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近年来,创新创业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高校作为创新的主体之一,担负着培育人才的职责,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上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但是现实当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厘清,探索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显得十分必要。可以说,中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上究竟应走何种路径,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专业教育是一种成熟的教育形式,强调“教书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部分,其中创新教育侧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突出强调素质教育;而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业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具有开创型个性的创业型人才,将“谋职者”转变成“创业者”,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应用与体现[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目前尚存在两个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认为是素质教育,只需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创新创业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认为是教学生创业,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教学生如何创业的技能,将其理解为“职业教育”[2]。可见,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不同的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能等同于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素质教育或“职业教育”。
由于中国专业教育具有很长的历史,教师已经习惯原有的教材、教法和课程内容,而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比较缺乏,能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更是少见。有些院校直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有的增加一个模块的学分,将其作为选修课供学生选修;有些是专门开设创新创业的方向班进行专门培养。诚然,创新创业选修课和方向班的开设具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其普遍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相分离,两者相关课程的融合度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在专业教育相关课程基础上的简单相加,两类课程的开设需要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系统性、多方位的论证,特别是企业界人士、政府人士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与度不足,课程的设计缺乏政企方的专业建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在设计上缺乏整体性和融合性考虑。
当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以本校师资为主,很少有来自企业、政府人士的参与。大多教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缺乏创业的经历,没有对创新创业经历的直观感受,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根据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书籍对学生继续实施讲授式教学,甚至“照本宣科”,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感知力也很弱,有关创新创业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在师资上是个短板。此外,教师本身有自己的专业,而创新创业教育对他们而言更多被看作是一种“非专业”教育,迫于教学的需要而从事这种“非专业”教育的教学,教学的效果也可想而知。相比较高校专业教师而言,企业人士拥有更多的实战经验,特别是那些有着亲身经历的创业者,对创业历程、认知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而这些经历和经验正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此外,政府人士对国家以及省市有关创新创业领域的政策非常熟悉,可以从政府监管、政策支持等多角度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因此,如何整合企业和政府资源,把专业的企业和政府人士补充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是关键。
当前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机制不顺,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方面,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的是设置在教务处(部)、有的设置在学生处或研究生处(部或院),有的单独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这些机构的设置普遍存在一个内部管理机制脱节和分离的问题,比如教务处(部)主管专业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限于精力、时间等方面的原因疏于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更多是靠学生处或研究生处(部或院)来组织实施,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拓展,专业教育管理机构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各司其职,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协调;二是校政企三方协同机制缺乏。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单靠高校一方来完成的,企业和政府的参与度很低,甚至缺乏参与,部分政企方的参与仅限几场讲座,没有全程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中,特别是对企业人士、政府人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职责缺乏明确的规定,将其看作是“锦上添花”,而没有将其作为合作的一分子,对其也缺乏考核和更迭,即使有名义上的合作,但是实际收效甚微。
“三螺旋”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提出。该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社会内部,政府、企业与大学这三个组织相互独立与相互联系,每一个组织除了拥有和保持自己原有的作用与身份,同时还具有另外两个组织的一些能力。这三个组织根据市场的要求可以有机联结起来,这三种力量会相互之间呈交叉影响,呈螺旋上升趋势,进而产生持续的创新流[3]。因此,“三螺旋”也被称为一种新型的创新模式[4]。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主体,除了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还提供新技术和新知识;企业是产品生产的主体,为市场提供产品服务;政府是根据市场信息反馈的情况提供相应的政策、法律和服务,政府是企业与高校之间契约关系的稳定者和协调者[5]。可见,“三螺旋”理论的核心在于政府、企业与大学这三个组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合力。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阐释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构建如图1所示的“三螺旋”教育融合模型。
图1 “三螺旋”教育融合模型
由图1可以看出,高校是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在政府、企业和高校没有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时,三者之间尽管有所联系与影响,但是影响力会比较弱,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主要靠高校这一单一主体来解决,此时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难以形成真正的融合态势,而是一种分立状态。而当政府、企业和高校三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协同机制时,会形成有效的协同合力,呈螺旋上升趋势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政府、企业和高校三者协同效应发挥,需要积极引入政府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包括课程资源、专业技术资源、师资资源等,将这些资源引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这一合力的最大化发挥,需要高校充分调动企业、政府参与的积极性,在人才培养上通力合作,将“引企入教”和“引政入教”相结合,以使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真正融合首先应是理念上的融合。由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具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它们的融合应是“创新+创业+专业”融合型的教育理念。一是要改变以往单一的专业教育理念,厘清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理念上的异同点。他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形式,不同点在于创新教育侧重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创业教育侧重创业型人才培养,专业教育强调专业型人才培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要把这三种教育理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能偏顾某一种人才培养形式。二是由“政校企”三方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确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政府、企业、高校都应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由高校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拟定初稿,然后多轮多次邀请政府人士和企业人士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地提出意见并进行修正,达到“政校企”三方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只确定一种人才培养目标,而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具体课程的支持,需要做到创新类课程、创业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三者之间的融合,即“课程融合”。