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媒体新闻报道中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与实践

时间:2024-08-31

冯 美,庞端阳

(1.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2.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完善,并逐步演变成为指导我国新闻工作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性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一项关键内容,新闻工作者要特别关注党性和人民性在新闻报道工作中的体现。随着中国进入全媒体时代,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厘清两者在全媒体时代当中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推动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能够使新闻报道工作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

一、新闻思想中党性与人民性的现实构建

(一)党性与人民性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而是历史的创造者”。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主张”的基础上,1905年在《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写作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主张,这一主张于马克思、恩格斯《莱茵报》《新莱茵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的新闻工作中得以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性、人民性的思想从五四开始传播至中国,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其进行了丰富阐释。毛泽东认为报纸是党的喉舌,党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的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同时,提倡群众办报,加强了报纸的“人民性”,工农兵的生活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群众参与新闻工作的程度明显增强。邓小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新闻宣传要遵守党的决定,毫无条件宣传党的主张,“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把它变为人民群众自己的主张,并且组织人民群众加以执行”[1]。此外,进一步强调贯彻“大家办报”的路线。江泽民对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提出了三点要求:“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旗帜鲜明地坚持不懈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此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针也坚定地反映了新闻工作的“人民性”。胡锦涛对新闻工作提出要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三贴近”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总书记对“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刻的阐释。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中,***总书记指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是要坚持讲政治,把握正确的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也要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研究***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之后,可以发现:***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的范围扩大,从传统媒体到全媒体都要体现党性和人民性;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关系;重提党性的基础和前提是人民性,党性对人民性起着引领的作用;强调党性是代表全党,人民性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不能以偏概全,否则将不能真正理解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关系。

(二)全媒体时代“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在全媒体时代,人民群众了解新闻的渠道已经变得多种多样,出现了传播分众化和差异化的新趋势。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浏览习惯,在不同的网站和平台,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国际形势、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等现状。在我国党管媒体的大环境下,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新闻报道即是党的意志的具体体现。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工作要在党的领导下展开,因为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更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在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时代,主流媒体和大众媒体想要听取各方人民群众的心声,让人民群众及时、准确地看到官方权威的新闻报道。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及时关注社会发展状况,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新闻舆论的广泛性,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所需。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上,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根据“三贴近”的原则,多到基层沾泥土、接地气,了解群众的心声,反映群众的问题,创作出“冒着热气”的新闻报道作品。新闻工作者更要做好审核把关工作,拒绝出现一些不符合现状、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报道。因此,从报道角度和内容来看,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加强人民性的体现,能够进一步促进党性的建设。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全媒体时代,做好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工作,有利于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工作的积极引导性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等。

二、全媒体新闻工作中的问题弊病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也改变了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使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全媒体新闻报道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全媒体对新闻报道工作中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和发展,也带来一些新的挑战。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人,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73.0%。随着自媒体的发展,UGC模式正在逐渐发生转变,PGC+UGC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社交媒体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社会热点的出现,首先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传播,在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后,主流媒体对其进行深度报道,最终形成一个新闻舆论的漩涡。

(一)产销不严导致内容导向错误

全媒体时代,人们的发声成本越来越低,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有了质的突破。之前传统的新闻生产,会有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去写稿、审核、发布以及传播,内容生产每一个步骤都有着严格的把关。但是,现在人民群众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麦克风之后,在网络平台上就能随时随地的发声。

今年上海疫情防控期间,卢某在网上发布信息称:上海环球港华润万家超市在政府强迫下仓促复工营业,导致管理混乱、遍地污物。此消息一出,便引起了社会轰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后经警方证实,该消息是卢某编造的谣言,目的是为了博人眼球,炫耀自己能出门购物。随后,卢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处罚。虽然该消息很快便被证实为谣言,但是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上海本身就处于舆论中心,此谣言一出,为上海疫情防控带来负面压力。正是由于组织或个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已经变得极其简单,时间和地点对信息传播的限制性已经微乎其微,所以,这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出现弱化党性、边缘倾向等问题。

