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柳 莹
《说苑》是汉代经学家刘向辑录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的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分类、选择而成的杂类编著。刘向不但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瑰宝,而且多处创新。《说苑》正是带着这些独创的特性,走进人们的视野,本节从编纂体例和编纂结构两方面加以阐述,分析其独创性。
首先编纂目的明确,编纂体例独特。刘向曾多次陈述过“言得失,除法戒”的目的,他以著书当“谏书”,与自己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汉王朝到元帝、成帝时如夕阳西下,宦官外戚专权,边疆动乱,国运衰微,为挽救刘汉政权危机,刘向以文学作为斗争的武器,孜孜追寻忠贞爱国的政治理想,利用受诏校阅群书的机会,“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除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澜,补遗阕”,可见刘向对《说苑》的编排有明确的目的,围绕严肃而正统的主旨结构全书。所谓主旨:即在“正纪纲,迪教化”这一义理统辖下,“条别篇目,以类相从”地组织材料,那么《说苑》按照这一原则如何将选好的材料有序的编排在一起?具体说来,《说苑》的义理又可分为二十个分义理,即《说苑》的二十个篇名。除《谈从》篇外,几乎每篇开头都有一章对篇名进行深刻阐述的文字,进而这些分义理又成为《说苑》所引材料的标准,每则材料都按它符合的义理对号入座,每一个分义理又共同指向“劝谏”这一总义理,正是在这一编排原则下,《说苑》一书主题更加凝练,条理清晰,材料众多而不显繁杂。
刘向编排完所选的材料,是否就意味着《说苑》编纂工作已经完成了呢?他如何对材料加工润色使其更符合“义理”的要求?
下面从其编纂结构多样化方面入手,分析义理之下各个材料集群的编排特点,通读《说苑》,它的各个材料集群主要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且位置固定,故事编排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可以称之为“层递”关系,即指故事间前后编排呈现意义相承关系,包括层次递减和递增两种,以《说苑·复恩》篇为代表,收录君臣施报的传说,从赵襄子赏高赫到邴吉施恩不索报,主要是叙述君臣以德报恩,而不求赏的故事。从魏文侯支持乐羊到吴赤市与卫文子之交,主要是和功利联系在一起的重施厚报。从阳虎与赵简子对话到公子宋杀宋灵公,所选录的故事在否定之列。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方式,使论点更明确,同样在《说苑·尊贤》篇中有很多以层层递进展开说理的例子。
第二种即正反相较。以《说苑·臣术》为典型,卷首提出中心思想,接着提出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正邪对比。
第三种方式是并列编排,《说苑》二十卷大多采用此方式。如《建本》、《善说》等篇,均围绕一个中心,从多方面反复阐述。以《正谏》为例,开篇提出谏臣作用是为“匡君之过,矫君之矢”,又指出谏臣分为五类:正谏、降谏、忠谏、戆谏和讽谏。接着写齐景公游于海上,不理朝政和楚庄王三年不听朝,塑造了颜烛,苏从忠贞之士形象,主要说明正谏。从“晋平公好乐”到“楚庄王欲伐阳夏”描述的是降谏。从“秦始皇帝太后不谨”到“楚庄王欲之荆台游”写忠谏,塑造了茅焦、鲍叔等忠臣形象。“荆王得如黄之狗”到“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可认为是戆谏。从“赵简子举兵攻齐”到“晏子复于景公”基本上描述的是讽谏,塑造了晏子、伍子胥等一系列谏士。五类进谏方式,并列编排,主题因而明显,说服力增强。
不管是哪种方式,《说苑》从篇首标题,到每一篇中各个层次安排,以及每个层次中某一类故事的编排顺序,始终遵循着从高到低的顺序,可谓颇具匠心。由此可见,正是因为《说苑》一书明确的编纂目的和系统而多样化的编纂方法,使得《说苑》每一个历史故事都蕴涵深意,特别是经过刘向“妙手为之”之后于语言艺术上也呈现出特色。
首先刘向善于用平易简洁的文字概述事情的原委,用准确客观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经常采用正说、反说、对比等方法,或妙语连珠,或针锋相对,道理说得明晰,有气势,颇有纵横家的风格。如:
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王;阖卢以吴战胜无敌於天下,而以夫差以见禽於越,文公以晋国霸,而厉公以见弑於匠麗之宫,威王以齐强于天下,而湣王以弑死於朝梁,穆公以秦显明尊号,而二世以刦於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在这里作者采用正说和反说相结合的议论手法,引经据典,运用排比句式,点明任人唯贤的重要性,体现了说辞以理服人,以势强人的特点。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正是由于这些严肃理智的论说,个性鲜明的话语在各个方面的完美结合,才充分体现《说苑》的文字实现了概括性和形象性的高度统一。那么直抒政见固然很重要,可文学素养极高的刘向,又是遵循了怎样的原则,在修辞技巧上使全书锦上添花呢?
