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铁路文化精神的育人价值及实现路径探析

时间:2024-08-31

韩旭红, 陈 晨

(1.西南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2.西南交通大学 党政办公室,四川 成都 611756)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这都为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铁路事业发展伴随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伟大历史征程,在探索和推进筑路报国、兴路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铁路文化精神,并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相通,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我国高校,尤其是以铁路为办学特色的行业高校,将中国铁路文化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中国铁路文化精神的育人作用,对增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铁路文化精神体系的逻辑构成

(一)以筑路报国、兴路强国为核心价值

筑路报国、兴路强国是中国铁路与生俱来、薪火相传的光荣传统,始终伴随着中国铁路事业发展而传承弘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成为鼓舞和激励一代代铁路人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19世纪下半叶,国运衰微,民族危难,无数仁人志士秉承筑路报国、兴路强国的初心,开始了争路权、建铁路的苦苦求索。詹天佑以“振兴工程、兴国阜民”为己任,率领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铁路工程师,在“使用仪器几无之地”的艰苦环境下用最精湛的技术完成了京张铁路工程,负载起一个时代的筑路传奇。在抗战岁月中,铁路人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把铁道线变成了抗击日寇的最前线。在解放战争年代,“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3]铁路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路人通过肩挑背扛、克服重重困难,抢修旧线,建设新线,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后,铁路坚决落实党中央要求,充分发挥运输骨干作用,努力当好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如今,中国已经建设起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中国高铁成为了国家名片。新时代,筑路报国、兴路强国拥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为铁路人提供了更沉稳的自信和底气,即:助力世界交通强国建设,以铁路之强引领交通之强,为世界交通运输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以“英勇、团结、牺牲、奉献”的“二七精神”为重要依托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共产国际为此发出宣言,“中国工人阶级已经登上了世界的政治舞台”。京汉铁路工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英勇、团结、牺牲、奉献”的“二七”精神,贯穿整个中国铁路发展史,是中国铁路文化精神体系一直以来不断拓展延伸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铭刻下中国铁路永远跟党走的红色基因。从此,“二七精神”在中国铁路领域传承弘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七精神”体现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和不怕流血、无惧牺牲的革命战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二七精神”又体现为以“报效祖国、忠于职守、艰苦奋斗、永当先锋”为内涵的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改革开放时期,“二七精神”表现为以改革、奉献、拼搏、争先为主要内涵的开拓创新精神。21世纪以来,“二七精神”又被赋予了爱国爱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遵章守纪、为民服务的新内涵。可以说,“二七”精神已成为中国铁路最厚重的文化基因,是中国铁路文化精神体系的根和魂。随着时代发展,在“二七”精神基础上,又衍生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成昆铁路精神和“负重争先、务实创新”的大秦铁路精神,孕育了安全文化、服务文化、经营文化、建设文化、春运文化以及高铁文化等,共同引导着铁路人为中国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三)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为行动指南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于1958年开工建设,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在跨越半个世纪的征程中,青藏铁路建设者不辱使命、攻坚克难,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创造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史诗工程,并培育出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挑战极限”即:挑战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向生存极限挑战,向建设高难度极限挑战,向工程高标准极限挑战;“勇创一流”即:以“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为目标,创建一流的工程、一流的运营、一流的管理,建好、管好、用好青藏铁路。[4]“青藏铁路精神”高度概括了青藏铁路建设者爱国奉献、敢于挑战、善于攻关、勇创一流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对中国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一起,书写在了共和国的发展史上。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为指引,中国铁路高歌奋进,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宏伟力量,铁路人先后攻克一系列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在铁路建设领域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仅高速铁路总运营里程就超过3.1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今天,“青藏铁路精神”又指引并激励着新时代的铁路人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在川藏铁路等超级工程建设征程上砥砺前行。

(四)以“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为强大动力

铁路是国家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素来有国民经济“先行官”之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铁路事业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立足新时代,铁路人坚守铁路文化立场,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铁路人共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归属,大力倡导“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赋予了铁路文化精神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引领中国铁路事业在交通强国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再当先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中,交通强国的内涵是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铁路先行则彰显了铁路在党和国家大局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崇高品质,是铁路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交通强国战略中的具体体现。总体来说,“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根植于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积淀,立足于铁路改革历程的丰富实践,既反映了铁路开拓创新、引领世界的时代要求,又展示了铁路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好先行的责任担当,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义,是铁路光荣传统和精神文化的高度浓缩,更是新时代铁路人理想信念的凝聚和升华。

