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雪贞 陈斌敏
(福建医科大学 外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各地开始兴起一股英语学习的热潮,并呈现出逐年升温的趋势。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人越来越积极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在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受此影响,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一直以来,我国政府不遗余力地鼓励人们主动融入全球化战略进程,并从政策和就业市场导向上不断加强对人们的引导。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一直是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受此影响,各类英语水平过关测试层出不穷,如英语四六级考试(CET)、托福(TOEFL)、雅思(IELTS)、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等等。许多中国高校学生也热衷于考取各类英语考试资格证书,希望借以增加自身的就业砝码。中国家庭也将孩子的英语教育始终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突出的位置上,周末时送孩子参加各类英语补习班,已成为中国教育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一方面,全民学英语热潮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人的英语水平;但另一方面,这种泛化的英语教育,也正日益显示出其所带来的弊端,英式汉语的产生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英式汉语,就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第二语言英语的影响,将英语的语法规则与习惯硬套入汉语之中,从而产生的不合汉语表达规范或习惯的畸形汉语。英式汉语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根据语言学词语、短语和句子三个层次理论,可以将英式汉语划分为词语、搭配(短语)和句子三种类型。词语类英式汉语又可归结划分成三小类:缺失的词、多余的词及生造的词。例如,“这种负疚感来自于个体只是一个生存于世却对审美价值没有贡献的人”(缺失名词)[1](P11)(P20)。搭配(短语)类英式汉语可表现为形容词+名词、动词+宾语、动词+副词,及连词搭配等胡乱搭配现象,例如,“否定的感情”[2],“这也印证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什么在当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3](P121),“点亮了当代语言学一股强大的关注意义的人际方面的研究热情”。而句子类英式汉语则是英式汉语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具体表现为时态痕迹明显、被动语态滥用、句型机械套用及句子结构不合理等,例如,“近来在文学批评领域,读者的作用又似乎被过分强调了”[4](P12)。
王力指出,欧化的根源在于翻译,近代大量的翻译造成了对汉语语言的冲击和改造,特别是直译和异化,对汉语语言的影响非常深刻,过度的直译以及过度的异化导致了西式汉语句式的出现,也就是英式汉语的出现。[5](P349)直译指的是在合乎译文语言规范的前提下,译文刻意通过保留原作的形貌,以达到保持原作风格和内容目的的翻译方法。[6](P245)而异化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和手法上迁就借鉴外来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丰富译文语言表达方式的翻译方法。一定程度的直译和异化,对语言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可以丰富和完善语言的表达方式,为语言增添活力,成为语言发展进化的重要动力,如汉语中藉由英语而来的一些新兴词语、仿英语句式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完善了汉语语言,推动了汉语语言的发展,但是,如果过度直译或过度异化,将损坏汉语原有的语言美。在英汉翻译中,过度直译或过度异化,都将导致这种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或习惯的畸形汉语——英式汉语的出现。例如:
(1)戴卓尔夫人拒绝改变她的经济策略,并且预言英国问题的解决已经在展开。[7](P256)
在这个例句中,很明显,“英国问题的解决已经在展开”是按照英语Somethingisontheway的结构原原本本地直译过来的,直接使用了英语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表达,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听起来让人感到十分别扭,建议改为:“戴卓尔夫人拒绝改变经济策略,并预言英国的经济问题已经开始解决。”再比如:
(2)因为在真实生活中有如此众多的理由,使通过种属来进行分类的方法成为不可能。[8](P43)
这种冗长的英式汉语,明显来自于对Makesth impossible这个句型的套用翻译,读起来十分拗口难懂,建议改成:“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有众多的理由,所以不可能通过种属来分类。”由于译者过于重视原文的词义和形式,这一狭隘的语义对等意识和呆板的形合意识,使得译文成为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英式汉语。
英汉语民族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的差异,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决定了其各自语言的表达方式。一般意义上,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偏重于分析型思维。他们喜欢将对象进行分解,逐个分析考察研究,更加崇尚个体,因此,其语言更加注重词语和词语间的组合(注重形合),即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这主要靠运用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形合表现出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偏重综合性思维,喜欢把对象的各个部分综合成统一的整体进行考察,因此,汉语注重整体语义以及逻辑关系(注重意合),即词语或语句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意合体现了遣词造句的内在认知形态。因为处于语言习得高级阶段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英汉翻译人员,留学归国人员,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语言及其文化习俗的掌握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其使用英语比使用汉语更加娴熟,因此,他们在使用汉语时,其英语思维模式可能主导其表达方式,使其不知不觉中,笔下很容易出现大量不符合汉语规范或习惯的英式汉语。例如:
