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乡镇社区体育现状研究

时间:2024-08-31

李 欣 徐 明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2007年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共成都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部署,为加快城乡、社区的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制定了《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和《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7)》,指出乡镇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乡镇社区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1,2]。但现状是成都市乡镇社区体育事业发展远远落后于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建设的进程,尤其是乡镇社区体育设施落后,群众性体育活动受限,随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向乡镇的深入开展,高校体育场馆应逐渐成为乡镇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成都市周边社区的高校体育场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乡镇社区,就成为一项需要认真研究、统筹、规划的事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成都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乡镇社区体育的情况进行了调研,以期为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更好地服务于乡镇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一 调查对象与分析

以位于成都市城乡结合部的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成都大学附近乡镇社区为研究对象,我们对相关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在高校场馆锻炼身体的乡镇社区群众和在校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场馆管理人员发放问卷10份,回收9份,有效回收率为90%,在校学生共发送问卷400份,回收387份,有效回收率为96.8%,社区居民发送问卷500份,回收476份,有效回收率为95.2%。

(一)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成都市高校是在行课以及假期期间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对外开放,有的高校行课期间全部开放的比例达到了71.4%。尤其是寒暑假期间,高校能够灵活控制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时间和项目,为周边乡镇社区居民锻炼提供了方便。但由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假期放假,一部分高校还是选择了部分开放的方式。另外,由表1可知,成都市高校的体育场馆实行有偿对外开放的平均收费标准明显低于成都市区运动中心的平均收费标准。因此,高校周边的乡镇社区群众,一般都愿意去高校体育场馆进行锻炼。而且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设备齐全,可以满足不同健身人群各层次的需求。同时高校体育教师拥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能够指导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乡镇社区群众普遍认为,去高校体育场馆锻炼身体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表1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服务项目及收费平均标准

(二)乡镇社区健身运动现状

对上述高校周边乡镇社区的居民进行了调查统计,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数、活动项目、活动频率及活动场所统计如下:

表2 乡镇社区居民健身锻炼项目

表3 乡镇社区居民健身锻炼方式

表4 乡镇社区居民健身锻炼频率

表5 乡镇社区居民健身锻炼首选场所

表6 乡镇社区居民对乡镇社区体育现状的态度

由上可知,成都市乡镇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50岁以上参加锻炼的比例达到了69.7%,41~50岁的占10.9%,31~40岁的占4.4%,21~30岁的占5.7%,20岁以下的占 9.3%,其中绝大多数是学生,占95.5%。但居民参加锻炼的频率较低,每周3次锻炼以上的比例仅为21.3%,且主要以单独或与朋友一起的形式(比例为82.6%)参与一些无需消费、对场地、器械、技术要求不高的体育活动。这从乡镇社区居民锻炼首选场所统计中可知,93.2%的居民选择了免费的场地。而他们对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不满意程度较高,竟然有87.9%的居民不清楚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存在,满意程度仅为0.8%,说明成都市乡镇社区体育工作仍需加大力度建设。

(三)成都市乡镇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成都市乡镇社区群众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群众体育不断发展。90%的街道社区和大多数乡镇建立了体育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人口达450万人。(2)体育场馆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目前,成都市共有体育场地5003个,占地面积1732.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占地面积0.63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44平方米。大部分体育场馆达到了体育设施“211标准”(即“两场”:田径场、灯光球场;“一房”:训练房;“一池”:游泳池)[1]。但目前成都市乡镇社区体育事业总量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发展速度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服务供给与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体育基础设施分布不均,群众健身设施不足,与人们健身需求差距较大。

二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成都市乡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差异性很大:参加健身锻炼的多为退休人员、农民等空余时间较多的人,而自由行业者、服务人员、工人及无业人员,由于时间和经济因素,不能或不愿积极参与健身锻炼。从年龄看,社区体育参与者以中老年为主,青年人参与积极性较低。

2.成都市乡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较低,时间不稳定,75.8%的乡镇社区居民每周锻炼的次数少于两次,且不具备时间的连续性,锻炼时间几乎不能固定,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突发性的、非自觉性的锻炼活动。

3.成都市乡镇社区居民对健身锻炼消费比较抵触,即便周边存在消费较低的高校体育场馆,仍有93.2%的居民选择在免费的场地进行体育锻炼。此外,成都市乡镇社区基层体育管理机构不健全,现有的体育资源没有合理充分地利用,乡镇社区群众进行健身锻炼一般利用天然、自创的场地进行。