(五)以“人民铁路为人民”为根本宗旨

一直以来,“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始终贯穿于中国铁路改革、建设与发展的各个时期,成为铁路的优质基因和核心竞争力。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抢修铁路到改革开放后扩建铁路再到新时代大力发展高铁,从挂板公示剩余票额到推广计算机软纸车票再到网络购票“随购随走”,从拥挤的绿皮车到宽敞的“复兴号”,从普铁的长途颠簸到高铁的风驰电掣,中国铁路通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人民群众的出行由“走得了”变为了“走得好”,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变为了“穿山涉水如履平地”,由“基本需求”变为了“享受体验”。可以说,一代代铁路人始终坚持国家铁路的战略定位,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人民群众在出行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立足新时代,坚守“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发展初心,中国铁路必将日新月异,走出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

二、中国铁路文化精神蕴含的核心价值

(一)爱国奉献

爱国奉献是中国铁路的价值追求。在铁路文化谱系中,爱国奉献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引领着一代代铁路建设者将个人前途命运同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在抗战时期,作为后方运输大动脉,铁路充分发挥运输物资、兵力调动等作用,为全面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十几万铁道兵坚决服从党中央战略部署,毫不犹豫奔赴战场,用鲜血筑起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在建设青藏铁路时,有的同志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表达心愿,还有同志要求倾家出征,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子承父志作贡献、夫妻双双上高原的动人场面。还有无数铁路职工在人迹罕至的站点,以站台为家,与孤独相伴,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铁路事业。这种爱国奉献的强烈意识,是引领铁路人自强不息的鲜红旗帜,是鼓舞铁路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

(二)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国铁路的厚重底色,与当前所倡导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脉相承。叶剑英元帅曾专门为铁道兵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中国铁路建设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铁路工程多在荒郊野外,尤其是在偏远山区施工时,条件十分简陋,环境极其恶劣,建设难度极大。譬如:成昆铁路所经区域有“露天地质博物馆”之称,被外国专家断定为“筑路禁区”,在极端困难的自然条件下,铁路人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硬是改写了世界铁路建设史,成昆铁路也被联合国誉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4 000 m以上的地段占全线的85%左右,被称为“生命禁区”,但铁路建设者不畏艰险,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永远值得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敢于创新

敢于创新是中国铁路的优秀品质,更是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当初的蒸汽火车,到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第一台电力机车,再到磁浮、空铁、“复兴号”;从大秦铁路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创造了单条铁路重载列车密度最高、运输能力最大、运输效率最好的世界纪录,到中国高铁成为世界高铁发展的典范,再到智能京张高铁成为世界高铁发展水平的新坐标,我国在铁路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极大改变了我国交通运输模式,尤其是既有线提速、重载铁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高速铁路等技术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成为展示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文化标志。中国铁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是等来的,不是要来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正是铁路人不断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奋斗、不断创新的结果。

(四)勇创一流

勇创一流是中国铁路的独特气质。中国铁路能够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正是在于铁路始终秉持担当进取、迎难而上,勇创一流、矢志卓越的豪迈气概。从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到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从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再到全球第一条高寒地区高速铁路,中国铁路始终坚持一流水准,不仅要向国内一流工程看齐,更要向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看齐,与先进对标,与强者赛跑,在自我加压中不断创造一流的速度、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效益。今天,为支撑中国铁路科技在全球持续“领跑”,铁路继突破高铁实现商业运营速度350 km/h后,又率先向400 km/h级高速轮轨客运列车系统、600 km/h级高速磁悬浮系统等研究领域进军。正是这种敢于担当、敢于突破的勇创一流精神,使铁路成为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当之无愧的重要脊梁。

