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发展阶段生活体育理念的价值表征及推进路径

时间:2024-08-31

陈红星

(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67)

***强调,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们充分意识到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性,居家锻炼与社区健身成为一种新时尚。《2020年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表明,家庭运动场景正在形成,37%的健身与锻炼者选择家庭健身;《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诸多政策行动日益推动体育与全民生活普遍联系起来,体育融入生活日益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常态。事实上,体育本身是通过身体活动来进行生活教育[1];体育与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的融合是大众体育参与的一种自我启蒙[2]。“体育行为融入人的生活世界而形成体育生活习惯及其过程”[3]即是生活体育的本质内涵。因而,为了遏制人们体力活动不足导致的慢性病流行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4],建构生活体育文化是必选之策。

1 生活体育理念的内涵及价值表征

体育融入生活理念最早源于国外对现代工业技术革命减少人们身体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焦虑,源于现代生活方式与节奏所带来的体质下降和诸多“文明病”。20世纪60年代,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体育概念,在时间维度上突出了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我国生活体育内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称为“新体育”,即“把体育普及到千百万劳动人民中去”[5],主要是从体育运动参与的大众化、民生化视角来看待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在竞技体育之外提倡使体育作为人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让闲暇成为一种积极创造状态。游戏精神被认为是生活体育的核心[6]。《“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体育更多地和身体、生活、生命联结起来。可见,生活体育已成为促进人们更健康、更有力量、更具尊严地享受生活和创新生活的方式。

1.1 生活体育提升人类共同体精神,蕴藏着固有的人本价值

生活体育理念最本质的价值是一种人本价值。从人的发展来说,生活体育更为关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完美结合,是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生活体育体现为一种活力的、团结的、审美的、自我实现的价值。在自动化与视频化相叠加的时代,屏幕前学习与办公时间增多、体力活动空间缩小,这相应挤压了人们社交与运动的空间。久坐不动带来亚健康、慢性疾病,乃至人际关系淡漠等问题。生活体育拓展人们的身体空间、情感空间、社会生活空间,促进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转变,使人变得更有自信、更有动力、更有创造感。因为,身体比整个人更宽,它包含了整个社会、整个环境。我们的生命总是处于一个环境之中,我们从来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身体,我们和外界息息相关[7]。生活体育将身体运动置于和外界息息相关中,从而实现身体的认知转向、身体的觉醒、身体的启蒙、身体的道德。第二,生活体育体现为一种公平、正义。生活体育鼓励和支持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分性别、年龄或体育技能的高低,都积极投入到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中来,促进身心健康和人际信任。社区体育、共享体育等健身活动均承载着公平、正义。生活体育同时能增进人类健康和规则意识,提升群体融合与社会信任度。这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正义内涵。

1.2 生活体育聚焦体育与生活的融合,彰显出应有的文化价值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生活体育是一种以体育全面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体育文化[4],它与休闲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体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首先,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理念是生活体育文化意蕴展现的重要逻辑。***强调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人类身心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是应对疾疫风险的重要法宝,好的身体是国家的社会资本[8]。随着人们健身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当前的生活体育在既有的多样性、包容性、互动性基础上,充分展现出开放性、跨界性和联动性,体育参与延展到人们的各个社会生活领域而成为一种日常实践,体现出“大体育文化观”,如体医工(体育—医学—工程)融合、体教融合、体商结合、“互联网+体育”等层面的跨界联动,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在多元体育运动场景得到有效实施。

其次,生活体育是一种休闲文化,是一个丰富和创造生命活动、完善自我的主体性价值生成过程。这里的主体性价值包括活力、勇敢、敏锐与理智等理想品格的生成,这些主体性价值构成风险防控的重要精神资源与心理资本[9]36-37。活力是一种健康的、精力充沛的状态,勇敢是克服阻碍与束缚的自尊、独立与合作品质,敏锐是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同理心与责任度,理智是基于好奇心的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活力与勇敢是形成敏锐与理智的基础性构成要素。生活体育正是通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体育活动促进人们在以上品格方面的成长,使人拥有积极的心理,富有互助精神,充满活力,促进人的社会化和道德团结。因而,可以说,生活体育通过人们日常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促进体育锻炼与体力活动的生活化,以休闲文化的价值形态成就人的健康品格。