尽管随着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各大软件的算法对关键词的捕捉,为获取流量而存在的“标题党”有所减少,但是,散发所谓内幕消息、谣言以及虚假信息等仍时有发生。2022年3月25日,“中国民航报”微信公众号在上午10点35分发布内容:MU5735第二个黑匣子已找到。15分钟之后,10点50分左右,新华社发布新闻通稿:“从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了解到,目前还未找到第二部黑匣子。”“中国民航报”微信公众号很快将上述消息删除,该报作为中国民用航空局主管的一份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唯一指定的机上配发报纸,在这条新闻消息的发布上,却犯了严重错误。虽然平台及时删除了虚假信息,但由于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迅速性,也极易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非常不利于党的政策方针和主流价值观有效的传播,更有可能误导人民群众,造成恶劣的舆论事件。这已经严重违反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挑战了新闻报道中党性与人民性的地位。

(二)迎合用户导致内容娱乐低俗

在全媒体时代,“流量”一词,能够很好地展示出一个作品的受欢迎程度,而流量又来自用户,即广大的人民群众。受众对新闻价值的回馈很大程度体现在新闻的点击率、转发数与回复数上。所以,个别新闻工作者才会设法炮制出越来越多娱乐化、低俗化的新闻,大搞“眼球经济”,认为这是一条以最少投入换取最多回报的捷径。更有甚者,为了吸引用户的眼球,获取流量,而生产出一些娱乐、低俗、浅表的内容。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平台编造内容,使用惊悚故事,抄袭他人原创文章,打着“人民性”的幌子去做内容生产。暴力、色情、猎奇等元素,成为流量追捧的对象。

在娱乐的狂欢中,人们的注意力被这些低俗媚俗所吸引,却忽视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长期以来,人们变得情绪化、极端化,被催眠、被麻痹,丧失自主能力,成为一群“乌合之众”。当个人享受被放大,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共识培养空间被挤压,出现“后真相”“信息茧房”“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意味着偏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追求的生活本质。

(三)生硬搬运导致内容表现单一

随着全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的图文编辑,到视频音频相结合,再到新型互动类传播;从以往的静态接收,到现在随时随地和碎片化的接收,使得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处在全媒体的大环境下,媒体应当转变传播思路,不能被以往传统媒体的传播思路所束缚。

现在仍有部分媒体做着无效的传播,他们仍然坚持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秉着功利的思想,害怕担责任、出问题,特别是对党的方针进行宣传时,通常是原封不动地进行搬运,无法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进行转变,这就会导致内容出现严重的同质化,人民群众出现解读困难等诸多问题。[2]在全媒体时代下,这种单一、生硬、照搬的宣传方式无法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不利于党的宣传工作的开展。

上述存在的问题,根源来自媒体:一方面没有适应现阶段全媒体传播方式的快速转变,另一方面是没有做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三、党性和人民性统一实践策略

(一)营造权威性,引领正能量

客观公正的立场是新闻报道工作中必须要坚持的,做到每一篇新闻报道都是真实的、经得起考察的,这是媒体营造权威性的第一要义。在这个信息如洪流般的时代,人们每天都接收了大量的信息,其中也不乏一些虚假信息。因此,媒体应当时刻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当人民群众对某一个社会热点产生质疑时,媒体应当及时发声辟谣,安抚大众情绪等等。只有媒体带着真相及时出现,才具有权威性,才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能力。

