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以安徽省A县为例

时间:2024-08-31

项宗东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
——以安徽省A县为例

项宗东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基于对安徽省A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农民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时间不合理,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的受众范围较窄,培训组织形式欠缺,培训效果不佳,培训考核不够规范等问题。结合人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以下对策:提高农民培训的积极性;调整培训时间,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扩大培训的受众范围;创新培训方式,改善培训组织形;规范培训考核;完善农村教育,培养后备人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的现代化理论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推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核心问题,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点工程。2016年1号文件指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2017年1号文件指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当前,推进我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培训以及政策扶持等措施可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

一 新型职业农民概述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传统农民是指居住在农村,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他们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素质低,难以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朱启臻(201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外,还必须是市场主体,具有高度稳定性,把从事农业作为终身职业等条件[1];丁丽军等(201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以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或农业服务等产业为主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民[2];洪仁彪(2013)分析了职业农民的内涵,认为职业农民是追求利润型农民。简而言之,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主要有专业大户成员、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成员、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等[3]。

(二)新型职业农民基本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基本特征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全职务农,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具有“能创业”的特点;具备较大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收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

(三)人的现代化理论

新型职业农民应是现代化的农民。人的现代化理论包括生活、素质、能力和关系四个层次,只有各层次全面发展和提升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目前职业农民培育更多的是从“经济人”角度出发,着力提高其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职业农民培育中理应加入“社会人”属性,形成“以能务农”、“以德务农”、“以法务农”,即以农民现代化为最终目标。而且,农民现代化也是我国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一最大社会群体实现了现代化,整个国家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这种理论也解释了职业农民问题的发展方向[4]。而培训过程也是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现代化途径。

(四)相关研究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冯飞等(2016)研究认为,国外目前没有新型职业农民的提法,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投资和职业农民培育两个方面[5]。国内新型职业农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新型职业农民的含义与培育的必要性。朱启臻( 2013)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从事现代生产经营相关的从业者,狭义是指以农民为职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且具有较高素质的现代农民[6];任湘和张菊霞( 2015)以计量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朱启臻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界定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认同[7];夏益国 (2015) 认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很重要[8]。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约因素。王昭等(2014) 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难在于农民自身素质与观念的落后、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制约、培训教育方面投入不足等[9]。 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朱启臻(2013) 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包括创业的农民工和农村种田能手,以及城市中对农业生产有兴趣的大学生、城市居民等[10];叶俊焘等(2014) 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对象应该是种植养殖能人、农业经营管理者等[11];李伟( 2014) 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包括种养大户和返乡农民工,以及农村具有一定学历的新型农民作为培育对象[12]。 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途径与绩效。乔一凡(2015)研究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政策[13];许浩(2012)探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选择[14];金绍荣(2015)研究了地方政府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角色、困境与出路[15];徐金海等( 2014) 研究了新型农民培训的绩效情况[16]。 5.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郭智奇等( 2012) 分析了美国、英国、 韩国、德国在职业农民立法、农民职业教育公益性定位以及农民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方面的发展经验[17];史洁(2014)通过对美国职业农民的培训教育体系研究指出美国出台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法规、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建立准入制度、多渠道经费来源鼓励职业农民培训是值得借鉴的地方[18]。此外,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研究。刘黎昂等(2016)提出发展 “互联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19]。亓乐秋等(2016)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素、培育方式和培育内容等[20]。何超群等(2016)分析了精准扶贫战略下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思路的精准化、贫困农民培育模式的精准化等[21]。

综观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研究体系较为成熟,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而国内研究则较多为政策解读,研究分散,缺乏对具体培训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安徽省A县城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进行调研,深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 安徽省A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一)A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概况

