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家庭伦理道德的理论探要

时间:2024-08-31

张 艳

家庭伦理道德的理论探要

张 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个伦理实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实践的同时探究其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伦理道德;家庭;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社会大变革的冲击,中国的家庭出现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把家庭美德建设作为主要内容。中共中央在2001年9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大力提倡家庭美德建设。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元素,在继承和批判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为指导,结合时代因素,构建我国新型的家庭伦理道德,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但同时其包含的封建思想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剥削人民的工具,对人民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但其优秀元素在我们现代社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其“孝”、“仁”、“贵和”的思想,这几种思想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精华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家庭的新时期,应予以发扬光大。

1.父慈子孝与父为子纲。

在中国古代社会,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父慈子孝在古代家庭伦理道德中处于中心位置。由于古代家庭的宗法等级结构,父与子有严格的尊卑之别,即所谓的父为子纲,这也就决定了孝在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孔子说:“为人父,止于慈”(《礼记·大学》)。父慈就是父对子物质上的供养、满足,精神上关爱,呵护,对子女承担起抚养教育的责任。父母对子女施以“慈道”,子女对父母则要尽以“孝道”。正因为“父慈”,所以“子孝”,子女要赡养父母,是理所应当的责任与义务。百善孝为先,父慈子孝是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

父为子纲体现了古代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也表明父与子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子要以父其行、父其言为本,不得违背父亲的意愿行事。父为至尊,因为子女发肤皆受之于父母,父母有任意惩罚的权利,就连子女的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没有自我决定权。父为子纲在古代社会有其合理性,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大背景下,父尊子卑是符合社会现实的。然而,在现代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等级森严的家庭道德规范是与时代相背离的,应予以摒弃。相反,父慈子孝是我们应该发扬的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2.夫义妇顺与夫为妻纲。

夫妻关系是一切家庭关系的起源,有了夫妻然后有父子兄弟。在夫妻关系上,儒家的主流倾向是主张以夫为纲、夫主妻从。《白虎通义》说:“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也,以礼屈服。”意思是丈夫以道扶接妻子,妻子以礼顺从丈夫。儒家在主张夫为妻纲的同时,也强调夫妇相敬如宾,以求家庭和谐的理念,把夫妇和看成是家庭兴旺的重要条件。如孔子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 (《礼记·礼运》)。可见,在处理夫妻关系上,一方面要求妻子听从、顺从丈夫,另一方面也强调丈夫尊重重视妻子,做到夫敬妇听。

我国传统社会,强调夫主妇从是为了维护社会的人伦秩序,然而在夫妻之间的关系上也重感情的因素,既要做到长久,也要相敬如宾。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值得传颂的爱情,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也有许多夫妻相敬如宾的典型,如春秋时期冀缺夫妇“相敬如宾”等。

3.兄友弟悌与长尊幼卑。

兄弟姐妹乃手足同胞,是家庭重要的亲缘关系。悌就是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它的具体内容是指兄友弟恭。“友”是兄对弟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兄长要爱护、关心弟;“恭”是弟对兄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弟对兄敬从、恭顺、谦恭而有礼。兄友弟悌是建立在封建长幼秩序基础上的,所有也就产生了兄弟之间的另一种关系,即长尊幼卑,长尊幼卑是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二 马克思主义的家庭伦理思想

恩格斯在《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婚姻史、家庭史进行深刻而详细的分析,他对当时存在的两种主要家庭形式——资产阶级家庭形式和无产阶级家庭形式进行解剖,为他预测未来家庭形式提供了基础。在他看来,既然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家庭以利益为婚姻基础,以公妻制为婚姻特征,以金钱关系为家庭关系的核心;那么,与此相反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家庭就必然具有其相反的特征。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未来家庭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家庭形式。

1.婚姻与爱情的统一是家庭伦理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未来家庭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家庭形式。他们认为只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时代,爱情是男女两性结合的真正基础和标准,金钱关系和权力手段已不再起作用。就如马克思所说:“男子一生之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它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要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

恩格斯指出,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两性间的关系将成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勿需干涉的私事”。“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时候,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和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可见,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是婚姻延续的条件,也是婚姻离异的根据,因爱情而结合,因爱情而离异都是合乎情理的。婚姻自由与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统一的,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谈得上是婚姻自由。爱情是婚姻自由的内在根据。

2.平等尊重是共产主义家庭伦理的要求。

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是公有制,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即消灭了男性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男子的地位无论如何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妇女的地位,一切妇女的地位也要发生很大的转变”。由私有制产生的婚姻的基础是妻子依赖丈夫、孩子依靠父母。在共产主义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依赖关系自然解除,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都处于同等的经济地位下,平等的经济地位使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达到真正的平等。公有制的实现为家庭之间的平等地位提供了基础。共产主义社会提倡人人平等,不论在社会团体中还是在小家庭中,平等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要求,所以平等尊重是共产主义家庭伦理的基本要求。