上述已提到,在上海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社交媒体上与疫情有关的谣言此起彼伏,模糊真假、混淆视听,无中生有、制造恐慌,对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严重干扰。面对虚假乱象,《解放日报》开始推出一系列求证类报道,推出《求证·辟谣》版,《批发市场暂停交易?菜价成倍上涨?记者调查核实》《抵抗奥密克戎 口罩还管用吗》《疫情之下,上海快递运转正常吗》等报道,及时如实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问题。后续,“求证·辟谣”版澄清了“世博展览馆等临时收治点可能有风险”“上海一老人因小区隔离跳楼自杀”“新冠肺炎患者无医保卡要自付诊疗费用”等谣言信息。《解放日报》富有权威性的报道,稳定了人心、普及了知识,增强了人民团结一致的信心和勇气。类似《解放日报》这种主流媒体主动回应、积极发声、澄清谬误的报道,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值得注意的是,正面宣传时需把握好分寸,不拔高、不贪功,方可“取信于民”,形成报道的正能量。进行舆论监督,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回应时,也要在报道时段、版面编排、形式手段把握好“度”,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统一,最终起到鼓舞士气、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等作用。

(二)提高审核力,做好把关人

随着各种APP的出现与发展,人们发帖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变得容易许多,但这大大地提高了对媒体审核能力的要求,需要媒体对各类稿件进行审核,从中挑选出有政治倾向错误、价值观出现偏差、思想不正确等有问题的稿件。特别是在特殊时期,如在疫情防控期间,一定要对有关疫情的稿件进行严格审核,避免出现谣言和不正当的言论,引起公众恐慌。

2022年6月,《北京日报》客户端在推送《蔡奇作党代会报告:北京将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文章时,出现了“未来五年,北京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内容,引起了网友热议。随后,《北京日报》重新编辑发稿,社长赵靖云发文表示是记者误加“未来五年”,“说来可笑,因为要抢时效,他们拆解了报告重点,预先做了模板,‘未来五年’要干这个、要干那个,一段一段套进去,就把‘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也套进去了,没过脑子。结果连起来一读,就出了笑话”。为了达到首发效应,拆内容、套模板,一方面是内容生产的错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来媒体审核的巨大纰漏,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很大损害。媒体各个环节和相应部门都应充分学习提升媒体审核能力,充分发扬传统媒体审核把关能力的优点,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以此来确保发布内容的权威准确,为新闻报道筑起坚固长城。

(三)以问题导向,到群众中去

媒体的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这一要求充分体现在新闻报道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具体要做到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统一。面对群众的精神所需,想要高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首先要在内容选择层面做好把关,充分调研。新闻工作者应当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文化需求为己任,而不是刻意地去迎合市场需求,以赚取流量为目标。在进行议题设置时,应当充分理解广大人民群众当下最关心的问题。每个地方各有差异,不能做新闻的搬运工,这样做只会导致内容过度同质化。地方媒体应当做到内容有区别,大方向一致,努力做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3]的根本问题。

媒体应当是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表达者,为人民群众发声,积极地与人民群众进行互动交流。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把党想要传达的声音,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聚焦与人民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平凡英雄事迹,用日常温情的故事传递党的政策方针,既贴近实际、深入人心,又在无形之中传递了主流价值观,不会使受众产生抵触情绪。

例如:《人民日报》公众号,常常站在人民的角度,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如:江苏南京护士曹美玲在街边救助老人;交警杨旭彬“咆哮式救援”;河南新乡95后小伙李红星割头皮救父等。一方面体现了其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社会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日常的报道工作之中。

同时,还要注重与群众的交流,多渠道获取意见,在评论区、微信、微博、群众所发文章中去了解群众所想,并及时做到解答,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在建设友好互动交流的平台时,也应当积极鼓励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把党的政策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让人民群众充分行使自己手中的监督权,充分发扬民主精神。

(四)迎形式之新,创内容之实

随着媒介生态格局的改变,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已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以往传统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全媒体时代的需求,媒体行业应充分利用好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做好转型,搭建一个更高效便捷的友好交流平台,促进党和人民之间的沟通。传播平台的转换意味着话语模式也应有所调整。摒弃官话套话、“假长空”、陈词滥调等话语模式,做到严肃活泼,充分考虑现在网友的接受程度以及他们的喜好,在进行报道时,适当选取合宜的网络流行用语、民间话语,营造一个接地气、同群众联系密切的媒体形象,这样才能深受群众的喜爱。

