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路径审思

时间:2024-08-31

王 燕 茹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它集中体现为个体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和热爱,是一种真挚自然的情感流露和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总书记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2]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热爱祖国是他们成长必备的基本素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而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就是“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4]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既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

一、深化国家认知: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逻辑起点

“知国是爱国主义的认知前提”[5],对国家认知的丰富与深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筑牢大学生的爱国思想,进而指导大学生的爱国行动。新时代深化国家认知主要表现为丰富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认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

(一)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观

国家作为个体赖以生存的共同体,是一个人获得发展、得到提升和实现价值的根本保障。因此,在认知层面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首先要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国家观,从理性层面深化他们对国家的认知。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凝聚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国家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科学的国家观。在教育过程中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国家的基本内涵、起源、职能、本质和发展趋势等内容,为他们科学认识“国家”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深化大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第一,引导大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我国的壮美河山、灿烂文化、风土民情和现行制度。第二,从全球视野出发,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为世界发展所做的积极努力和贡献以及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境遇。第三,深化大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要让大学生理性看待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不平衡性和长期性,正确看待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观

民族与国家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是国家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是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具体实践中各族人民心连心、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因此,要深化大学生的国家认知就要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观,引导大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在纷繁复杂的新时代背景下,要通过中华民族观教育让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态度,培育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观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它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和深层记忆。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用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因此,要“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首先,加强党史教育。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民族危亡、血雨腥风的黑暗时代,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欣欣向荣,国家的发展才蒸蒸日上。如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99年的风雨历程,历尽千辛万苦创造了人间奇迹,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形成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党史,这不仅是党的记忆,也是国家的记忆。新时代,加强党史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熟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和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学习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从而深化学生对党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敬党、爱党、护党。

其次,增强国史教育。“国史是民族意识的基础和本原, 是民族凝聚力和认同力的源泉。”[7]对于大学生而言,深厚的国史知识积淀是知国、爱国的前提。第一,加强古代国史教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璀璨辉煌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荣光是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的。例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展现的繁盛图景,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四大发明的问世令世人瞩目,这些辉煌的历史成就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加强近代国史教育。近代,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奋起反抗,谱写出了一段可歌可泣、保家卫国的感人历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近代国史是灾难史、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抗争史和觉醒史。加强对大学生的近代国史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厚植他们的爱国情怀。第三,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在感受社会主义中国繁荣强大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最后,强化改革开放史教育。“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8]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激发了中国社会无限的发展活力,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可观可感的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改革开放史教育要让大学生从历史维度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在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凝聚起大学生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大力量。

(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观

新时代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就要“大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葆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基因”[9],让大学生在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首先,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纽带。要让大学生在史书典籍、诗词歌赋中感受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和思想的深邃;在以长城、故宫、都江堰等为代表的伟大工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在书法艺术和科学技术中体会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使他们深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思想魅力,从内心深处增强文化自信。其次,强化革命文化教育。革命文化产生于国家风雨飘摇、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的红色篇章,蕴含着鲜亮的红色基因,包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红色艺术和红色遗址,是大学生的精神养料,对他们进行革命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深化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而且能够在文化熏陶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最后,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与人民性。要用能够反映时代、具有精神营养和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教育广大学生,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二、激发爱国情感: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内生动力

(一)文化熏陶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其他育人方式相比,文化熏陶具有潜隐性和亲和力,它能够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激发人的思想情感,给人一种深远持久的力量。通过文化熏陶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首先要创作一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材的文艺精品。在现实生活中,文艺作品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文艺工作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深入发掘我国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创作形式多样的以讴歌党、讴歌祖国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例如,将爱国主义元素融入到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悠久历史拍摄成纪录片,让大学生在接触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激发爱国情感。其次,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沉浸在“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氛围中。如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校园电视广播、电子屏幕、图书馆等载体宣传典型爱国人物的事迹以及与中国共产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相关的内容;定期举办党史国史文化展或者中华文明成果展,让学生感受党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开展内涵丰富的实践文化活动。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例如,定期举行以爱国为主题的理论宣传、征文比赛、歌曲比赛或者文艺演出,用深刻的理论、生动的文字和高雅的艺术感染学生。同时,鼓励大学生实地走访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历史的厚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孕育爱国情怀。

(二)仪式教育

仪式教育是指“行为主体处于庄严神圣又具有感染力的场域, 通过富有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的程序和形式,直接体验并接受其价值理念的过程。”[10]仪式教育具有庄严感、神圣性和感召力,通过仪式教育唤起和激发的情感体验更能够走进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总书记指出要“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11]该论述为开展仪式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首先,运用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仪式教育。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思想,例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等,要借助这些节日,鼓励并组织大学生自觉参与和节日相关的风俗活动。例如,清明节瞻仰革命遗址,向烈士们扫墓、敬献花篮,端午节赛龙舟等,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其次,运用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仪式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例如毛泽东、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可以借助他们的诞辰和纪念日,通过瞻仰纪念馆、集体学习、追忆等方式开展仪式教育。最后,利用国家重要事件纪念日开展仪式教育。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上,有许多标志性的事件承载着浓厚的爱国主义元素,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

