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邓茜之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海报多模态分析研究*
邓茜之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中,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共同构建了电影海报,有效地实现了海报所表达的整体意义,唤起了人们对青春的理解。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海报;多模态话语;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
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形象等)来传递信息的话语[1]。换言之,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如说话时打手势做鬼脸,使用不同口气和腔调[2]。Halliday提出语言系统中有三个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3,4]。他还认为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话语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5]。事实证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Kress&van Leeuwen提出将Halliday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思想延伸到视觉模式,而系统功能中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被分别创建为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为核心内容的分析图像的视觉语法。再现意义是表达画面中所描述的人与事之间关系的一种意义,再现意义的实现方式有过程、矢量、画面人物以及环境成分,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意义关系;互动意义是对画面设计者、画面所表达的事物和画面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也在暗示观看者对所观看的画面应持的态度;构图意义则是画面的整体构成,也就是再现性和互动性两个意义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将两者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模式[6]。
多模态语篇最为典型的当属电影海报。电影海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资源,能够传达电影情节、文化内涵、潜在意义等信息,这些结合文字、图像和色彩于一体的话语解码更全面地展现在观看者面前。有些研究者虽运用多模态分析电影海报,但未注意到运用多模态手段来解读海报和电影主题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将以Kress&van Leeuwen的多模态分析法为理论框架,采用实证法,从语言、图像和色彩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分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海报如何构建和反映影片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自2013年4月26日上映以来屡次刷新票房,已突破六亿,刷新了2D华语影史的票房纪录。电影主要讲述了自喻玉面小飞龙的郑微,怀揣着对青梅竹马哥哥林静的爱意考入了同一城市的大学,可令她大失所望的是林静的不辞而别。性格开朗的她与同宿舍的伙伴们结下了真挚的友情,开始一段享受快乐并丰富多彩的大学时光,直到跌跌撞撞地爱上了刻板敏感的陈孝正。可在毕业之际,陈孝正又选择了出国。毕业后的几年,林静和陈孝正又悄悄地进入了郑微的世界。大学挚友的意外去世,使得郑微开始醒悟并看清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渐渐地体会到青春的意义。
电影的门帘是海报,令人印象深刻的海报一定是一张好的海报。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电影海报中,图文并茂地向观众展示着青春的含义。整个海报以明媚的色彩为主打,运用图像、文字和颜色构成一个多模态话语,并向观众表达了视觉符号意义和语言符号意义,最能代表影片所想表达的真正意义。
本文将从视觉语法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角度来分析海报是如何构建影片所表达的主旨和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一)再现意义
Kress&van Leeuwen指出再现意义把图像分为叙事性和概念性,正如语言一样,能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的人、地点和事物以及人类内心世界的活动。叙事图像表达的是展开的动作和事件、变化的过程,而概念图像表达的是图像的结构、类别和意义[7]。这是一幅以概念图像为主的海报,从实景层和隐喻层两方面表现再现意义。
海报由八个画面组成,分上下两部分,分别由四个主演人物造型诠释电影怀旧方式,表达各自人物的青春特质与个性。上半部分中不同的青春道具分别由四个主演人物手捧,表达出每个人对独一无二的青春的理解。
从实景层上看,上半部分的画面从左至右分别是个性直率的郑微,不允许自己的人生有丝毫误差的陈孝正,渴望美好纯洁爱情的阮莞以及心思细腻谨言慎行的林静,他们的视线都是对着观众,直面观众。当表征参与者和观看者被一个向量连接时,表示他们在传达某种情感[8]。这些向量展示出郑微和观众之间的视线交流,再现了主演想要向观众表达的有关青春的某种情感和愿望。特别是四人手捧视如珍宝的道具,如西瓜、建筑模型、鱼缸和录音机,就是为了强调“珍惜青春”内心感受。
至于隐喻层,是一个表示象征意味过程的图像。上半部分画面中四人手捧视如珍宝的道具,如西瓜、建筑模型、鱼缸和录音机,为了强调“珍惜青春”内心感受。这与下半部分的画面道具的破碎形成了鲜明对比。西瓜、模型、鱼缸和录音机的破碎进一步表达了“逝去青春”一去不复返,全面地诠释了“珍惜青春”和“逝去青春”的两个阶段,成功地呈现出青春的美好和必将逝去的现实。
(二)互动意义
Kress&van Leeuwen认为接触是画面中参与者通过目光的指向于观看者之间建立的一种想象中的接触关系,表达提供信息的意义,一类叫做“索取”类图像,即画面中的人似乎在向观看者索取什么,另一类叫做“提供”,即向观看者提供信息[9]。该海报的上半部分中,四位主演的视线都是直接对着观众,属于“索取”类图像。他们的眼神是带有希望的,暗示着观众好好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下半部分的四张图像属“提供”类图片,虽没有建立起人际关系,但起到了向观众提供信息的作用,表达出珍惜的青春犹如一件物品,终将有逝去的一刻。
在日常生活互动中,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与人相互之间保持的距离。而视觉图像中的参与者和观众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则取决于图像的社会距离,这与镜头取景的框架有关,如特写(头和肩部或更少)表现密切的关系,长镜头(整个人)表现非密切的关系。该海报中主演是以特写的方式出现,展现的是社会近距离,表现海报参与者和观众是亲密的社会人际关系,主演和观众所处的时代和空间是一致的,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此海报所表达的信息就是:观众以一个当局者的身份再次感受到青春的各种滋味,这样的特写角度便于观众更好地融入其中,思考着青春并怀念着逝去青春。
