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中西人格差异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8-31

陈玉荣

新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已日益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下,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加深了中西跨文化交流的程度。但是交流时面对来自异国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时所产生的文化冲突却难以避免。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冲突的处理。近年来,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已成为跨文化交际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中西人格差异是引起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对此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一 中西人格差异

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都蕴含着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中西人格差异是引起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因素之一。中西方人的人格差异显而易见。一般而言,中国人偏内向(Introvert),谦虚谨慎,言语不多;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偏外向(Extrovert),直言不讳,自我肯定。中国人崇尚和谐与权威,而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更推崇个体与竞争。

1.中国人的人格特征。中国文人注重“修身”(即人的自我内心修养)。中华民族长久以来一直强调内在精神世界的修养。中国人传统内向的性格与这一内向探求的精神不无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天人合一”一直处于中心地位。中国人的思维具有宏观性特点,强调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对事物侧重于直接描述却非加以分析,中国文化具有内倾性。

2.西方人的人格特征。在西方文化中,“人”处于中心地位,自然应为人类所用。一般而言,在英国,人们的性格具有外向性特点,且已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其心理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其文化中心,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责任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在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中,自然是人类的认知对象,被认为与人类是不可调和的。西方人善于分析的思维特征与这种把自然置于人的对立面的文化传统有较大关系。

不难发现,中西文化中人格的差异是引起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加强对中西人格差异进行系统的比较、评价和综合,通过跨文化交际来完善人格,必能增强当今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二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把语言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延伸到注重对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充分了解和把握。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1],1972年海姆斯(Hymes)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的概念,并得到众多语言学家的一致推崇。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又包括语言运用(Language Performance)。学习语言特别是外语,如果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就根本不可能准确地理解它,更谈不上正确、熟练地运用它。因此,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与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指知识文化以外的交际能力。知识文化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在词语理解、语句组织等方面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知识,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在教材和教学中已经受到了重视。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1]交际文化能力隐含在语言中,反映使用者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一系列文化信息,直接影响着不同文化间的交际效果,且伴随着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自觉性和敏感性意识,就要结合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时间取向等方面的差异。

三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英语文化教育。”[2]虽然“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已不再陌生,但是在尊重中西人格差异的前提下如何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带入大学课堂教学,如何指导大学生正确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源语的信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却仍然有待于探讨。

1.尊重中西人格差异,明确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性。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帮助学生主动获取、深层处理文化知识,并在跨文化际行为方面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它注重态度与情感方面和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与其他文化(包括本国文化中的亚文化)成员间的交流,符合提高学生总体内在素质的21世纪教育目标。[3]

中西人格差异是引起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因素之一。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对其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使他们能够识别所学文化特有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并能解释它的功能;熟悉人们在各种生活情景中的言语和行为方式,熟悉这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外延。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更全面地面对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用适当的语言与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交流,并建立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又要善于把握不同文化的共同之处,增进异域民族间的了解,从而顺畅、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对于跨文化训练的目标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4],“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促成有不同的渠道和层面”[5],同时根据语言和文化等知识的测试和评估的不同“对语言和文化等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分层次的”[6]。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和划分层次虽有所不同,但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这一观点却一致认可。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通过了解、理解、评价和运用四个层次来实现。对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在学习能力和认知风格上迥异的大学生,教师应尊重其个体差异,在不同阶段适时、适度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增强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性。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7]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键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增强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性。英语课程的设置应把文化差异作为重要内容。如口语教学是了解文化差异(尤其是日常交际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与外籍教师直接交谈,能够学习地道、生动的语言。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把浓厚的文化内涵寓于阅读文章中,并引导学生积累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但是教师“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所采用的文化教学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不可为了文化而文化”。[8]

教师必须有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如果教师不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必然会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的,采用适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既能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又不忽视中国的本土文化;既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又传授语言的使用规则,有效地实现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加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21世纪中国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但是由于时间、地域、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在交际中会引起一些不可避免的冲突。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的基础。中西人格差异是引起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因素之一。笔者从中西人格差异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通过尊重中西人格差异,明确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增强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性来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Byram,M.& Morgan,C.Teaching-and-Learning Language-and-Culture.,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Ltd.,1994.

[3]陈岩.文化理解能力——21世纪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1.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李映.试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外语界,2002(6):54-57.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黎青.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23-1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