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形象,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时间:2024-08-31

郝艳燕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城市是人类社会构造中最重要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在谋划“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新型城市化发展格局。2007年,原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首次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当前,我国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的格局体系已经比较清晰,其中郑州如一匹黑马异军突起。《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郑州要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贡献。郑州进入国家中心城市方阵,面临机遇和挑战,探讨郑州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文化形象建设,有利于突破以往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文化软实力落后的瓶颈,提升城市的人文魅力,发挥郑州的文化辐射力。

一、郑州城市文化形象解读

(一)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灵魂,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和独特气质。郑州在1994年就已经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是长久以来,郑州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却得不到彰显,老百姓常说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这句话说出了近代郑州伴随工业和铁路的出现而发展的事实,却也湮没了郑州在历史中的古都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郑州的考古工作喜报频传。20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在郑州发现完整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这一发现,将郑州建城历史上溯3600年,一举确立郑州“古都”地位。1995年,考古人员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西山古城遗址,这一发现又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的时间提前到了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由此,郑州又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此外,据史料,公元前约4000至5000年间,黄帝在新郑建都;公元前约2070年,夏禹在登封建都;另外,郑州还是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重要州郡。郑州与北京、西安、南京、杭州这些闻名于世的古都一样,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与成都、扬州一样是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郑州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时至今日,作为现代化新城的郑州与作为五千年古都的郑州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交相辉映,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自然文化形象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一道,共同孕育和繁荣了郑州的城市文化形象,赋予其鲜明的地域环境特征,对其文化形象的构成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人类建立起了自己的生存空间,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条件以及经济、文化、风俗等的不同,城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西部多山地丘陵,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环境和谐美观。从气候上来说,郑州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季节分明。从生态资源上来说,郑州水资源虽然不如南方城市丰富,但在北方城市中却是水源状况较好的城市,她北依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南部贯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城市内又有东风渠、贾鲁河、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等八大河流,称得上是“城在水边,水在城中”。从森林资源上来说,郑州辖区内植被丰富,历来有“绿城”的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郑州城市的未来发展创造了优势,也为城市自然文化形象的建设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中,郑州的山川河流,风花雪月,一草一木,都曾经作为文化符号留存在诗词歌赋中,留存在郑州人民世世代代的劳动实践中。一代代文人墨客将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赋予郑州地域内的自然景观,使纯自然的生态景观变为具有思想性及生命活力的胜景,从而形成了郑州独具的地域文化。《诗经·郑风》中富有自然情趣的低吟浅唱就发生在郑州的林间、河边;子产廉洁千古传,成就金水河的美名;嵩阳书院依山而建,至今传出朗朗读书声。自然环境与人文涵养恰到好处地结合,成就了郑州自然文化形象的大气从容。

(三)文化产业形象

21世纪城市文化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文化魅力展现扩大到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是发达的城市,其文化与经济结合的能量就越大。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性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并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略。从城市产业发展来看,与文化结合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产业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意产业。二是会展博览业。三是文化旅游[1]。近年来,郑州积极承接了很多具有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会展、会议、论坛、博览会,有效地提升了郑州文化形象。2019年郑州承办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提升了文化产业效应,增加了全国上下对郑州的注意力,进而会对城市发展起到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四)市民文化形象

市民的文化素质是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展现,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凝聚力的关键。快速城市化带来人口的大量汇聚,2020年统计郑州城区常住人口已超1200万。随着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加快,城市对人口的吸纳力仍在不断增强,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市民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积极性,提高市民素质,展现郑州城市市民风貌,使人与城市和谐共生,是郑州未来城市文化形象提升过程中需要重视的。

