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洪飞,李庆雷,2,夏梦蕾
(云南师范大学 1.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古城镇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厚重的历史气息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束河古镇作为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马古道重镇、皮匠之乡,避免“千城一面”发展局面,有效传承和挖掘利用古镇文化内涵,实施创意开发模式对于提升古镇吸引力,切实守住古镇的“魂”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这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日本三岛町乡村振兴计划,三岛町以本地民俗工艺为切入点,提出“生活工艺运动”、打造“自然博物馆”举措,成为古村镇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典范;乌镇以曲艺民俗戏剧作为自身文化特色,创造性地建造木心美术馆、举办乌镇戏剧节,成为我国古镇发展的佼佼者;袁家村以关中民俗美食作为核心发展主题,将特有小吃、民俗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关中民俗第一村的华丽转变。还有更多实践表明,民俗文化资源是古镇发展的关键资本,进行创意开发对古镇提升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在对束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识别的基础上,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统一、特色明显和差异化突出的思路,提出束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创意开发模式。
束河古镇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坐落在聚宝山、莲花山和龙泉山脚下,九鼎河、疏河、青龙河穿过古镇村落街巷,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的最早聚居地之一[1]。早在20世纪40年代,束河古镇因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茶马古道集镇和纳西文化交汇中心,皮革、炼铜、打铁等手工艺在此云集,并因此孕育和繁荣了束河的民俗工艺资源。近代以来,丽江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大研古城转移,束河减缓了商业化进程,因此保留了较为丰富的纳西文化、茶马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2-3]。束河古镇作为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外延,以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板桥青龙桥、古镇上溪流水源地九鼎龙潭等名胜,以及“皮革之乡”“千年清泉之乡”“茶马古道重镇”等誉称闻名于世。从地理区位来看,束河古镇位于大研古城和白沙古镇的过渡地带;就开发程度而言,相对于开发过度造成商业化严重的大研古城、开发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的白沙古镇,束河古镇介于二者之间。因此,束河古镇在大研古城“明星”光环效应下,如何挖掘利用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准确把握保护与开发的平衡,运用创意进行高质量开发以区别于大研古城发展路径,并为白沙古镇提供可行的成功经验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大研古城、白沙古镇相比,束河古镇在民俗工艺资源方面占据相对优势。结合陶立璠《民俗学概论》[4]的分类方法,将民俗文化资源分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基于此,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书籍资料,系统梳理束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如表1。
表1 束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一览表
由上表可知,束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多种类型并存,是束河古镇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实施创意开发模式具有坚实的资源条件。
民风民俗及悠久的历史彰显出一个古镇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展现的价值与内涵是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
