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捌马阿末
(四川民族学院教育系,四川康定626001)
藏族牧区小学生的控辍对策
捌马阿末
(四川民族学院教育系,四川康定626001)
每个地区的辍学现象和辍学原因都有其特殊性,控辍对策也有其特色。因此,要控制藏族牧区小学生辍学就要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体系、开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合“双语教学”或“汉语教学”的教育方法体系、增强教师的职业情感、科学规划学校布局调整等措施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加强有关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加快牧区的经济建设、加大对寄宿制教育的投入、丰富牧区的文化生活等措施强化政府职能。
藏族;牧区小学;小学生;控辍对策
辍学虽然只是一个事件,但背后有着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且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辍学现象和辍学原因都有其特殊性。藏族牧区辍学小学生辍学的原因有其特殊性,经济因素是外层原因,学校教育中的不足是中层原因,佛教信仰的负面影响是内层原因。通过对藏族牧区小学生的辍学原因分析,希冀对政府职能改进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两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牧区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与内地、城市有很大差异,牧区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与内地、城市儿童不同,导致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取向也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以标准化的眼光来衡量和要求不同地区的儿童,给他们确立相同的教育目标,这既不公平也不科学。另外,就牧区儿童而言,他们也有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是不合理的。不论从地区而言,还是从个体而言,我们要承认差异,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体系。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这一制度是新加坡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小学教育改革而制定的。这一改革的特点就是:根据学生的学术潜能和语言天分从四年级末开始实施教育分流,为五年级、六年级学生提供EM1、EM2、EM3三种语言类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在各语言流之间流动。这种教育一方面差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使不同类型教育的受教育者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大致相当的平等对待[1]。
对牧区小学而言,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汉语水平、学习兴趣从四年级末开始实施分流教学,为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学生提供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第一种模式为学习成绩中上、汉语水平较高、有升学意愿的学生提供与内地、城市小学类似的课程和一些简单的乡土教材,为升入普通中学做准备;第二种模式为学习成绩中下、汉语水平一般、没有升学意愿的学生提供符合牧区生产生活的职业技术知识、民族文化和国家性课程,为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和就业做准备。另外,两种模式之间根据学生的意愿、兴趣等可以相互流动。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体现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佳的发展;另一方面达到了教育公平,因为教育公平是指入学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而不是教育的一个模式。同一个目标、同一个规格、同一个模式很难培养出拔尖人才[2]。同时,因升学无望而辍学的人数就会大大减少。
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参差不齐,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也很大,为使教育与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和不同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并体现各民族教育文化特色,需要课程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称纲要)多处提到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3]。根据《纲要》精神,我们要加强牧区小学课程改革,开发适合牧区生产生活,满足儿童兴趣、需要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开发反映地方知识、地方文化的乡土教材。藏民族在音乐、舞蹈、绘画、文学、服饰等方面都有很优秀的成果。我们要精心选择这些文化成果中最典型、最优秀的成果作为教育教学内容。这种乡土教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家乡以及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辍学率[4]。因为牧区的小学教育很难实现人才的流动,很多学生还是要回到原来的社区,过着传统的生活,所以,这种体现本土知识和本土文化的教材对他们更具实际意义。
二是开发与牧民生产生活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牧民主要从事的生产劳动是挖草药、放牧、捡菌子等活动,所以我们要开展有关如何科学养殖、防疫、保存草药、保存菌类、野外生存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这样,接受过教育的孩子和未接受过教育的孩子相比,优势自然明显,进而,进入学校的孩子也就增多了。
