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韦鸿 陈凡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承接产业转移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以荆州承接产业转移为例
韦鸿 陈凡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 要:中国产业布局“东中西”梯度明显,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在承接产业过程中通过规划主导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工业园区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用产业集聚升级产业结构;通过承接本地资源优势的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还可以利用反梯度理论实施超越发展。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一大批与知识和信息技术相关联的新兴产业的诞生,相应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日益加快,发达国家部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增多。我国东南沿海凭借其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接欧美、日本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原有产业内迁的趋势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逐渐增多。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很多学者研究了该问题,罗哲(2012)从梯度推进理论出发,认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存在着转移“粘性”和梯度差距并存的现象,在“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下,产业转移将形成新的空间均衡,西部地区要根据自身基础适度承接产业[1]。汤明(2014)分析了中部地区政府承接产业转移中为了GDP政绩,忽略了环境伦理,给出的建议是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强化环境政策组合、探索循环发展模式、构建环保内生机制[2]。江世银(2009)以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背景,分析了四川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举措,主要是转变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制定中长期规划、提升园区聚集能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健全相关政策法规[3]。张红伟,袁晓辉(2011)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联系,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有利好也有风险,要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4]。李建军(2012)研究了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关问题,认为通过资本创造、技术效应、关联产业发展推动湖南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培育生产要素、打造产业集群、承接服务业转移提升湖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张林静,曹雪芹(2012)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双重效应,正效应是产业转移能够加速资本创造、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整体竞争能力、注入企业发展活力;负效应是加剧产业结构偏差、固化既有产业模式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6]。
以上学者们研究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些问题,也研究了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般促进作用,但将理论与地方具体特点结合研究的不多。湖北省荆州市作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国家级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的中部地区之一,通过走访调查荆州市开发区、江陵沿江产业园区、监利经济技术开发区、石首市经济开发区、松滋经济开发区、洪湖工业园和公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7个承接产业转移园区,收集第一手资料,查阅了相关理论,结合地方特点论述了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的理论思路,并制定相应措施。
(一)区位理论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区位理论主要讨论地理空间对经济活动分布和区位的影响。屠能、韦伯、廖什等先后补充和完善区位理论。产业区位理论认为产业转移的动因是尽可能降低成本,产业转移的因子分为利润、市场、运费、劳动费用和集聚效应等。工业区位每一次转移的前提是某种因子减少的费用大于另一种因子增加的费用。产业中各个因子的地位发生变化,各因子成本发生变化,产业转移能够降低成本,创造新的利润空间,形成一种帕累托改进。
依据区位理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引导特定产业在特定地区出现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集聚,当地该产业利润、交易成本、市场、交通费用和聚集效应等因子组合也会逐渐变化,一些性质相似的企业开始逐渐发生集聚。集聚形成一定规模,会出现规模经济,获得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使得区域内该产业企业成本下降、整体利润提高。随着该产业持续集聚,企业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与之配套的劳动力市场日趋成熟和服务市场日趋专业化、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知识存量不断积累、信息技术快速进步。
当区位条件持续改善后,一方面,承接产业与本地其他产业联系越发紧密、依存关系越来越强,产生利昂惕夫乘数效应;另一方面,承接产业和产品发展日趋成熟出现新技术,与资金、人才等要素重新组合,在该区域产生原来没有配置的新产业,形成极化效应。两种效应的出现,使得产业的聚集和协调能力极大提升,该区域发展趋于良性化,产业结构逐渐调整和升级。
产业发展的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分散的布局方式会产生很多副产品,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区位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尝试利用一些单独的区域集中布局产业。这种尝试逐渐产生了相对较好的效果,人们逐渐将产业集中布局。目前,将工业企业集中布局到工业园区成为各个国家、地区相对通行的办法。通过建立工业园区,能够共享基础设施、节约成本,形成聚集效应、带动园区企业发展,提升本地工业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承接产业转移中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产业聚集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路径。