提升市民文化形象要大力弘扬郑州城市精神。每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都是这座城市市民在从事生产、生活过程中凝练总结出来的城市象征,综合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是城市文化的提炼和浓缩。郑州的城市精神确定于2008年,表述为“博大、开放、创新、和谐”。郑州城市精神源于郑州历史文化传统,成于郑州人民的伟大创造之中。嵩岳文化、黄河文明是郑州城市精神的源头活水。千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郑州人民开展的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郑州城市精神生长发育的沃土。“博大”是指郑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开放”是指郑州城市的鲜明个性和城市品牌。“创新”是对郑州市历史、现实精神面貌的总结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现。“和谐”是对郑州地域文化的本质概括。郑州城市精神深植于郑州厚重历史文化内蕴和接纳四方来宾的开放胸襟,展示着未来创新发展的城市远景,是郑州人民城市生活的精神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座城市的个性表达,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精神动力。

二、郑州城市文化形象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中原经济的排头兵,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均衡发展过程,当前,在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理念下,郑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也存在着几大弊端。

(一)文化形象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城市文化形象的研究大部分是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研究多拘泥于经济效应,开拓性和创新性已经明显落后于我国现代城市发展的实践需求。对于郑州这座城市而言,面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急切需求,现有的城市文化形象理论已难以回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郑州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上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在建立统领性的城市文化形象方面理论准备不足。二是城市文化形象定位缺乏连贯性持续性,难以一贯持之。三是对本土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体系深耕不够。

(二)文化建设层次较低

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涉及城市建设方方面面,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既属于物质文明建设范畴,又包含精神文明建设内容[2],其地位高屋建瓴。但是在城市具体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建设的地位未得到足够重视,导致文化形象提升度较弱,表现在:第一,重建设,轻设计。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由钢筋水泥混凝土造就的高层建筑纷纷拔地而起,构成了城市最直观的形象表达,今天的城市几乎成了钢筋水泥的森林,而这种对城市空间的无序使用大大削弱了其古典文化气息。第二,重景观,轻文化。郑州近几年在城市的自然景观方面投入较多,但在文化景观方面的建设有欠缺,此外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结合方面也还比较薄弱,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需要提升。第三,重当前,轻长远。近年来,郑州曾在城市形象定位方面进行过很多探索,先后致力于商贸城、服装之城、旅游之都、会展中心、智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名片的打造,此外还在宣传少林文化、炎黄文化、书院文化、古都文化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这些城市名片大多是紧跟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但定位太多的另一面就是城市整体文化品牌比较分散和多样,平淡无序,没有形成合力。

(三)塑造提升合力不够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内容,多个环节,多个部门,要实现最优结果,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给予综合全面的考虑,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形成系统合力。目前郑州还存在着城市建设各自为政、合力不够的问题:一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还不具备全局性工作地位。目前,还只是一个职能性、局部性的工作,主要由宣传、规划、城建、旅游、文化等职能部门分头负责,导致工作的战略地位不够突出,统筹协调力度等不够大。二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工作各个部门分头出击,有可能造成城市形象多头定位、多头建设、多头宣传的现象,很难形成系统合力,还可能因为缺乏有机协调整合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内在冲突,产生消极效果。

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所以政府应尽快引进文化治理新策略。文化治理是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方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政府治国转型的普遍趋势[3]。文化治理这种方法,是在对政府、社会与市场作用发挥失调的反思中产生的。未来只有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一起参与,才能带来郑州市整体文化形象的有效提升。

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背景下进一步塑造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对策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保障,把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提升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顶层设计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它强调的是要完成一项大工程,就要以统一的蓝图、一致的理念、协调的架构、共享的资源、标准化的部件等系统性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4]。当前,郑州与中国大多数大城市一样,其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中后期,即将由量变到质变,此时,在城市建设上加强政府顶层设计,从粗放型发展转变为节约型、集约化、精细化、人文化发展势在必行。

在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提升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意味着政府领导层面要高度重视,战略布局,全局谋划,面向未来,有序进行。应该从政府层面上充分认识文化瓶颈对郑州未来发展的制约,从制度上给予文化发展以强有力的保障,制订落实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提升方案的时间表。郑州目前已经确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短、中、长期目标,其中,中期目标是到203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向全球城市迈进;远期目标是到2049年,建设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城市[5]。这份城市发展的远景规划瞄准的是国际大都市和世界城市的高远目标,其中已经蕴含对郑州文化形象提升所提出的要求,郑州在未来的三十年城市发展中,要置身国际坐标,参照世界一流城市,参与国际城市间竞争,尤其是在城市文化功能的发挥方面,应该向世界先进城市学习其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规划先行,将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进行良好对接。