束河古镇历史悠久,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特征的民俗文化资源,集中反映了束河古镇古朴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有的价值观念。“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马锅头豪宅等传统建筑是纳西族人民在历代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遗产,描绘了古镇的“形”,白墙青瓦、朱红门窗、照壁飞檐等细节装饰生动地刻画了古镇的“魂”,“居民博物馆”的荣誉是束河悠久建筑文化的最佳表达。束河古镇的传统民俗工艺尤其皮革工艺,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从皮革原料的获取、制革过程、缝制工序到外观设计都印上了束河古镇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符号,彰显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束河古镇保留较好的纳西传统建筑和以皮革工艺为核心的民俗工艺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文化价值高,应进行重点利用。
民俗是民族独特精神和个性特征的重要表征,反映了一个地区对自身文化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谐、教育等价值[5]。束河古镇民俗资源发源、存在和传承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东巴象形文字被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文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人民使用自然符号象形文字记叙了其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东巴经等东巴文化成为传承和弘扬纳西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活的载体。三朵节作为束河古镇重要节日之一,体现了纳西族热爱和平、倡导和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知诗书好礼仪”等民间礼仪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宣扬现代精神文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束河古镇实施创意开发中,应注重体现其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个性特征,增强当地居民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并积极主动服务于旅游建设、经济发展。
以各种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是旅游者通过感受异域民族风情和地方文化以获得愉悦的一种高层次旅游形式[6]。以束河古镇的建筑、饮食、服饰、语言文学、民俗工艺、节庆、礼仪等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能够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核心吸引物。束河古镇“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建筑民俗、“披星戴月”等服饰民俗具有审美和实用价值;皮革工艺、银器、木雕等民俗手工艺能够发挥娱乐体验价值;东巴文、《署的来历》等口承语言、“知诗书好礼仪”,以及其他禁忌等民间礼仪能够满足游客求知需求;毕摩仪式、“祭署”仪式等岁时节日能够满足游客的猎奇需求。求异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价值取向,体验异域风情、感受异文化震撼是游客的首要追求[7]。对比大研古城、白沙古镇以及周边大理古城、迪庆、怒江等民俗文化资源,束河古镇的民俗工艺资源较为突出,以此为重点进行创意开发能够较好发挥旅游价值。因此,根据寻找差异、创造差异的思路,挖掘利用特色突出的民俗工艺资源作为开发重点,是丰富旅游核心吸引物、提升旅游价值的关键方式。
特定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展示着地方特殊的设计、风格和高水准的技艺,凝聚着当地居民传统的艺术审美情趣。“披星戴月”、花腰带、百褶围腰、披毡等服饰,一方面是纳西族人民为适应生活环境而创造的,另一方面也凝聚了纳西族古老传统的审美观念,体现了纳西族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服饰穿搭的审美观念。“建筑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空间场所,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8]。从装饰来看,块石、瓦砖、卵石等装饰材料、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象征图案“四蝠闹寿”“十二生肖”,体现了地域特色和手工艺术。从颜色搭配来看,古城整体色彩为灰、白、红基调,突显出古城的朴素淡雅;街道多以红色角砾岩铺设,与古镇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又不失艺术美感。皮革、纺织、木雕等工艺在颜色搭配、造型设计等方面独具民族文化特色,在精细的手工艺中凝聚着巧妙的审美情趣,也是现代工艺最原始的呈现,对现代工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美学价值。注重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特色和审美功能,塑造其鲜明个性,有利于打造“束河精品”。
