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孙少帅, 白茂峰
(1.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1]。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上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途,在国内外形势交错复杂的新样态下,青年大学生也随时代场域的转换与重构,涌现出了新的问题和情况,由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新的冲击与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化解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赋以爱国主义教育行之有效的纾解之道,赓续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正在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回答的时代之问和关键之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2]。处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下,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了崭新时代特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新时代赓续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上的关键步骤,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引领成为了应有之义和必然之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新时代场域下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不仅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而且为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感、鼓舞爱国主义行动提供了理论遵循。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深入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的本领、启迪的本事、教育的本能,更好、更灵活地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真正把思想的感召力和理论的牵引力转化成青年爱国强国报国的实际行动和行为习惯。
实现民族复兴梦的伟大构想,是当代中国一以贯之的时代主线和目标追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1]可见,新时代的民族复兴梦成为了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奋斗目标的重要体现。当前,我们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赶考之路,迈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征途。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鲜明主题,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助推器,是赓续爱国主义传统的催化剂。为此要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骨脊中悠久而深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历经千年岁月、风雨沉浮,依旧闪烁着其鲜明的自身底色。伴随历史坐标和时空站位的演进与转换,爱国主义所被赋予的时代精髓正回应着时代的呼声进行着全面提升和纵深发展。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赓续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主义传统,又要勇立潮头、紧跟时代,充分弘扬新的时代条件下,全体人民更加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矢志奋斗的时代精神。
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于五四运动以来历史逻辑中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中。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在百年历史奋斗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爱国主义。***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词汇,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行动准则。当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民族蒙羞、文明蒙尘之际,中国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道路,在新时代又带领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可见“不包含爱党和爱社会主义在内的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是真实的爱国主义;同样,不包含爱国主义的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也是不真实的”[4]。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重点阐释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内在关联性、现实一致性和逻辑必然性,由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充分彰显其生动性、鲜活性和真实性。
时代的呼声塑造着时代的新人,时代的新人担当着时代的重任,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接棒人,是担当历史重任的主力军。***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从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际的五四爱国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无数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就义的革命将士,从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冲破重重阻力报效祖国的海外学子,到改革开放后为中国科技发展付出全部心血的技术人才,等等。历史证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功,正是由一代又一代新人接续奋斗取得的。进入新时代,时代主题和历史重任的完成同样离不开时代新人的踔厉奋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历史地落到了青年一代的肩上,这实质上就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阐明了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始终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指向,不仅要使其全面了解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还要使其深刻明晰自身所肩负起的爱国主义担当和民族复兴使命,从而引导青年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付诸现实行动。
新时代赋予了爱国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韵律,彰显新时代气息的爱国主义需要紧跟时代步履发挥出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瞩目的成效。通过理论的透视和现实的参照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有着正向性的转化和大幅度的改观,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信心,初步构筑起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政治牵引力、观念支持力和心理奠基力,爱国主义教育在整体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然而,进入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形势正在日益发生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网络信息化的创新演化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都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冲击和影响,构成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程深入推进的现实困境和前进阻碍。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展如何直接关涉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内容和方法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维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由内容所决定的方法也同样具备着时代特征。
1.内容之维
新时代的到来使得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浪潮加速推进,这给我国社会发展各领域带来了全方位挑战,为此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部分内容仍旧存在更新较慢、补给不足的情况,诸如在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抗疫精神教育以及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教育等方面都相对滞后。由问题意识映射出教育内容未能密切关涉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新动向,未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变化,从而使得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发展需要互相脱节,最终造成了教育实效的低下。
2.方法之维