A县位于安徽省的中部,总面积2092平方公里,耕地67万亩,总人口102万人,但大部分劳动力都从事工商业或外出打工,剩下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农民的土地有的闲置,有的承包给大户,但多数大户专业知识较少,大多凭借自己的生产经验进行生产,文化、管理、技术等不同程度地欠缺。劳动力不足和综合素质较低制约着A县农业现代化,所以需要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面提高农民文化、身心、技能和经营管理等综合素质,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吸引青、壮年农民工返乡。A县积极响应号召,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培训工作,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为重点,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课题组于2015 年12月底,深入A县城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进行调研。此次调查中,分别走访了A县农研所和农业科学研究所,并深度访谈了A县多位分布在不同乡镇的种粮大户。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A县农委从2009年开始响应国家号召,在各乡镇设立教育中心,以集中教学的方式,理论结合实践,在短短6年内培育了14000多名学员。A县作为新兴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以传播农业知识为要务,以培养农业后备人才为目标,为A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受到国家农委及安徽省政府的表彰。A县目前的重点培育对象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产业规模、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将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以及中学毕业生、青壮年农民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后代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后继者进行培养,确保经营农业后继有人。

自2009年在A县开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县城逐步推广到周边区镇。调查发现,所谓分区域,即各个参与培训的职业农民以地区为单位,建立教育基地,开展教学任务。这种方式极大地节约了培训成本,同时为农民带来了便利。而集中式教学指的是县农委根据国家培训款项下达时间,采用分区域集中式教学的培训方法将农民培训时间压缩到一个月内,进行五天的集中式理论课培训和为期十余天的实践观摩教学,以便于教学任务的组织和开展。

A县政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主体,利用有限的资源集中实施培训,并尽可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从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政策宣传、经营管理四方面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培训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集中式教学的最大障碍是农民素质的参差不齐,对于培训内容的接受掌握程度不同。在同一区域的农民参加同一种培训,然而,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却得到相同的培训内容,存在忽视培训对象实际需求的情况。由于资源受限,在A县不同乡镇地区所开展的培训状况差异巨大,较为偏远的乡镇培训的机会较少。

三 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农民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从培训客体即农民自身来看,由于参加培训的农民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少数为专科,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有参加培训的意愿,但在参与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对自身素质的提升还不够重视,他们大多数是重生产、轻流通,很难理解培训中的一些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经营管理方式。

(二)培训时间不合理

调查得知,培训时间集中在九月份到十月份之间,多数种粮大户指出这时稻子出头,正处于农忙时节,所以如果这时培训,自己可能抽不出时间,因此多为雇员或者家中老人去参加培训,这样就更降低了培训的效果。由于其认为培训与自身相关程度低,雇员在培训时更是漫不经心,经营者也不知道雇员去学习了什么,年长者去参加培训更会难以消化培训的内容。所以培训时间的不合理成为制约培训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从培训内容来看,涉及到生产技能、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这几个部分,培训期限一般集中在一个月内,主要采取的是理论知识的教学,集中为五天,实践教学总共有十余天。对于农民而言,理论知识的教学比较难懂。田间地头的基本生产技能他们已经掌握,他们更希望多了解新品种与新材料等方面的信息来提高生产力。

(四)培训的受众范围较窄

从培训的受众范围来看,培训花名册上显示参加培训的多为A县城附近的乡镇,其他乡镇参与培训的人员少,一些边远乡镇的农民基本无相关培训。据了解,A县培训活动开展较早,但培训的扩展速度还相对缓慢,受众范围较窄。

(五)培训组织形式欠缺,培训效果不佳

从培训的组织形式看,A县农委是按区域分班培训,就是同一个地方的农户集中在一起培训,按当地多数农户的需求培训,例如大多数农户种植水稻,在培训时就主要讲授关于水稻的相关知识,这样,对于其他专业大户而言,培训效果就比较小。

(六)培训考核不够规范

从培训的考核规范性看,农户培训后有相关考核,但据调查得知,考核只是形式,考核主体与农户都没有足够重视,考试合格后会有相关结业证书,农民可以凭借证书多贷款,但考核形式化反映出培训规范性欠缺。

四 建议

为解决以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加大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培训工作,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群众基础,让农民响应并积极主动参加。此外,可以通过政策优惠、物质激励等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培训。

(二)调整培训时间,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应根据农民关注的学习内容,采取灵活的、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及时调整培训计划,顺应农民培训需求,以提升培训效果为目标,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重在实用的培训,并合理安排和利用农闲时间,避开农忙,实行长短期结合,脱产和半脱产结合培育等。

