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儒学的当代发展与未来前瞻——第十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时间:2024-08-31

谢群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北京 100872)

儒学的当代发展与未来前瞻
——第十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谢群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北京 100872)

2013年11月15—18日,第十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国学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暨《鹅湖》月刊社、台湾中央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合办,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具体承办。这是继2013年1月成功举办“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举办的又一次大型国际儒学盛会。本次大会以“儒学的当代发展与未来前瞻”为主题,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及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着这一中心议题,从20世纪儒学发展的实践工夫入手,立足当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儒学的当下境遇、发展与问题及其未来走向,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前瞻性的研究,并就以下几个议题分别展开了具体论析:

一、20世纪儒学发展的回顾

清华大学陈来教授对近百年来儒学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大陆新儒学的发展态势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学术儒学”和“文化儒学”是大陆新儒学的主要存在方式,大陆儒学的在场可以用 “文化儒学”来定义,这也是儒学当代新发展的基础。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从宏观的角度整体地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来龙去脉、主要内涵、主要代表人物、重要贡献等予以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评述,充分肯定现当代新儒家反思现代性与唯科学主义,重视人类与中华民族之长久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其论域、问题意识与思想等极其宏富,有诸多贡献,我们必须有敬畏之心,必须有继承开新的精神;主张在体制内外利用一切机缘在中国大陆再植灵根,重建儒学,积极主动地与各种文明对话互动;以健康心态面对传统与现代间、东方与西方间的种种切切,一定要有定力,有主心骨;认为当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的、建设性的、辅助性的力量,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重视发挥儒家资源的积极作用。南开大学乔清举教授总结了现代新儒学研究对于中国哲学史界的意义,认为其意义在于打破了学术封闭,改变了学术态度,深化了学术认识,改变了研究方法,重新确立了学术研究目的。安徽大学张能为教授指出,现代新儒学是对西方文化精神困境的批判性扭转,代表了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现代儒学研究要开拓多元化视野和差异化方法论。哈尔滨师范大学刘爱军副教授指出,20世纪儒学知识论的研究是在形上学之思的背景下展开的,始终未能真正建构起有效的科学知识论传统,未来儒学的新发展,要区分道德上的知识和理论上的知识。武汉大学李维武教授认为,心学路向是20世纪中国儒学开展的主流路向,其展开的三种形态即:熊十力的重建中国哲学本体论,徐复观的消解形而上学,胡秋原的追求理性、德性与人格。西北政法大学李明教授指出,彰显中国哲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弘扬中国哲学的优越性与普适性是现代新儒家重建中国现代哲学主体意识的自觉与努力。台湾东海大学蔡家和副教授指出,唐君毅对船山“命”义的诠释主要是从命日降、无定命、立命者死而不亡三点展开的。陕西师范大学许宁教授认为,方东美对于张载关学的现代诠释主要是从精神气质、思想圆融、价值归致等方面展开的。台湾环球科技大学邓秀梅教授指出,“生之理”是唐君毅诠释二程乃至儒家“性理”义的基本概念,具体而言,“道德义务之感”是其首要之前提,“心气”是其重要的依据。浙江传媒学院何仁富教授指出,唐君毅对死亡问题的思考主要是从精神生命、德性生命创生不已的义旨去理解的。台湾东华大学黄汉光教授指出,唐君毅对《中庸》哲学研究的贡献在于:从概念的流变推断《中庸》成书于秦汉之际,肯断《中庸》在儒学的发展上为终教乃至圆教的形态。

二、新儒学思潮、人物、专题等研究

北京大学张学智教授指出,贺麟的“新心学”是以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为根干,融合了理想论与实在论、观念论与感觉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以心理合一、心物合一、心性合一、体用合一为形态,以理想主义为归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认为,冯友兰有关哲学正负方法的讨论以及“具体共相”观念的提出,为理解哲学中道与言、直觉与逻辑、神秘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武汉大学田文军教授指出,方东美的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其基本观念是“普遍生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高秀昌研究员认为,以“民本”承受“民主”,政治的道德化,破“私德”而立“公德”,以哲学或道德代宗教、以中国文化救世界是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自由民主思想的基本特征。武汉大学胡治洪教授认为,熊十力“新唯识论”的核心是本体—宇宙论,“体用不二”是其本体论的中心,“翕辟成用”是其宇宙论的中心,“即用显体”是其把握本体的途径。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认为,贺麟对“知行合一”的创造性诠释确立了知识优于德性的态度,为科学知识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有机部分提供了依据。云南大学杨勇副教授认为,援佛入儒是熊十力思想的根本取向,并从判释与择立两个方面考察了熊十力的佛教研究。复旦大学杨泽波教授认为,明了道德之心创生的存有是“善相”而不是“价值意味的物自身”是理解牟宗三存有论真实含义的前提。台湾中央研究院黄冠闵副研究员认为,“原”作为追溯的方法构成了唐君毅诠释学的中心,问题之原、名辞义训之原、次第孳生之原、本旨之原构成了其具体环节。香港中文大学郑宗义教授从本体论与知识论的角度讨论了当代新儒家的真理观。美国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基金会李淳玲研究员认为,牟宗三的圆善论主要是一种道德的证成。武汉大学刘乐恒副教授指出,“感通”是唐君毅哲学中具有基础性与关键性的论题与方法,并具体就其提出的内在原因、机理、脉络、环节、特色、不足及当代性价值作了深入分析。深圳弘法寺佛学院张海龙从研治中国哲学史的态度,义理训诂等交相明的方法论原则,哲学史中的哲学方法,“原”的哲学史叙述方式等方面对唐君毅的哲学史方法论作了具体的探究。台湾佛光大学张玮仪副教授指出,当代新儒家普遍具有强烈的治疗情怀,诚然的自我敞现是其得以解治倒悬、治愈人心最重要的力量。

