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实做工夫,解放心灵——儒家哲学与文化论坛传统工夫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4-08-31

郑朝晖(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广西 南宁 530004)

实做工夫,解放心灵
——儒家哲学与文化论坛传统工夫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郑朝晖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广西 南宁 530004)

工夫理论基于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在因应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过程中,学界逐渐偏向于理论理性的形而上学研究,有意无意忽视了对传统工夫理论的重视。近年来,因为文化自信之重建,学者渐趋于积极运用传统思想资源因应当代中国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冲突与人生挑战,工夫理论之重要性始为学界所觉。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界对传统工夫理论的自觉研究,2013年11月22—25日,由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联合主办的儒家哲学与文化论坛传统工夫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宁召开。本次会议以儒家工夫理论为核心,旁及道家、佛家及西方哲学中近似或相关的教化思想,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以工夫(哲学)思想为主题的专题学术会议。大会从工夫概念的定义、工夫理论的建构、工夫操作的方法、工夫践履的体验、工夫复兴的展望等五个方面展开了对中国哲学中的工夫思想以及相关议题的探讨,深化了工夫思想研究的深度,为国内工夫理论的探究及实践的推进做了必要的准备,添加了“助推剂”,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工夫概念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言不尽意,主张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因而尽管有大量的工夫实践和具体的工夫理论,但对于工夫概念的本质性追问,却失之阙如。在现代言说语境中,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转向信息社会、虚拟社会的进程中,吸收西方哲学言说的长处,对工夫概念进行本质性追问,是现代中国哲学研究者的题中当有之义。

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指出,修养的工夫与工夫论,是相对于本体境界与境界论而言的,修养身心的途径、过程或方法,是为达到社会理想与人生境界的目的服务的,先秦儒家虽重视修养工夫,但工夫论是宋儒受到佛道二教的修养工夫论启发的结果,理学工夫论与禅学的差别主要在于修身工夫、践履的实际方向,还是指向治术,指向生活。

深圳大学王兴国教授认为,在中国文化里,工夫是儒、释、道、医(甚至武术)共同追寻与讲求的对象或目标,“工夫”一词源于佛教,但自宋代儒学出现后,工夫一词始具有哲学涵义。一般而言,工夫或功夫,是对于证悟道或本体所持的修行、实践及其方法节次,与其所到达的觉悟境界及其过程的总称。工夫论是指中国哲学中的由对于工夫以及工夫经验所持的态度、立场、观点以及关于工夫的辩论,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的理论。

台湾大学杜保瑞教授谈到,三教工夫各不相同,道教以身体工夫为主,儒家以心理工夫为主,佛教二者兼之。儒家工夫论以本体工夫为根本形态,主旨在纯粹化主体意志,关注在心理上是否以儒家价值意识为行为决断的标准,具体包括本体工夫、工夫次弟、境界工夫及工夫实践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龚建平教授认为,儒学的根本在工夫,简言之,儒学工夫有广狭之分。广义工夫,包括身心修养的方法论和礼乐社会实践、知人知己的方法与第次等;狭义工夫则是宋明理学所重视的工夫理论。前者包括儒家所主张的修身方法、读经生活、社会和伦理实践及内心觉解等;后者则是养心、制心的方法与过程。

广西大学郑朝晖教授则主张,工夫本身是一个时间性事件,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人类活动,因其是活动,故而既表现出它是自我发动的,也表现出一定的偶然性特征;其次,它是一种过程,即工夫事件具有连续性,从而能够将一些矛盾性存在贯穿起来;最后,它是一种超越性行为,即工夫总会改变事物的现存状态,而能够使事物表现出一种迥异于初始状态的圆满。

二、工夫理论的建构

依冯友兰之看法,中国传统思想虽无形式化之思想体系,但有实质性之思想体系。运用现代逻辑思维与言语表达方式,对传统工夫思想进行理论性建构,也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湖南师范大学邓名瑛教授认为,黄宗羲的工夫论建立在其本体论之上,他主张理气是一、心性是一的本体论,认为理、性是气、心之主宰,气、心是理、性之流行。而所谓工夫即是流行中得其画一,具体而言,包括三点:一本万殊、“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穷理者穷心之万殊,分别说明了本体的存在形式、本体与工夫的关系、工夫的实质与归宿。

