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赵平安(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 100084)
再论所谓倒山形的字及其用法
赵平安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 100084)
关于战国文字中倒山形的字,李学勤先生和郭永秉先生已有专文讨论①。李先生释为“丁”,以为是丁字的一种异体,郭先生释为“覆”,以为用倒山形来表示倾覆的“覆”。我在《“京”、“亭”考辨》[1]一文中,曾暂从李先生释“丁”说,来解释战国文字中其中一系亭的构形。
这个倒“山”形的字,由于字形奇特,一开始就引起了我的强烈关注。但对究竟应释为何字,心中充满疑惑。如果释为“丁”,不好解释它和填实三角形“丁”字的关系。因为同时期的“丁”字一般作填实的三角形。譬如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筮法》[2]中,第二节《得》出现了所谓倒山形的字,第二十五节《天干与卦》出现了用为天干的“丁”,写法明显不同。如果释为“覆”,字形上不好落实,也与战国文字的用字习惯相冲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郑子家丧》[3]“郑子家(颠)(覆)天下之豊(礼)”、《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厚父》[4]“真(颠)(覆)厥惪(德)”,“覆”都是借“復”(、是復的异体字)表示。我过去从释“丁”说,主要是从读音上来考虑的。
其实,在整理小组讨论的时候,我曾怀疑这是“亭”的专字。通过较长时间的思考,我认为释为“亭”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从“聖”从“ ”,系双音符字。[5]
这个字与前面的“平”押韵,是极为重要的信息。由于“聖”与“平”音近,这个字的形体分析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是双声符字,要么是形声字。李学勤先生把它看作、聖皆声的双声符字,郭永秉先生把它看作从、聖声的形声字。不管怎么理解,这个字与平、聖音近是可以肯定的。
战国文字中有一个释为“亭”的字,作
(同上11310)
在古文字中,“亭”字的出现是比较晚起的事情,这可能和“亭”这种建筑出现、流行不太早有关。已经确认的“亭”字,最早出现于东周。过去主要有两系写法,一系是上面所举的吴越文字,一系是秦文字。秦文字亭都是从高省、丁声[7],或曰从、丁声[8]。其中“丁”字早期作填实的三角形,后来填实的三角形笔划化,慢慢向《说文》小篆写法靠拢。是东周时期另一系“亭”的写法,目前看至少楚系文字如此。它和秦系的写法来源不同,和吴越一系的写法关系密切,吴越一系的写法是在其基础上增累而成的。吴越文字和楚文字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东周时期各系文字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我们知道,楚文字中保留了一些较早较古的写法,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出现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例。从结果看,吴越和楚系的“亭”字后来都消失了,只有秦系的“亭”字传承下来,沿用至今。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芮良夫毖》:“君子而受柬万民之咎,所而弗敬,卑之若童(重)载以行崝险,莫之扶道(导),其由不邋(摄)亭。”这里的“亭”读为“停”。整理报告说:“邋,即躐,通摄。《后汉书·崔骃传》:‘则躐缨整襟,规矩其步。’李贤注:‘《史记》曰:摄缨整襟。华峤书躐作摄也。’引申表示收敛。”摄停就是勒住缰绳停下来[9]。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赤鹄之集汤之屋》:“其一白兔不得,是始为埤(陴),亭者(诸)屋,以御白兔。”整理报告:“埤,疑读为陴,《说文》:‘城上女墙。’”[9]这里指一般的墙。王筠《说文解字句读·阜部》:“陴,《左传》言守陴者是女墙,言登陴者则是城垣之通名。”亭读为屏,亭和屏都是耕部字,声纽一在定母,一在并母,两纽有通转之例[10]。屏有挡义。汉代车前挡泥的物件叫“屏泥”,即用此义。“亭者(诸)屋”结构和《礼记·王制》“屏之四方”相似,是把白兔挡在屋外的意思。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殷高宗问于三寿》:“厌非平,恶非。”是因为字不易识或容易和形近字混淆而加注声符,邬可晶先生读为倾①。对于这一段的文意,郭永秉先生有一个很好的解释:
“厌”,即满足,与“恶”相对。“非”,不应读“必”,而应读“匪”,“匪”字可训“彼”(《左传·襄公八年》杜预注;《隶续·平舆令薛君碑》:“匪威匪仁,宽猛以济。”),出土文字资料中,侯马盟书“麻夷非(匪)是”、上博简《曹沫之阵》“非(匪)山非(匪)泽,亡有不民”皆为其例。“厌非(匪)平,恶非(匪)倾”,意思就是满足公平持正,厌恶颠倾不平。《荀子·君道》:“衡石、称县者,所以为平也;上好倾覆,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新书·道术》:“据当不倾谓之平,反平为险。”都是把治政、为人中的“平”和“倾”、“覆”、“险”对立而言的。简文的“恶匪倾”与《君道》“好倾覆”意思相反,后者正是荀子所反对的。①
郭先生的说法正确可从。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四)·筮法》第二节《得》:“见亭(数),乃亦 (得)。”这里的“亭”似可读为“顶”。“顶”和“亭”都从丁声,音近通用。《方言》卷六、《广雅·释诂一》:“顶,上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顶,引伸为凡在最上之称。”整理报告:“卦例左上为兑,而本篇下文第二十五节《天干与卦》中兑为丁。兑卦在本篇有特殊意义,凡言‘数’似皆与兑卦出现的位置有关。”[2]极是。“见顶数”即是说见兑卦在最上面。
注:
① 李学勤:《关于清华简中的“丁”字》,收入《初识清华简》,中西书局,2013年,第186-188页;《释清华简中倒山形“覆”字》,“清华简与《诗经》研究”国际会议,香港浸会大学,2013年11月1-3日。
②亯是某种建筑的象形。
[1]赵平安.“京”、“亭”考辨[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7-92.
[2]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简(肆)[M].北京:中西书局,2013.
[3]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简(伍)[M].北京:中西书局,2014.
[5]李学勤.关于清华简中的“丁”字[A].初识清华简[C].北京:中西书局,2013.187.
[6]吴振武.谈左掌客亭陶玺——从构形上解释战国文字中旧释为“亳”的字应是“亭”字[R].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十八次年会论文,2010-10-22-23,北京.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8.110.
[8]李学勤主编.字源(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474.
[9]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简(叁)[M].北京:中西书局,2012.
[10]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54.
【责任编辑:陈红】
2014-01-2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10&ZD091)、清华大学自主项目“清华简的文献学、古文字学研究”
赵平安,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