三、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刘述先先生通过当代新儒家的视域,对全球在地化问题作了反思与回应,认为应对当前全球在地化问题可以从当代新儒家所倡导的“理一分殊”中汲取智慧。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教授认为,“自由”一词既具有制度化的内涵,同时也是人类精神共同追求的普遍性品格,儒家传统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自由”遗产及其“主义”追求。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认为,礼治构成中国制度的基础,法治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不能与礼治相提并论,当代中国之发展亟待重建礼教文明。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从现代国家认同与国际关系的角度论证了儒家理论对于民族国家和自由主义范式的优越性,并就儒家理论对于中国现实问题处理的启示作了具体说明。黑龙江大学柴文华教授认为,儒家伦理并非已经死去的历史陈迹,而是至今活着的文化生命,这些“活元素”主要包括天人论、德本论、德治论、德育论、群己论、义利论、理欲论、品德论、修养论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匡钊编辑考察了儒家与人权的关系,指出儒家与人权的对话必须要超越权利的焦虑。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认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整体为上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主要表现。台湾淡江大学高柏园教授指出,唐君毅先生的生命治疗学在理念和生活的层面充分回应了儒学做为生命的学问、实践的智慧所应有的开展与内容,是21世纪人类生活困顿和自救之道。深圳大学王兴国教授通过历史的考察,澄清了儒家“血亲情理”精神论与西周制度中“尊尊”、“亲亲”的关系,认为西周以宗盟为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了将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以泛血缘关系为纽带或组织方式的政治共同体,在泛血缘关系的宗法组织结构中把“尊尊”与“亲亲”统一起来,为一可能的道德共同体奠定了基础,因此儒家伦理“血亲情理”原则的“历史本源”论不能成立,西周适为“华夏文化本体”的形成时期,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母体”,“周孔之道”就是“华夏之道”的象征与代表。台湾中央研究院李明辉研究员针对台湾近年来反对“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的意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肯定儒家经典进入中学课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河北大学程志华教授认为,本体论作为一切哲学问题的核心,是所有社会形态之性质的根源,“后现代性”应以本体建构为急,而承载“后现代性”的本体形态应为综合与超越“客体”本体和“主体”本体的“道体”。北京大学李翔海教授认为,当前人类正在走向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在人类社会确立新的轴心原则的过程中,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独异的精神特质将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学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晨阳教授从全球华人和中国哲学的世界性角度对唐君毅先生的“灵根自植”说进行了反思,认为随着世界各地华人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中国哲学向世界哲学的演变,海外华人思想家的推动作用会逐渐减弱。美国宾州库兹敦大学黄勇教授认为,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原则局限于关涉自我的个人行为而不适用于关涉他人的个人行为,当代完善论则忽视了人类完善之关涉他人的维度,儒学作为一种国家完善论可以对此作出独特的贡献。台湾淡江大学曾昭旭教授从心理创伤的疗愈和爱情生活发展的角度,具体讨论了儒学对于西方文化所具有的善化功能,认为中西文化传统应该互补相融以成兼美。香港新亚研究所卢雪崑教授认为,孔子哲学是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根本,《中庸》、《易传》是对孔子形上智慧的发展,孟子最终奠定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华南师范大学周炽成教授认为,荀子的人性论是一种性朴论,比孟子的性善论更接近于孔子的人性论,董仲舒和《性恶》的作者从不同的方向发展了荀子的性朴论。加拿大布鲁克大学陈荣灼教授指出,朱子“心统性情”论是综合了伊川与横渠之性情论的结果,重“行”是其本怀。深圳大学王立新教授以船山和朱子对王猛的评价为个案,认为将宋明理学家对历史的探讨归结为功利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简单做法,容易导致对其现实责任和历史情怀的忽略。台湾中央大学兼任助理教授李慧琪指出,明代在重气思想的影响下,其人性论表现出反省孟子“性善”论而肯定告子“生之谓性”说及反对宋儒气质之性、天地之性二分的特征。香港新亚研究所吴明教授从康德批判哲学的角度,认为王阳明“知行合一”之知与行关涉的是德性之知与行,亦即哲学的人学体性学之自知自明与自我实现之问题。台湾佛光大学戚国雄教授指出,将儒家伦理学理解为德性伦理学乃是晚近英语世界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趋向,德性伦理学具有道德特殊论的特性,并具体分析了儒家道德特殊论的主要内涵。华东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认为,传统儒学理想人格理论具有默会的维度,这种默会性主要包含感应自得、体认气象、顿然觉悟三个环节。台湾中央大学王力坚教授以南洋客属总会《客总会讯》为中心,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的华语运动与儒家思想的推行,指出其对于新加坡社会转型的积极意义。