民俗文化资源是束河古镇特色文化的体现,在创意思维指导下,挖掘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促进资源价值实现、价值提升、价值转化,完善价值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实施束河古镇创意开发模式,首先应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合理利用资源,不破坏资源的真实性和原生性。其次,按照特色明显、差异化突出思路提出创意开发策略,重点挖掘利用保留相对较好、具有束河古镇典型风格的建筑文化以及拥有厚重历史底蕴的皮革等民俗工艺资源,以此为突破点建构束河古镇旅游发展的价值链。最后,根据体验经济原理,体验分为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体验,独特、深刻和丰富的体验能够增强地区吸引力[9]208-211。注意活化利用束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促进资源价值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位于束河古镇四方街旁的“工匠街”是汇聚工匠艺人、集中展示民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特色街区,也是实现资源多元价值的聚集区,对于打造束河乃至丽江民俗文化旅游新地标、促进旅游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束河古镇实施创意开发模式中应重点利用。
从空间、产业、产品方面提出“空间创意”“异业混血”“束河文创”三种创意开发模式,促进综合价值高、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资源实现价值增值,并带动相关资源提升价值。
1.“空间创意”集聚模式
(1)“空间创意”集聚模式的目标和亮点
“空间创意”集聚模式主要是创造一个独特的文化消费空间,强化社区生活艺术再造,主要目标是挖掘文化底蕴提升资源价值、化腐朽为神奇,促进价值转化,搭建旅游者与束河古镇民俗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平台,增强旅游者消费地方文化的真实性和参与性。独具特色的景观展示、充分的互动交流、真实性的人文感知、创意元素的集聚是“空间创意”模式的亮点,也是与传统开发模式的重要区别。与大研古城已有的空间利用方式相比,束河古镇不同之处体现为“小而精”“讲创意”“重秩序”,将高端小众产品作为主体产品。
(2)“空间创意”集聚模式的具体设计
“空间创意”集聚模式是基于束河古镇已有的“形”,主要指建筑文化资源,结合其他相关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融入创意元素打造具有地方历史文化意义的体验性空间。一方面,营造真实性民俗文化大空间,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慢生活)产品体系。民俗文化大空间的开发主体是旅游企业,构建“企业+社区”共同开发方式,避免大研古城脱离原住民开发旅游的形式。地域范围包括整个束河古镇空间,龙泉村、仁里村等村庄以及四方街、工匠街等空间重点打造为民俗文化载体。与大研古城片区的四方街、五一街等空间载体相比,束河古镇民俗文化空间的传统建筑更完好、民俗文化更古朴、地方品质更真实。基于地方感理论,场所、活动、意义与特色是人们对某一空间产生情感体验的关键要素,是促使人们产生地方认同、地方依恋的有力支撑。重点构建人、文、景要素,以突出真实性和个性化为开发理念打造民俗文化大空间。第一,人是古镇发展最有活力的要素,必须留住束河古镇原住民,打造主客共享的体验空间。保留原住民“披星戴月”、花腰带、毡帽等传统服饰,以及纳西语等具有纳西象征性的语言符号,呈现束河古镇原生态的生活场所,提高美好生活品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束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物化,以原住民的住宅为基地、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发展庭院经济,丰富游客体验,实现文化资源的综合价值提升。引导当地居民保留知诗书好礼仪、宽容仁义、敦厚真诚的习俗礼节,营造知书达理、人文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第二,景观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要素,在吸收传统纳西建筑元素,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拐房、四合头等传统建筑形式的前提下,丰富建筑轮廓线条、突显建筑特色,增设楼顶天台、透明玻璃窗,营造视觉美。在墙体悬挂标有东巴文、汉语和英语的指示性木标牌或具有特色的文字话语,巧妙融合传统特色与时尚潮流,为游客营造具有归属感而又不失真实性的民俗文化空间,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氛围。另外,民俗文化大空间的打造应与自然生态相呼应,避免过度商业化,打造“慢生活”氛围,让游客在“慢走”“慢游”“慢品”“慢食”的舒适空间里尽情地感受束河古镇丰富的民俗文化,打造区别于大研片区热闹喧嚣、快节奏的“宁静空间”。