一是规定低年级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培养藏汉语兼通的教师队伍。我国1986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里有这样一项规定:“在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或者班级,可以用本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并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没有本民族文字的,直接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用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这一规定说明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既要开展好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又要保障汉语文教学[5]。因此,在制定教育教学制度,培养师资队伍时,要从牧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别人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牧区的儿童在进校前根本没有汉语环境,一进学校要求老师全用汉语教学,这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符合个体发展规律。我们不仅不能规定老师全用汉语授课,还要提倡老师用双语进行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学。这样,孩子才能听懂老师说的语言,才能理解、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而才会对学习感兴趣,对学校生活感兴趣,才乐于进校园。另外,培养教师时也应该注意培养藏汉语兼通的教师。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牧区的很多教师不懂藏语,师生根本无法交流,更谈不上传递知识技能和陶冶情感。
二是加强学前教育,在语言上为小学教育打好基础。研究表明,如果学龄前期习得的母语是国家通用语言,那么使用这种通用语言进行教育的少数民族儿童,其学龄期的学业成绩与汉族儿童无显著差异;如果学龄前期习得的母语和学龄期的教学语言不一样,那么其学习进程将延缓,学业成绩与一直使用母语进行学习的儿童相比,会出现显著差异[6]。所以,在小学入学前普及两三年的学前教育,而这种学前教育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学前教育,因为牧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牧民特殊的生活方式,两三岁就进行集体教育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可以让孩子5岁至6岁或7岁接受学前教育,入小学前通过语言这一关。
教师的职业情感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教师的职业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一定的环境、事件所引发的,并与教师的需要相联系。因此,要培育、提高教师积极的职业情感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为提高、培育教师积极的职业情感提供外部保障。为此,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开展多种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的途径和空间;对教师的管理要科学,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人格,满足教师的需要。二是要求教师要加强自我培育。通过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情感、构建和谐关系、加强自我修养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情感[7]。
学校布局调整的原因是解决学校过于分散,师资力量分散,适龄儿童人数减少等问题。目的就是集中办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提高教育质量。但这一措施的负面影响是很多教学点被撤,学生就学路途遥远,辍学率反弹。所以,我们在调整学校布局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不能跟风。无论是对中心小学、寄宿制小学的建立,还是对教学点的撤并,都要分步骤进行。先对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改革,探索经验之后,再进行推广。另外,根据实际情况,有些地方要恢复小学校或教学点,以保证学生能入学。
很多牧民普遍缺乏法制意识,不知道孩子未完成义务教育要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孩子更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党政部门对学生辍学现象监督不力,任其发展。因此,一是要对牧民加大《义务教育法》及其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让牧民意识到随意让孩子辍学是违法的。二是要加大各级党政机关对义务教育法规的执法力度,建议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在义务教育范围内,适龄儿童无论因何种原因辍学,都要追究党政一把手的责任,要把区域内失学人数的多少作为考察各级党政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三是要加大“两免一补政策”(免学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和“三包政策”的落实。
为了进行深入访谈,在被研究的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8位,其中,有6位的家庭结构不健全:3位孩子的父母离异后,由母亲抚养;1位孩子的父母离异后由婆婆抚养;1位孩子的父母离异后由舅舅抚养,1位孩子从不知道父亲是谁,由母亲抚养。而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是母亲因为离异或被离弃,精神上有极大的失落感,精神负担重,生活困难,心理压力大,无力管教子女。子女由老人或舅舅抚养,而老人或舅舅勉强能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但无暇顾及他们的精神生活,更谈不上让他们坚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孩子离开了学校。二是离异或被离弃的母亲的种种不正常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感染子女,他们小小年纪就厌倦了家庭生活,看破红尘,想通过进寺院来逃避生活,所以,他们离开了学校,准备进寺院。三是生活在这种家庭里的子女,在心理上也受到很大的刺激,心灵上有伤害,或出现孤僻、胆怯、冷漠的心理,或出现冒险、野蛮的心理。在学校里不合群,经常与同学之间有人际摩擦。所以,他们认为学校是让人痛苦的地方,因而不愿意上学了。四是失去父亲的家庭,家庭经济困难,母亲需要出去挣钱,所以,照顾弟弟妹妹和做家务事的担子落在年长的子女身上,或者家里没有劳动力,子女长到能够做一些事就辍学在家。所以,要对牧民加大《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让成年人意识到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是应尽的义务。
因为游牧生活或半游牧生活,导致居住地与学校的距离甚远,所以很多孩子放弃了进学校学习的机会。另外,因为游牧生产、生活几乎依靠的是经验,现代化、科技化的成分不多,使得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牧区的优势不大,甚至不占优势。所以,很多父母认为让孩子进学校不如让他们上山挖草药、放牧或进寺院学习更实惠。因此,很多孩子离开学校进寺院、上山挖草药等。所以,要加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实现牧区要有固定的生产牧场、有固定的生活社区、草原经济多元化。