要建立反馈和评估机制。采取电话、互联网或者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接受培训的农民进行调查,发现农民的问题,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农民实际调整和修改培训方案,使农民受益最大化。在培训后期也要对农户进行跟踪服务,配备专业的农技人员进行答疑和指导。

此外,在培训中还要注意引导农民转变自身观念。要让农民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市场意识,提高市场决策的敏锐度,按照市场的需求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让农民能够主动地去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敏锐地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从政策中寻求支持。

(三)扩大培训的受众范围

完成主要乡镇培育试点工作后,在前期宣传到位的基础上,将培训受众范围扩大,将此项工作落实到各乡镇,多范围覆盖培育。实现普及,形成规模效益。对此,注意各区域间的差异,结合农民所需,适时合理调整培训内容与方案,因地制宜。

(四)创新培训方式,改善培训组织形式

为增强培训的有效性,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合理组织培训形式,要考虑按区域分班这种培训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培训中主体分散、农民需求不同的问题,可以创新培育方式,例如信息化的培育方式。由政府出资,集合各方力量打造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远程教育平台,将往期培育中理论教学面授部分整合为一套视频教学,在平台上共享,替代老师面授,可解决培训主体居住分散的问题。对于学员不懂的问题,集中聘请老师进行答疑指导。同时拓展平台的其他功能,增加一些诸如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等实用功能,开设教学答疑、学习体会等模块,满足农民除生产外的其他需求和解决农民的疑问,并在线提供农民之间的交流体验。

(五)规范培训考核

为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在农民培训结束后,对参与培训的农民应选择适当的考核方式,规范流程。考核结束,要及时完成后续证书发放及新型职业农民身份注册、入库等工作。此外,可以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评定出一批农民专家,将农民专家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引入农技站。这样既对培训中一部分表现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了肯定,又能够充分发挥其带头和引导作用,对参与培训的农民起到了激励作用,形成激励机制。

(六)完善农村教育,培养后备人才

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中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加强“农二代”的文化素质,以提升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加大高校尤其是农林类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农业后备人才。与之对应的,优化环境,完善系统配套支持,激励农业生产经营能人愿意留下来,大中专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兴业创业,成为职业农民。

[1]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养[J].农业工程,2012,(3).

[2]丁丽军,赵莎莎,钱建中,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现状分析——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2,(7).

[3]洪仁彪,张忠明.农民职业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5).

[4][11]叶俊焘,米松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阐释、他国经验与创新路径——基于农民现代化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4,(4).

[5]冯飞,姬雄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综述[J].榆林学院学报,2016,(5).

[6][10]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

[7]任湘,张菊霞.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15,(13).

[8]夏益国,宫春生.粮食安全视阈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5).

[9]王昭,张红.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2).

[12]李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3]乔一凡.新型农民培育政策研究[D].天津: 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4]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

[15]金绍荣,肖前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地方政府的角色、困境及出路[J].探索,2015,(3).

[16]徐金海,蒋乃华,胡其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实施绩效评估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

[17]郭智奇,齐国,杨慧,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

[18]史洁.美国职业农民的培训教育体系研究[J].世界农业,2014,(12).

[19]刘黎昂,赵水民.“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

[20]亓乐秋,王东红,鲁永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6,(12).

[21]何超群,吴锦程.精准扶贫战略下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

(责任编校:陈婷)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

XIANG Zongd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 China;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61, China)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new vocational farmers training of A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the paper finds out several existing problems: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training is not high, the training time is unreasonable, there is a lack of pertinence training content, the audience scope of training is narrow, the training organizational format is not very good, the training effect is poor, and the training assessment is not normative enough. Based on the modernization theory,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training; adjust the training time, and 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training content; expand the audience scope of training;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organization form; improve ru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reserve talents to standardize the training assessment.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 modernization theory

2017-03-15

安徽农业大学繁荣发展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安徽现代农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编号:2014ZS03;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农业高校‘教研农场’创建与应用研究”,编号:2013ZDJY062。

项宗东(1972— ),男,安徽庐江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F323.6

A

1008-4681(2017)03-0052-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