华南师范大学刘体胜副教授指出,来知德的工夫论以克除私欲为入手处。其内容可细绎为三大组成部分,一是主张本体无声、无嗅、无形,不能一时显现,主体亦不能识见,因而做不得工夫;二是主张理虽不能做工夫,但人欲去尽,理则自现,因而遏制私欲是达致本体、成圣成贤的工夫路径;三是人欲虽千万,但根本欲望只有色、勇、货三欲,从此入手,即可寻着入手处。

淮北师范大学孙红副教授主张,方东美的工夫论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其目标是“无限开展的人生”,“天人合一”是其理论视野,工夫态度是踏实肯干、兼容并包和超越创新,工夫进路则为渐修与顿悟,而“上下双回向”是方东美工夫理论的特点,也是他理论的创新之处。

中国人民大学谢群洋指出,王心斋提出了“以良知为之主本,多识前言往行”的作圣工夫入路。在以“良知”作为优入圣域的根本这一前提下,体现出重知识的倾向。泰州后学罗近溪着重发挥心斋“以良知为主本”的一面,发展出反观内省、逆觉体证的工夫理论。近溪弟子杨复所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近溪的偏离,重点阐发心斋“多识前言往行”的重知识的一面,发展出由学问以求明其“明德”的工夫主张,使心斋工夫理论中重知识的一面得到进一步彰显。

三、工夫操作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夫理论,虽亦关注本体问题,并将其作为工夫操作的基础,但其核心仍在于对工夫操作过程的方法性揭示,既关注内在德性的心性磨炼之方,亦关注外在行为的实践行方式和最终的存在境界的持守之法。

复旦大学邓秉元副教授认为,仁是天道本体,求仁即是成圣工夫,求仁之方法,首在立志,其次则为博学自省,终则为推己及人。从工夫论而言,三达德与五常之性皆可以好学之智摄之,近世学者或主复性(仁),或倡会通(智),或宗实践(勇),若能会归一是,则孔门智仁勇三学之上学下遂,当亦可期。

武汉大学丁四新教授指出,凡物流形中的察一、得一、守一呈现为一个连续的工夫层次,一主要指君民、身心、内心的统一状态,若君主能够察一、得一、守一,就能够使其心灵归于素朴、先知四海、谋于千里,亦能使君主成功治理邦国甚至天下,从而成为天下法式的圣君。

武汉大学欧阳祯人教授主张,孟子的“养”,是直承孔子、曾子、子思子而来的一种人格修养手段,对荀子的“礼”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是从内圣到外王的理路,更是从天道之“圣”到人道之“凡”,内在超越的理路。它的首要贡献,在通过人伦日用、无处不在的“养”来成就自己内在超越基础之上的独立性和“万物皆备于我”的丰富性。然后,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孝悌之养”、“父母之养”,抵达天下父母之“养”。

湖北社会科学院梅珍生研究员认为,敬以直内是程颐关聚出来的儒门第一工夫,敬是本体性的存在,主一无妄,与率性、和乐、虚静等理学概念相关而非同一。敬以直内的工夫,是存诚闲邪两面一体的进德过程。同时,没有纯粹的直内之敬,一切以直内而无须方外的借口,都是值得怀疑的,敬以直内须与义以方外相辅而行,通过行为的礼、顺、信等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交接长久之道。

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教授指出,从道德实践立场或者客观认知立场理解知行合一之法,都有失偏颇。理解知行合一,其要在于对王阳明身心之学的体察,即阳明的“知行合一”根本就不是从所谓主客观或主客体的角度提出的,也不是要求所谓主观之知与客观之行的一时并在性或者说是以见于之客观的行作为对主观之知的落实与践行,而是从现实人生之现实主体所必然含括的身、心两面之完全一致,与同时并在角度所提出的“自觉”与“笃行”的一时并在性。这种并在是对儒家践形传统的继承,是将道德实践日用化与信仰化的蕴涵。

