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银平
(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4)
科技期刊编辑对专家审稿意见的适度加工
王银平
(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4)
专家审稿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科技期刊编辑应对专家审稿意见进行适度加工。审慎对待专家意见是适度加工的基础,可操作性、可读性、亲和性是适度加工的原则,补充、简化、调整、润色是适度加工的方法。
审稿意见;适度加工;审稿专家;责任编辑
专家审稿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流程中不可替代的一环,是评价论文学术水平,维护和提高刊物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1]审稿人是不能忽视的重要角色。正常情况下,编辑眼中的审稿人是“非凡”之人。[2]在办刊实践中,责任编辑判断来稿的学术质量,对稿件行使编辑加工职能以及主编最终决定稿件录用与否的重要依据就是专家审稿意见。专家审稿意见究其功能可概括为两种:一是评价鉴定文稿;二是优化完善文稿。目前,大部分期刊的审稿意见表设计都采用了定性评价与具体意见相结合的形式。[3]至于如何向作者传达审稿意见表中专家的具体意见,既可原样照转,也可经编辑加工后转述《,暴雨灾害》杂志采用的便是后者。因为有的审稿意见,或寥寥数语,言之无物;或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如果将这些意见照抄后直接传达给作者,作者则不知所云,修改无从下手。[4]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很自然地呈现在编辑面前,对未能达到期刊社或编辑部要求的审稿意见怎么办?是不闻不问、直转作者?是全盘否定、另请人审?是立足原审、适度加工?笔者认为,立足原审、适度加工最为可取。
送审稿件之前,编辑部对审稿专家一般都会认真挑选,再三权衡;具体审稿专家一旦确定,即表示编辑部认可了其专业水平和审稿能力。虽不能保证每一个审稿人对每一篇稿件所给出的审稿意见都发挥功能,但必须相信审稿人主观上是认真负责的。基于这种信任,才会慎待专家审稿意见,对审稿意见进行适度加工也才有了基础。
切实尊重。无论专家给出的审稿意见是否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对其都应抱以切实尊重的态度。因为专家审稿本身就是一种有益于科技出版事业的社会行为,专家审阅稿件并归纳评审意见的过程也是智力投入的过程,专家按编辑部规定和要求如期完成审稿任务必然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这种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理应受到尊重。尊重专家审稿意见,不仅是对专家人品与学养的尊重,更是对学术、对知识、对创造的尊重。
深刻领会。专家审稿意见是对稿件的内容质量和写作规范的具体评判,涉及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方法是否得当、结果是否可信等方面。其中有些意见专业性很强,编辑未必看一眼就能正确理解,这就需要编辑利用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深刻领会、适度加工,才能有效发挥审稿专家的作用,增强审稿信息的利用率。如笔者在工作实践中,遇到这样一条专家审稿意见“文中对冷涡变化的叙述有矛盾”。笔者将此条意见转给作者之前,结合原稿对专家指出的“矛盾”进行了仔细核查,然后进行适度加工,将审稿意见变成:“第2.2节中,对冷涡变化的叙述自相矛盾,既然冷涡加深加强,冷涡中心高度值应当降低,而不应是作者所说的增高。冷涡属于低值系统,其中心值越低,表明其发展越强。请核实并修改。”这样加工后,作者一看就能明白,其修改效率大大提高。
虚心请教。由于投到学术期刊的稿件涉及众多学科和专业领域,对专家给出的审稿意见,编辑不可能每条都能看懂; 若遇到看不懂、难理解的审稿意见,责任编辑进行适度加工往往无从下手。对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虚心向审稿人请教。如“制作天气剖面图,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分析空间环流特征的。文中给出的物理量经向剖面图不合适于分析u 分量,纬向剖面图也不合适于分析v 分量”,这条审稿意见中审稿人并未说明为什么不合适,笔者就此向审稿人请教,原来u、v 分别表示东西风和南北风,分别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经向剖面和纬向剖面,不能反映气流的空间环流特征。转述这条意见时补充了对“不合适”的解释,无疑更有利于作者迅速做出修改。