爱国主义教育可供选择的方法不计其数,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继承传统有益的方法,更要立足时代创新运用新方法。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育方法使用灵活性差、教育载体运用单一化等问题,诸如在利用课堂主渠道教学时过分强调理论灌输和空洞说教、实践注入力度不足而“导致实践教学处于‘边缘化’的状态”[6]、校园文化创设存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和其他载体脱节等问题,于是因教育方式方法的失当造成了与教育预设目标的背道而驰。因此,要充分把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设置,以内容促方法,以方法化内容,真正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脑、入心、化行。
大学生群体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后继储备和有生力量,基于对爱国层面的理解所衍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爱国认知片面化、爱国情感情绪化、爱国意志含糊化、爱国行为失范化。
首先,爱国认知片面化。“知国是爱国主义的认知前提”[7]。这种狭隘化、片面化的理解可以从对内和对外双重维度阐明。对内表现在割裂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认为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无关,在背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上高谈阔论爱国的言辞,实则是历史、民族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典型范式;对外表现在妄自尊大和盲目排外,在高度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否定国外一切可供借鉴之物,实则是“天朝上国”和“闭关锁国”的陈旧思维。
其次,爱国情感情绪化。这种感性化、情绪化的思维是基于“度”的视角来界定的。一是表现在爱国情感的缺失,当代部分大学生存在利己性、功利化倾向,使其在对待爱国问题上出现“与我无关”的情绪化思维,从而主动的制约了自身的爱国情感;二是表现在爱国情感的过当,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表达主要以互联网为依托,而网络渠道容易滋生情绪化倾向,为爱国行动埋下了潜在隐患。
再次,爱国意志含糊化。这种不坚定、不稳固的含糊意志对于大学生爱国行为起着巨大制约作用。一是爱国认知不足和情感低下未能生成牢固的意志品质,感性层面未上升到理性层级;二是爱国的意志已然存在,但这种意志缺乏正确的把控和转换,在一定冲击下易造成毕其功于一役的教训。
最后,爱国行为失范化。这种流于口头、烂于失范的爱国行为造成了教育的难点。一切知情意的培养都是为了行为的践履,失范化的表征一是流于口头,产生了口头爱国实则不作为以及口头爱国实则卖国等多样式形态;二是表达失范,产生了“网络愤青”和“现实粗暴”等非理性行为。因此基于对大学生爱国知情意行存在的诸多矛盾考量,需要端本正源来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立根固本。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环节,是为民族复兴大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步骤,由此充分彰显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然而国家上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并不能代表下层具体部门落实的到位,因此教育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主动性传播活动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形式化和功利化的特征。
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化表征
教育目标由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由各高校负责具体推进和落实,在这一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流于形式、简单应付的情况。高校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会为了完成教育的既定目标,而虚化了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出现管理者为完成教育工程而盲目注重数据化、数字化政绩,教育者为完成课程计划而倾于目的性、任务性授课等现象,这就相应地挫伤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弱化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2.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功利化表征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门系统性、合力性工程,不是轻轻松松、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然而在教育过程中,仍有部分教育者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试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这就与“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与开展这一活动的目标进行比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8]相背道而驰。除此之外,功利性表征还体现在部分教育者过分注重教育的经济价值,这种“利益先行”的思维严重背离了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相应地制约了教育的应有功效。因此,高校应以彻底消除教育者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作为关注的焦点,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效能。
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较之前都有了质的升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带来了网络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使得各国之间的对话场域由线下走向线上、由现实走向虚拟,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开放性、自由化的发生范围。这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前进的巨大冲击。
1.大学生思想观念遭受着冲击
网络平台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在这一场域发生着新的演化。新时代的大学生主要以“00后”为主,正处于思想活跃、三观尚未稳固的关键时期,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不能及时准确甄别和判断各类信息,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渗透势力借以互联网渠道宣扬西方的人权思想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普世价值观”[9]等错误理念,以达到瓦解青年大学生正在建设中的政治信念、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目的。
2.大学生价值选择发生了扭曲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发生根本转变,但部分大学生最关心的仍是物质第一需要,随着网络信息化带来的多元社会思潮,西方典型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资本主义思想更是加剧着大学生这一基本需要。当大学生的头脑在腐朽思想充斥下,就容易出现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和国家利益、个人价值重于社会价值等严重偏离社会主义的错误价值选择,尤其是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冲突时就容易产生对国家的负面情绪,一定程度下甚至会削弱其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想要根本摒除错误思想在教育上的羁绊,就要稳稳占据互联网场域,牢牢抓住阵地主动权,以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渗透。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切入,逐步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全要素进行深入解剖,充分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文关怀、动力内生、与时俱进和多向发力,从而作出全方位、立体化的有效纾解。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一般是指教师群体。新时代以来,我国高校要一以贯之的奉行以学生为本的中心任务,为此教师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增强对现实的关注,从而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一方面,教育主体要着眼现实,密切关注大学生反映出的所需所求。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思想更加开放、思维更加活跃、行动更加自由,容易滋生个体化和特殊性的新大学生群体。当教育未能辐射到大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点位和重点区域,就会使大学生产生漠视态度甚至抵触心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10]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现实,把学生最渴求、最期盼的教育内容借以合理有效的方式传递其中,例如以全民抗疫、脱贫攻坚等英雄人物事迹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把阐发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来作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教育主体要立足当下,充分化解大学生遭受到的思想入侵。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推进,使得大学生正在经历着历史虚无、民族虚无以及文化虚无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渗透侵蚀,这无疑给当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带来了巨大冲击,更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更大挑战。因此,由问题倒逼出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牢固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教师既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养料,又要结合新时代所赋予的鲜明时代特色,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凝练出新的爱国主义文化内涵,从而有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客体是指大学生群体。基于对当前大学生爱国层面存在问题的剖析,不难发现经济全球化正在消解着传统国家观念、网络信息化正在催动着爱国言行失真、文化多元化正在冲击着爱国价值理念,为此需要大学生主动求变,以积极的思维转化来重塑自身的爱国观,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充足的内生动力。