五、儒家经典诠释与现代生活变革

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认为,作为经学的儒学和作为哲学的儒学是儒家诠释学的两种基本形态,作为哲学的儒学是儒学在新的时代得以延续并有所发展的主要形式,作为传统的经学已经成为不可能复现的历史,经学的未来复兴只能是新的古典学,或者是与哲学化儒学方式的一种融汇。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教授指出,观念史研究既是哲学史研究的变体或扩张,也是哲学研究的另类途径,经典世界与生活世界构成了观念史研究的双重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彭永捷教授立足于当前中国的人文学危机,认为重新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重新树立经学在整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是克服和消解中国人文学危机的路径之一。台湾佛光大学谢大宁教授认为,经典文本不同于哲学文本,主张回到经典诠释本身,在经典诠释的范畴内用新的提问方式为经典本身找到通向意义之途。台湾陆军军官学校谢居宪教授指出,“一以贯之”在孔子哲学中具有工夫义,其工夫内涵可以“当下一心”、“物我一体”、“本末一贯”三部分来阐释,相应于牟宗三天台圆教的义理以及刘述先从“理一分殊”的规约原则建构世界伦理。兰州大学陈声柏副教授指出,以全德之名解释孔子的“仁”降低了“仁”的精神品格,并不能关涉“仁”之实质内容,对“仁”的最恰当理解方式是体用论。河北大学周浩翔副教授通过分析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诠释,认为三者的一致性在于:批评乾嘉学派解读经典的方法策略,注重客观理解的重要性,突出诠释主体在诠释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通过生命的体验以诚敬的姿态面对儒家经典并予以解读。台湾中央大学李瑞全教授从科技应用与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角度,认为儒学对应用伦理学有许多可开拓贡献之处,儒学可以提供一多面而整体的伦理学,成一儒家的应用伦理学。宁夏大学潘忠宇教授指出,儒家的“大同”理想是当代“中国梦”重要的思想来源和文化资源,并具体讨论了儒家“大同”理想对当代“中国梦”的重要启示以及当代“中国梦”对儒家“大同”理想的主要超越。北京大学彭国翔教授通过对冯炳南的“五教”观念与实践的梳理,指出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对于自身宗教传统的自觉认识,很多已经由“三教”转为“五教”。北京师范大学李祥俊教授认为,重构儒家的家庭伦理是应对当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家庭伦理失序问题唯一合理且可行的方案,儒家家庭伦理的重构必须以个体的自由、独立为基础。

六、儒学的当下境遇分析和未来发展前瞻

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学的当代发展必须重视由恕道和仁道所构成的精神性的人文主义传统,同时要保持一种开放性,要有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能力,保持对政治、社会、文化的批判。台湾东海大学荣休教授蔡仁厚先生在回顾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贡献的基础上,认为儒学未来发展唯一的出路是“返本开新”,落实牟宗三所倡导的“三统并建”的使命,秉持会通中外、通贯古今的基本精神。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先生认为,当代儒学的发展必须以睿智和信仰作为问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含本体形上学、本体心性学、整体伦理学、本体诠释学、本体发生知识论、分析整体方法学等的整体发展架构。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指出,理性化是现代性的表征之一,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必须注重工具理性的培育,但不能选择将传统与现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对立的思维模式。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教授对“后现代”作了哲学反思,认为“后新儒学”要以“公民儒学”做为其社会哲学向度,以仁恕之道对治现代化所造成的“人的异化”。北京大学胡军教授认为,西方文化对儒家文明的冲击主要是由其注重理性的知识理论体系造成的,儒学的未来发展必须对此有所回应和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干春松教授认为,当前儒学仍处在第三期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核心使命是对儒家价值的坚持和符合民族国家的建构,价值支撑、公民宗教、制度创新、世界秩序是其当前发展的重要领域。台湾华梵大学朱建民教授认为,儒学不应只在学院高墙内发声,而应对当代社会的进展提供正面的实质影响,并具体针对儒学界外人士对儒学价值的质疑进行学理上的积极回应。山东大学黄玉顺教授通过对“进步儒学”思想方法的评述,强调儒学研究应首先着眼于生活,以及作为生活原初显现的本真的仁爱情感之 “源”,而不是形而上之“本”。中国孔子研究院杨朝明教授指出,就中国文化的现状而言,“认识自我”比“介绍自我”更为紧要,要准确、充分地认识儒学价值,最为迫切的工作是正本清源,还原原始儒学面貌,了解原始儒学本真。马来西亚儒学研究会陈启生会长以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为例,对海外儒学的发展作了前瞻,强调文化团体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意义。苏州大学蒋国保教授重申了通过世俗化途径以求儒学现代的主张,并就其主张提出的背景、世俗化的内涵、世俗化的必要性展开了具体申说,认为实现“世俗化”必须有立场、观念、导向的改变。

【责任编辑:林莎】

2013-12-10

谢群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