通读全书,刘向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尤为常见,如:
⑴公孙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孙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孙子曰:“严则下暗,下暗则上聋,聋暗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例(1)中阐述了一个道理:积少成多。运用三个比喻都为生活中常见的事,一针一针地织下去,才可以织成布,一斗一升的积累,才可以充实粮库,一水一流的百川,才可以汇成江海,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
刘向在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外,还善用警策句,主要集中于《谈从》篇中,如:
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乎,驷马不能及。
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如勿言。
文中有了警句格言,气势为之一振,语简言奇而含动人之感。
总之,刘向在“以法为戒”思想的指导下,抱着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创作目的性明确,不仅以精练的语言,多样化的修辞方式阐明了抽象的问题,使得一些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成语,典故,而其中对一些故事中主人公细致的刻画,寄托着深远的旨意,表现出人物千姿百态的性格特征。
《说苑》故事虽篇幅短小,没有明确的故事发生时间和地点,仅有简单的叙述,人物近于白描,却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首先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刘向善于在社会环境中表现人物的社会特征。即注重在特定环境中展现人物内心冲突,从而展现人物性格。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文人士子到武士勇夫。这些人物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中,性格带有较多的社会因素,使得《说苑》已带有小说的色彩。《说苑·尊贤》篇中,邹子列举伊尹、管仲等人遇明主而施展才能,报效国家的事例,以生于旷野之葛因遇技术精良的工人而成精美的葛布做比,表明邹子礼贤下士的美好品格;同时还善于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精神,在《说苑·立节》中“楚有士申鸣者”篇,围绕自古忠孝两难全的矛盾展开故事,先写申鸣因奉养父亲不愿离家为官,表现他的孝子之心;既而写他“孝父”而入朝为相,表现其忠君之志。后白公为乱,申鸣带兵讨伐。白公以劫持其父相要挟,申鸣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决定:舍父救国,忠君杀敌。随着情节的层层发展,矛盾越来越尖锐,最后达到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白热化程度,在矛盾冲突一步步紧张发展之中,申鸣的性格特点也一点点清晰鲜明。故事的结局,在充满悲壮的氛围中,展示申鸣的节义精神。
其次成功的细节描写,在推动情节方面有重要作用。《说苑·反质》中“经侯往过魏太子”篇,故事一开头,作者把一个显赫尊贵不可一世的经侯带到幕前,却遭太子的冷遇,在不甘心的情况下,经侯问道:“魏国亦有宝乎?”魏太子佯装糊涂又很机智的回答,使得经侯无地自容:“默然不应,左解玉具,右解环佩,委之坐,愆行而起,默然不谢,趋而出,上车驱去”。一连串的动作,结合整篇,既有外貌细节描写,又有动作和心理描写,形象的刻画出经侯的恼怒形象,一个心胸狭窄,气量小的小丑跃然纸上。
上文中提到,《说苑》结构行文,篇幅大多比较短小,人物塑造受到篇幅的制约,无法再单一章节中将人物塑造得丰满,于是,作者巧妙地运用多个章节共塑一人的写法,一一呈现。以晏子的形象为例,《说苑·正谏》篇中,通过晏子阻止齐景公“造钟一事”,刻画了晏子敢于正义直谏的品格;《贵德》篇中,讲述了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但是竟然“财不足”,刻画了晏子为官清廉的形象,进而“止敛于民”又刻画了晏子爱民如子的形象。忠义正直,沉着机智,勤俭爱民的晏子正是通过各个章节的塑造才完整展现在我们面前。
刘向的《说苑》正是通过全书严整的编排体例,材料的选择,语言的雕琢,人物的刻画把自己的政治主张,道德信仰渗透其间,从而表现鲜明主题。后人虽对其封建经学思想多有批驳,但仍不能抹灭此书在编纂艺术、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上的不朽价值,在今天的时代,其“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之情,仍感动着万千讽臣谏士。
[1]向宗鲁.说苑校证[M].中华书局,1987.
[2]谢明仁.刘向《说苑》研究[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3]孙秀东 刘向《说苑》的编纂特点和艺术特色[D].浙江大学,2006.
[4]高月.刘向《说苑》研究三题[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周蔚.刘向小说的定位思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