(二)梯度推进理论、反梯度推进理论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进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地区存在经济技术梯度。经济技术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产业根据级差,会由高梯度区域依次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发达国家(或地区)作为高梯度区域,先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经济均衡发展。由于梯度推进理论难以科学地划分梯度,实践中往往容易扩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梯度推进理论的缺陷势必会形成低梯度陷阱和落后的增长,于是反梯度理论出现。反梯度理论将梯度理解为产业分布与成长的差异,要求后发地区可以通过创造条件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为核心,实现跨梯度超越发展。反梯度理论的提出,并不是绝对否定梯度推进理论,而是指某区域经济内的一些优势产业或有外部经济条件可资利用的产业进行技术区位的反梯度转移,实质是产业区位布局的反梯度转移。
产业转移中存在产业转出区域和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分别对应高梯度区域和低梯度区域。产业转出区域属于高梯度区域,经济相对发达,具有资金充裕、技术先进、人才储备足、信息通达、制度优良等优势,建立了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和健全的服务业门类,产业结构相对优化。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属于低梯度区域,经济相对落后,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制度等要素缺乏,金融和服务体系相对落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一般而言,产业转出区域发展条件优良,容易出现新的技术革新和新的产业门类。新的技术出现,伴生新的产业,与之配套的附属产业和服务也会发生变革,该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变革。随着新的产业门类持续发展,附属和配套产业不断壮大,原有的产业格局会被打破,新兴产业会逐渐挤占常规要素产业的比例,常规要素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相对变化,向外扩散到其他区域。新的产业壮大,常规要素产业逐步转移,产业转出区域重新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使得结构持续优化和升级。
对于承接产业区域来说,一方面,其产业结构相对传统,产业转出区域部分产业可能正是其发展所必须的产业,通过引进这部分产业门类,能够带来资本、资金、人才、信息、制度等要素的注入,优化承接地资源配置,能够示范、带动、激活、推动本地传统产业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另一方面,按照梯度推进理论承接产业也会产生副产品,即承接产业门类杂乱不能形成主导带动作用、承接企业带来污染破坏当地环境、承接产业区域出现回波效应导致资源配置恶化。如果不能化解承接产业中的副产品,会导致低梯度地区发展区位变差,产业结构无法优化,甚至出现发展倒退问题。此外,按照梯度推进理论,梯度转移还存在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等,梯度依次转移的时间漫长,且常规转移企业需求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发展潜力有限,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效果小。因此,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可以利用反梯度推进思路。即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可以引入新的创新要素、优化本地资源配置,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赶超。
(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1978)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认为对外投资时,投资国应将该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所谓的边际产业)转移到该产业正处于优势地位或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这样对投资国和承接国都是一种福利最大化的选择。在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延长线上,大西胜明(1999)强调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化的载体,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总是伴随着产业跨国转移和企业跨国经营。
依据边际产业扩张论的思路,产业转移中产业转出区域将本地边际产业转移到具有潜在优势的承接产业区域。产业转出区域通过转移边际产业,能够发展其比较优势产业,实现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依据该理论,承接产业转移区域能够找到适合自身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一方面,承接产业区域通过承接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挖掘发展潜能,推动产业发展和壮大。另一方面,区分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将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运用到承接产业地的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甚至是同一产业不同企业之间。在区分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基础上,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培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一)荆州承接规划的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荆州市依据区位理论,充分考虑区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主导产业差异化的同时、在空间上相互协调。通过规划,各地承接企业时改善区内因子组合,突出主导产业,优化区内产业结构。
荆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形以平原为主。农业、工业中的石油化工、金属制品加工、汽车零部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塑料制品业、冶金建材和旅游业等是荆州的传统主导产业。由于历史原因,石油化工、金属制品加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发展逐渐落后于其他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虽有较好的农业基础,但发展不突出。旅游业尽管确定为荆州的主导产业,但旅游业产值相对于工业产值仍然偏低。荆州市作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在规划上明确电子信息产业、轻纺工业、机械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化工等产业为荆州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培植的主导产业。