首先,要杜绝创新类课程、创业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三张皮”现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不是这三类课程的简单相加,各类课程之间应存在交叉,在专业教育中应体现创新创业内容,教师在讲授专业教育课程时,应将当前创新创业的相关内容与专业教育知识有机结合,而不是孤立地只强调专业知识;同样,在讲授创新创业类课程时,也不能脱离专业知识,要将其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其次,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现有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课程陈旧、不系统等明显问题,需要由企业、政府、高校三方合力开发新课程,把以往以教授式为主的课程,转变为多种形式的课程,包括竞赛、讨论、讲座、创业实践、讲授等多种课程形式,课程的教学也不局限于教室,可以是会场、工作室、企业单位、甚至是政府部门内部。最后,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多样性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来支撑,在课程建设上,要与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对接,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形成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与师资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来自不同教育类型的师资,也就是说不仅需要来自擅长专业教育的专业师资,还需要来自擅长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师资。由于专业教师的精力、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专业教师不可能是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通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建立多样性的师资队伍,做到“引企入教”和“引政入教”。由于来自企业界的人士与市场结合紧密,具有较强的实战经验,特别是那些有着亲身创业经历的企业人士,更熟知创业中的各项艰辛,对创业也有着更深刻的体会,而这些经历是高校专业教师所不具备的,如果将这些企业界人士补充到师资队伍中来,不仅会充实师资队伍力量,还会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度;同样,来自政府界的人士对当前的政策、法律等熟知,能从政府规制的角度来解读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师资补充。当然,并不是只要是来自企业界和政府界的人士都可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这需要建立严格的师资选拔机制和严格的考核与约束机制,做到有进有出,选拔那些可以真正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起到有效作用的政企人士,进而形成多样性的师资队伍。
“政校企”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在事前,需要政府方和企业方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当中,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积极献言献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事中,政府方和企业方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企业界人士、政府界人士进课堂”活动,实实在在地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参与的方式除了活动以外,还可以与高校专业教师合力共上“一门课”,分配一定的学时由企业界人士、政府界人士担任;除此之外,政企方还可采取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孵化指导等方式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在事后,政府方和企业方还要进一步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或创业事宜,即使是毕业后,也要给予进一步的指导或扶持,真正做到“送上马、扶一程”。可见,“政校企”三方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三方联动机制,尽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但是政府方和企业方的全程积极参与,将优化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度。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直很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在2018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学院充分发挥企业、政府界人士的智囊作用,每一个专业都专门邀请企业、政府界人士参与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当中,比如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邀请了芜湖市当地知名企业的财务总监,包括海螺集团、奇瑞集团等,还邀请了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负责人,以及市金融办、财政局、税务局等政府人士参与。这些企业界专业人士和政府界人士给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很多非常贴近市场需求、前沿需求的修订建议,同时高校还及时将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反馈给企业与政府人士再次审定,多次反复讨论、修订后,最终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到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如何更好融合的问题,也考虑到课程之间的衔接等问题,构建了一套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立足地域经济文化和学校办学方向,开设了一系列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办学特色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增设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包括徽商变迁与新徽商、徽州区域经济史、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管理、创业融资、商业模式创新等;在特色课程上要求必修安徽省情系列课程,选修教师教育系列课程;在创新创业课程上开设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必修课,以及创新思维和创业训练选修课等。另外还开设专业导论课、学术前沿课。在素质拓展教育模块开设学校、学院、专业组织的第二课堂课程。其中在通识课程模块开设了24门课;在专业教育模块,每一个专业都开设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每个专业共计开设60余门课程;在实践教育模块,每个专业开设20余门课程(含实践课程);素质拓展模块没有详列具体课程,主要是以活动课程为主,有具体的学分要求;在个性化模块方面没有具体指定课程名称,而是学生在专业负责人或导师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择有关课程,达到4个学分即可。综上可以看出,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中充分做到了课程有特色(徽商特色、教师教育特色)、有层次(从初级到高级;创业类、创新类、专业类、学术前沿类等),满足了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课程要求。
考虑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用性、现实性,长期以来,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非常重视政企人士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工作,与地方政府、地方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大力实施“引企入教”和“引政入教”的协同育人措施。一是聘请企业和政府的专家、高管、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院兼职教授或校外导师,让他们参与到学院的教育教学中来。每学期学院的每个专业都会有知名企业和政府人士进课堂、讲堂活动,会不定期邀请这些政府人士与学生交流或开设专门的讲座;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同时,还会定期选派学生到企业、政府部门进行实习,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注重过程化考核;二是通过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将“引企政入教”落到实处。学院会不定期邀请企业人士进入“企业家大讲堂”来为学生讲解创新创业类课程,也会邀请一些校友人员或企业人员来分享创业经历;邀请政府人士进入“县市长论坛”讲解成长经历、政府政策等。通过“企业家大讲堂”和“县市长论坛”活动将企业和政府人士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最后,“校政企”三方共育创新创业人才。学院成立“启航创客实验室”,培育创客项目。项目的培养过程中,不仅会有企业CEO的亲临指导,还会有政府人士的现场政策解读与分析,以及学院指导教师的定期专业指导,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落到实处。
学院建立了高校、企业与政府三方联动机制,制定了专门的制度,包括最初的双方合作战略框架,以及后期具体的合作内容、权责要求,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新生刚入学时,除了由本专业教师开设新生专业导论课以外,还会邀请企业界人士进课堂进行专业讲解,让新生加强对本专业的认知;在后续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的切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邀请企业界人士和政府人士进入课堂或讲堂讲解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另外还会通过系列活动,让企业界人士和政府人士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比如在创新创业大赛中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或专业评委等,如每次的芜湖市创新创业大赛都会邀请企业和政府界人士参与。最后,让企业界人士和政府人士参与到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以及后续的支持工作当中,一是邀请合作企业到学院来招聘优秀人才;二是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帮助;三是争取部分企业的合作与出资,支持学生的创业活动。通过人才培养的全程参与,使得“政校企”三方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从而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