可操作性原则。对专家审稿意见进行适度加工,目的在于帮助作者明确论文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正确理解专家评语,提高论文修改效率,从而让作者顺利完成论文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论文达到发表要求。可见,提供给作者可操作性强的审稿意见,是保证作者顺利完成论文修改的前提,也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论文质量的基础。将那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审稿意见转给作者,轻则作者将稿件转投别的刊物,造成稿源流失;重则作者一旦向周围同行公开此次“遭遇”,科技期刊不仅信誉下降,其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从尊重专家原审意见、便于作者高效率修改论文出发,强化其可操作性,是对专家审稿意见进行适度加工的重要原则。
可读性原则。审稿意见可读性强,作者了然于心,稿件修改效率高;审稿意见晦涩难懂,无论是作者自己揣摩,还是反复咨询责任编辑,都会影响情绪,耗费时间,稿件修改自然不顺。一般来说,审稿专家在审稿过程中都会将精力主要集中于对论文科学性、创新性等内容的审查,在评语的遣词造句上往往不讲究。如表述拗口、语句不通顺、上下句跳跃性大等问题,在笔者接触的审稿意见中较为多见。试举一例“,弄清雨型编码的内涵,必须避免业务规定的概念混乱”。作为气象专业人员,看了此条意见,或许明白专家说的是什么,但读起来未免让人感到别扭。经加工后修改为“:弄清雨型编码的内涵,天气预报业务中对雨型编码的使用有明确规定,请按规定正确使用。”这样一改,不仅语言表达流畅,也让作者很快明白问题之所在。
亲和性原则。亲和性原则要求责任编辑在对专家审稿意见适度加工时努力做到话语坦诚,语气和善,对专家所提的具体修改要求采用“商量式”口吻转述,多用“请”、“建议”、“希望”、“最好”等谦辞,不用“命令式”口吻转述,少用“必须”、“一定”、“务必”等词语。如有一条专家审稿意见:“从表1中可以看出局部的暴雨、暴雪、冰雹、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来吗?要使用好标点,对表中的和非表中的内容应有区别地加以叙述。”考虑到该文作者是一位著述颇丰的正研级高工,原审意见有失亲和,经加工后改为:“在分析表1时,说‘局部的暴雨、暴雪、冰雹、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也主要集中在2月25~28日’不妥。因为从表中看不出来,建议对表中和非表中的内容加以区别叙述。”将原审稿意见中的诘问句改为陈述句,可避免引起作者反感;另外,“要使用好标点”有指责之嫌,暗含作者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恐伤作者自尊,宜删除。专家在评审一篇学术质量不高、逻辑性较差的论文时,多少带有一点情绪,就会不注重措辞,甚至言语过激。对此类审稿意见加工,应遵循亲和性原则,对作者多鼓励、多安慰,尽量体现一种人文关怀。
其一,补充。具体到一篇送审论文,大多数专家看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给出的评语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但如果将专家评语不加补充而原样转述给作者,因有的作者知识面较窄和学术功底欠扎实,未必能理解专家意图并按其意图修改。考虑到作者学术层次的差异,补充是适度加工专家审稿意见的常用方法。对专家审稿意见进行补充,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专家指出了来稿问题之所在,而未指明问题具体该如何解决;二是专家直接要求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如何修改,而未说明如此修改的原因。如笔者曾遇到这样一条审稿意见:“该文作为一篇短论,其作者署名过多,建议将作者人数减少到5位以下。”乍一看,觉得这是一条无效意见,因为论文署名是作者的权利,编者无权过问。在转述审稿意见时,经查看原文,该文包括中英文摘要、图表、参考文献在内约4500字,作者署名达12个之多。这样一篇短文如此署名,有违常规。于是,经适度加工后的意见为:“该文作为一篇短论,其作者署名过多。署名作者应是课题研究和论文构思、撰写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策划者,在课题中从事辅助性工作的,不宜作为作者而应放在文后‘致谢’中予以感谢。建议将作者署名人数减少到5位以下。”在返修稿中,论文作者只保留3位,在“致谢”中提及3位。可以想象,如果在转述这条专家意见时不对减少作者署名的理由和做法进行解释性补充,作者难免心生不快。因此,责任编辑在转述专家审稿意见时要站在作者立场,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补充相关信息,让作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其二,简化。笔者在办刊实践中发现,有的专家审稿意见洋洋洒洒,事无巨细,娓娓道来,显得琐碎而啰嗦,要点不突出。对这类审稿意见,宜大刀阔斧进行简化。应从三个方面把握好尺度:一是把握要点,仔细阅读文稿,全面熟悉文稿内容,把问题弄清楚后,用确切而简明的语言将审稿意见传达给作者;二是避“虚”就“实”,删除无效信息和多余信息,删减重复信息,保留有价值信息;三是提炼精华,经适当加工后,将那些富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转达给作者,使作者在修改论文时有的放矢。
