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道美国口语中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4-08-31

聂 茸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辽宁铁岭112000)

地道美国口语中的文化内涵*

聂 茸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辽宁铁岭112000)

美国口语语言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面镜子,也是美国文化传播的载体。地道美国口语中承载着基督教元素、历史元素、文学作品元素及运动用语元素。了解了地道美国口语中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

美国口语;文化内涵;基督教;文学;历史;运动

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美国英语成为世界各国间相互交流的工具。英语的学习不仅仅被看作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对中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交际得体是新世纪人才在未来竞争社会中所应具备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对此,西方社会早有认识,许多高校,特别是在英美国家,跨文化交际或文化研究已成为热门课程。美国口语是面对面交际的工具,但富有文化特色的口语词汇往往使我们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表达,使我们的沟通陷入误解。本文拟主要介绍地道美国口语中的文化内涵,以促进跨文化交际。

一 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它源于拉丁文cultus,是由colere演化而来,它的拉丁文原义是“开发,开化”,而这里所指的文化则是与政治、法律、教育等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文化也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语言中的许多词汇都常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方言和俚语是最通俗的语言,给人以新鲜、生动、趣味的感觉,因此,在口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大地丰富了口语。但是,单从字面意思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我们要挖掘其文化渊源。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口语语言成为文化的一面镜子,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二 地道美国口语中的基督教元素

宗教作为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已经渗入到世界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诸多领域。基督教思想已深深地渗入西方人的文化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之中,直至今日,当其宗教的外壳趋于松动之时,基督教思想仍以哲学、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形式继续影响着西方文化。美国虽然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但基督教在美国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世界观,约有86%的美国人是基督教徒,其中包括新教、罗马天主教、卫理公会、浸礼会、路德教派等[1]。基督教的教义对美国人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作为基督教的教科书《圣经》更是家喻户晓。不了解基督教很难理解美国口语,地道美国口语中很多词汇都承载着基督教元素。

例如:一位中国学生想邀请Jones给Mr.Smith先生写一封推荐信,Jones回答道:I’m afraid an introduction to Mr.Smith from me wouldn’t help you much.He doesn’t know me from Adam.其中,Not know someone from Adam在口语中的意思是“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据《圣经》所载,Adam(亚当)是人类的鼻祖,没有什么人会见到过他。因此,“不知道他与亚当有什么区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人”。

像这样的口语表达在交际中频频出现。我们来猜猜下面的句子的含义:

1.I sweat blood until the work was finished.[2]

2.The boss raised Cain with me for not finishing my work on time.[3]

3.You’ve accomplished a lot,but it’s only a drop in the bucket compared with what lies ahead.[4]

从字面看,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真正含义。但我们一旦了解基督教,了解《圣经》,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原来sweat blood直译是“使出血汗”。在美国口语中的意思是“苦的要命”,常常含有“忧虑”的含义。该词条出自《圣经新约》中的《路加传》第22章44节:And being in an agony he prayed more earnestly;and his sweat became great drops of blood falling down upon the ground.[5](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滴,滴在地上。)第一句的意思是:我一直很不安,直至工作完成。而raise Cain with someone字面意思是“把该隐叫出来”。实际意思是大发脾气,大吵大闹。古代的人们相信:只要嘴里一说devil,就会招来恶魔,因而用Cain一词来代替。Cain是《圣经旧约·创世纪》中的人物,他是亚当和夏娃的长子,曾经杀死其弟弟亚伯,由于他给人以“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印象,所以变成了devil的代称。第二句话的意思是:由于我没有按时完成工作,老板很生气。Be a drop in the bucket含义是“沧海一粟”。出自《圣经旧约》,在《以赛亚书》第40章15节有这么一句话:Behold,the nations are as a drop of a bucket,and are counted as the small dust of the balance.(看哪,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像天平上的微尘。)现在不再使用a drop of a bucket,而用 a drop in the bucket。表达与全体相比,只不过一点点。第三句的意思是:你的确完成了一些工作,但是和摆在面前的工作相比你完成的不过只是沧海一粟。

在美国,86%的美国人信仰上帝,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们始终有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只有敬畏上帝的人才是办事规规矩矩诚实可信的人,基督教的教科书《圣经》的影响就这样几乎遍布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行为中,主宰着美国人的交际用语[6]。

三 地道美国口语中的历史元素

历史塑造、规定着语言,语言承载、传播着时代文化,研习语言要知道其历史与文化内涵。美式英语是对旧大陆语言的继承,但也受到了新大陆环境的雕琢[7]。美国是个“大熔炉”,它的祖先来自于世界各地。人们来到美国时,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挪动一下,而且还把他们所在国的风俗习惯带到了新的居住地。久而久之,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形成了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在这一点上,美国口语中有其明显体现。

Let George do it.在口语中是指把自己的任务推给别人。这一词条与法国国王路易十二世(1462-1515)有关。每当他有自己不愿意过问的事情时,就指着当时的首相、枢密主教昂布瓦斯的手下George说:Let George do it。这成了他的口头禅。但是,在现代美国人的意识中,这个George不是指特定的人,而是泛指别人。