(二)找准城市核心资源,准确定位郑州城市文化形象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彰显人文特色,建设国际化现代都市”,目标瞄准国际化现代都市,那么,对郑州众多文化资源应该优中选优、优中取特,选取能够彰显城市人文特色的核心资源,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将核心资源建设凸显出来,作为对标郑州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文化支点。

目前,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市的政治、经济等辐射力都处于首位,但是文化辐射力还达不到期望值。未来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有责任对河南在内的中部地区承担强大的文化辐射力,代表中部地区向世界展示河南厚重的文化形象。要做到这一点,仅凭郑州一个城市的力量是不够的,需集河南之力促郑州发展,集合河南省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如洛阳、开封、安阳等地的资源,将郑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做大做强。从地理上来看,河南又称“中州”“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地,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这样的历史文化条件,而郑州又占据河南之中,其他古都名城环绕周围。2021年3月,郑州市市长以“山、河、祖、国”介绍郑州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4月,郑汴洛以“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三城携手联动举办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活动,这些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正是基于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核心资源的运用实践,也为未来郑州继续发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的领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范本。

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优秀文化资源的整合首先应以一大批保护良好、利用合理的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载体的城市文化空间来体现和支撑。其次,依托河南两所“双一流”大学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整合省内文化研究基地进行对外文化合作交流。第三,利用现代数字科技手段,通过在郑州建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项目来充实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库。通过集合河南省内其他地市优质文化资源,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将郑州打造成为在文化上能够代表河南的龙头城市,打造成为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核心资源视角来看,郑州还应该充分重视黄河文化。奔流不息,源远流长的黄河,她以雄浑的气势和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融合集萃,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明,同时也塑造了中原大地的山岳河川,城池乡村。郑州这个城市在黄河母腹中孕育诞生,也在黄河的惊涛中历尽磨难,数千年的历史赋予了郑州古城与黄河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也赋予了中原人民勤劳勇敢、坚忍顽强的黄河精神。黄河不仅是自然,是文化,黄河还是郑州这座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当前郑州应当更加注重以黄河生态系统为核心来规划城市未来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应该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注重处理黄河水资源保护、治理和利用三者的关系,将保护和治理放在首位,保护好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的同治,提升郑州自然文化形象。最后,要把黄河的自然文化形象和历史文化形象统一起来,加快推进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建设,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三)聚合人才资源优势,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形象

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形象,离不开人才的出谋划策和参与,然而从郑州目前的人才资源现状来看,高层次人才跟不上发展需要,文化人才外流严重。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大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软环境,吸引文化人才的扎根和加盟。

一是继续通过培育、吸引高水平大学、高端研究机构在郑州的设立和建设来增强高水平人才建设。高校是一个城市科教、文化人才的“蓄水池”,从已经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九大城市来看,郑州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上还存在短板。郑州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加强人力资源投资和开发作为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内推外引把高等教育做大做强,才能吸引各地人才到郑州,才能为郑州未来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优化郑州人力资源。

二是集思广益、广范围吸引高层次人才对郑州城市及文化发展的研究和立项。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具有吸纳人才的条件,因此,市委、市政府应该从顶层设计出发,牵头建立郑州文化智库,储备专项资金,整合省内高教资源,搭建高端的、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开办论坛、年会等形式,吸引各方面人才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出谋划策,形成面向国内、国际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政府要积极组织整合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学术科研机构、新闻媒体人士、社会民众代表,针对城市文化形象开展学术研讨、政策调研,形成一批质量高、应用性强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塑造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形象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撑。

五、结束语

城市化浪潮给郑州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今天,郑州走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道路必须直面挑战。百年来,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文化兴,则城市兴”,一座有着良好文化形象的城市也必定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在竞争中争得先机的城市。在未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郑州应该以文化战略的眼光来审视城市建设,从全局和创新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以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为契机,切实推动郑州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