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倩霞 刀 琦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泰语系,四川成都610106)
泰汉熟语中形象词的翻译
张倩霞 刀 琦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泰语系,四川成都610106)
熟语体现了所在地区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的通常表达。在语言交际中对熟语的了解与翻译,有利于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在不同语种的翻译中,熟语的异同最能反映不同文化的特点,也最是熟语翻译的难点。以泰、汉熟语中的形象词语为例,对泰、汉熟语中的形象词语的翻译进行探讨,有利于了解两个民族间的文化以及促进双方的跨文化交流。
泰、汉熟语;熟语;形象词语;翻译方法
熟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一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本文所讨论的熟语是广义概念上的熟语,其中包括了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等。熟语有着极强的表现力,高度的概括性,结构严谨、形式简练、形象鲜明、表达生动等特点,它能充分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熟语中的形象词语是指,在熟语范畴中既形象又生动,并同时具有外在形象和内在涵义两个重要特征的词语。本文以泰、汉熟语中的形象词语为切入点,对泰、汉熟语中形象词语的翻译作了一些探讨。
中泰两国的交流至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文化交流中,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和发展,这使得泰汉民族思维方式上存在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特别是在熟语中形象词语的使用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关于翻译标准,历来众说纷纭。对于熟语中形象词语的翻译标准,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是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除了忠实于原文熟语中形象词语的意义之外,还尽可能的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和修辞效果等。
为了探寻泰、汉熟语中形象词语的最佳翻译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形象词语既有形象又有内涵的特点,把泰、汉熟语中的形象词语分为四个类别进行翻译方法上的探讨。这四种类别为:1.泰、汉熟语中形象和内涵都相同的形象词语的翻译方法;2.泰、汉熟语中形象不尽相同,但内涵却相同的形象词语的翻译方法;3.泰、汉熟语中形象完全不同,但所表达的内涵却相同的形象词语的翻译方法;4.泰、汉熟语中,在表达同一个涵义的时候,一种语言用了形象词语表达,而另一种语言却不用形象词语表达时的翻译方法。下面就这四种类别进行翻译方法上的探讨。
这一类型的形象词语的翻译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在语言发展中,由于人类思维规律大致相同。又因为中国和泰国同属亚洲国家,两个民族之间也有着部分相同的生活习俗以及相近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泰汉民族文化背景下也有着形象和内涵都相同的形象词语。但其中也不排除有借词的情况存在,也就是说,不排除一些词语由于早前被翻译后,为译文一方的人们所引用到自己的语言中。由于泰、汉熟语中的形象词语形象和内涵都相同,所以两者可以相互转换。例如翻译如下:
汉语:盲人摸象
汉语:大鱼吃小鱼
汉语:金枝玉叶
汉语:左耳进,右耳出
以上词语的译文就是其词义的直译解释,在此也不再过多的解释了。泰、汉熟语中形象和内涵都相同的形象词语的翻译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在这里也不一一例举了。
这一类的熟语中的形象词语,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其形象不易被使用目标语言的人所接受和理解,也就是说不符合目标语言国的使用习惯。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舍弃原文中的形象,转换为容易被使用目标语言的人们理解和惯用的形象。例如:
汉语:人面兽心
这一对词语中,所表达的涵义都是指人的品质恶劣,外貌像人,但内心狠毒,有如虎兽一般。其形象和语法上都很相似,而不同之处在于,泰语中的形象是“虎”,且仅指虎这一种大型猫科动物;而汉语中的形象是“兽”,也就是野兽,包括了虎豹豺狼。虽然译文和原文有所差别,但是并不与忠于原文的翻译标准相悖,恰恰相反,使得译文真正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其形象也容易被使用汉语的人们所接受和理解,也就是说符合汉语言的表达习惯。而且语句顺畅生动,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像这类词的翻译,我们同样可以从下面的几个例子来体会。例如:
汉语:亡羊补牢
汉语:关门打狗
汉语:杀鸡取卵
我们可以从例子中看到,每组原文和译文中的语法结构、所用动词和形象都很相似。而把原文中不易理解的形象转换为使用汉语的人们所容易理解和惯用的形象的翻译方法,其翻译效果是一目了然的。
两个民族由于长期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思维方式上必然存在差异。具体地,两个民族在用熟语表达同一涵义时,使用了不同的形象词语。对于这一类词语的翻译,我们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原文在表达一个什么内涵。而要做到真正理解词义,就要求翻译者要尽可能多的去掌握原文所涉及到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其次,还要找出熟语中表达同一内涵的现成的形象词语作为译文。即翻译为译文熟语中现成的表达同一内涵的形象词语。这样翻译,虽然其形象不同,但却能准确的表达原文内容,并且语句通顺自然,同时留有原文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语言风格。例如:
汉语:蛤蟆想吃天鹅肉
这两个词都是指,不审视自身的实际情况,却异想天开的想去做一些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或者想得到某种自己不可能得到的事物。同时也不难看出,译文语句通顺,是使用译文的民族常使用的熟语,可谓家喻户晓,且形象生动。原文和译文在语法上和词语长度都比较对称,同样是主谓宾类型的词语。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
汉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汉语:投桃报李
汉语:黑吃黑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这一类词语进行翻译的时候,存在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在表达同一内涵的译文中出现了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先考虑其词语的内涵、语法类型、以及形象和风格等因素,看哪一个词更接近原文,则选其作为原文的译文。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两个例子来看这种情况的翻译。
