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

时间:2024-08-31

刘 望,任洪申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4;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005)

一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特点

(一)“经济后发型”高等教育大众化

“经济后发型”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经济发展程度尚未能给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足够的推动力量,而是在经济之外的力量推动下开始的大众化过程。目前,我国大众化的进程相对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这种超前的意识有一定的好处,可以快速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但实则欲速不达,外部施压式“揠苗助长”模式往往会使得政府和学校在全新的理念、优秀的管理技术和思想面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在于经济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上层建筑没有坚实的下层基层,难免暴露出诸多的弊端和问题。

(二)“政府控制型”高等教育大众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政府主控的,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行政痕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属于“政府主导型”的代表。

表1 政府主控的政策、毛入学率

二 现有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问题

(一)高校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念片面化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现在虽然已经在推行“大众化”,但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精英发展阶段,表现在:(1)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缺乏多样性,主要采取单一的学术标准;(2)在整体上的人才培养保障标准方面,也仅仅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这一标准来评价,得出的结果也往往不能让我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有一个清晰、客观与准确的看法和标准。

(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单一化

作为现阶段大众化教育的典型表现形式,扩招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所谓的高等人才暴增,而失业问题也凸显,失业率有不断增大之势。沿袭精英教育下的办学模式,政府在高校的办学中充当着一个多面体的角色,由于高校行政体制的存在,政府成为了高校的包办者,直接插手高校的办学和管理,又充当了高校办学的评价者。打个比较形象的比方,政府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大众化教育赛事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还当教练员。似乎整场比赛都由政府这个行政巨人一手把控,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政府在高等教育办学中具备了绝对的话语权,而高校自身却逐渐具有了傀儡的品质。在高等教育保障上,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和相关的专业人才,政府在评估和保障上一家独大,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而由专家组织起来的本科教育评估团也因为机制等原因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三)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和专业的评估人员

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小组的成员都依政府的行政命令来选定,导致评估小组的“专家”素质和质量都参差不齐,正因为评估小组不是独立于政府与高校的第三组织,这些专家是受政府指派,从高校中产生,由此可知,所谓的专家评小组是政府与高校的衍生品,受各方利益影响,在夹缝中生存,或者说是形同虚设,缺乏独立性,进而评估也缺乏公平和公正性。

另一方面,即便所谓的评估小组有一定的独立性,现有的评估机制、评估制度依然存在巨大的缺陷。在实际中,我国每年对高校进行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活动往往只是一种单向的不彻底不透明的简单评估、评价和监督,没有充分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评估小组和高校之间没有站在严正的立场上来对待教育质量这个终极目标问题,评估流程流于形式,缺乏完善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评估机制,收效甚微,亟需改进。

(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环境不规范

从上文分析可知,我国虽然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表现出明显的政校不分,政府管理高校,干预高校的微观经营,还制定评价质量的标准,一手操作了现有的高等教育。这种权力的明显集中,直接损害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权力,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三 构建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一)确立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倡确立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核心就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实际中,一方面要求教师提高服务的意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另一方面,教师具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此外,高校还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注重学生的评价,并把其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充分倾听学生心声和感受,体现民主性和监督性,提高教师考核的公信度。

(二)妥善处理高校三大职能的关系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有三项基本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校能不能有效地运行,能不能培养高质量人才,能不能提供良好的质量保障,很重要的就在于能不能协调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职能来处理,应把教学工作定位为高校的中心,把人力、物力和财力尽量向人才培养倾斜。后两者应该紧紧围绕在人才培养中心的周围,坚持所有活动都至少能面向学生,而不是各自为政,游离于人才培养之外,更不能对人才培养造成阻碍和冲击,而是要为高等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合格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强力支撑,三者协调发展,相得益彰而又分清主次,重点发展,全面统筹,最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质的飞跃。

(三)明确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内容

1.要建立合理的教育质量的自评机制。作为内部保障的一部分,高校应该按照相关的标准,组织合理的专家组成质量评估小组,在学校的范围内,以公平和公开的方式对本校的教学教育质量进行第一层次的过滤,这种评估能够注重本校的特色,并且对高校办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反映,效率较高,还可以防范于未然,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学评估小组的成员应有立足教学前线、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高,具有专业评估知识的专家和教授组成。