通过调查,荆州市各地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确定了主导产业发展思路,且各地主导产业相互协调。荆州市开发区承接产业的标准相对较高,对产业投资密度、投资总额设定了较高的标准,承接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石油机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各县经济开发区在投资密度和投资总额方面低于荆州市开发区。主导产业根据已有产业的状况设定。洪湖工业园在水产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以水产品深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培育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江陵沿江产业园区,以纺织工业、循环经济为主导产业,纺织加工业初具规模,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监利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物流仓储业为主导,因为随着白螺长江大桥和武汉至监利的高速公路的通车,陆路交通更为便捷,还有很好的内河运输和深水码头,有利于发展物流仓储业。监利的物流仓储业作为西部能源资源转向中、东部地区及东南沿海的中转站,已初具规模。
从园区承接企业的行业类型证实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笔者对荆州市范围内7个承接产业转移开发区51份有效企业样本进行了调查,在7个样本区的51个承接企业的样本中,7家电子信息企业,占比13.73%;10家轻纺工业企业,占比19.61%;8家机械加企业,占比15.69%;1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占比27.45%;3家家电企业,占比5.88%;其他企业为9家,占比17.65%。
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产业、轻纺工业、机械加工作为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确立的主要培植产业,在51个有效企业样本中有39家,占比76.47%。属于非主要培植产业的12家,占比23.53%。现在的产业结构相对传统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电子信息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相对于传统的冶金建材、石油加工更符合荆州实际,产业结构明显升级。
(二)通过工业园区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用产业集聚升级产业结构
荆州市依据区位理论,在充分考虑高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经验基础上,建设工业园区,利用园区承接企业、集中本地原有相似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升级产业结构。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荆州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产业主要布局在乡镇,企业分布呈现分散、孤立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调整产业布局,建立工业园区,将原有分散的企业逐渐迁入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荆州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级示范区,主要通过工业园区承接企业。目前,基本形成了荆州市开发区、江陵沿江产业园区、监利经济技术开发区、石首市经济开发区、松滋经济开发区、洪湖工业园和公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七大工业园协同发展的格局。
通过走访,荆州各地区注重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情况,通过承接产业逐步集中工业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在走访的几个开发区中,园区企业数量占全县(或市)企业数量大于50%的样本点2个,园区企业产值占全县企业产值大于50%的样本点3个,承接企业占园区企业总量大于50%的样本点5个,园区企业存在产业集聚的样本点4个。
园区“抱团式”承接产业形成了集聚效应。荆州市开发区有一批“抱团式”转移企业。2012年8月,信源通投资5亿元生产电子医疗系列产品、移动通信研发中心签约落户荆州;2012年10月,伟特电子旨在打造国内一定规模的通讯终端,集研发、制造、销售的电子产品产业基地落户荆州;2013年初,同洲电子产值过百亿元的“荆州造”三网融合电子信息生产基地落户荆州;2013年5月,华讯方舟投资38亿元在荆州打造以空间通讯科技为核心的“中国天谷”;2013年11月,华讯方舟竺桥工业园厂区率先投产,2014年增产7.43亿元。开发区“抱团式”企业的进驻,产生集聚效应,降低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取得了更多的市场。“抱团式”企业的进驻还降低公共资源投入成本的企业单位负担,共享更为丰富的公共资源,进一步吸引更多其它企业的进入,形成产业集聚,发挥集聚效应。电子信息产业的“抱团”转移,使得新兴产业的规模壮大,技术含量更高,相比原来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相比传统的加工业更符合荆州未来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明显。
(三)通过承接本地资源优势的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
荆州市依据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梯度和反梯度理论,在充分考虑本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承接转出地具有本地资源因子的边际企业,利用本地资源禀赋优势,挖掘承接企业的发展潜力,利用本地的技术优势延伸承接企业的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
荆州地处“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中心,又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发达区域与大西北之间最重要的枢纽,具有突出的地理区位优势。境内7所高校,规模超过10万人,每年毕业生人数1万人以上,为荆州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持。同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渔业和农产品资源,是荆州承接产业的禀赋优势。