(3)那些掉进了为每一个情景创造一种相对应的语言表达法陷阱之中的教科书作家们,是必定要失败的。[8](P43)
这样的英式汉语,明显是受英语分析思维的影响,注重外在的逻辑形式(形合)。其为了将主语、谓语清晰地表达出来,将一大串的句子拿来当句子主语,即“那些掉进了为每一个情景创造一种相对应的语言表达法陷阱之中的教科书作家们”。这样的句子,虽然能够看得懂,却十分拗口,破坏了汉语应有的美感。可以尝试改译为:“为每一个情景创造一种相对应的语言表达法,掉进这一窠臼的那些教科书作家,是必定要失败的。”
语言迁移作为二语习得领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引起了众多二语工作者的关注。有关语言迁移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目前主要集中在母语对目标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两个方面,很少涉及到后摄干扰,即目标语对母语的反向迁移。但不可否认的是,目标语对母语的反向迁移是存在的,并且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非常活跃,尤其是在二语习得高级阶段的学习者和使用者中更为活跃。根据其性质,反向迁移可分为反向正迁移、反向负迁移和反向零迁移。反向正迁移指的是二语(L2)可以丰富母语(L1)的词汇,增加母语(L1)的活力。反向负迁移则是指二语(L2)会危害母语(L1)的表达。反向零迁移指的是二语(L2)对于母语(L1)没有多大影响。本文主要关注英语(L2)对汉语(L1)的反向负迁移。以英语作为目标语的二语习得者,如一些英汉翻译人员、留学归国人员、英语专业学生等,在语言习得的高级阶段,目标语(英语)对其母语(汉语)产生的反向负迁移,导致了英式汉语的产生。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作为世界语言的英语及其所承载的西方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汉语以及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英语语言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并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冷战结束后,由于通讯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而作为这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进程领头羊的美国,更是主导着全球经济,并将其语言推广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如今,英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第一强势语言,在各种国际交流(经济、政治、文化、娱乐等)中,英语都是主要的交流工具。此外,由于互联网率先在英语国家兴起(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塔芭芭拉的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他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因此,英语还在互联网上具有独特的语言优势,90%以上的网络内容都使用英语表述。此外,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也迅速地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地区。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0年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披露,美国大众文化已主导了整个世界。作为美国文化重要输出品的好莱坞影片,在全世界更是拥有了毋庸置疑的霸主地位。这样的强势语言和强势文化的双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为英式汉语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中国英汉语言教育的发展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人过分重视英语学习。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神州大地便掀起了一股疯狂学英语的热潮,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是点燃了中国人的英语学习热情,英语热席卷全中国,各种英语教材和资料充斥着各家书店,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城市的各个角落。除了人们空前的英语学习热情外,政府和就业市场也极大地鼓励英语学习。中国人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件事,例如升学、求职、晋升等,都跟英语挂钩。对英语学习的过分重视,致使中国人盲目学习英语,而这种盲目的学习狂热,也导致了英式汉语的产生。另一方面,很多学生长年忽视汉语学习。和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语学习在中国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冷板凳。在中国,汉语已经沦为第二阶级语言了。中国人要升学、晋职,必须得通过英语考试,而不是汉语考试。在某些大学里,大学英语是必修课,大学语文反倒成了选修课。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了,学习汉语的意识却弱化了。当代大学生,甚至包括中文系学生在内,对汉语都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冷漠。这种冷漠源于:在现今,要想找到一个含金量高的工作,只需要学好两项技能,那便是英语和计算机。有些学生甚至发出“我们学习汉语有什么用”的疑问。在这个工具理性极度膨胀的时代里,这样的问题让我们无言以对。对英语学习的过分重视,对汉语学习的长年忽视,致使中国英汉语言教育发展出现了失衡。这样的失衡,致使很多中国人母语水平急剧下降。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更容易受到英语语言的影响,从而制造出英式汉语。