1.3 生活体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凸显了特有的和谐发展价值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体育休闲和体育消费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活体育提供了技术支持,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创新培育了社会大众的健身观念。反之,生活体育反映了社会变迁、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的状态,促进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生活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互嵌共进价值耦合关系。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生活体育是绿色城市建设的价值旨归。生活体育将体育融入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重组了城市化建设加快带来的空间区隔、身份区隔、文化区隔的分异及人际交流的局限,促进了个体、家庭、邻里和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成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健康基因和活力元素。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活体育使体育消费得到释放,线上体育健身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体育场馆资源实现智能化运作;体育产业深入融合文化、健康、旅游等领域,形成文体康旅一体化融合发展趋势;“线上+线下”一体化体育消费模式凸显,形成智慧型体育产业发展新业态,从而推动人们体育生活方式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生作为最富活力与发展性的群体,是生活体育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学校在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活动平台与个性化体育服务体系中,将体育运动嵌入学生的公寓宿舍、课堂、校园公共空间,融合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等方方面面,使生活体育在知识储备中走向文化认同,在规则意识中走向集体认同,在个体发展中走向自我认同[10],体会和感悟生活体育与美好生活的价值关系,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推进生活体育的已有实践与经验

欧洲最早提倡“所有人的体育运动”理念;韩国提出了生活体育概念,成立了全国性生活体育协会,并持续完善生活体育振兴政策体系;美国提出“生活化健身”理念让体育深入日常生活;我国提出了“全民健身”理念与计划,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民健身运动”概念调整为“全民健身活动”,将健身活动形式扩展为包括舞蹈、野营、步行等在内的日常身体活动;国际体育类协会则提倡“身体素养”理念,认为身体素养中的情感(动机、信心)、身体(身体能力)、认知(知识与理解)、行为(身体活动参与)4个要素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与读书、计算能力同等重要[11]。在新发展阶段,“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活体育实践更加多元,生活体育的保障更加坚实。

2.1 日常生活中的体育要素得到增强

在现代社会的每一天,每个人都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做大致相同的事,但每个人的的确确是自己在单独做自己的事[12]75。列斐伏尔认为这种同质性的、重复性的被节奏化是当今人们日常生活异化的核心表征,生产异质性空间与复归身体节奏是抵御日常生活异化的重要方式。街头、广场、绿道、居家等空间锻炼氛围浓厚,大众对健康意识与身体素养的认知更加生活化,体育消费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大众健身消费水平相比2020年增长35%,全民健身的社区化、居家化趋势发展更加明显,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小区内的露天花园、社区或街道的露天广场、马路边等锻炼运动场景选择比例相比2020年大幅提升[13];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打造“15分钟健身圈”成为各大城市的共识;智能化健身与身体活动水平数据化监测日益流行,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互联网+健身”模式日益主流化;体育主题购物中心、运动社交型商业街、数字化运动娱乐馆等新型体育产业形式涌现;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走向融合,体育与医疗走向深度融合。

2.2 体育参与更为具身化

体育运动是以人的身体为基础的一种运动,身体是意义的提供主体,是分析体育运动的第一原理[14],具有“身心一体”的“具身化”价值内涵。人们的认知形成于身体的动作经验中,人们的伦理和情绪嵌入在身体动作中。这不仅因为身体活动是延缓老年人认知老化、提高青少年认知功能、改善学生学习等的重要因素[15-16],并具有较强的抗抑郁效应[17],而且因为体育参与是不同身体之间的意义建构过程,如果是定期的团队训练,还会包括伙伴关系、同一品牌的选择等意义行为等。在新发展阶段,一方面,体育活动参与的日常仪式感增强,马拉松赛、广场健身操、健步走、共享健身仓等就在人们的身边;另一方面,体育社交媒体促进身体锻炼行为与体验得以呈现,被关注并互动言说。健身打卡成为具身性的身体记录与管理方式,人们的日常锻炼实现生活空间、技术场域与具身体验三者的融合,“每天1万步”逐渐成为日常。身体活动带来的这类情感愉悦感、社交和谐感、精神饱满感,以及以数据化方式呈现出的自我效能感与目标感,转化为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我认同,转化为对自我能力与意志的掌控感,转化为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从而成为应对疾疫风险感和脆弱感的无形资本。这些体验、认知、意识均依赖于跑、跳、蹦、走、扭、舞等具身化动作与过程。

2.3 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融合效应明显

推进体育强国战略,既是强身健体与健全人格培养的需要,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发展阶段,体育发展出现了数字化、个性化、居家化转型,出现了体育制造业、体育新零售、智慧体育场馆等发展新模式,小型健身器材出现了逆势增长。2021年全国两会聚焦了体育场馆的智慧化、冰雪体育产业发展。这些表明,国家与社会在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上强化了更深切的时代责任,体育日益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共振。我国自2019年以来发布的相关体育政策与规划充分凸显出体教、体卫、体医、体旅融合互动发展特征(见表1),这为提升身体健康素养提供了新启蒙空间。

