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贾鸿雁
甘熙宅第不仅在建筑上具有突出的历史文物价值,更是“老南京”生活的缩影,代表了南京历史文化中民间文化的一面,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俗传统日渐湮灭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甘熙宅第一度沦为破败的大杂院,如果不是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并确定改建为博物馆、发展旅游业的方向,恐怕早已同城南地区的许多其他老建筑一样,被新建筑取而代之了。旅游业发展使甘熙宅第重获新生,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和修缮,许多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收藏,展示乃至延续的场所。当然,旅游开发中的一些做法也使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挑战。
事实上,甘熙故居的事例并不是孤立存在。今天,遗产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最醒目和发展最快,鉴于旅游的动力源于吸引物或者用营销学的术语来说属需求驱动型,文化遗产无疑是引致遗产旅游的重要因素。许多事实也表明,旅游业的发展使城市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旅游发展已被视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毕竟有着不同的诉求,两者关系中存在冲突的一面。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不仅会伤害文物建筑本身,还会导致其非物质文化特性的丧失如山西平遥古城,有学者认为过度旅游开发对城市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形成视觉污染。所以旅游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存在局限。
遗产地旅游有没有成功的标准?
虽然以文化为动机的旅游活动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但通常旅游管理和文化遗产管理是分别进行的,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全球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并不独是中国许多城市面临的问题。这里提到的文化遗产旅游不仅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依附于人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评价一个以文化遗产为旅游吸引物的遗产地旅游到底有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呢?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乌鲁姆鲁码头,岩石区等诸多地区成功实现了由被废弃的遗产到著名旅游地的转换,具有较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让我们来看看澳大利亚在评价遗产地旅游上都有哪些标准。
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会同产业、科学与资源部在国家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的帮助下出版研究报告。提出了遗产地成功的旅游的7个指标,(1)首先,遗产地的重要性必须被规划者和管理者充分认识,这样遗产才可能得到妥善保护;(2)建立起互助互惠的关系,(3)在商业规划中有针对遗产问题的具体措施;(4)向遗产所在地和居民投资,(5)进行负责任的产品营销;(6)提供高质量的游客体验,(7)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利和义务。
从以上7个指标可以看出,遗产地旅游算不算成功的首要因素并不是采取哪些保护性的措施,而是态度上的正确认识,因为只有指导思想对了,随之而来的各项举措才不致于走歪。不妨参照上述指标对甘熙故居的旅游开发做一个全面的评价分析。
甘熙故居保护开发重实体轻人文
从指导思想上来看,政府、规划者和管理者较充分地认识到了甘熙故居作为遗产的价值。
甘熙宅第自1982年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后即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于1995年和2006年跻身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级别节节升高,国家建设部,财政部,计划委员会专门立项对甘熙宅第所在的南捕厅地区进行保护,在南京市规划局2002年完成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南捕厅历史街区被列为南京市仅有的两处传统街区之一。2004年完成的《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详细规划》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此评价:它是具有悠久历史并能反映南京从古至今城市建设发展脉络的仅存不多的地块之一。这里蕴涵羞大量历史性建筑及空间环境等文化资源,记录着具有古都南京城南地区特色的传统以及沧桑经历。这些集合记忆体和独特的传统风貌都是南京文化发展不可替代的资产和重要基础。这些都表明作为遗产地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政府及规划者对其遗产价值有着明确深刻的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对遗产价值的强调都偏重于物质实体(建筑),对建筑和社区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
过去的20多年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助互惠关系逐渐建立起来。首先,作为文化资产所有者的政府通过发展旅游获得经济收益。同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熙宅第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政府所乐见的。其次,当地居民通过拆迁补偿改善了居住条件。再次民间艺术家和收藏家有了展示其作品与收藏的场所。最后,广大南京市民有了一个怀旧的好去处。