态度是互动意义的另一个要素。通过“视角”来表现,表达观众对图像参与者所持的主客观态度,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从水平视角看,会给观众带来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此海报是从水平视角、正面角度拍摄的主观图像,观众以平视的角度观看图像中的参与者,表现出两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通过这种水平视角,可以给观众带来亲近感,更好地了解电影中的故事,从而产生共鸣。
Kress&van Leeuwen指出以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色彩协调度、语境化、表现、深度、照明和亮度为基础,探讨图像中情态的现实意义量值的高低[10]。该海报整体画面有红白绿黄四种鲜艳色彩,色彩与色彩之间明亮清晰,是一张高饱和度色彩的高情态图像,给观众带来很大的视觉冲击,鲜艳的色彩象征着温暖和希望。从语境化角度看整幅海报,人物、物品、色彩和文字描绘出一幅寓意极度丰富的画面,具有高情态值的特征。图像中的参与者以及周边的陪衬物进行突出的再现。画面上半部分四位主演手捧视为宝贝的道具展现在观众面前,下半部分这些道具的破碎,这样细致的背景带给观众真实的感觉,且又有一种希望和期待。
(三)构图意义
多模态话语的构图意义分为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11]。李战子认为信息值分为上方信息值和下方信息值,上方的是“理想的”,而置于下方的是“真实的”。“理想的”是指它是信息的理想化或概括化的实质,因此也是信息最显著的部分,“真实的”指更特定的信息或更实际的信息。
该海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四位主演手捧专属青春的道具。道具是青春的象征,道具的不同表现出每人的青春色彩不同,但共同的是强调珍惜青春之感。此部分图像是“理想的”,简洁地表达了四位主演通过不同的道具,将其不同人物性格诠释得更加生动具象,这是海报信息的最显著部分。下半部分是“真实的”,不同道具的破碎迸发,更真实地反映出青春中所经历的成长,必将面临“撞裂”的一刻,意味着青春终将逝去。同时海报表达了电影的主题:青春到来时需要好好珍惜,青春逝去后需要回味其中各种滋味,并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张海报图片取了八个景,四个富有生命力、代表青春的道具,即手捧的道具以及破碎的道具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显著性很强,并且正中间的能迅速吸引观众目光的片名“致青春”,一眼就能看到,具有很高的显著度。而“我们终将逝去的”这些字体相对较小,故显著度较弱。并且中文片名左侧的英文片名“So Young”,字体也较小,因此显著度也较弱,表现出其受众群主要是中国人。
一种模态不足以清楚表达交际者的意义,从而利用另一种模态来进行强化、补充、调节、协同,达到更加充分,或者尽量充分表达意义,让听话者理解话语的目的[12]。电影海报利用视觉语法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可以很好地达到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相互补充、强化的作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海报中,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它体现了电影的主题,也明确了四位主人公的关系和角色。不同模态是互补的,在整个平面海报中,图像模态是主模态,语言模态只是对图像模态起到强化、补充的作用。电影海报是多模态的社会符号资源之一,将文字、图像、色彩集于一体,是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可以给人们一种鲜活、一目了然的视觉感受。研究中较少涉及到多模态分析中语言模态在海报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会进一步调查和探讨。更重要的是,以多模态分析方法研究电影海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人们可以更深入地通过研究海报,了解电影的主题及所表达的内容,尤其是,当人们在欣赏电影之后,再次见到电影海报时,可以回忆起电影中的某个为之心动或触人心弦的情节。
[1][6]Kress G,Van Leeuwen 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2][1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3]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of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4][5]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of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ition)[M].London:Edward Arnold,2004.
[7][8][9][10]Kress G,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11]李战子.多模式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Poster for the Film So Young
DENG Xizh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m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8,China)
The study analyzes a multimodal discourse of the poster for the film So Young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representation,interaction and composition meaning within the visual grammar theoretical framework.It explores how the representation meaning,interaction meaning and composition meaning are realized in a film poster.These three perspectives heighten each other in a multimodal discours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total meaning the poster tends to express,which arouses people’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youth.
film poster So Young;multimodal discourse;representation meaning;interaction meaning;composition meaning
H03
A
1008-4681(2014)01-0119-02
(责任编校:陈婷)
2013-11-21
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多模态视域中的中国民事法庭话语互动回述研究”,编号:CX1311。
邓茜之(1986-),女,福建沙县人,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话语分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