另一方面,建设小众艺术空间,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和价值转化。吸收借鉴巴黎104创意艺术中心、韩国Heryi艺术村,以及北京798艺术园区等艺术空间打造经验[10]98-102,打造束河古镇新的文化艺术地标。综合区位条件、建筑特色、文化氛围等因素考虑,可选取束河古镇仁里老村南片区作为艺术空间载体。在基础保障方面,完善仁里村的通信网络、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艺术创作提供舒适便利的创作交流条件。在开发主体方面,成立艺术委员会进行管理,艺术空间的发展和运作采取民间化形式保持其独特性和独立性。在空间创意拓展方面,采取相关激励机制,吸引各类创意人才如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作家、摄影师、音乐家、电影创作者、艺术教育家以及博物馆、画廊、音乐厅、剧院、艺术品商店等机构和管理人才入驻,拓宽艺术空间的创意源泉和领域。在要素业态方面,发展高端美学体验、艺术创作、创意设计等业态。依托仁里村传统的纳西建筑,结合建筑师的创造性,坚持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开发理念,实现低价值的纳西废弃传统建筑向高价值的艺术空间载体转化。利用新型数字保护技术,修复改造居民建筑为“建筑学博物馆”。利用废旧建筑打造“行动咖啡屋”、多功能展演厅、电影厅等。打造高端民俗工艺精品工作室,发挥设计师、雕塑家、画家、摄影师等创意人才的创造性,利用皮革、东巴造纸、银器、木雕等工艺,打造特色鲜明的纪念品。最后,将艺术空间与束河古镇发展紧密结合,强化社区生活再造,促进艺术家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充分互动学习,发挥文化教育与艺术涵化的社会性功能。
2.“异业混血”合作模式
(1)“异业混血”合作模式目标和亮点
“异业混血”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不同企业或不同行业的“跨界”合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利用各自成熟的技术和现有的知识信息进行创新而形成联盟关系,创造性地推动文化繁荣和经济进步[10]344。创意经济原理表明,将不同形态的既有元素进行重新搭配,能够刺激创意的产生并提高产品综合价值[9]235-236。结合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和不同业态的有利元素,“异业混血”模式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价值,在自主研发、创意设计、品牌塑造等价值链环节提高附加值。与传统开发模式相比,“异业混血”模式更注重科技创新和品牌力量,注重将资源价值转化为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实施“异业混血”,完善工艺价值链,结合已有皮革工艺的“一把锥子走天下”的品牌基础,束河古镇与大研古城相比能够更好地推动价值实现、价值提升。
(2)“异业混血”合作模式的具体设计
“异业混血”模式主要是以束河古镇的行为传承文化即皮革工艺为核心,从上游的技术研发、中游的创意设计和产品生产到下游的产品营销,在各价值链环节中提升附加值,推动民俗文化资源价值实现。坚持以科技促进文化保护、创新产品开发的理念,打造数字化旅游新时代,提供个性化、高端化、品质化的服务。在开发主体方面,以束河古镇文旅企业为载体,寻求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带动社区居民参与,使原住民共享民俗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及相关衍生价值。在要素业态方面,重点推动科技与民俗工艺的跨界融合,打造包含科技体验、现代的先进科技工程、自动化生产线的科技旅游。以科技为基础,提供束河古镇民俗文化与美学创意的技术支撑,改进和完善传统民俗工艺的生产质量和效益,促进民俗工艺资源的艺术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提升。在产品生产方面,突出地方特色和差异化发展,束河古镇的皮革、扎染工艺应自主研发新型技术,突破现今工艺生产品质与产能限制瓶颈,进一步突出束河工艺的精细与品质。融入创意元素,以原创设计促进民俗工艺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相关衍生价值的实现。针对银器、木雕、石器、铜器等工艺品的生产,在图案设计、用途构思等方面,可使用现代科技进行改良更新、创新设计,打造与时俱进的“束河精品”。在产品展示方面,采用三维影像、虚拟技术等数字技术展示刺绣、绘画、雕塑等产品,提升产品吸引力。在产品营销方面,与大研古城进行联合营销,采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型营销手段。
创造品牌、发挥品牌力量是增强文化附加值、完善价值链的重要途径。束河古镇的创意开发模式,应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树立品牌制胜理念,提高与大研古城、白沙古镇等周边地区的旅游竞争力。茶马古道的衰落,束河古镇皮革工艺积累的声誉和品牌也随之没落。深入挖掘束河古镇的皮革皮具以及制铜打铁、漆绘雕刻等传统工艺技法,结合现代工艺、市场需求,将传统民俗工艺的技法转化为品牌发展的奠基。在短期发展中,寻求品牌合作是重要的解决路径,束河古镇应深化与红谷品牌的合作,以红谷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传承束河古镇600多年的皮革文化,依托红谷品牌的平台展现茶马古道上的皮匠传奇。从长远发展来看,束河古镇皮革工艺应逐步走向世界,依托精湛的皮革工艺与当地特有的皮革原料,开创世界皮具工艺中的束河流派,与路易摩登、登喜路、普拉达、圣大保罗等世界著名皮具品牌寻求合作是一种有益尝试,并逐步打造高知名度专属品牌。另外,依托束河古镇独具纳西风格的服饰民俗,打造融合民族、时尚元素的小众服装品牌,丰富束河古镇的品牌体系。