3.一夫一妻制是共产主义的婚姻形式。

古典的一夫一妻制,即剥削阶级的一夫一妻制的补充物——通奸或卖淫将会消失。“共产主义组织并不实行公妻制,正好相反,它要消灭公妻制”。“卖淫将会消失,而一夫一妻制不仅不会终止其存在,而且最后对于男子也将成为现实”。可见,在共产主义社会,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夫妻间的爱情忠贞不二,相互之间忠实于对方,所以一夫一妻制获得了真正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是以公有制的实现为前提的,在共产主义社会,家庭的一些功能自然消灭,即被社会化,然而情感成为家庭中的重要功能,情感成为维系家庭成员和谐的主要因素。夫妻结合以爱情为基础,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式成为可能,平等尊重是共产主义家庭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共产主义社会,家庭使人成为自由的人,实现了人的本质。

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三十年间到今天,我国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家庭伦理道德观。

1.毛泽东的婚恋观。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道德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任务,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毛泽东的早期思想中,有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以及他的婚恋观,体现了毛泽东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批判,主张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夫妻平等,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男女平等;主张通过婚姻革命,实现妇女婚姻自主,是社会革命和妇女解放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要不得的,是要害死人的;主张通过家庭革命,让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实现男女同工同酬,毛泽东认为封建家庭是妇女的枷锁。毛泽东痛斥封建社会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将妇女牢牢地禁锢到家庭、婚姻中。

2.邓小平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在强调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的时候,一再强调要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邓小平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邓小平的倡议下,群众性的精神文明运动拉开了序幕,全国各级妇联把“五好”家庭创建和家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各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树立了一大批先进家庭典型和好丈夫、好公婆、好媳妇等优秀家庭角色。

3.江泽民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并将其不断的深化和提高,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增加了“家庭伦理道德”的要求。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界定了“三德”建设,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以德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中共中央在2001年9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大力提倡家庭美德建设。《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4.胡锦涛的和谐家庭观。

十六届四中全会,我们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而每个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以及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家庭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方面,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

四 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抵制后现代家庭文化的冲击下,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现代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

1.夫妻双方平等相爱。

夫妻双方平等相爱,共同承担起家庭义务和婚姻的责任,是维系家庭稳定的重要保障,婚姻关系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存在和发展。男女双方建立夫妻关系,首先要以爱情为基础,其次是法律的约束和社会的责任。然而家庭的稳定,除了法律约束和心理调节外,道德约束是不可忽视的。道德可以使人们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如果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所以,在现代家庭的构建中,男女双方的结合要以爱情为基础,并承担其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夫妻双方平等不只在感情上平等,还包括经济地位的平等。五四运动以后妇女逐步获得解放,走出了家庭,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使妇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这种经济基础的解放决定了在其家庭乃至社会的地位。所以,在和谐家庭的构建中,要注重夫妻双方平等相爱。

2.共同承担抚养,教育儿女的责任。

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的手里,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里。”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早最好的老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使他们成才,是当代家庭面临的重要课题。夫妻双方要注重子女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培养,不仅仅是给予孩子物质生活的满足,更应注重孩子心灵的培养,使孩子具有健康向上的性格。

3.赡养长辈,尊敬长者。

满足老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感情需要是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赡养长辈、尊敬长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的子女认为只要给老人富足的物质生活就是尽到了责任,满足了老人的需要,然而除物质生活外,儿女更应重视老人的精神生活。关注老人的心理情感,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为老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4.邻里和谐,互帮互助。

邻居间不存在血缘关系,而是一种地缘关系。我国有句谚语叫“远亲不如近邻”,深刻反映了邻里间相互帮助的关系,邻里相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邻里团结是家庭美德的自然延伸,是处理家庭与家庭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表现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建立和睦团结的邻里关系,既是建立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注社会的和谐,就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要关注家庭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建立在每一个家庭和谐完美的基础上的,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的和谐需要家庭伦理道德的规范来实现。所以,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时期,加强对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是必要的。

1.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刘镇江:江泽民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3.罗国杰 夏伟东:以德治国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李文斌: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5.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

6.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ExplorationoftheTheoryofFamilyEthics

Zhang Yan

The family is the cell of the society ,as well as an ethical entity . Strengthening the eth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the fami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building of the family moral standards is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ocialist moral construction. The theory of the family moral and ethical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actice .

the family ethics;the family;theory

ClassNo.:B823.1DocumentMark:A

刘丽萍 蔡雪岚)

张艳,在读硕士,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邮政编码:311300

浙江林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成果,课题名称:当代青年对传统家庭伦理的传承与批判研究,课题编号:2112008035

1672-6758(2010)01-0033-3

B823.1

A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