汉语:临阵磨枪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先从内涵上来看,这三个词语都有相同的意思,即不事前做好准备,而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才来准备却为时已晚。但我们认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作为译文或“临阵磨枪”作为译文都要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而定。由于三个词都是同一内涵,且形象各异。但是,例子中泰语的熟语分为上、下阙。所以就其格式上的相互对称性来说,在这里我们倾向于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作为译文。但在使用上要求翻译精炼的话,也能用“临阵磨枪”作为译文。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具体用哪一个译文了。
汉语:打草惊蛇 敲山震虎
先从内涵上来看,这三个词语都有采取一些行动,而惊吓对方的意思。但在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敲山震虎”作为译文更佳。因为泰语熟语中的形象词语的意思是,采取某种行动以威胁或威慑真正所要攻击的目标。而“敲山震虎”主要指“故意采取警告性的行动,以震撼对方”。但“打草惊蛇”多比喻“行事不密,使对方有所觉察,预为防备”。(均见《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版),2008年4月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545页,第128页。)
此外,“敲山震虎”作为译文不仅可以忠实的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且形象上也更接近原文。
(四)泰、汉熟语中,在表达同一个涵义的时候,一种语言用了形象词语表达,而另一种语言却不用形象词语表达时的翻译方法。
这一类熟语中的形象词语的翻译,由于在译文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或风格相近的形象词语。而在翻译时,我们仍然要以忠实原文为主,即以“信”为主。但是,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那么原文中生疏的形象不易于让译文一方的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同时还违背了译文用语的习惯和风格。也就很难达到以“信”为主的目的。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准确的理解原文的内涵后,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做到“信”和“达”。而当保留“雅”却影响到了“信”和“达”的时候,我们就只有舍去“雅”了。
1.泰、汉熟语中,在表达同一个涵义的时候,泰语用了形象词语表达,而汉语没有用形象词语表达时的翻译方法。
这类词语的翻译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应采用意译法翻译较妥。我们不妨从下面的例子来看。
汉语:入乡随俗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如果从原文直译过来,那么使用汉语的人们就很难以理解这种行为是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所以说,我们不能直译过来使用,而是应该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内涵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作精炼的解释,或者套用译文语言里能准确表达原文意义的现成词汇,这样可以使语言精炼、一目了然。像这样的例子还有:
汉语:事事都在别人先知道
汉语:愚蠢
2.泰、汉熟语中,在表达同一个涵义的时候,汉语用了形象词语表达,而泰语没有用形象词语表达时的翻译方法也是和上面泰语翻译成汉相同。也就是在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采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或解释或套用译文语言里能准确表达原文意义的现成词汇。如:
汉语:香散玉损(比喻美女天亡)
汉语: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比喻善于把握时机,行动得体)
汉语:狐朋狗友(指行为不端的朋友)
总之,这类词的翻译要以忠实原文为主,即以“信”和“达”为主。必要时要懂得“弃车保帅”舍去“雅”。虽然任何翻译活动都恪守忠实原文的原则,但并非机械的复制原文,而是准确的再现原文内容,所以翻译也具有灵活性。如果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用途中,或者熟语中某些形象词语是泰、汉两个民族都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前提下,也不妨采用直译并加以注释的方法来翻译。这样不仅可以相互丰富本民族的语言,还可以增进语言文化间的交流。
虽然泰、汉熟语中形象词语的翻译是使用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所要体现的内容。但它不仅仅是两种文字的相互转换,还是两个民族思想文化的交流。如何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是人们一直断追求和探讨的主题。泰、汉熟语中形象词语的翻译,我们是根据不同的分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追求译文能达到“信、达、雅”三者的完美统一。虽然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并不一定能使译文达到完美。但是两个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民族心理的差异,使得泰、汉熟语中形象词语各具的民族特色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对这一类词语的翻译,无疑有利于增进两个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加深彼此的了解。希望文中所谈到的一些翻译技巧和方法对此有益。
参考书目:
[1]马国凡,《成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2]王涛等著,《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
[3]潘远洋,《实用泰汉翻译教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2)
H319-12
A
1004-342(2011)05-80-04
2011-09-16
张倩霞(1985-),女,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泰语系,助教,硕士研究生;刀琦(1983-),男,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硕士研究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