4.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开放模式具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合理开放和有偿利用必将为成都市体育事业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建议

1.大力推进统筹城乡体育事业一体发展,重点抓好乡镇社区体育组织建设,通过开展各具特色的社区体育活动,多渠道筹措经费,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开放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实现体育资源共享,促进乡镇社区体育发展。优先发展乡镇体育场馆建设,要达到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2111”标准(即“两场”:田径场、灯光球场;“一房”:训练房;“一池”:游泳池;“一中心”:健身中心)。成都市成为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之后,乡镇居民将纳入城市化管理,成都市乡镇社区体育事业也将得到全面的改善和快速的发展。而小城镇体育或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思想,则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乡镇社区体育事业的必要途径。为此,成都市先后颁布了《成都市体育条例》、《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和《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7)》等政策指导,将成都市城乡体育基础设施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进行全面地改善。加大了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力度,为乡镇中小学配置体育设施,丰富体育场馆。并要求大中院校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的情况下,实施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并在高等院校增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有计划地培养体育服务业专门人才,提高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从而满足周边社区群众锻炼身体的需要。这就为成都高校体育业场馆服务于乡镇社区体育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利用价格优势,鼓励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我们对成都市一些营业性体育场所的收费方式进行了调查,发现虽然成都市营业性体育场所都采用了差别定价,但相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收费,其收费明显偏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价格优势对于数量众多但消费能力有限的在校学生和周边乡镇社区群众来说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更易于吸引广大乡镇社区居民在学校的体育场馆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而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可以降低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公共体育设施上的投入,不仅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增补,也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实现社会和学校的双赢[3]。在成都市乡镇社区周边目前体育场馆并不充足的情况下,成都市高校的体育场馆的有效开放是对构建乡镇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高校可在满足学生教学与训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学生离校的时间,有序地将体育场馆设施向大众开放,有效提高学校的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3.利用高校的各种资源,促进成都市体育事业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1)人才优势。第一,成都市的高校基本都设有体育学院(系),体育教师和部分接受过体育教育的学生都具有体育健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乡镇社区体育健身服务中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和组织管理作用。第二,一些高校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运动员,乐于为全民健身服务,这是一笔潜在的人力资源。第三,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在职员工和离退休教职员工中有许多体育爱好者,他们乐于投身于全民健身建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高校可为全民健身服务的人力资源极其丰富,只要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调配,采取有效的教育培训和激励策略,就能够系统地开发和发挥人的能力,有效地组织、指导和管理高校全民健身活动[4]。

(2)文化优势。成都市高校大多位于城乡结合处,自然环境优雅,而且高校体育文化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高校周边的乡镇社区群众即使平时很少参与体育锻炼或者对体育锻炼兴趣不大,但出于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向往和家中子女体育爱好的培养,也乐于到高校参与体育锻炼。因此,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群众开放,不仅能为来锻炼的乡镇社区群众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场所,也为乡镇社区群众提供了体验大学文化氛围的场所[5]。

(3)组织管理经验丰富。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行政管理中的组织、指导经验。高校应主动拓展自己的职能,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使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动有科学的组织和指导,使高校成为社区体育健身的辐射中心[6]。并可在各乡镇社区兼职担任体育干部,从加强体育活动小组、健身活动中心和体育技术辅导站等入手,吸收更多的乡镇群众参加到体育组织中来,改变政府对社区体育的直线型管理模式,形成以社区体协为骨干的管理模式[7]。

(4)宣传资源丰富。我们可利用高校资源,加大乡镇社区对全民健身的宣传,营造乡镇社区体育气氛,促进乡镇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为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发展,高校可建立一个由体育学院(系)、工会、学生会等覆盖面较广的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信息网络机制[8],利用橱窗、校报、广播和多媒体等工具,在乡镇社区进行有关体育技术指导、体育知识教育和体育信息的宣传与服务[9]。

[1]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R].成都.2009.

[2]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R].成都.2010.

[3]王小朋.重庆市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全民健身的现状与分析[D].重庆大学.2010.

[4]李欣.高校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61-63.

[5]储亚娟.苏北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07.

[6]王芹,吴瑛。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19-22.

[7]余智勇.重庆市城乡统筹进程中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0.

[8]赵克宁,周红萍,苏家福。我国高校全民健身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118-121.

[9]朱超,陆亨伯,李海龙。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制度演进及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10,(2):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