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明天永不“沦陷”

时间:2024-04-24

田野

翻开南京的历史,那刻骨的伤疤随着时间车轮的滚动依旧刺目,难以忽略。那是1937年的12月,一场浩劫,将一座城市和这样一个数字——300000,一同载入史册。一刀一刀和着鲜血,深深的印刻在了历史的尘烟里。

南京市话剧团借助于舞台,重新拨开历史那厚厚的尘埃,从一个小小的家庭开始展开讲述。然而,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他应该成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永远不能忘怀的记忆——一个充满着血腥的黑色的记忆。

《沦陷》是一台从正面反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话剧,它以南京某部队军官史孝堂一家及做牧师的哥哥史孝庭等人在日军屠城前后的遭际,再现了70年前发生在南京的那黑暗、惨烈、血腥的一幕,深刻地揭露了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并以此深切地祭奠了30万屈死的亡灵。

《沦陷》所追求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再现,揭露和祭奠,也不是要呼唤人们对这一惨案及战争做出一般的反思,而是以冷峻的态度,对处在其中的人及人性作出审视,拷问和剖析,从而引发人们对自身的思考与反省。

《沦陷》这一追求,不是通过述说一个严丝合缝、符合生活逻辑的精彩故事来完成的,而是通过截取故事内在逻辑线上的若干断面,以跳跃性的诗化手法,用令人压抑的极端场面,让人和人性在遭受无情的践踏、蹂躏、煎熬和考验来完成的。它的艺术价值,经由独特的熔炼,闪耀出异于此类题材作品的独特光华。

话剧《沦陷》讲述了那样一个满目疮痍的岁月,同时在其创作过程中也历经了波折。2004年,时任南京市话剧团团长的宋云祥同志就决策创作一部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话剧,并交由著名编剧姚远先生开始了剧本的创作工作。剧本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创作,于2005年完成初稿并荣获文化部“精品工程剧本奖”。于此同时团部决定于2006年下半年开排,并以此剧纪念话剧百年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但是开排在即的8月,原先已确定并已开始参与创作的著名导演王晓鹰先生因档期问题需要推迟至07年尚能进组。这一突然的变故使得全组上下措手不及。因为推迟排练就意味着《沦陷》很可能来不及把这样一部承载着悼念30万亡灵的、具有史诗般意义的剧目适时的呈现给观众。于是团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了另请导演的决策。国内30余位优秀导演的资料集中在团部的案头,或无档期,或其导演风格不适宜该剧,恰在此时,编剧姚远先生向剧组推荐了总政歌剧院的胡宗琪导演,胡导演在看完剧本后,对该剧表现出了极大的创作激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将承载南京30万亡灵赋予他的历史责任。并答应11月来南京参与排练。但是心急如焚的团领导班子仍然觉得排练工作迫在眉睫,于是团长带着角色演员的建议名单立即驱车几千里,与远在兰州排练的导演胡宗琪先生,舞美设计黄楷夫先生,灯光设计刘建中先生进行沟通和磋商,几位艺术家一致表态提前全力进入创作,而此时已是9月上旬。胡导演等主创人员走马灯似的穿梭于北京与南京之间,考查包括“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内的各个与剧目相关的场点和资料,与演员见面等。就在所有人都为这出话剧奔波忙碌的时候,团部又做出了另一项重大决定:调整作曲家人选,聘请空政歌剧团的一级作曲家吴旋先生担任本剧的作曲。至此,一个强强联手,国内一流的主创班子开始了与《沦陷》的并肩同行。终于2006年10月2日,在悬挂着“历史怎能忘却,屈辱怎能释怀,排好话剧《沦陷》,人民为你喝彩”横幅的排练场,《沦陷》正式开排。经过一个月的排练,制景、合成、走台、彩排、审查、演出。2006年岁末,话剧《沦陷》终于揭开面纱,与广大的观众朋友们见面,并且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与好评。这样的成功让剧组上下觉得为之付出的辛苦与汗水都是值得的。

话剧《沦陷》之所以取得成功,是综合了方方面面的艰辛和努力,不仅仅是依靠话剧团所有演职人员的专注与投入和强大的制作班底,还依靠南京市文化局和话剧团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管理者对艺术生产规律的充分尊重。