不过,这种关系尚未成熟和健全,可以说是有限的,尤其是社区的利益被漠视。绝大多数拆迁居民因无力负担昂贵的房地产费用而搬到城市其他地方,永久离开了他们曾长期生活过的家园。这样,原有的社区结构被破坏。
在商业规划中强调遗产价值。2004年完成的《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详细规划》将甘熙宅第及其周边历史街区定位为“融特色居住,旅游,文化、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原来的工厂企业被迁出,宅第周边建成一个大型仿古街区熙南里。熙南里的商业定位非常明确,只租不售瞄准老字号,引进地方风味饮食手工艺及其他地方产品商家彰显南京的地方文化特色。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筑维修、规划编制,居民及工厂拆迁和环境整治。2007年完成了投资1.5亿元的甘熙宅第二期工程。项目竣工后博物馆设6个主题展区,分别展出老南京的生活情状,昔日宅第及包括四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内的南京地方传统工艺,同时不定期举办各种民间文化的临时展览。展示厅应用了多媒体触摸屏和声控技术,引进民间艺术家进行现场工艺制作和售卖。南捕厅15号的花厅则是票友们定期集会演习昆曲的场所。博物馆还承办一些传统的典礼如婚礼、寿诞等,只收取低廉的成本费用,允许游客参观。博物馆的收益主要来自门票和经营的地方风味小吃。
甘熙宅第作为旅游产品的营销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门来进行,主要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如吆喝太赛,导游技巧大赛以及各种临时性的主题展览等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过除了这些文化活动外鲜有商业营销。2008年上半年在南京旅游窗口地段中山陵和夫子庙的随机调查表明,只有9.4%的游客到过甘熙宅第。该景点极少被旅行社纳入一日游线路。
自甘熙宅第作为民俗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以来,管理方做了大量工作以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博物馆里安装了触摸屏,游客可自助得到丰富的多媒体信息。一些展览中安装了声控装置,造成更逼真的效果。引人民间艺术家进行现场制作和表演,游客可当场请教学习。其经营的地方小吃因选料精细,口味地道已经小有名气。博物馆还向社会提供传统庆典服务。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增强展览的参与性,提高游客体验质量。馆内还可提供哑语导游服务。不过。在遗产旅游中影响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解说系统却差强人意。据现场调查。除了大门入口处有简单的导游服务,其余整个博物馆没有工作人员讲解。工作人员对博物馆及其展览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在甘熙宅第修复和改造的全过程里除了一笔拆迁补偿外,原住居民的权益几乎没有体现,也听不到他们的呼声,他们似乎被简单地一笔抹掉了。
遗产旅游也要重“人”
从甘熙故居的例子不难看出,旅游在保护物质遗产方面功效显著。甘熙宅第这一湮没许久的建筑群改建为博物馆、成为旅游吸引物之后,其文物价值得到政府与市场的充分重视,政府斥巨资进行维修和环境整治,使凋敝的建筑重放异彩,避免了同其他许多老城南的民居建筑一样自然衰败或被人为拆毁的灭顶之灾。这体现了旅游对遗产保护的积极作用。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旅游作为遗产保护的手段暴露出了更多的局限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社区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更甚之,原住民与遗产地之间的历史联系被强行割断。而历史建筑的保护决不仅限于建筑的物质结构,还应包括当地的历史。社区结构本身也是遗产的一部分,并且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现实的环境。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遗产的突出特点,离开了“人”这一最活跃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失去完整性和活力。因此,从本案例看,旅游对城市遗产的保护是不完整的。
更进一步,不妨对旅游作为遗产保护手段的机制进行粗浅的探讨。历史城区中的文化遗产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其原初功能的丧失。它们不再“有用”:不适合现代生活需要或者不再流行,如工业时期的厂房,设施老化的拥挤的街区被机器工艺取代的手工工艺,一些传统娱乐活动等。旅游发展可以为这些遗产再造“生态”,即重新赋予遗产以用途。遗产被改造为旅游吸引物,为游客提供各种各样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获得经济效益用于自身运转,使其由“无用”重新变成“有用”。但旅游再造的生态不是原生态,而是商业背景下的“次生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丧失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旅游管理者,通过再造尽可能接近遗产原生态的新的“生态系统”可以获得旅游与遗产保护的双赢。其中充分尊重原住居民的权益,维系他们和遗产地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游客体验从而提升他们对遗产的兴趣,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政府主导有意识地控制旅游发展,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行有效但有节制的营销引入现代科技等都是有效的管理手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