四、工夫践履的体验

工夫实践的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是针对君子主体及其内心证验的。然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平民社会已经取代君子社会,语言世界、管理实践等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社会体验,工夫践履必然要面临新的挑战。

华中农业大学萧洪恩教授认为,在现代角色理论的指导下,可将孟子言说的舜的角色冲突与选择视作一种伦理假设。在此假设中,舜的君王与孝子角色发生冲突,但是基于儒家义先于利、情先于法的家庭本位期望,舜的窃负而逃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其当代价值在于对“以人为本”的重视,凸显了对人的本性的尊重和理解,对人的价值和权利的肯定和维护。丁为祥教授反对将孟子此论视作一伦理假设,并认为运用角色理论解析此论会消解儒家伦理的根基。

广西大学郑朝晖教授主张,对曾子三省的理解,应当充分考虑到工夫作为时间性事件的本质,从活动、过程、超越的视角理解三省的时间结构,即从恭敬而信任而忠恕的德性扩充过程出发,并因之而认知,对工夫的描述是作者运用时间性语词而形成的工夫性言说,无论是对他人工夫的理解还是对个己工夫的语言表达,均须充分关注语词的时间性内涵。

广西大学袁经文教授提出,大乘佛教的真正修行,以见道即亲证本心自性为起点,禅宗的参禅,包括话头禅均是见道的实证工夫,话头因疑情而起,但话头不是句子,是一种倾心、渴念、追求某个对象的净念,只有长期的持名念佛,话头才会泉涌而起。因此,读懂佛教义理,须以实修领会为基。

广西大学罗仕国教授认为,当代管理思想家彼得·圣吉和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管理哲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精髓与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智慧不谋而合。儒家管理哲学智慧中的为政以德、修己安人的德行修炼思想,道家和易经中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系统思考方式和阴阳对立和谐、生生不息的宇宙生成论精髓,均成为当代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因之,当代管理实践应当重视中国古代工夫论思想,并且与时代管理主题相结合。

五、工夫理论的展望

传统工夫理论在传统社会的人格教育和政治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但在近代以来,因学者视其禁锢人性而成为批判的对象,并渐以知识教育、制度设计代替工夫养成,终至道德底线不断破底。如何在现代环境下重建工夫理论,渐成时代之主题。

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指出,工夫与工夫论很复杂,強调修养工夫是中国哲学的特点。西方哲学发达的是知识论,中国哲学发达的是工夫论。工夫与工夫论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现代人应当积极地实做工夫,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平实地做一点点修养工夫,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与家庭、社会的和谐。

深圳大学王兴国教授认为,先秦儒学的工夫与工夫论,自荀学之后归入沉寂,一直到由董仲舒和杨雄所代表的儒学工夫与工夫论的出现而重获生机,直至宋明儒学始达到历史光辉的顶峰。然而,明亡后在清代窒息,至新文化运动颠覆性地批判儒学,儒学的工夫论终至消沉。当代新儒学虽亦关注工夫论之话题,为保留工夫论而进行了必要的努力,但工夫论在其哲学中不居于突出和显要的地位。儒学的复兴,必须有赖于儒学本身的工夫与工夫论的复兴与发展,儒学在现当代的重建,必然是从哲学思想理论层面上的重建,是深入和走向对儒学工夫与工夫论的重建。可以断言,平民儒学时代的儒学,必然迎来一个工夫与工夫论的重建时代。

广西大学陈少通、蔺飞宇指出,(国内)很少有学者提到工夫论在一个社会大结构已经发生大的转变,自然经济已经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整个国门已经向国际社会大开的情况下,工夫论还有怎样的价值以及怎么看待和利用这一中国古代就出现的独特哲学思想。

总之,本次会议与会学者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工夫理论的历史梳理工作虽至为重要,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日常践履更为迫切。只有主动因应现代社会剧变对传统工夫理论的内在挑战,才能解放被物欲遮蔽的现代心灵,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真正复兴。

【责任编辑:林莎】

2013-11-02

郑朝晖,哲学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