表1 近些年我国发布的体育政策的特征

3 体育生活化及推进路径

生活体育是一种理念,体育生活化是一种过程与目标,是将兴趣、健身、休闲、交往、创造等多元价值融于一体的自觉自为与自主选择的过程,具有从微观路径和感知维度介入并改造人的日常生活的现实可能性,体现出社交化、生命化、信仰化特征。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的体育发展步入了新发展阶段,由此生活体育也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价值与意义。人们的健康意识进一步觉醒,运动多元价值认同进一步提升,从而促进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健身需求多样性发展、体育运动场景的多元化发展、身体活动监测的数据化发展。进一步深化生活体育理念,充分实现体育生活化,可以从理念认同、动员参与、政策融通三个层面来进行。

3.1 理念认同路径:推进对体育运动具备多重价值的理解与认可

从个体层面来说,定期的足量体育活动参与能够预防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有助于预防高血压、超重和肥胖,并改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人们提供了愉悦心情、形象管理、关系拓展、身体审美、自我实现、和谐社会等多层面的价值,这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人的一种终身发展能力。从社会发展层面来说,体育作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不仅创造充满活力的社会,还会带动旅游、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并带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净化空气、疏解拥堵、使道路更安全的社会发展效应,从而促进形成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有细分市场的体育产业、有基因传承的体育文化。因而,需要建立“政校社家企”的协同推进模式,大力倡导与鼓励生活体育,促进体育活动从个体到团队、到学校、到家庭、到社区、到企业全方位的认同与参与,促进体育活动向社交化转变;需要社会媒体与相关机构、社会组织大力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体育故事;需要挖掘放大体育锻炼者和运动爱好群体的直觉感受与体验,促进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受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树立健康信念,从而让体育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体育,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3.2 动员参与路径:推进体育活动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

体育健身活动不单单是有氧运动和休闲类活动,它还包括如步行、骑车这样的日常生活运动,也包括武术、龙舟、围棋、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生活体育本身意味着体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秉承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覆盖的原则,让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身体锻炼是当前体育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环境规划部门、交通部门、社区、社会组织等的共同目标。需要建立和加强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机制,将体育与健康融入所有部门与所有政策的决策过程,实现体育资源与平台的共享,使各级各类体育活动或赛事有序进行。第一,有针对性地分别为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孕期和产后妇女、残疾人、慢性疾病患者等不同人群提供身体活动建议、体育参与空间与机会,实现体育健身需求的精准化供给。第二,动员与促进人们积极地关注或投入体育社会组织、健身活动空间、体育表演活动空间以及公共空间(如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小镇、绿地空间、住宅楼体育活动空间等)。每一类空间均应具备有效的教练指导与互动载体,增强人们体育运动具体化体验,提升体育活动参与的持续性。第三,可建立运动积分制,人们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获得个人运动标识。比如将健身打卡纳入学习强国积分,将校园阳光跑纳入学生体育课程考核评分体系,从而有效动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

3.3 政策融通路径:推进体育参与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当前,我国全民健身进入融合发展阶段,生活体育理念的建构有了更多学科、行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相应地,还需要有制度供给与政策融通,以促进生活体育理念建构有目标可立,有章可循。《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到2025年,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达成这一目标需要人力、财力的专门投入,需要整合融通相关政策规范。第一,各地可依据已有的地理与人文资源,设立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专项经费,建构有特色的区域化生活体育文化。例如,《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制定了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计划,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制定市民运动健身公益补贴计划,持续推进“你运动,我补贴”上海体育消费券配送;制定社区健康运动会推广计划,创办全国首个以健康为主题的社区运动会——上海社区健康运动会等12项计划,以打造“处处时时人人可健身”的城市活力环境。第二,建立专门性全民健身促进机构,明确政府、体育部门、卫生部门等多部门各自的职责与目标任务,以政策学习与共同研讨的方式促进部门之间政策规范的衔接融通,从而整合利用家庭、社区、社会、行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活体育活动,共同为生活体育创新发展提供保障。比如城市绿道规划、绿色低碳交通体系规划政策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政策之间的融通,《关于开展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的意见》(2021)与其他相关政策意见的融通等。第三,构建体育生活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体育生活化的有序推进提供方向。当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社区已尝试建立了包括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社区体育社会化程度、居民体育科学素养及锻炼行为和效果、体育家庭这四个一级指标和十二个二级指标在内的社区体育生活化评价指标体系[18]。这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和推广,比如构建城市体育生活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政府部门业务考核,从而有效形成生活体育的支持性环境,促进人们身体活动效能感与运动信念的产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提升健康水平。

总之,生活体育联结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联结着由健康、快乐和积极进取的态度构成的美好生活,联结着全民健康、经济发展力、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播力。新发展阶段,生活体育理念的建构要从理念认同、动员参与、政策融通三个层面创新推进,形成“主动健身”“全民健康”生活体育文化新格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