,年纪越小越容易开发智力,培养技能。21岁的张江杰被誉为“中国最牛的创客”,从小学到初中先后发明了海陆空多栖玩具、电子蜡烛等小玩意儿,上高中时发明了森林防火系统、地震生命探测机器人、刀枪不入的智能衣服等产品。小学阶段挖掘出来的创造潜能,奠定了张江杰后期井喷式的发明创造,成就了其人生辉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要求“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体验,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这为我们把握如何培养大国工匠的起点,指明了方向。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制造提升的出路,就是以精造态度,脚踏实地,从改善做起,哪怕只是有小步。”[10(]P87)人才是中国制造的根本,大国工匠是支撑中国制造的基石。借鉴林语堂的个人成才经历,大力培育大国工匠,重振中国工匠雄风,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