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兰春庆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模式是低碳经济兴起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类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来源于自然界,而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又排放到自然界,这实际上是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但当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超过自然的承受限度时,就会造成地球资源、能源大量耗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引起自然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和大气温度的升高。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1]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主,倾向于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开发、消耗和浪费,其生产方式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获取经济效益,再加上传统发展观的误导,只注重生产的外延式扩大,造成对原料和能源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之间的矛盾,引起社会生产与自然生产的尖锐对立,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地球温度迅速升高,而地球增温又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这将严重损害人类经济、社会利益,以及人类的生命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利益。
其次,人类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是低碳经济兴起的又一原因。当前,大量购物并大量废弃的消费模式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在我国,“高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把消费视为生产发展的唯一动力,大力倡导“高消费”,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推动了生产的盲目发展,在炫耀消费、一次性消费的引导下,产生了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破坏。诸如生活中一次性筷子等的消费,造成森林资源惨遭破坏、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使人类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第三,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低碳经济兴起的政治原因。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打击,经济规模缩减,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社会经济萧条,引起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的不稳定。世界各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消除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转向振兴经济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而各国的经济发展又造成了对现有资源和空间的争夺,最终导致资源的稀缺和环境的恶化,使经济发展变得不可持续,因为“在一个不健全的环境之上是不可能发展出一种健康的经济的。这样的情况只能发生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工业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即掠夺完一个地区的资源又到另一个地方去掠夺,但时间一长就再也没有别的地方可以掠夺了。”[2]低碳经济成为金融危机后带动世界经济实现迅速增长的主要力量,这就要求各国承担起碳减排的责任,低碳经济不仅仅牵涉到某一个国家或地区问题,而且事关全球。发展低碳经济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所有公民都应积极参与。只有全球都低碳了,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自然的有限性决定了全球任何地方的非低碳发展都可能让人类坠入灭绝的深渊。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尽管在英国率先提出,但并没有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尚无统一的认识。
有学者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3]一些学者从能源结构优化及技术创新角度入手,提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4]也有从增长模式和生态发展角度定义的,低碳经济,是通过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升级、管理创新和技术变革等途径来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目标,从而达到生态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在广义上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发展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5]的总称。对此,有学者进一步拓展了低碳经济的内涵,认为:低碳经济不仅是新型的经济运行方式,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使之转向生态文明。[6]
以上四种关于低碳经济的界定均是一个技术概念,从减少排放,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方面着手;也即,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新经济模式。
笔者认为,关于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宜明确发展低碳经济所蕴含的经济、伦理、生态等更深层次的内涵,,低碳经济不仅是对现有能源消费模式、经济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而且也蕴含了生态文明和伦理道德的意义。
首先,就经济的视域而言,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形态,经济的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市场过程和消费过程中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它不仅是新型的经济运行方式,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使之转向生态文明。[7]具体而言:
其一,从能源消费模式的角度看,当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方式主要以使用一次性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及核能使用率比较低,这种能源消费方式加剧了环境恶化,造成了世界各国对一次性能源的争夺。低碳经济就是要在充分利用一次性能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并同改善环境相结合。
其二,从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看,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要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等。低碳经济模式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得以实现。
其三,从转变人类现有生活方式的角度看,当前人们享受着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提供的便利,这导致人们更多地依赖于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开发新能源,着眼于制造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还应关注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变革。
其次,就生态视域而言,“生态”是伴随着生态学的兴起与发展,从其所强调的整体性出发对人与自然关系提出的见解,意在突出自然的本性及内在规律,关注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传统经济认为,自然界是有着用不尽的能源和资源,足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是这样的理念建构了人类浪费和挥霍自然资源的习惯,加剧了资源、能源危机。其主要特征是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强度、GDP增加与环境负荷增大在速率上成正比,形成典型的“三高一低”,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其路径是“资源-产品与用品-废弃物”;低碳经济则根据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身具有价值,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系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要求,把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限制在自然生态阈限之内,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形成“三低一高四共赢”,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以及社会、国家、企业、公众的利益共赢,维护自然的再生能力,提高资源、能源的价值地位,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因此,低碳经济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举措,同时也使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经济领域走向社会生活领域,真正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三低”)的基本要求确定利益取向,制约社会的生产活动,鼓励社会自觉地保护环境、清洁生产。这不仅体现了低碳经济对自然、对人类主体自身的负责精神,也体现出其生态伦理取向可持续性。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类已经通过科学掌握了自然规律,能正确地改造自然为前提的。实际上,从低碳经济的角度看,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是线性的,还远远没有达到非线型生态规律的深度,因此对自然的价值态度显然是非道德的,将自然的有限当作无限,不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能源和排放废弃物。这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困境和不可持续性。与此相反,低碳经济是在生态规律、生态道德的指导和生态价值规范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等关系,以保证人类、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以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摒弃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可持续的同步性。
最后,伦理本质上是人们对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同完善的客观社会秩序的需求,同时也是对人自身完善的需求。”[8]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理念符合人与自然一体共生的存在方式。这也是低碳经济生态伦理化的基点。低碳经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对传统主客二分思想的超越,由于传统主客二分思想主张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也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是人类认识、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自然相对于人处于一种臣服的状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低碳经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阐释,也即,“在人类生活中,自然并非人的一种‘异己的存在’,而是人类生活整体中的自然,同样,在人类生活中,人也并非高居自然之上的抽象精神或绝对意志,而是一种在自然中的存在。”[9]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界都内在统一于人类活动的存在,人类活动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0]低碳经济伦理超越了原来经济道德伦理只存在于经济生活的领域内,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讲求道德的局限,它把经济道德扩展到生态环境领域,主张用合乎生态道德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体现了经济发展对生态道德的重视。
总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技术诉求,而且其内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生态伦理,是工业文明、信息社会转向生态文明、生态社会的曙光。低碳经济所蕴含的这种转向,体现了彻底还原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价值,是解决人类生存境遇问题的一种新理念。
[1]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杨通进,译.许广明,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
[3]崔大鹏.中国梦、低碳经济与国际合作[A].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C].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9.
[4]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1):70.
[5]陈柳钦.低碳经济: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1):46.
[6][7]鲍健强.低碳经济: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30(12):1—7.
[8]陈爱华.现代科学伦理精神的生长[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06.
[9]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J].学术月刊,2003(2):11-18.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