三、中国铁路文化精神育人的实现路径

中国铁路文化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育人优势突出。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背景下,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培养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铁路行业高校应坚定铁路文化自信,深入探索铁路文化精神的育人功能和实施路径,充分发挥铁路文化精神育人作用,确保铁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理念认同育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只有在思想理念上认同,才能在具体行动上维护。理念认同中国铁路文化精神是个体自我身份认同的前提,只有通过对中国铁路文化的全面了解、深刻思考和理性判断,才能从价值观念上认同铁路文化,避免铁路文化精神育人脱离社会现实。首先,铁路文化精神是铁路人才培养过程中价值塑造的根基,铁路行业高校应当礼敬铁路文化精神。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理论研究的优势,对铁路文化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分类整理,并采取多种方式面向青年学生深刻阐释解读铁路文化精神;要引导全校教师结合专业开展研究,将铁路文化精神融入课堂专业教学,进一步加深青年学生对铁路文化精神的了解,为建设交通强国、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凝聚共识、积聚力量。其次,铁路行业高校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铁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要深刻把握传统铁路文化的内在精华,结合当前铁路工程实践,针对时代发展要求,有鉴别地分析,有扬弃地继承,着力打造与交通强国、铁路强国地位相称的新时代铁路文化精神。要与世界各国铁路文化精神借鉴对照,从世界先进铁路文化精神中汲取新的营养,构筑出契合中国铁路积极参与全球铁路治理体系建设需要的一种全新的优秀铁路文化精神。

(二)教学渗透育人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因此,专业课教师把铁路文化精神链接、内嵌于专业课程中,是实现铁路文化精神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对铁路文化精神知识体系的学习,争做铁路文化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守望者。要做到内化于心,深谙其精髓,逐渐提升运用铁路文化精神的胜任力和驾驭力;要做到外化于行,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具体行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次,专业课教师要寓铁路文化精神于各专业课课程教学中,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譬如: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前篇,即电力系统概述中,如果单纯讲授电气化技术发展专业知识,会使学生感到空洞乏味。这就可以尝试结合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的时代价值,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宝成铁路精神,再联系铁路人基于“敢于创新、勇创一流”的秉性,成功研制世界首套“组合式同相供电装置”的艰辛历程,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电气化工程技术的重要意义,增强职业自豪感。再次,要创新理念,充分利用新的媒体形态,将铁路文化精神内容转化成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新场景。譬如:使用短视频、AR、VR、AI等新技术,开发铁路科技名人探究性教学、铁路文化遗存体验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铁路文化的认同感。

(三)实践体悟育人

实践活动是传统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总书记多次通过座谈、回信等形式论述实践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勉励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作为铁路行业院校的青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刻认识铁路文化精神的起源、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才能促进他们更好养成铁路文化自觉,增强铁路文化自信,服务铁路事业发展。首先,铁路行业院校要站在筑魂育人的战略高度,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弘扬优秀铁路文化精神的实践活动,通过行为外化激发个体对铁路文化精神的内化。譬如:参与詹天佑、茅以升等铁路历史名人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研讨活动,亲身感受铁路文化的魅力;参观各类铁路纪念场馆、铁路旧址遗存,触摸铁路红色印记,领略铁路发展变迁;实地调研铁路局以及宝成铁路、成昆铁路、青藏铁路等我国重大铁路工程,在访谈和学习中使青年学生深刻领悟铁路文化的精神观照,增强责任和担当意识。其次,要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加铁路文化知识探究,主动传承发扬铁路文化精神。譬如:实施“铁路文化影像支持计划”,鼓励学生团队创作、拍摄具有思想深度和传播价值的“微记录”作品,传递铁路文化正能量;开展铁路文化美育实践,鼓励学生用文艺创作、文艺演出诠释铁路文化精神,打造铁路文化传播品牌,如西南交通大学学生社团推出了原创话剧《茅以升》、集体舞《高铁卫士》等;组织学生参与服务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世界高铁大会等铁路领域国际学术会议,使青年学生通过志愿服务体会见证铁路主场外交的自信与魅力。

(四)校园环境育人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作为铁路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遵循主流精神价值体系,又要彰显铁路特色,将铁路独特的文化精神气质植根于校园文化总体建设中。第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层面,包括校园规划、文化景观、园艺设计等公共空间中融入铁路文化精神的特色元素和文化符号,赋予校园环境丰富的铁路文化内涵,营造陶冶情操、涵养气象的文化氛围。譬如,西南交通大学在校园中建设了机车博物园、铁路车站等,以浓厚的铁路文化底蕴发挥着无形的育人作用。第二,探索把铁路文化精神融入铁路行业院校的精神文化层面,既丰富延展了高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也能够使铁路文化育人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第三,把铁路文化精神融入校园行为文化层面。譬如,通过编写铁路文化教材、开设铁路文化通识课程传播铁路文化;通过组织开展铁路文化精神书法绘画展、铁路机车模型展、铁路文学作品征集、铁路摄影作品展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拉近青年学生与铁路文化的距离,实现以景感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