寄宿制是当前民族地区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完成《行动计划》总体目标的关键所在。近几年,甘孜州的寄宿制教育发展较快,目前有一百多所寄宿制小学,但相对于学龄儿童的人数,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寄宿制学校的基础建设和补助标准都不能适应今天的情况。所以,要加大对寄宿制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基础建设,适当提高生活补助标准。这样,既能较好地解决寄宿制学生的生活问题,使学生进校后留得住,又能激发牧民送孩子就读的积极性,从而对寄宿制教育的发展和巩固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访问中发现,牧区的文化生活除了宗教活动、看电视、骑自行车闲逛以外,几乎没有其它的娱乐活动。所以要丰富牧区的文化生活。
一是调动牧民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比如,有些乡镇开展的“一村一活动室”,即每个村有一个集体活动室,乡政府和村委会给一定的活动经费,鼓励村民定期开展娱乐活动。但这些活动一定要以高雅文明的活动为内容,把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比如,这些活动可以是牧民最喜欢的集体舞,可以是独唱比赛,也可以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参加有关放牧、挖草药、野外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知识竞赛。
二是继续发挥过去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和扫盲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学校和各类文化团体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开展多样化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牧区家长的文化水平。
三是加强对广播电视内容的选择。广播电视是当代社会,特别是民族地区传播和引导青少年接受先进思想、科技文化知识,增长见识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媒介。通过广播电视,一方面,既可以丰富牧民群众、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又能拓宽眼界、增大知识和信息量,使他们能更多地了解国内外形势,从而激发他们发展经济、建设家园的热情。同时,这种潜移默化的宣传,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习、学会更多的新知识,进而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另一方面,由于电视内容庸俗、不健康,或青少年完全陶醉在电视剧中,反而起负面作用。所以,在抓好“千乡广播电视”工程,实现牧区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的同时,要选择一些具有健康、向上的广播电视内容。
[1]马庆荣.借鉴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解决我国农村初中辍学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15.
[2]顾远明.2007优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国际论坛[EB//OL]新华网 http://edu.qqcom/a/20071101/000174.htm.
[3]李小红.教师与课程:创生的视角[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腾星,班红娟.乡土教材:收藏、研究与开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3.
[5]龙藜,巴登尼玛.试析康巴和安多方言区双语教育面临的挑战— —基于四川省丹巴县双语教育的教育人类学考察[J].西藏研究,2010,(2):113.
[6]施琰茹,廖和俊.白马藏族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考察研究[J].调查与研究,2004,(7):14.
[7]张意中.论教师职业情感的生成与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5,(5):60-61.
Countermeasures for Primary School Dropouts in Tibetan Pasturing Areas
Ba Ma Amo
(Education Dept.Sichu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ichuan,Kangding 626 001,China)
Forms and reasons of drop-out vary from place to place,so do the countermeas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with their particularities.Therefore,to avoid or decrease the primary school dropouts in the Tibetan pasturing areas,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by establishing a diversified education target system,offering a wide range of curricula,taking a"bilingual teaching"or"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enhancing teachers'professional feelings,and making a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adjustment of school layout and other measures,and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 functions by intensifying the publicity of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ir enforcement,accelera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astoral areas,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school boarding education,enriching cultural life of pastoral areas,etc.
G627
A
1004-342(2011)05-91-04
2011-03-03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南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JJD880226。
捌马阿末(1978-),女,四川民族学院教育系讲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