3.“束河文创”特色模式
(1)“束河文创”特色模式的目标和亮点
“束河文创”特色模式主要是通过提炼束河古镇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型文化内容产品。依托创意手段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将束河古镇民俗文化与现代消费生活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具有艺术特色和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使束河古镇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资源走向大众生活。传统文化与大众生活的巧妙结合、形式多样和层次丰富的文创产品是此模式的亮点,打造地方文化IP是束河古镇与大研古城等周边地区竞争的利器。
(2)“束河文创”特色模式的具体设计
“束河文创”是综合利用束河古镇的各项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积累创意素材,拓展创意空间,提升综合价值。借鉴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文创经验,实施“束河文创”模式,打造文旅IP引导发展。针对束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类型和特色,可重点打造实用性、观赏性、纪念性、体验性四类文创产品来丰富“束河文创”。
第一,将束河古镇独特的文化元素与大众现代生活相结合,开发实用类文创产品,促进民俗文化价值转化。依托皮革工艺开发暖手宝、酒囊袋等;利用珐琅银器开发主题系列“茶马古道”茶具、“清泉之乡”主题餐具;将书法、绘画与东巴纸结合运用,开发东巴纸灯、书签等;扩大刺绣、扎染等工艺的使用范围和实用价值,开发床上四件套、窗帘等家居用品;融合扎染、刺绣等元素创新性开发“披星戴月”系列服饰等。
第二,利用束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开发观赏性文创产品,提升资源价值。根据《署的来历》《迎净水》《舞谱》等民间文学,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开发主题演艺产品,通过舞台演艺展示和传承束河古镇民俗文化。
第三,利用“原型”推动束河民俗文化资源综合价值实现。将铜器、皮革工艺与束河古镇作为茶马古道重镇地位相结合,开发铜铃铛、马鞍摆件、马帮靴挂件;以束河古镇传统纳西建筑为原型,设计纳西古建筑模型摆件;以束河古镇重要历史场景、生活景象为素材,利用刺绣工艺创作挂画、折扇、香囊等。
第四,根据体验经济原理,以参与体验的形式开发束河古镇体验性文创产品,通过价值链提高附加值。在工匠街开设民俗工艺体验工坊,提供消费者参与体验制作的机会,开发“在束河创作”“自由style”等主题游线产品;以传统民居建筑、当地居民以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要素,开发“当一天纳西人”“茶马古道上的一天”“在束河晒太阳”等体验性文创产品。
第五,发展夜间经济,挖掘夜间消费潜力,提升民俗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如打造露天舞台秀、文化水秀、民俗表演和少数民族文艺演出,举办篝火晚会、火把节等节庆;创新开发可食可娱的纳西烤鱼、火烤粑粑等夜宴产品;以青龙河、九鼎河、疏河三河水系为空间载体,结合花腰带、褶围腰、披毡等服饰民俗和铜器、刺绣、铁器、漆绘等民俗工艺,打造民俗一条街等。
开发和保护一直是古镇民俗文化资源的经典论题,创意开发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民俗文化资源利用新方向。在创意经济时代和文化强国大背景下,探讨古镇民俗文化资源创意开发模式对于民俗文化传承、资源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束河古镇走出丽江古城的“明星效应”、践行差异化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束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模式分析,各地可根据自身民俗文化资源价值识别结果和相对优势,参考“空间创意”“异业混搭”“束河文创”三种模式,探索符合自身实际且独具特色的创意开发模式。在实践中,应采取相应措施留住原住民,注意激发文化传承人、社区精英的活力,吸引各类创意人才入驻,集聚人才力量和智慧。完善相关服务设施,提供便利舒适的生活空间,塑造包容、开放的氛围,吸引企业投资获得创意开发的资金支持,不断积累创意资本。同时,应处理好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的理念。关于束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价值识别和创意开发模式的研究,在创意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产品开发与风险防控、创意功能衍生等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探究,这需要旅游学、创意学、市场学、经济学多学科学者共同关注,为民俗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