2.建立教育质量的激励机制。高校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调动各部门参与质量保障的自觉性。必要时可以举办相关的论坛、学术研究、教学比赛、学术成果奖励等方式,一来增强内部激励,二来引用竞争机制,让教师在教学比较和学术比较中看到压力,进而转化成增强质量的动力,从而自觉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进而能保障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获得良好的发展。

3.完善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每次评估都会产生许多有用的数据,进而组织成评估报告,通过对各类数据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并及时反馈,能迅速发现问题,并在第一时间提出解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

(四)建立完善的教学工作保证体系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注重并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及时进行指导,使得高校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观念,提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效的能力。三是在扩充师资队伍时,要适当提高教师行业的准入标准,着重补充高层次的、有高学术水准的人才,同时,为提高教学的质量,给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质量,要求高层次的教授和教师能走上教学一线,为本科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服务。

2.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具体说来,对于已经成就和过时的教材要及时予以取缔,及时更新教材体系和内容,同时根据学科的最新的前沿成果和重点领域编制具备理论造诣、实用新颖的教材。同时,推出相关的精品课程,凸显特色,并借助互联网将相关的精品课程以公开课的方式上传至网络,供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和讨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知名度,另一方面,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精品课程,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备各种综合素质的人才。此外,为能给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需要高校努力改善好自身的办学基础设施。学校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落实办学条件的资金,优化相关的教学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不断及时更新过时的设备和技术。

3.健全教学管理的机构与制度。学校应该加强对管理层的建设和监督,包括成立相关的教学管理委员会,如教学建设委员会、教学事故认定委员会、教学督导专家委员会、实验室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和教学基层组织等,同时加强对管理机构的监督,确保教师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服务,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学生。其次,要积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让高校适应时代的变化,跟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积极推陈出新,及时更新和改进教学和教育工作,不断改革和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最后,为提高质量保障的有效性,要完善教学管理的基本规范。要建立完善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规范,要求高校的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清晰准确的要求和规范。

(五)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教学评价不是单一的活动过程,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的综合评判过程。高校本科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中教学评估体系通常包含四个评估主体,它们是:任课教师、同行学者或专家、学生和学校教务处等管理部门。首先对于任课教师参与教学评价,将给教师形成良性的无形的竞争压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其次学生也要成为评价主体的一部分,因为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了解和熟悉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等各个方面,是教务服务的直接享受者,对教学质量有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最有发言权。再次,我们通常采用的比较正规和官方的方式是来自本科教学评估小组的评估。由于专家的专业素养较高,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较好的学术造诣,能够体系教学评估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最后是来自高校管理层的教学评估,学校的管理层诸如教务处等部门要及时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和掌握教学活动的进展状况和教学效果,同时要善于倾听教室与学生的意见,了解和熟悉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且予以及时解决,对出现矛盾的地方,要及时做好协调与沟通,改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2.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在确定评价指标时要遵循基础性、导向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其中基础性原则是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而导向性原则指高校本科教学和办学活动要遵循本科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要求,一切活动都不能违背为学生服务,培养人才、教育人才的终极目标。可比性通常是指学校之间的教学活动应该要加强比较,体现竞争性,从而在竞争的压力下带动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素质更加优秀的生源。可操作性原则指制定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可行性,指标体系应该尽量具体和接近现实,从而能真正发挥评价标准的指标作用。

3.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激励机制。评价方案是开展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包括评教和评学两个部分。评教主要是为了督促、诊断和帮助教师,使其能够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和方法,从而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评学则主要针对学生来进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效进行评价,根据学校教室和家长以及周围人士的反映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另外一方面,为了确保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保障体系顺利和高质量运行,还要建立高校的评价激励机制。具体说来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对作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必要时要向优秀的个人和团体进行资金和条件的倾斜,以增加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鼓励优秀的教师走上教学一线,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六)改革大学考试形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考试形式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是为了杜绝考试舞弊行为,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

高校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高校的考试形式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闭卷或者是开卷,也可以采取提交论文代替考试或者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申请该课程的考试形式。高校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扎实,采用开卷形式可以衡量学生的综合知识,提交论文代替考试可以衡量学生知识的全面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衡量学生知识的创新性。改革大学考试形式,可以让学生们和大学考试有双向选择,可以使学生们更加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兼顾培养和考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鼓励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学校管理部门要在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等方面与考试改革密切配合,不断修改和完善各种与考试有关的形式规定,以利于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