首先,要正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影响,作为“双刃剑”角色的存在本身就是携带着双重属性,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潮中如何规避风险抓住时机才是更为重要的课题。为此,大学生要保持头脑清醒,秉承经济交流不忘底线、利益往来不失本色、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的原则;要树立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牢记文化的交流不是无原则的兼容、民族的对话不是无个性的求和、内政的解决更不容许他国肆意插手;要始终维护政府公信力,坚决辨别中国公民与世界公民的最大区别,切记国家间交流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市场的作用是与政府调控同向而行的、人民政府始终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其次,要深刻认识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天地,大学生群体要在网络平台中保持人格张力,与网络监管部门形成双向合力。要利用专业所学坚决与危害祖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少数人作斗争;要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并主动引导他人理性表达爱国言行;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普及与宣讲活动,广泛引导身边同学客观辩证地看待互联网。
最后,要拭亮双眼正确看待文化多元思潮涌进的必然性和不适应性。大学生要保持自身定力,严防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要磨砺自身意志,谨防各种文化思潮的肆意侵蚀;要主动扛起马克思主义信仰旗帜,杜绝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灌输。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介体特指搭建“融合式”媒体平台。通过对新老媒体的创新运用,不仅可以挖掘传统媒体的战斗力,而且可以激发新兴媒体的引领力,形成新老两种媒体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力,从而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设新的活动空间。
1.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在价值
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广播以及电视等渠道,在百年发展历史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特殊地位。因此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创新运用传统媒体,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等重要范畴融入到高校日常的宣传报道中,尤其是时下抗疫、抗洪最新资讯,以不断挖掘传统媒体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舆论引导和教育引领作用。
2.要积极开创互联网主流渠道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域”。[11]互联网凭借其代入感强、进入门槛低、信息容量大及更新速度快等优势,可以有效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定制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高校创新运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学校官网平台以及学习强国APP等主流新媒体渠道,以喜闻乐见的代入方式给大学生以满足感和幸福感,在网络新媒体平台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要积极融合新老媒体的优势互补
“报纸、电视和广播三大媒体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优势,整合各类媒体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密切配合”[12],因此新老媒体要融合互补、优势齐鸣,以更好地发挥出教育宣传的巨大合力。比如互联网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可以充分发挥其有效弥补传统媒体的需求相对不足和获息的相对滞后的优势功能;而传统媒体有着对信息过滤和整合的功效,能够主动筛选出对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有营养价值的教育养料,从而能够有效规避互联网海量信息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干扰与羁绊。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环体特指构建微观环境层面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基于当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复杂形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向发力、综合施策,发挥出教育的合力作用。
首先,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是传播爱国主义知识的主要场所。通过目的性、计划性方式来教育学生,大学生能够系统和完整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一方面要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方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既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大课程设置和内容设置的注入力度;又要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1],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促进爱国主义价值理念的有效融入和渗透熏染。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校园文艺汇演、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爱国主义讲座以及凭借校园媒体宣传典型爱国人物的英雄事迹等,让大学生沉浸在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中自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与缩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和健康成长的摇篮。一方面要注重家教和家风的建设,代际间的有效传承是养成良好家教家风的重要方式。父母要主动关心国家大事,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教导子女要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梦同中国梦链接起来,引导他们牢固树立“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13]的浓厚家国情愫。另一方面要活用教育的方式方法,父母要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特有方式带给子女以刻骨铭心的教育影响,积极搭建一种“迈向平等的爱”的沟通模式,“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4]。
最后,社会作为人类集合的大舞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这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要深入到大学生全部社会生活中去,一方面要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运用升国旗、唱国歌等进行仪式感教育,特别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活动以及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等为重要契机,引导大学生在庄严的仪式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榜样激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榜样鲜活的事迹和动人的故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15],借以传统节日纪念先烈活动、红色基地参观活动,来传承英雄模范、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基因,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英雄人物身上锐意进取的青春力量和不怕牺牲的先锋意志。
此外,还要注重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一线,鼓励学生赴革命老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调研和学习,去农村基层锻炼和扎根成长,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16],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从事劳动生产、积极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使他们树立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和志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有效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