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本期栏目主持人:杨金才教授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23)
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
本期栏目主持人:杨金才教授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23)
主持人语:自21世纪以来,人们在欢呼科技文明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便利时依然感到心悸、焦虑与不安。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领土争端和区域性政局动荡仍是当下世界历史的真实面貌。民族矛盾、种族冲突和宗教信仰问题不断演绎人类的悲剧。局部战争频繁爆发,伊拉克和阿富汗硝烟不散,“9·11”恐怖事件不断引发人类创伤记忆,病毒和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仍频频威胁和啮噬着人类的生命。人类正面对挑战与灾难,朝着祸福难测的未来悲壮而行。
新世纪作家们正以各自的方式打量这个世界,努力以笔作剑,刺痛人们逐渐麻木于种种不幸的心。他们继续用艺术方式追寻与审视历史进程,进而表达思想,其中美学和政治争论的中心还是语言跟世界的关系。随着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和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观点的不同,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立场不同。作家们大都在感悟人类文明智慧的同时,对这一文明本身又抱有矛盾的态度,或加以正面表现,或加以拒斥反省。由于身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他们在叙事视角、审美追求、呈现方式和行文风格上又各有千秋,但都不同程度地积极回应、参与或批判全球化进程,并在对20世纪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展现人类新的自我与心路历程。
在谈到东方/西方观念的建构时,萨伊德也曾指出,每一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也就是说,“自我身份的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与‘我们’不同的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全球性的反恐和后冷战思维逐步催生了一种具有反思生命意义、深度观照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文学文本,或称之为后“9·11”文学。从此“9·11”事件从一场悲剧转化为景观,演绎了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心理建构、文学创作与历史叙事、文学创作与意识形态等诸多关系。
作为人类彼此沟通的文明对话是新世纪作家们乐于书写的题材,于是留恋人情、友爱,关乎生命,反对暴力,书写温馨便成了新世纪英语文学刻意表现的思想主题,从中可以感悟到作家们鲜明而丰富的人文精神。这里选取的三篇文章都与后“9·11”文学有关。杨金才教授的论文比较全面地梳理新世纪美国小说的创作轨迹,认为当下美国小说通过绘制、窥测与再现等方式与世界对话,切入人物内心世界,大都在后现代语境下表达各自反思人性,希望从失意中获救的愿望,并不同程度地体现战争、灾难、文化冲突与交融的主题特征。蒋道超教授的论文从政治批评角度解读唐·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中蕴涵的政治思想,认为德里罗以高度的艺术家责任感,反思“9·11”恐怖袭击的前因后果,既批评了恐怖主义分子的残暴性,也揭示了美国政府在进行全球化扩张过程中的贪婪与霸道。张和龙教授专题讨论“9·11文学”,认为它是21世纪美英文坛诞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用“反叙事”的方式对盛行的官方叙事与民间纪实叙事进行反拨,具有极为重要的审美内涵与文化价值。他就该文学研究指出,我们既不能脱离当代国际政治现实大背景、大语境,也不能因罔顾自身文化身份、价值立场与审美需求而忽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以上讨论,角度不同,或宏观,或微观,却都在关注文学研究中的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强调后“9·11”文学中的异文化书写及其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命题。
杨金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