其三,调整。审稿专家一般都承担着较多的科研、教学工作,有的还兼任社会职务,时间紧了就会影响审稿质量,造成审稿不充分、不严谨。[5]特别是有的专家分不同时间段写出的审稿评语,在编辑部的催促下,往往疏于校对,就可能出现内容重复、交叉现象;有的专家在写审稿意见时,不太注意各条意见的逻辑排列顺序,排序较为随意。对此类审稿意见,适度加工应重点放在结构和逻辑调整上。调整原则包括:一是“先总体评价,后具体评价”,即在专家审稿意见首段给出对论文选题和学术质量的总体评价,然后按照规范化的科技论文结构顺序,分段罗列各条具体评语;二是“先结构,后文字”,即指将专家对论文结构方面的修改意见放在前面,将其对逻辑、语法、标点符号等文法方面的修改意见放在后面;三是“先学术,后规范”,即指将专家对论文学术问题的修改意见放在前面,将其对中英文摘要、量和单位、图表等规范方面的修改意见放在后面。
其四,润色。润色是对专家审稿意见更高层次的综合加工方法。试举一例,“冰雹预报目前仍是一个难题,依据常规资料的分析,很难提前做出准确预报。不知作者说的漏报是短期的还是短时的。要针对降雹地区进行雹前分析,找出失误原因,以便对今后能有所启示。”经适度加工后变成:“由于技术上的种种原因,冰雹的预报目前仍是摆在广大预报员面前的一大难题。仅仅依据对常规气象资料的分析,很难提前做出准确预报。文中,作者并未指明是短期预报中的漏报还是短时预报中的漏报以及当时的预报结论是什么。若是短期预报中的漏报,应属正常;若是短时预报中的漏报,就应根据雷达监测资料对其漏报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以便对今后做好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报有所启示。因此,建议作者针对降雹地区进行雹前天气分析,即充分利用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进行中尺度分析和物理量场演变分析。”对比加工前后的审稿意见,显然后者表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可操作性更强。
做到对专家审稿意见精彩润色并非易事,除了需要编辑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之外,还需要编辑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只要编辑怀着平常心去对待专家审稿意见,纵然不是“学者化”的编辑,在认识到了专家审稿意见可能存在的问题之后,也还是可以与专家对话的。[6]有了这种自信,才能将专家审稿意见变成一篇篇要点突出、条理清楚、结论明确的优秀短文,使作者看得懂、便于修改,同时让作者心生敬佩。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专家的所有审稿意见都有必要进行加工,加工只针对不足以发挥审稿功能、未达到期刊社或编辑部要求的审稿意见。对专家审稿意见加工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适度。加工过度,既可能弄巧成拙,曲解专家原意,将作者引入歧途;也可能无意中将编辑本人不恰当的观点假借专家之名强加给作者,使审稿人名誉无形受损。加工不够,其弊端不言而喻。
[1]王慧兰,孙树江.论科技期刊的专家审稿与编辑把关[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2]赵更吉,马宇红.用“第三只眼”看科技学术期刊审稿人[J].编辑学报,2006(5).
[3]王昕,王有登,骆瑾.编辑流程中对专家审稿意见的分析、反馈与核查[J].编辑学报,2008(1).
[4]周作新.编辑应以帮助作者提高稿件质量为己任[J].编辑学报, 2002(5).
[5]李云霞.加强审稿专家队伍的动态管理[J].编辑学报,2005(1).
[6]丁平,吴练达.编辑应该如何看待专家审稿意见[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2mail:yelirong@126.com
book=469,ebook=469
G232.2
A
1673-1395(2010)04-0113-03
20100510
王银平(1963—),男,湖北荆门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编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