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范国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李煜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
范国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针对认知隐喻研究较少以中国古典诗词为语料这一现状,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分析李煜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首先进行宏观研究,明确了隐喻的概念、分类和认知机制,为微观研究提供理论准备。其次进行微观研究,以李煜词中的情感隐喻现象为例,研究其浅源和深源的认知机制,为宏观研究提供语言实证。
认知隐喻理论;李煜词;情感隐喻;认知机制
以南唐灭亡为界,李煜的词作大致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以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为主,价值较低;后期则一变而为抒发故园之思与亡国之痛,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李煜的词中有大量的情感隐喻现象,各种现象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关联,为我们进行认知隐喻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语料。
“现代隐喻理论明确地把隐喻看做是一种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正是这种认知活动的反映和手段之一。”[1](P50)语言、认知和隐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胡壮麟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概括如下[2](P55):
可见,隐喻是连接语言和认知的纽带,“其作用是在人们用语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如同互联网中的链接点,建立想象丰富的联系”[2](P56)。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映射来实现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由始源域和目标域两部分构成。始源域的结构比较清晰,目标域的结构比较模糊。“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3](P112)“这种映射是单向的,只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而不是相反;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植根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并且受制于恒定原则。”[3](P122)
Lakoff&Johnson将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用一类表示空间方位的概念系统(如上下、内外、前后等)来映射另一类概念系统,如快乐是上,悲伤是下。
本体隐喻是指用具体的实物来映射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和观念等等,如思维是实体。本体隐喻又可分为实体和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三类。
结构隐喻是指用定义明确、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的概念来映射定义模糊、结构不完善、条理欠缺的概念,如人生是旅行。人的生命周期在英语里(汉语其实也一样)被构想为由三个阶段的旅行构成:(a)我们来到这个世界;(b)走过一生;(c)死时离开这个世界。[4](P95)在这个隐喻里,始源域是结构相对清晰的“旅行”,目标域是结构相对模糊的“人生”。隐喻的作用就在于将“旅行”的图式结构映射到“人生”上,使“人生”的概念清晰化。在根隐喻人生是旅行的基础上,还会派生出一些其他的隐喻,如出生是起点、人是旅行者、人生选择是十字路口、人生的困境是旅途中的障碍物、人生目标是目的地、死亡是终点等等。试将上述认知机制概括如下:
笔者分析了李煜的全部 36首词作[5](P21~124),发现其中有大量的情感隐喻现象(见表1)。
可以看出,李煜主要用情感隐喻来抒发孤独、伤感和忧愁之情。这些隐喻的始源域都是具体的实物,目标域都是抽象的情感,因而属于本体隐喻。其中,①~②是拟人隐喻,③~⑩是实体和物质隐喻。
表1 李煜词情感隐喻现象
1.浅源机制:恒定原则与相似性
恒定原则是指“隐喻映射以一种与目标域的内在结构相吻合的方式保留了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3](P116)。要想发生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二者必须有客观的或主观的联系。下面结合李煜的词句,分析这一联系的建立过程。
(1)孤独是梧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映射
始源域 目标域
梧桐(植物) 孤独(人)
独立清秋,枝叶萧疏 形单影只,无人相伴
深锁于庭院 沦为囚徒,没有自由(2)伤感是花:砌
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映射始源
域 目标域花
伤感发
芽、生长 悄然而生绽放
到达顶点飘零
难以排遣、挥之不去
(3)忧愁是丝剪
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映射
始源域 目标域
丝忧愁
难以剪断 持续不断
难以理清脉络 思绪纷乱复杂
(4)忧愁是流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映射
始源域 目标域
流水 忧愁
昼夜不息地流动 持续不断
万川汇聚 多方面成因
有一定的流动方向 直袭向心灵深处
可见,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意象图式结构之间一一对应的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方联系的建立。恒定原则与相似性,揭示了李煜词中情感隐喻的浅源认知机制。
2.深源机制: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
如果我们将李煜词中的情感隐喻加以概括提升,便会发现一个最核心的隐喻:情感是有形之物。孤独、伤感、忧愁等情感本是“无形、无声、无臭、无色的存在”[6](P55),将这些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不仅使词作独具美感和韵味,而且使读者多感官参与,产生强烈的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李煜抒情时所借助的有形之物多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如梧桐、花、草、流水、风雨等。亡国后,李煜的身份一落千丈,思想情感也起了剧变。落红飞舞,江水东流,春雨潺潺,无情的自然之物悄然拨动了他敏感的心弦,与他无限的哀愁遥相呼应。“把人类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进行类比性联想,人类由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推知外部客观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绝大的隐喻。”[6](P101)“人以自身的认识模式投射到自然万物并赋予它们人的情感、生命、价值、意义,然后再倒过来从自然万物的变化升迁中暗示和体验人道的酸甜苦辣。”[6]P103这一过程可简要概括为:
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揭示了李煜词中情感隐喻的深源认知机制。在对自然界的体察和观照中,词人的情感找到了最佳的宣泄点,得以用最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词人细腻的笔触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又有了美学价值和文化意味,充满了巨大的张力,显得内蕴深厚。
综上所述,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是人类思维活动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了解自然、反观自我的有力手段。通过分析李煜词中的情感隐喻,我们不但细化了对恒定原则与相似性的理解,而且发现了古典诗词隐喻的深源认知机制——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为认知语言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6]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2mail:shekeban@163.com
book=667,ebook=667
H0
A
1673-1395(2010)04-0256-03
20100412
范国栋(1988—),男,山西太原人,学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