(三)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榜样鲜活的事迹和动人的故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因此,要将榜样激励作为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手段。首先,精选多元化的榜样素材。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爱国榜样人物,在这其中既有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杰出代表,也有为祖国发展默默做贡献的普通人,要精选多元化的榜样素材,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人所具有的爱国思想和行动。可以从历史发展的分期去选取爱国榜样,从不同职业中去选取爱国榜样,也可以从身边的人和同辈群体中选取典型,这样有助于让大学生全方位地感受爱国主义的意蕴。其次,运用新颖的方式宣传爱国榜样。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向大学生宣传爱国榜样。围绕榜样人物制作一些精致的短视频,将声音、图片和文字相结合,通过微信、微博、抖音、B站进行传播可以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最后,让榜样现身。高校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具有典型爱国特质的人物,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讲座或者座谈会,让榜样人物与学生就爱国相关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在探讨与对话中升华大学生对爱国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拉近榜样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榜样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高高在上的,而是就在身边,爱国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从而引发学生与榜样之间的共鸣,激发爱国情感。

三、锤炼爱国意志: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有力支撑

(一)坚定理想信念

“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2]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之钙,是构筑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内生之源。坚定理想信念是锤炼大学生爱国意志的基石,在爱国主义视域下谈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必定能够实现的信念。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密切相连,统一在一起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大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无限的激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因此,要锤炼大学生的爱国意志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将爱国内化为一种信念,这就需要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思想魅力,在大学生心中播撒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必定能够实现的认同感,引导大学生将树立远大理想与国家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强国之志。

(二)强化责任担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既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动力与支撑,也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与期待。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是一个人奋力前行的内驱动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缺乏担当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抱着“佛系”的心态,没有目标、不求上进,浑浑噩噩度日,没有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才能将内在的精神能量转化为个人行动践履,自觉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因此,锤炼爱国意志就要强化他们的责任担当,增强他们的使命意识,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通过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的责任担当教育让大学生理性看待自己成长的时空境遇,从内心深处感受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自觉“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2]。

(三)增强奉献意识

***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2]爱国与奉献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祖国与人民是爱国的重要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奉献就是以深切的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担当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95”和“00”后,他们在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受西方文化、多元社会思潮和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部分学生缺乏奉献意识,自私自利,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利益之上,这种狭隘的个人主义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成长进步,也对国家的发展不利。因而,要培育大学生的奉献意识,让大学生领会奉献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大学生“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12],积极主动地为他人、社会和国家奉献自己的能量,在奉献之中收获幸福与快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躬行爱国实践: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最终归宿

(一)搭建实践平台

多样化的爱国实践平台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保证。搭建爱国实践平台需要多方合力,相互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大学生爱国实践平台建设。政策是实践的风向标。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爱国实践平台的建设。例如,我国在1995年就确立了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名单,“截至2017年3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到428个”;2003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但是由于受众群体的庞大性,这仍不能满足大学生爱国实践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国家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加强制度建设,增加资金投入,为大学生爱国实践平台建设提供保障。其次,社会要积极助力大学生爱国实践平台的搭建,自觉承担起爱国实践平台建设的责任,通过舆论宣传、资金筹备、团体组织等方式,为爱国实践平台的建设助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后,高校要精心打造爱国实践平台。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开展爱国实践的主要阵地。因而,高校要为学生精心打造爱国实践平台。例如,成立专门与社会服务相关的学生社团,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智,练就本领,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同时,高校可以与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沟通与对接,设置大学生志愿服务岗位,鼓励大学生去做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力量,向更多的人传递爱国信号,在这个过程中增强爱国情感。

(二)充盈实践内容

明确充实的实践内容是大学生进行爱国实践的内在灵魂和重要保障。首先,开展以爱党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党政机关或者社区党委去挂职锻炼和志愿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使命、精神和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大学生向先进模范党员学习,密切联系群众,增强他们的人民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其次,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大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爱国并不是口号和空话,也不仅仅是停留在情感的表达层面,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做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实干家,通过个人实践,培育爱国情怀。最后,开展以爱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到社区、农村、企业等形式多样的调研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未来走向,正确地看待现阶段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进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三)丰富实践形式

丰富多样的爱国实践形式不仅能够开阔大学生的眼界,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升华爱国意志。高校要丰富大学生的爱国实践形式,运用多种方式增强爱国实践的吸引力和针对性。首先,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实习能够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练就过硬本领,将自己的所学服务国家和社会。其次,开展内容丰富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强化爱国意识。高校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爱国实践之于大学生成长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高质量的公益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成立大学生支教团、大学生支边团、爱心社等专门的社团,引导大学生深入一线,帮扶弱者,在实践中厚植爱国情怀。最后,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新时代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大批人才扎根基层为民服务。高校要及时向大学生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到贫困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助力乡村振兴,使他们在广阔的基层一线绽放人生光彩,升华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逻辑主线”[13],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就决定了爱国主义“具有历史传承性,更具有可培育性”[14]。因此,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常讲常新的话题。时至今朝,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把握新时代特征、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从认识层面、情感层面、意志层面、实践层面入手,全方位地开展教育,让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