通过调查,荆州市在承接产业中,各地充分考虑到本地的实际,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如监利县利用西部能源资源中转东南沿海站的优势,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仓储业。目前监利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本地内生方式发展出大小物流企业72家,共有各类运输车辆2800多台,总吨位8791吨,货运船舶400多艘,总吨位6.5万吨,为越来越多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同时,顺丰、圆通、中通等快递网点,都在监利建立分公司。监利县物流企业引入数量增加、服务能力增强、服务专业化水平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物流产业发展效果明显,产业链条有效延伸。洪湖利用水域面积广和淡水渔业资源优势培育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和生态旅游业。洪湖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培植本地龙头企业,初步形成水产加工企业28家。其中德炎水产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另有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8家;年加工能力达30万吨,年产值突破50亿元。形成了以德炎、楚江红、井力、宏业等为龙头的鱼虾加工,以得记、鱼米乡等为龙头的水禽、蛋品加工,以晨光、华贵等为龙头的水生植物加工三大加工系列,有效地诞生了洪湖水产品加工工业产业链条。此外江陵县利用本地劳动力优势和丰富农产品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纺织行业。荆州利用长江优良航道和港口优势着力发展现代航运业。
(四)通过政策扶持,增加企业盈利能力
荆州市依据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制定了优惠政策和限制政策,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努力引进,用优惠政策促进发展,对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企业利用限制政策提高进入门槛,逐步淘汰。通过政策优化本地产业结构。
调查发现,为更好承接产业转移,荆州各个开发区积极利用政府力量扶持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税收减免、征地优惠、一站式服务及销售扶持是多数政府部门采用的主要扶持手段,83.33%的地方政府提供转移企业的征地优惠政策,将近66.67%的政府对转移企业采取了税收减免,近50%的给予承接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政策扶持为转移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并且配套服务的不断升级为入驻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江陵县沿江产业园区的供电服务正在逐步加强,监利县白螺镇工业园的污水处理厂正在进一步建设,洪湖市工业园区的交通条件更加便利,洪湖新滩新区引进的下游产业链企业,促进了承接企业的发展。在配套服务能力方面,荆州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了一套行政代办服务体系。荆州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代办平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荆州发展战略且直接投资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含市重点项目,荆州区、沙市区、荆州开发区重点项目)实行全程代办服务。
调查了解到,荆州各个开发区严格执行限制政策。对现有企业,逐步改造、减产,直至淘汰或消除不良影响。对新上项目或者承接企业,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标准。走访的7个承接产业转移开发区中,7个样本全部对新上项目进行环境评价,比例为100%。通过评价,有效地限制了部分不良影响企业进入。
各项政策和服务的改善,限制政策的执行有效优化软环境,让企业快速“本地化”,企业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增加,企业逐渐壮大。部分承接企业继续转入新的生产线、将研发中心和科研机构转入,“本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转入技术含量更高的生产线,有利于壮大企业,也升级了荆州的产业结构,符合荆州地方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哲,邓生菊,关兵.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分析与规模测度[J].甘肃社会科学,2012(6).
[2]汤明,周德志,高培军.环境伦理视阈下的中部地区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缺失分析[J].经济地理,2014(9).
[3]江世银.四川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J].理论与改革,2009(5).
[4]张红伟,袁晓辉.四川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路径分析[J].商业研究,2011(1).
[5]李建军.承接产业转移与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2(5).
[6]张林静,曹雪芹.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12).
[7]范恒山,吴克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Taking Jingzhou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as an Example
Wei Hong Chen Fan
(School of Economics,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
Abstract:China’s industrial layout of the East and West is obvious,the Central and Western undertaking the transfer of industries is in line wi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During the process,firstly,we can undertake the planning leading industries and eliminate backward industrie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econdly,we can adjust industrial layout through the industrial park and upgrade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Then,we can undertake local resources related enterprises to extend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upgrade industrial structure.At last,we can also take advantag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nti-gradient theory beyond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industrial structure;optimization;upgrading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F121.3;F127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6)03—0040—05
收稿日期:2016-01-09
基金项目: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2014101)
第一作者简介:韦鸿(1965—),男,湖北公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