由于英语在中国日益彰显出其重要性,中国产生了崇尚西化的家庭教育理念。家长们过分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的小孩子开始学英语的时间越来越早。他们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学英语了,而幼儿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母语的关键时段,这个时候就学习第二语言——英语,小孩子很容易被两种语言搞混乱。在幼儿园就开始所谓的双语教学,或者全英文教学,这样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安排,本身就缺乏科学性和协调性。这样一来,诸如中式英语、英式汉语这样的中介语,就会产生于这些孩子的笔下或口中。不科学的教学安排,导致英式汉语制造者的年轻化。此外,由于中国英语教学以应试为导向,过分强调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英式汉语的滋生和盛行。
在新闻资讯快节奏发展的今天,许多英语文本都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翻译出来以求时效,这样的快节奏,也使汉语译本中充斥着大量的英式汉语。为了追求效率,一些翻译者往往直接按照原文的结构来翻译,而不考虑合适的汉语表达方式。这样的翻译态度和方式,使得英式汉语跟随着翻译文本到处蔓延,污染了汉语语言。
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自给自足。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各种语言互相渗透。英语及其他西方语言的进入,给汉语注入了大量新鲜的血液,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及表达方式,然而,“仿用外文语法,陷于乱用、滥用,‘欧而不化’写出不中不西的语句,使汉语不通、不简、不解”[9]的英式汉语的出现,给汉语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英式汉语大大削弱了汉语本身独具特色的语言魅力。语言承载着文化。这种不伦不类的汉语,阻碍了西方先进文化的传播。由于英式汉语在表达上的偏差,在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过程中,作为媒介的英式汉语,很容易造成其内容上的缺失和谬误,并给中国读者阅读这些译本带来一定的困难。[10]此外,英式汉语还增加了中国孩子学习汉语的难度。在充斥着英式汉语的语言环境中,中国的孩子有可能学不到纯正的汉语。有鉴于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英式汉语的危害性,应在认识英式汉语成因的基础上,努力采取相关措施,避免或杜绝英式汉语。对此,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积极营造汉语学习的良好氛围;语言文字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汉语水平,避免自身成为英式汉语的制造者;读者要提高自身的甄别能力,以免自身成为传播英式汉语的媒介。[11]
应该看到,汉语当下所面临的真正危险,不在于英语作为强势文化的侵入,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者对这种侵入自我解除武装,采取不抵抗主义。这主要表现为,在官方文件、主流媒体中,英语微缩语的使用越来越多,而在民间汉语的使用中,夹杂英语的现象则越来越多,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更多地喜欢英语而轻视汉语。除了唤醒国人保卫汉语纯正性的意识之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至关重要。对公民个人如何使用外国语言,政府不必强加干涉,但国家对汉语的使用,一定要划定一个最终底线,守住主要阵地。这些主要阵地就是汉语出版物,政府公文,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招牌、广告用字,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在境内销售商品的包装、说明,居民身份证等。此外,国家还应大力加强相关执法监督。各级政府新闻出版部门应设立通用语言监察机构,对其所属的报纸、书籍、杂志等等汉语出版物进行巡查监管,发现问题,应及时通报批评,及时制止。
从理论角度来看,英式汉语的成因包括翻译中的过度异化、英语思维的影响以及第二语言对母语的反向迁移;从现实角度来看,英式汉语的产生则要归因于日益加快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中国英汉语言教育发展的失衡,中国日益崇尚西化倾向的家庭教育理念与缺乏协调的英汉语言教育手段,以及过快的现代生活节奏等。要杜绝英式汉语的产生,应该从根源上重视汉语,以汉语为基础。要想避免英式汉语,不但要学好汉语,还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只有充分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深刻理解汉语的文化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英式汉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同时,应相应提升自身的汉语语言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
[1](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
[2]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模式与能力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5.
[6]乔曾锐.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7]周兆祥.翻译初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谢耀基.汉语语法欧化综述[J].语文研究,2001(1).
[10]陈雪贞.A Studyin English: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1]陈雪贞.英式汉语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