2021年,川观新闻曾发布《三星堆国宝大型蹦迪现场!3000年电音乐队太上头》的融合新闻作品。该新闻作品在内容表现形式上,将原创手绘动画与现场的发掘视频相结合,背景音乐选用的是四川方言,融入了电音与赛博朋克特效,将三星堆文物“活”了起来。同时,通过大型交互式专题《再醒惊天下》,图文、直播、视频、H5等新闻媒体报道,全方位呈现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历史价值和人物故事。这一报道,有效地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人文报道严肃、高冷的刻板印象,以年轻人喜欢的手绘、电音、赛博朋克元素为桥梁,连接优秀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体,并完成了深度的互动。同时,借助全媒体融合创新的传播之力,将三星堆文化向人民群众进行了全面科普,使得中国特色的考古学被大众所认知,提升了国民的文化自信。

今年两会期间,河南广电、河南日报、大河网都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报道形式,在全国两会上讲好“河南故事”,传好“河南声音”。河南广电用年轻人的话语方式积极向年轻人传递两会声音,微视频《青春约“会”》,聚焦年轻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创业就业、国潮文化、乡村振兴等话题,两位95后年轻记者体验式走访,以Vlog的报道形式将年轻人关心的问题带到两会代表委员面前。《河南日报》旗下的“大河财立方”推出的“朵朵的两会Vlog”,以“朵朵”作为第一视角的讲述者,用轻松愉快的口吻配以色彩鲜明的文案解说词,向大家传递两会知识,在Vlog中,还连线了正在奔赴北京参加两会的河南代表,简明扼要提出了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通过弹幕数据,也可以看出这个Vlog给网友留下了深刻印象。大河网则发布了“河宝儿SHOW两会”系列视频,“蓝胖子”河宝儿从元宇宙走出来,成功变身为“二次元美少女”,5G网络虚拟化的形式,增强了受众接收新闻的兴趣。

(五)创沉浸体验,增互动之感

全媒体时代不仅加深了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还赋予了新闻报道交互性和智能化等特征。全媒体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从“一对多”传播变成相应的“一对一”传播,能高效及时地和人民群众进行沟通互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对新闻报道的宣传方式和手段进行改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强的参与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在对党的政策方针进行宣传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新闻直播、人工智能、个性化选择等技术手段,让人民群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还可以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新闻定制和互动类新闻等内容,体现多样化、差异化的传播方式。

在今年两会中,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来了!极简版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为用户呈现了一幅精美的手绘长卷,并以SVG交互的方式,引导读者“点击看报告”,带给读者强烈的互动感和临场性。河南广电制作的创意短视频《“创”未来,“新”出彩·一起向未来》,运用VR、视频拼接、三维角色绑定动画等技术,推出沉浸式报道,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视频一经播出,立即吸引了许多90后、00后年轻网友们的关注, 全网累计点击量1000万+。这种传播方式,改变了人民群众对新闻报道本身所固有的刻板印象,提高新闻的趣味性,增加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沉浸中了解新闻时事,更好地接受媒体本身所要传递的主流价值观。

如今的媒介生态格局已经让我国的新闻阵地,逐渐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媒体要充分利用好主流媒体的优势,做好转型,适应时代和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在这个众声纷扰的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更要以身作则,积极适应时代,打造出一个具有权威性,为人民服务的和谐友好的交流平台。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基调,引导社会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好党和人民群众耳目喉舌作用,更好地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有效地传递。

五、结语

身处全媒体时代当中,应当充分利用好其特征,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解决所出现的问题,以助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只要新闻工作者理解党性和人民性在全媒体时代下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坚持并做好新闻报道中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工作,必然能解决所出现的问题,让全媒体技术成为我国新闻报道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器,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