管理者对艺术生产规律的尊重,为《沦陷》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管理者和创作者工作上有着各自的职能分工与界定。在《沦陷》的创作过程中,团领导要求所有管理者不得无故干预艺术家们的创作。而管理者所承担的职责是在把握住剧作大导向的前提下,为创作者尽可能的提供外部保障和做好一切配套服务工作,让创作者在有利于创作的土壤上潜心耕耘。各部门的工作必须以导演为核心,必须尊重导演的抉择,服从导演的决定。不干预和少干预的决策的确给了艺术家们极大的创作空间。剧本乃一剧之本,作为享誉全军和全国的著名剧作家的姚远先生,为了创作《沦陷》,不仅实地考察了与大屠杀有关的全部场所和文物,更查阅了几百万字的相关资料,惨痛的历史事实和记载深深的刺痛了他的心灵,几致于使他无法写作。痛定思痛的他,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构思,以一个中国人的良知和责任,根据他占有的大量史料,从一个普通家庭面对那场浩劫时的所思所想以及不同的态度和命运为切入点,站在人性和理性的高度,撰写出了让国人震撼,令国人思考的巨着。

该剧围绕史孝堂的心理层面一层层展开。日军压城,恶战来临,南京就要沦陷,作为南京某部队的军官,史孝堂理应像一个真正的军人那样率兵死战,但是他擅离职守,企图悄悄安排家眷逃离战火。南京沦陷了,他和下级投降后遭到日军屠杀,死里逃生的他潜回家中,目睹妻子被日军奸污。后来,他在旧时同僚的引诱下,为了活命而当上了汉奸。当妻子沦为慰安妇、女儿遭受日军残害时,他忍无可忍,杀死了日军并开枪自杀。这一切,就是史孝堂在日军屠城前后的遭际。这段遭际对他一生来说虽然太短暂了,但却使他如同接受炼狱一般度过了显得漫长的岁月。

如果说,全剧以一层层揭示史孝堂心理层面展开而使人感到晦暗和压抑的话,那么剧中的史孝庭、玛丽娅、史妤罄、刘营长、严子泉等人在南京沦陷中人性的表现则是明亮的,高尚的。善良的人性和社会责任感驱使他们留在沦陷的南京城,去帮助那些失去政府保护而无助的人们。然而,他们的力量是有限的。面对侵略者的无耻暴行,他们无论做出多么巨大的抗争,仍然显得那么无力。最后史孝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日本侵略者作了最后一搏。玛丽娅则为自己的无力深深负疚,被梦魇缠绕,患上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并于次年用自杀方式使自己的精神得到解脱。他们的精神品格永远令我们追念。

《沦陷》激起了人们对发生在70年前南京的那场大屠杀惨案以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深入思考,让人们对这一惨案及战争的制造者做出冷峻的审视,拷问和剖析,对人性进行了深刻反思。

导演胡宗琪先生在读完剧本之后就心潮难平,他以“我是一个男人,我是一个军人,我是一个中国人”的崇高使命感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准确的诠释了剧作家所要表达和传递给观众的情感,确立了《沦陷》必然是一部具有悲剧色彩的正剧的定位,继而为二度创作确立了冷峻的手法、史诗般的风格的基调与灵魂。《沦陷》的剧作在故事的表述、人物的塑造、主题的开掘、风格的确立等诸方面都已经值得称道,在此基础上导演又根据文学剧本的风格特征,大胆地运用了表现主义戏剧的手法,通过一个个令人震撼的场面,一次次的人物相互之间的心灵碰撞,一段段的人物内心表露,直接进入剧中人物的精神内核,使其内心活动及人性的本质十分直观化、视象化地呈现在舞台上。导演好像使用了一把魔术般的手术刀,剖开了遮蔽剧中人心灵的肌体,使他们的灵魂赤裸裸地展现在天光下,供世人审视和评判。可以说,导演用犀利的导演语言完成了对剧中人物的分析和阐述,同时,又以夸张的手段建立起了大写意的总体风格,这对该剧的主题深化和最后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至此,《沦陷》在舞台上完成的二度呈现和剧作者在文本上完成的一度呈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契合。

同时舞美设计、灯光设计、作曲、化、服、道、效等部门也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导演认知的基础上,各自施展才华,为该剧的舞台呈现与走向成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令观众赞叹不已的是全剧的音乐,吴旋先生以他的才华和对剧本的理解,为130分钟长度的全剧创作了近80分钟的音乐,这不仅在话剧舞台上叹为观止,更是南京市话剧团创作史上的一次革命与突破。该剧的音乐语汇与剧情的跌宕起伏,舞美的恢宏壮观浑然一体。大大提升了全剧的品质。

话剧《沦陷》不仅取得本届南京十大文化精品的称号,还获得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本奖”、“纪念话剧百年全国话剧优秀剧节目展演一等奖”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文华灯光设计奖、文华表演奖”、“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南京市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等。

《沦陷》从2006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都在南京上演,用现代人的方式来表达对三十万同胞的悼念,告慰逝去的亡灵。它绘观众的不仅是压抑,是思考,是震撼,而更多的是警醒,是责任,是期盼……,用导演的话说:只有“见证”才能激起“良知”,“一个民族的灾难永久不被忘记,才对得起历史的成本,历史才不会轮回和重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