在美国口语中经常出现带有Dutch的词语,例如:Jack said to Mary:“lately,I am in Dutch with my mum.”中 be in Dutch with someone字面意思是与某人的关系就像与荷兰人的关系一样。为什么提到荷兰?主要是因为17世纪以后,在国际政治和贸易等方面,英国与荷兰激烈竞争,两国一直互相仇视。这一表达通常用在与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人一时关系恶化的场合使用,表示与某人关系不妙。当然,在现代口语中,一些表达已经约定俗成,没有了历史的留痕。例如:Go Dutch.(AA制)已经没有了贬损荷兰人小气的含义。语言承载、传播着时代文化。口语中,Eat crow表示“深自愧恨”。在英国英语中有一个同样的表达法,就是 eat humble pig,本条用语纯粹是美国货,这是因为它源自如下的一段小插曲:在1812年的英美战争中,有一个美国兵进入英国人占领区去打乌鸦,被英国兵缴了械,并强迫他把那只乌鸦一口吞了下去。那个美国兵马上取回枪,来了个投桃报李,强迫英国兵把剩下的乌鸦全都吃下去。这一习语主要指枉自尊大使本人感到羞愧难当。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用语也会在口语中广泛地继承下来,例如:do a land-office business in something指生意大为兴隆。大家都知道:Do business是做生意,land office是国有土地管理局的办事处。为什么与生意好有关系?翻开美国历史,在1862年,美国实施宅地法案的时候,把国有土地无偿分给一般市民,因此,有大批的人涌入各地的land office,也就是说land office大大兴隆了。do a land-office business源出于此,意思是做 land office式的买卖,亦“生意兴隆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了。

四 地道美国口语中的文学作品元素

早期的欧洲移民把欧洲文化带到了美国。到了17世纪,莎士比亚戏剧很快地遍及美国各地,成为美国作家的创作源泉,影响着美国的口语表达。

例如: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第五幕第二场中to dance attendance on their lordships’pleasures,表示在听吩咐的时候,好像跳舞一样来回走动,殷勤万分。Dance attendance on在现代口语中借用表示“大献殷勤”的意思。但有人对你说Something is rotten in the state of Denmark时,实际是想告诉你“事情有点奇怪”。该表达是从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对白中借用来的。在第一幕第四场,哈姆雷特由于与国王的幽灵对话,叫部下退下,部下马赛拉斯说了这样一句话。原来的意思是:“在丹麦这个国家里,有什么东西正在腐烂。”人们在不能理解或觉得可疑的时候,心里会想“有人在搞什么名堂?”而be all Greek to someone本来含义是“完全不懂”,此表达源自莎士比亚的名剧《裘力斯凯撒》。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有这样的情景:站在凯撒一边的西塞罗向他的朋友讲凯撒要被暗杀的情况时,怕别人听见,用的是希腊语,暗杀者同谋之一吉亚斯卡曾经去偷听。这件事传到其他同谋者的耳朵里以后,他们问:“那么,西塞罗说了些什么?”吉亚斯卡开玩笑地回答说:“For my own part,it was Greek to me.(对于我来说,那完全是希腊语。)”也就是“完全听不懂”的意思。为了加强语气大多数情况下加all。

在句子 We had a wonderful time in China.The Chinese al-most kill us with kindness中,kill someone with kindness表示“过分的好意使人不自在”。出自莎士比亚的《驯悍记》第四幕第一场主人公培特尔吉奥的台词中的一部分:This is the way to kill a wife with kindness.And thus I curb her mad and headstrong humor.(这是用亲切的态度驯服老婆的方法,就这样,我治好了她那疯狂的和顽固的性情。)在过去,其表达法含有“口蜜腹剑”的意味,现在完全没有这种意思了。

五 地道美国口语中的运动用语元素

美国是世界上最热爱体育运动的国家之一,各项运动用语在口语交流中广泛流传。例如,美式台球在美国属于大众化、普及化的全民运动,从而使很多台球用语广泛在口语中应用,成为美国口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call one’s shots原为台球用语,意思是“预先宣告哪个球打进哪个口袋”,这里的shot是“打台球”,call是“宣布”。所以,We never know in advance what the boss is planning.He never calls his shots理解成:我们在事前从来不知道老板的计划。他绝对不把自己的想法预先告诉别人。那么,如果有人说Our company is really behind the eight ball,那就是说:“我们公司的确是一筹莫展陷入困境”。因为在台球游戏中,是使用白球把其他十五个球打入桌角的袋中。但是,如果白球在黑球的后面,而黑球的另一侧是要去打的球,由于黑球的阻碍,就很难打了。behind the eight ball是指“陷入困境”。

语言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美国口语语言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面镜子,也是美国文化传播的载体。了解美国文化,进一步理解地道美国口语中的文化内涵,使跨文化交际更为得体,以达到交际目的。

[1]常俊跃.圣经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3][4]Edwore G,Seidensticker,Jone G McCaleb.Modern American colloquialism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5]Holy Bible[M].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7.

[6]牛宝华.试论美国文化背后的基督教元素[J].海外英语,2012,(9).

[7]李颜伟.美式英语的形成与美国历史[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On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of American Spoken English

NIE Ro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Tieling Teachers College,Tieling Liaoning 112000,China)

American spoken English,as a mirror of American culture,is the carrier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American culture.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of American spoken English so as to promote smoo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erican spoken English;culture connotation;Christianity;literature;history;movement

G13

A

1008-4681(2014)01-0113-03

(责任编校:陈婷)

2013-10-15

聂茸(1970-),女,辽宁铁岭人,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美国文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